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4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及答案典例剖析经典例题基础知识应用题例1 在标准状况下,将V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g/mol)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d g/mL,则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B. C. D. 〔分析〕n(A)= 将n(A)和V[A(aq)]代入c(A)= 中,得 C(A)= . 答案:B 【注意】气体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体积应由总质量除以密度求得,并且单位要转化为升. 例2 体积为V mL,密度为ρg/cm3的溶液,含有式量为M的溶质m g,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c= B.m= C.w%= D.c= 〔分析〕 A、C两项考查的是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根据 c=可推知A、C两项都是错误的;B项中V•ρ为溶液质量,V•ρ× 为溶质质量,故B项正确;D项变形后得,恰好为物质的量浓度,故D项正确. 答案:BD 【注意】这是一类含字母的计算题,通常采用依据定义进行推导的方法来求解,或依据概念的表达式来进行推导. 例3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15 mol/L B.1.36 mol/L C.5.07 mol/L D.6.15 mol/L 〔分析〕根据溶解度概念,取出136 g溶液,则溶质NaCl的质量为36 g,n(NaCl)= =0.615 mol,饱和溶液的体积V= =121.4 mL,c(NaCl)= =5.07mol/L. 答案:C 同类变式1 欲配制2 mol/L硫酸锌溶液250 mL,需用无水ZnSO4的质量是______;需用皓矾(ZnSO4•7H2O)的质量是________. 答案:80.5 g;143.5 g 同类变式2 现有氨气(NH3)308 L(标准状况下): (1)若将该氨气308 L溶于水制得1 L 氨水(ρ=0.9 g/cm3),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2)若将该氨气308 L溶于1 L水里,测得这种氨水的密度为0.9 g/cm3,则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答案:(1)13.8 mol/L;26% (2)10 mol/L;19%同类变式3 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g)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B. C. D.答案:D 同类变式4 现有98%硫酸溶液(ρ=1.84 g/cm3): (1)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若将该浓硫酸50mL溶于水制得500mL稀硫酸(稀释过程中损失溶液的体积忽略不计),则这种稀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3)若将该浓硫酸50 mL溶于500 mL水中,测得这种稀硫酸溶液的密度为 1.109g/cm3,则这种稀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答案:(1)18.4 mol/L (2)1.84 mol/L (3)1.73mol/L;15.3%同类变式5 20℃时CuSO4的溶解度是20.7 g,则20℃时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ρ=1.15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 答案:17.1%;1.23 mol/L 综合应用题例4 VL硫酸铁溶液中含Fe3+ m g,则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mol/L B. mol/L C. mol/L D. mol/L 答案:D [说明] 计算时注意Fe2(SO4)3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出来的Fe3+与SO2-4数目之间的关系为2:3,在同一溶液中c(Fe3+)与“c(SO2-4)之比就是Fe2(SO4)3中Fe3+与SO2-4的微粒数之比. 例5 VLFe2(SO4)3溶液中含a g SO2-4,取此溶液 V L,用水稀释成2V L,则稀释后溶液中c(Fe3+)为 ( ) A. mol/L B. mol/L C. mol/L D. mol/L 〔分析〕解法1:常规法原溶液中c(SO2-4)= = mol/L, C(Fe3+)= ×c(SO2-4)= mol/V= mol/L. 根据稀释定律:c1V1=c2V2,则 C (Fe3+)= 解法2:电荷守恒法由题意知: VL溶液中含SO2-4 a,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得=2VL•c(Fe3+)×3, c(Fe3+)= mol/L. 答案:A [说明]在利用第二种解法时,应注意1个SO2-4带2个单位负电荷,而1个Fe3+带3个单位正电荷. 同类变式1 若20g密度为dg/cm3的Ca(NO3)2溶液里含1 gCa2+,则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A. mol/L B. mol/L C.2.5dmol/L D.1.25dmol/L 答案:C 同类变式2 MgSO4溶液和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Al3+的浓度为0.1 mol/L,SO2-4的浓度为0.3 mol/L,则混合溶液中Mg2+的浓度是 ( ) A.0.45 mol/L B.0.2 mol/L C.0.15mol/L D.0.3 mol/L 答案:C 同类变式3 在由NaCl、MgCl2和MgSO4三种盐配成的混合溶液中,若Na+的浓度为0.1 mol/L,Mg2+的浓度为0.25 mol/L,Cl-的浓度为0.2 mol/L,则SO2-4的浓度为 ( ) A.0.5 mol/L B.0.45 mol/L C.0.2 mol/L D.0.25 mol/L 答案:C 例6 已知35%的NaOH溶液的密度为1.38g/cm3,5%的NaOH 溶液的密度为1.05g/cm3,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大于20% B.等于20% C.小于20%D.无法确定〔分析〕上述两种浓度的NaOH溶液各取V mL(等体积)混合,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 (NaOH)= ×100%=22.0%>20%. 答案:A [说明] 这道题反映了溶质相同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其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二者的平均值的关系. 溶质相同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是就―定大于二者的平均值呢?若不是,有无规律可循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作以下探讨:若有溶质相同、浓度不同的两杯溶液(见下表):项目序号体积/mL 密度/g•cm-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杯 V1=Vρ1 x1 第2杯 V2=V ρ2 x2 这两杯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的关系可作以下推导:① 若x1>x2,ρ1>ρ2或x1<x2,ρ1<ρ2,即当浓度大时,密度也大,则 >0,即 (V1=V2). 这样的实例俯拾即是,如硫酸溶液、食盐溶液等. ②若x1<x2,而ρ1>ρ2或x1>x2,ρ1<ρ2,即当浓度大时,密度反而小,则 <0,即 (V1=V2). 这类溶液虽不多,但也应注意,如氨水溶液、酒精溶液等. 经过对上述两种情况的推导论证,可以概括出下面的规律:如果某物质的水溶液的密度大于1g/cm3,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和的二分之一;如果某物质的水溶液的密度小于1 g/cm3,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和的二分之一. 同类变式1 质量分数为90%的硫酸溶液和10%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大于50% B.等于50% C.小于50% D.不能作上述比较答案:A 同类变式2 密度为0.91 g/cm3的氨水,质量分数为25%,用等体积的水稀释之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答案:C 同类变式3 已知氨水的密度为0.990 g/cm3时,NH3的质量分数为2%,氨水的密度为0.930g/cm3时,NH3的质量分数为18%;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5a%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NH3的质量分数是 ( ) A.30% B.6a% C.大于3d% D.小于3a%答案:D 同类变式4 3a%的硫酸溶液与a%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如果混合溶液的密度为d g/cm3,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等于即 mol/L B.小于 mol/L C.大于mol/L D.无法确定答案:C 例7 在100g浓度为18mol/L、密度为ρ(g/cm3)的浓H2SO4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 mol/L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 ) A.小于100mL B.等于100mL C.大于100mL D.等于 mL 〔分析〕由18 mol/L到9 mol/L,因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故体积应扩大一倍,即由 mL扩大到 mL,设9mol/L的H2SO4的密度为ρ′,则 mL溶液的质量是×ρ′g,故应加水的质量为( g-100 g),因ρ′<ρ,故加水的质量应小于100g,即小于100mL;假定所加的水为 mL,即水与浓H2SO4等体积混合,稀硫酸的体积将小于( + )mL,稀H2SO4的浓度将大于9 mol/L.综上片述,所加水的体积小于100mL,而大于 mL. 答案:A 同类变式1 已知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6.52mol/L,试推断47.5%的酒精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大于8.26 mol/L B.等于8.26mol/L C.小于8.26 mol/L D.无法确定答案:A 同类变式2 已知98%的浓H2SO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则49%的H2SO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大于9.2 mol/L B.小于9.2mol/L C.等于9.2 mol/L D.无法确定答案:B 例8 硫酸银的溶解度较小,25℃时,每100g水中仅能溶解0.836g硫酸银. (1)25℃时,在烧杯中放入6.24 g硫酸银固体,加200 g水经充分溶解后,所得饱和溶液的体积为200mL,计算饱和溶液中Ag+的物质的量浓度. (2)若在上述饱和溶液中加入50 mL 0.0268mol/L BaCl2溶液,充分搅拌,溶液中Ag+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需加入多少升0.0268 mol/L BaCl2溶液,才能使(1)的饱和溶液中Ag+的浓度降低至0.020 mol/L? 〔分析〕首先判断200g水中加入的6.24 g硫酸银是否完全溶解,若未完全溶解,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解的Ag2SO4的质量是在100g水中溶解度的2倍,从而可以计算溶解的Ag2SO4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其物质的量浓度。

高一化学练习册答案下

高一化学练习册答案下

高一化学练习册答案下练习11.在有机化学中,碳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

这是因为碳原子的电子结构为2,4。

其中,2个电子位于1s轨道,另外2个电子位于2s轨道。

2.饱和烃是指化合物中只含有碳碳单键的有机化合物。

例如,甲烷(CH4)、乙烷(C2H6)等都属于饱和烃。

3.在平面四面体分子构型中,四个原子位于四个顶点,并保持平面对称。

4.在有机化学中,共轭体系是指存在相邻双键或有机环的有机分子中的一系列共轭键。

5.毒物是指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能够对人体组织、器官或生命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练习21.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是指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产品是指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

2.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的一门化学分支学科。

3.可燃性是指物质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热能的性质。

4.非金属元素一般具有高电负性,容易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

5.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力形成的。

练习31.定性分析是通过观察物质的特征性质,如颜色、气味等来确定物质的成分。

2.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离子化时所失或所得的电子数。

3.离子化合物在水中能够电离生成离子,从而将电解质溶液导电。

4.电离是指原子或分子在溶液中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

5.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各个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例。

练习4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

2.功能团是指含有一定结构特征并能够确定一种化合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3.碳酸氢盐是指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形成的盐。

4.分子量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各个元素的质量比例。

5.酸碱指数是指酸碱溶液的酸碱强度的度量,常用pH值表示。

练习51.化学键是指原子通过共用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两个或多个原子的力。

2.硝酸是一种含有硝酸根离子(NO3-)的无机酸。

3.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成分的一种标记方法,由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相对原子数。

4.硝酸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训练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训练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训练题及答案高一化学下册随堂训练题及答案:基本定义题有关基本定义的题目主要包括:对放热、吸热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对燃烧的理解;滴定管的用等.例1 对于放热反应;2H2+O2 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成物H2O所具备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O和O2所具备的总能量B.反应物H2和O2所具备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H2O所具备的总能量C.反应物H2和O2所具备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H2O所具备的总能量D.反应物H2和O2所具备的能量相等〔剖析〕放热反应指反应物所具备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备的总能量。

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戍热能而释放出来.答案:B例2 下列选项中,阐述了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很多的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剖析〕有机物燃烧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某些含氯、溴的有机物燃烧后会有毒,因此发生氧化反应并非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答案:D例3 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4ClO4=N2+4H2O+Cl2+2O2+Q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是分解反应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很多高温气体推进航天飞机飞行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如果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用途〔剖析〕 2 H4 O4= 2+ l2+2 2+4H2O,反应中放出很多的热,NH4C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答案:D例4 降低酸雨产生可采取的手段是①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修高;③燃料脱硫;④向已酸化的土地中加入石灰;⑤开发新能源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③⑤D.①③④⑤〔剖析〕酸雨主如果很多燃烧煤和石油而造成的,开发新能源可以降低煤的用,燃料脱硫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部分都是可行的.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NO3和H2SO4.答案:C例5 用一支25mL的滴定管装好液体至0刻度,然后将液体全部放下,所得液体的体积是A.25 mLB.小于25 mLC.大于25 mLD.没办法判断〔剖析〕由滴定管的结构可知,0刻度在上、满刻度在下.满刻度以下还有一段空间没刻度,因此将一支滴定管0刻度以下的液体全部放出时,则液体肯定超越25 mL.答案:C综合应用题本节常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联系能源的有关常识,回答热门问题等.例6 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七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关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几条主要去路,提供了如下数据:直射反射52000109kJ/s以热能方法离开地球81000109kJ/s水循环40000109kJ/s高端流动370109kJ/s光合用途40109kJ/s请使用以上数据计算:地球对太阳能的使用率约为_______.通过光合用途,每年有_____k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用途为大家存活的环境除去二氧化碳的水平为A.试依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A=_______kg.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_______.〔剖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生跨学科的综合题,该题计算过程容易,但情景新、立意高,充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选择并用适合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讲解有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题时,第一要通过剖析提炼出解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运用地理、生物等有关学科中的基础常识,结合化学常识,就能正确解题.剖析题中所给数据得出,直接反射与以热能方法离开地球的大阳能地球没使用,而用于水循环高端流动和光合用途的太阳能是被地球使用的太阳能,所以地球对太阳能的使用率为:通过光合用途,每年有s40109 kJ/s=1.261018kJ 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3)6CO2 +6H2O=C6H12O6+6O2-Q64410-3kg QkJA 1.261018kJA=1.26101864410-3kg/Q=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或每消耗264gCO2所需要吸收的热量)答案:23.3% 1.261018 3.331017/Q;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热、生物学中的热量、地理学中的地表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学科间的综合预计会成为综合检测的命题热门.同类变式 2 g氢气充分燃烧后约放热286 kJ,而1000g汽油充分燃烧后约放热46000 kJ.氢气被公觉得是21世纪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作为理想的能源,要拥有出处广、发热量大、有益于保护环境等条件.答案:可以用水作材料制备氢气,氢气出处广单位水平的氢气比单位水平的汽油燃烧发热量高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氢气可再生例7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有些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赖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H2是一种高效而没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很多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电解=2H2+O2.依据以上叙述,回答~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能是二级能源B.水力是二级能源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D.水煤气是一级能源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H2,以下研究方向中,不正确的是A.构成水的氢和氧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状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H2C.探寻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H2,同时释放能量D.探寻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开发便宜能源,以分解水制取H2〔剖析〕但凡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它是人类获得能量的出处,包括已开采出来的可供用的自然资源与经过加工或转移的能量的出处,尚未开采出的能量资源不列入能源的范畴,只是能源资源.能源的分类办法有多种:第一种:分为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天然能源叫一级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级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电力、氢能、沼气等.第二种:分为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肯定时期和科技水平下,已让人们广泛使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才开始让人类使用一流的办法加以使用的古老能源与新进步的使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用以发电的风能、大阳能、海洋能等.第三种: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持续使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所形成的短期内没办法恢复的能源,称之为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由题给的信息可知:水力、天然气是一级能源.电能是依赖煤燃烧的热能或水能、风能、核能等转化而得到的能源;水煤气是CO和H2的混合气体,它是由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电能和水煤气均为二级能源.水本身并不可以燃烧,水分解后生成H2,H2才可燃烧放出能量,而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因此A、C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答案:AC AC同类变式1 现在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是A.水煤气B.COC.石油D.天然气答案:D同类变式2 能源是人类存活和进步的要紧的支撑原因,请回答下列问题: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及生物能等是多年来大规模用的能源,被叫做______;而核能、地热、海洋能、沼气与目前又有新的使用方法的太阳能、风能等被叫做_____.日本决定大规模开采海床下面很多冷冻的固态甲烷,而一旦开采成功,将会造成人类历史上用矿物燃料的又一场革命.请问人类马上开采的冷冻的固态甲烷是_____.大家也可以把能源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两类.自然界中以现有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赖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能是二级能源B.水力是二级能源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D.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污染的二级能源E.焦炉气是一级能源F.通过湿式净化秸秆气化机组使田地里的秸秆和柴草转化成的洁净燃气为二级能源答案:常规能源;新能源;新能源 ACDF探索与革新题例8 如图1-37所示,图中各曲线是某环境监测小组描绘的某市市中心空气中CO的含量变化曲线,横坐标是表示北京时间0至24时,纵坐标表示CO的含量,依据一天24小时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状况进行剖析,你觉得比较符合实质的是〔剖析〕这是结合环境监测活动编制的一道题目,图象形式是生产、日常常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空气中的CO含量与人活动的频繁程度有关,烧饭、供暖等都会产生适量的CO.北京时间0至24时中,大家活动最频繁的是7时~20时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中CO的含量应该高一些,剖析题中各个图象中的曲线变化趋势,D 图较符合这种实质状况.答案:D易错与疑难点本节常识的理解与运用常出现错误的缘由:一是对吸热、放热与物质的稳定性关系不了解,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二是缺少剖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造成判断失误.例9 反应C=C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金刚石和石墨不可以相互转化错解:C〔剖析〕得出上面错误结论的缘由是有些同学觉得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所以稳定性就比石墨强,但硬度和稳定性是两种不一样的性质,二者没势必的联系.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吸收热量,说明金刚石的能量更高.能量越低表明这种状态越稳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石墨和金刚石能量不一样,但通过肯定的能量变化可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正解:AB例10 用铜丝编织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地方,烛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其缘由是___________.错解:铜网上方火焰被切断,是由于铜网隔绝了空气,O2含量少了〔剖析〕上面剖析错在仅分析了燃烧条件而未联系金属的物理性质.假如将金属的导热性和可燃蒸气的失火点温度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解:铜是热的良导体,吸收火焰的热量并散失在周围的空气里,使可燃蒸气温度减少到失火点以下,所以火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基础知识应用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基础知识应用题及答案

典例剖析经典例题基础知识应用题例1 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于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分析〕 A项错,因为气体体积与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无关,当分子数目一定时,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B项正确;C项错,比较气体的体积一定要在相同状况下:D项错。

气体摩尔体积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答案:B[说明] 本题讨论的是气体体积方面的问题,它所涉及到的知识是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关于这两个知识点在应用时必须明白:当分子数目一定时,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与温度、压强有关.①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标准状况,即0℃1.01×105 Pa的状态.b.“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即“1 mol任何气体”.c.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其体积可能为22.4 L,也可能不为22.4 L.②而在使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只要把握好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关系,一般不会出错,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注:T—温度,p—压强,V—体积,N—气体分子数)在阿伏加德罗定律中,对于任何两种气体,其温度、压强、物质的量、体积四个量中,任意三个量对应相同,则第四个量必然相同. 例2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4.6 gNa作为还原剂可提供的电子数为0.2 NA②在标准状况下,11.2 LSO2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③在标准状况下,5.6 L HCl中所含的电子数为9 NA④在常温、常压下,1 mol He中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⑤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⑥在25℃,压强为1.01×105Pa时,11.2 L氮气中所含的原子数为NA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分析〕①推导如下:Na - e-=Na+23g NA4.6 g (0.2 NA)所以①正确.②推导如下:SO2 ~ 2O22.4L 2NA11.2L (NA)所以②正确.③中,首先对每个HCl分子中所含的电子数进行计算,因为每个氢原子含1个电子,每个氯原子含17个电子,所以每个HCl分子中含18个电子.HCl ~ 18e-22.4L 18 NA5.6L (4.5NA)而不是9NA,所以该说法不正确.④正确.1 mol He含有NA个氦原子,不受温度、压强的制约.⑤错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应为“分子数相同”,而不是原子数相同.⑥在25℃,压强为1.01×105Pa时,不是标准状况下,所以11.2L N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所含的原子数也不是NA.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其余都错.答案:C[说明] ①解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与所含微粒的转换规律:气体体积(L)物质的量微粒数②在辨析判断各选项正误时,要注意克服“错觉”,要善于结合所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运用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物质的微粒数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等概念.例3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下列物理量中尚不能全部计算出其近似值的是 ( )A.固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B.液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及质量C.气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D.气体物质分子的质量〔分析〕联系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物质中微粒聚集的状态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理解影响气体、固体、液体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固体和液体物质中,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堆积较紧密,所以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分子大小和分子质量的近似值.对于气体物质来说,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比分子本身的体积要大得多,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三个物理量只能计算出分子质量的近似值.答案:C例4 依照阿伏加德罗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湿、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C.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D.同温、同体积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可知,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它们的摩尔质量成反比,跟它们的密度成反比,故A、B两项错误.答案:CD[说明]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是解题基础.或由pV=nRT= RT→pM= RT=ρRT公式也可求解.同类变式1 下列各组物质中,体积相同的是()A.25 mol氯气和2.5mol氯化氢B.标准状况下,4.48L氢气和0.8g氦气C.同温、同压下,3.01×1023个氨分子和22 g 二氧化碳气体D.9g水蒸气和11.2 L氨气答案:BC同类变式2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气)和3体积Y2(气)化合,生成 2体积Z(气).则Z的化学式是 ( )A.XY3B.XYC.X3YD.X2Y3答案:A综合应用题例5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标准状况下,某种O2和N2的混合气体m g含有b个分子,则n 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L)应是 ( )A.22.4nb/(mNA)B.22.4 mb/(nNA)C.22.4nNA/(mb)D.nbNA/(22.4m)〔分析〕 m 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mol,对相同的混合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设n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x,则故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为V=x•Vm=答案:A【注意】本题的解法有多种:①先求ng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再求物质的量: mol= mol,最后求V.②先求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再求ng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后求出V.同类变式1 如果a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答案:A同类变式2 空气和二氧化碳按体积比5:1混合,使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红热焦炭充分反应.设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不计其他成分,且体积都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反应后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 )A.29%B.43%C.50%D.100%答案:C同类变式3 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C.分子总数D.质量答案:AC例6 两种金属的混合粉末15.0g,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11.2 L,则下列各组混合物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是 ( )A.Mg、AgB.Cu、ZnC.Al、MgD.Fe、Al〔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属与酸反应的能力,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解法1:常规方法→逐项分析计算.A项中A吕与盐酸不反应,11.2LH2由Mg与盐酸反应得来,则需金属镁12g,混合物可另有3g银,符合题意;B项中Cu与盐酸不反应,即11.2LH2全部由Zn与盐酸反应得来,别需锌32.5g,大于15g,不符合题意;C项中Al、Mg都与盐酸反应,可用极值法处理,设15.0 g全为Al,则标准状况下生成的H2的体积V(H2)>11.2 L,若15.0 g全为Mg,则标准状况下生成的H2体积V(H2)>11.2 L,所以Al、Mg无论以什么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为15.0 g,则生成的H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必大于11.2L,不符合题意;D项中Fe、Al也都与盐酸反应,同样用极值法进行处理,若15.0g全为Fe,则在标准状况下,V(H2)<11.2L,若15.0全为Al,别在标准状况下,V(H2)>11.2 L,所以在总质量为15.0 g的情况下,只要Fe、Al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最后生成H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就会为11.2 L,符合题意.解法2:摩尔电子质量法.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通过失去、得到或偏移1 mol电子所需要和涉及的物质的量,抓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思路明确,简化过程.两种金属粉末15.0g,与酸反应放出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L,即0.5 mol,而0.5 mol H2,是由1 mol H+转变而来,敌得电子1 mol,因此混合物平均失去1 mol电子所需的质量为15 g.那么组成混合物的各组分失去1 mol电子所需的质量必须一个大于15 g,另一个小于15 g,这样形成的混合物才可能为15g.对于Mg、Al、Fe、Zn四种金属来说,其失去1 mol电子所需的质量为其摩尔质量除以其化合价,即Mg为12g,Al为9g,Fe为28g,Zn为32.5g,对于Cu、Ag等与盐酸不反应,不放出H2的金属来说,可以认为放出1 mol H2需质量无穷大(即不可能放出H2),则为大于15g.经分析A项符合;B项均大于15g,不符合;C项均小于15g,不符合;D项符合.答案:AD【注意】摩尔电子质量法是较简单的解题方法.本题是取失去1mol电子所需的质量,而非平均摩尔质量,因而需避免由于各种金属化合价不同而引起的计算错误.同类变式1 一种含杂质的铁,已知可能含有铜、铝、钙或镁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取5.6g样品与足量的稀H2SO4充分作用,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2,24 L,则此铁样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_______.答案:铜同类变式2 在相同状况下将Mg、Al、Fe分别投入到质量相等且足量的稀 H2SO4中,反应结束后,三种溶液的质量仍相等,则投入Mg、Al、Fe三种金属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Mg>Al>FeB.Al>Fe>MgC.Al>Mg>FeD.Fe>Mg>Al答案:C同类变式3 将由镁、铝、锌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作用,放出H2的体积为 2.6 L(标准状况下),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为 ( )A.0.250 molB.0.125 molC.0.100 molD.0.070 mol答案:C例7 空气可近似视为N2和O2按体积比为4:1组成的混合气体,则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 )A.28B.29C.34D.60〔分析〕根据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28 g/mol×+32g/mol ×= 28.8 g/mol,即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另外也可以根据平均值法规律,推得答案: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r应为28<r<32.答案:B[说明] 对于混合物来说,其某些特性受各组分的一些特性的制约,使得混合物的某些特性具有可预见性;那么平均值法规律,就是指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某指定的物质的量总是介于组分的相应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例8 某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可分解,产物都是气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 B+2C+2D,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7dB.5dC.2.5dD.2d〔分析〕根据题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知,完全分解后生成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B)+2M(C)+2M(D)]/5.根据题意=d•M(H2)=2dg/mol,则M(B)+2M(C)+2M(D)=5 =10d g/mol;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M(A)=M(B)+2M(C) +2M(D),所以M(A)=5dg/mol,Mr(A)=5d.答案:B同类变式1 150℃时,碳酸铵完全分解,生成的气态混合物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 ( )A.96倍B.48倍C.24倍D.12倍答案:B同类变式2 固体A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气体B、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2C+3D,若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是相同体积H2质量的15倍,则固体A的摩尔质量是 ( )A.30 g/molB.60 g/molC.90 g/molD.120 g/mol答案:C例9 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32g/mol,求该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体积之比.〔分析〕本题是二元混合体系,并且具有平均值的计算题,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十字交叉法来解题.解:CO的摩尔质量是28g/mol,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即CO与CO2的体积之比为3:1.答:CO与CO2的体积之比为3:1.[说明] 十字交叉法通常适用于二元混合体系并且具有平均值的计算中,它的数学表达式是:根据题中所提供的a1.a2,a的物理意义不同,所得的物理意义也不同.十字交叉法的适用范围可归纳为八类.列表如下:a1,a2 A (a2-a)/(a-a1)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种溶液的质量比②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两种物质的质量比③溶液的密度混合溶液的密度两种溶液的体积比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两种溶液的体积比⑤同位素的质量数同位素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两种同位素的物质的量之比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混合物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相同条件下气态物质的体积比)⑦物质的摩尔质量各自反应后生成同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⑧物质分子组成中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混合物中该元素的平均原子个数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相同条件下气态物质的体积比) 不注意十字交叉法的适用范围,就容易出现错误.同类变式1 实验室测得氮气与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密度的14.5倍,可知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质量分数为______.答案:75%;72.4%同类变式2 当1 mol P4与9 mol Cl2完全反应,所得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答案:1:3例10 如图3-12所示,容器A(容积为2L)中有压强为1×105Pa的空气,在容器B中(容积为1 L)放入少量的只吸附氧气的吸附剂,保持真空,打开旋塞C,放置片刻,容器内的总压强变为0.6×1O5Pa,这时容器中氮气和氧气的分子数之比为(吸附剂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A.8:1B.10:1C.12:1〔分析〕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进行分析.打开旋塞前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可分解成以下两个分过程:①体积从2 L变为3 L;②氧气有部分或全部被吸收.最后总压强为0.6×105Pa,体积变为3 L,相当于压强为1×1O5 Pa时,体积为1.8 L,所以吸附剂吸附掉的氧气相当于压强为1×1O5 Pa时,体积为0.2 L那么吸附后,气体中 N2和O2的体积比为8:1.答案:A思维误区分析这类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有的同学不能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成简单的分过程,思维无法顺利展开.探索与创新题例11 标准状况下,向10L由H2、CO2、CO、N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通入6 L O2,用电火花引燃,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气体体积为7.5 L.将这些气体通入盛有过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气体体积变为2 L,这2 L气体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H2密度的15.5倍,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体积.(以上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分析〕在H2、CO2、CO和N2中,只有H2和CO与O2反应,用极端假设法可知O2过量,故2 L气体中只含O2与N2,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其中O2、N2的体积.根据消耗的O2的量可求出H2与CO的总体积,进而可求得原混合气体中 CO2的体积,再根据CO2的总量可求出CO的体积,最后得出H2的体积.答案:H2:4 L;CO:5 L;CO2:0.5 L;N2:0.5 L.易错与疑难题例12 下列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0.4 mol O2B.标准状况下5.6L CO2C.10 g NeD.4℃时5.4 mL H2O错解:A〔分析〕通过计算得出A项原子数为0.8 mol;B项原子数为0.75 mol;C项原子数为0.5 mol;D项中,常误认为4℃时H2O为气态,实际上,D项原子数为0.9 mol.正解:D例13 将1.5mol H2充入一个材料弹性良好的气球中,气球膨胀无褶皱,将该气球置于0℃101 kPa的环境下,其体积为_______. 错解:33.6 L〔分析〕应用公式n=求出1.5mol 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 L,所以认为体积应为33.6 L.公式应用正确,但未考虑由于气球材料的收缩,而使气球的体积小于33.6 L.正解:小于33.6 L例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B.在常温、常压下,2 mol 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4NAC.4g氢气中含有的分子数为2NA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错解:CD〔分析〕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常温、常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故A项错;在任何情况下,1 mol O2中都含有2 mol O,所以 2 mol O2含有的原子数为4NA,不能受思维定式影响,误认为B项的结论如果要成立,也必须在标准状况下,实际上B项是正确的;同理C项也是正确的;D项中,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是同温、同压、同体积时,分子数相同,囚不同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不一定相同,例如氮分子是双原于分子,甲烷分子是五原子分子,不能认为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时,分子数相同,原子数也相同,所以D项错.正解:BC例15 由A、B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B的式量分别是MA,MB),若A的质量分数为m%,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是 ( )A.B.MA(1-m%)+MB•m%C.MA•m%+MB•(1-m%)D.错解:C〔分析〕已知混合气体的两组分A与B的式量分别为MA,MB,A 的质量分数为m%,那么B的质量分数应为1-m%,根据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似乎觉得题中所要求算的平均式量为C项,实际上C项是错误的,用A与B的质量分数代替平均摩尔质量计算式中的体积分数是行不通的;B项也错;对于A项,用A与B的式量简单相加再除以2是错误的,忽视了A或B的含量;事实上,可以在计算时取100g混合气体,那么A的质量为mg,B的质量就为(100-m)g,由=,可得出D项正确.正解:D好题速递点击高考高考命题总结与展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把气体的质量、物质的量、体积、压强、密度联系在一起,是物理和化学的交叉渗透点.常见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将一些结论、规律作为已知条件的计算题,具体类型:一是通过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气体体积,此类题主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二是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推断物质组成,计算气体体积、密度、压强和比较气体体积、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气体体积在物理和化学知识中的综合应用,将成为“3+X”试题发展的新的命题方向.经典高考试题分析例1 (典型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D.62 gNa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O2-数为NA〔分析〕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前提条件是气体,故A错误;任何条件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分子数一定相等,B正确;C没指明相同条件,错误;Na2O溶于水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为NaOH溶液,不存在O2-,故D错. 答案:B例2 (典型例题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B.等体积等密度的CO和C2H4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O2〔分析〕本题重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A中N2和C2H4的质量相等,二者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物质的量相等,尽管密度不等(密度与温度、压强等有关),但分子数一定相等;B中等体积等密度即等质量,与A同理,二者的摩尔质量相等,故B也正确;C中压强不一定相等,D中温度可能不同,故C、D错误.答案:AB例3 (典型例题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B.1.8g的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C.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D.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分析〕常温常压下(非标准状况),11.2 L氧气(O2)的物质的量小于0.5 mol,则所含的原子数小于NA,A错误;B中1.8g的NH+4产物质的量为0.1 mol,所含电子数为0.1×10×NA,即NA;48gO3的物质的量为1 mol,每个O3分子含3个O原子,故共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C正确;2.4 g金属镁为0.1 mol,Mg-2e-=Mg2+,共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答案:BC例4 (典型例题取标准状况下CH4和过量O2的混合气体840 mL,点燃,将燃烧后的气体用过量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0.600g.计算:(1)碱石灰吸收后所剩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2)原混合气体中CH4跟O2的体积比.〔分析〕 (1)已知:CH4+2O2=CO2+2H2O.1 mol CH4完全燃烧得到的CO2和H2O共80 g.原混合气体中n(CH4)=0.600 g/80 g•mol-1=0.0075 mol,CH4体积为0.0075 mol×22.4×103 mL•mol-1=168 mL,剩余气体的体积=840 mL-3×168 mL=336 mL.(2)V(CH4):V(O2)=168:(840-168)=168:672=1:4.答案:(1)336 mL (2)1:4课堂小结本节归纳一、知识体系物质的体积二、规律方法总结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随堂练习知识巩固1.下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能肯定是1 mol的是( )A.23 g金属钠中所含的钠原子数B.标准状况下17g氨气C. 22.4 LNO气体D.标准状况下10 L氧气和12.4 L氮气的混合物答案:C[提示:Na的摩尔质量为23 g/mol,故23 gNa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同理17 g NH3的物质的量也为1 mol;22.4L NO气体没有指明标准状况,故不能肯定其物质的量为1 mol;10 LO2与12.4 L N2的混合物体积为22.4 L,故在标准状况下其物质的量为1 mol]2.在标准状况下,m g气体A与n g气体B所含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A与气体B的式量之比为m:nB.同质量气体A与气体B的分子数之比为n:mC.同温同压下,气体A与气体B的密度之比为n:mD.相同状况下,同体积气体A与气体B的质量之比为m:n答案:C[提示:因m gA与n g B的分子数相等,由n=,可知= ,故A项正确;同质量A、B的分子数之比等于式量的反比,故B项正确;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C项不正确,而D项正确。

高一化学练习04

高一化学练习04

高一化学练习04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下列区别苯和己烯的实验方法和判断,都正确的是A.分别点燃,无黑烟生成的是苯。

B.分别加水振荡,能与水起加成反应生成醇而溶解的是己烯。

C.分别加溴水振荡,静置后水层红棕色消失的是己烯。

D.分别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静置后水层紫色消失的是己烯。

2.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①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能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已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3.下列有关苯、乙烯的比较中,正确的是: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等质量燃烧时,苯消耗氧气多C.都能与溴水反应D.都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4.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甲烷与氯气混和后光照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C.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生成;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乙烯自身间反应生成聚乙烯5.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下层是水的是A.苯B.硝基苯C.溴苯D.四氯化碳6.将溴水和苯混合振荡,静置后分液分离,把分离出来的苯层置于一试管中,加入某些物质后可以在试管口产生白雾,这种物质是A.亚硫酸钠B.溴化铁C.锌粉D.铁粉7.下列有机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A.CH2===CH—CN B.CH2===CH—CH===CH2C. D.8.广义的取代观认为,无论是无机水解反应还是有机物的水解,甚至其他取代反应,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根据异性相吸原理,两两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40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40

单元检测(60 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分) 1.近年来,我国煤矿爆炸事故频频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煤矿发生爆炸事故的元凶是煤矿坑道气中含有的甲烷。

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烷分子是一种呈正四面体构型的化合物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D. “抽”出煤矿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煤矿发生爆炸事故【答案】B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B. 烃类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是通过非极性键结合的C. 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唯一原因D. 烷烃的结构特点是碳原子通过单键连接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解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且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成键;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也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选项A与选项C错误。

烃类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是通过极性键结合,故选项B错误。

【答案】D3. ①、②是两种常见烃的球棍模型,下列对于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都含有共价键B. 都能发生聚合反应C. 都能发生加成反应D. 等质量的①、②完全燃烧时,放出等质量的CQ【解析】由球棍模型可知①是乙烷,②是乙烯,很明显A项正确;乙烷不能发生聚合反应,B项错误;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 项错误;等质量的GH6和GH4完全燃烧,C2H4产生CO多,D项错误。

【答案】A4. 下列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1)蛋白质(2)氨基酸(3)油脂⑷淀粉(5)氯乙烷(6)纤维素(7)聚乙烯A.(1)(3)⑺ B .除⑵外都是C. (1)(4)(6X7) D . (1)(3)【解析】(1)(4)(6)⑺均是高分子化合物,(2)是小分子,(3)油脂是大分子,(5)氯乙烷是小分子。

高一化学周练考测试题(4)

高一化学周练考测试题(4)

高一化学周练考测试题(4)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蒸发。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大小由构成气体分子大小决定B.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同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1.2 L CO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AB.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C.标准状况下,1L水所含分子数为NA /22.4D.2L 1mol/L 的Na2SO4溶液中离子总数为3NA4.在相同条件下,A容器中的CH4和B容器中的NH3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是()A.1∶2B.2∶3C.3∶4D.4∶35.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将NaOH固体放在天平托盘的滤纸上,精确称量并放入烧杯中溶解后,立即注入容量瓶中B.将准确量取的18.4mol·L-1的硫酸10mL,注入已盛有30mL水的1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即可C.仰视容量瓶刻度线,看到液面超过了容量瓶的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刻度线以上的溶液D.欲配制1000mL 0.1mol·L-1的盐酸,将稀释后的盐酸溶液全部转移到未经干燥的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6.若20g密度为d g/cm3硝酸钙溶液中含1gCa2+,则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d/400 mol/LB、20/d mol/LC、2.5d mol/LD、1.25 mol/L7. 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20滴水正好是1 mL,则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是()A.(10/9)NA B.(5/9)NA C. NA/360 D.(1/5)NA8.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1.doc

高一化学下册随堂练习题1.doc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课指南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提高对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本节难点: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好题速递点击高考高考命题总结与展望反应热与物理学、生物学密切相关,近年高考考查时常将反应热与能源问题综合在一起,考查社会热点问题,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预计题型会有新的变化,难度会有所提高.经典高考试题分析例1 (典型例题21世纪人类正由“化石能源时代”逐步向“多能源时代”过渡,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电力B.核能C.太阳能D.氢能〔分析〕核能、太阳能、氢能均属于新能源,有广泛的开发潜能,而电力主要还需要化石燃料的燃烧来提供能量,仍属于“化石能源时代”.答案:A例2 (典型例题室内装潢和家具挥发出来的甲醛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甲醛易溶于水,常温下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当温度超过,挥发速度加快,根据甲醛的这些性质,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入住前房间内保持一定温度并通风B.装修尽可能选择在温度较高的季节C.请环境监测部门检测室内甲醛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后入住D.紧闭门窗一段时间后入住〔分析〕这是一道运用所给信息,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判断能力.室内装潢和家具挥发出来的甲醛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甲醛易溶于水,常温下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当温度超过,挥发速度加快.根据甲醛的这些性质,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答案:D例3 (典型例题(1)图瓦卢是由多个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剧增,大量珊瑚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被海水侵蚀,其原因是 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3)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A.减压、升温B.增压、升温C.减压、降温D.增压、降温(4)科学家研究发现,用汽水(一种能释放CO2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_______.①加强呼吸作用;②加强光合作用;③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④加强植物蒸腾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5)快速、有效地减缓大气中CQ大量增加的生态学措施是_________.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D.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量〔分析〕本题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题目选材新颖,涉及面广,起点高,落点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会与碳酸钙反应,导致碳酸钙溶解.增大压强、降低温度会使气体液化.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植物蒸腾作用与外界温度及水分有关,与CO2的浓度无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且CO2溶于土壤与水生成的碳酸电离出的H+可以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促进植物对Ca2+、Mg2+的吸收.所以用汽水浇灌植物能促进柱物的生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能源的消耗也将进一步增多,所以不可能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量,使用天然气等燃料也会产生CO2,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且见效快.答案:(1)CaCO3+CO2+H2O=Ca(HCO3)2(2)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3)D (4)B (5)C课堂小结本节归纳1.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变化(1)能源的利用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类的进步(3)常见的放热反应:a.所有燃烧反应;b.中和反应;c.金属与酸产生H2的反应.(4)常见的吸热反应:a.C+O 2高温=2CO 吸热; b.c+H 2O高温=H 2+CO 吸热;c.Ba(OH)2·8H 2O+2NH 4Cl=BaCl 2+2NH 3·H 2O+8H 2O 吸热. 2.燃料燃烧⎪⎪⎪⎪⎪⎪⎪⎪⎩⎪⎪⎪⎪⎪⎪⎪⎪⎨⎧⎪⎪⎩⎪⎪⎨⎧⎩⎨⎧⎩⎨⎧⎪⎩⎪⎨⎧)()()()(O ,)O (,,:降低污染程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重要意义充分接触助燃剂燃料与空气助燃剂气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基础条件充分燃烧措施是点燃或加热温度升高到着火点燃料与助燃剂充分接触或空气如有助然剂发生燃烧的基本条件是氧化剂如助燃剂燃料是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燃料燃烧22随堂练习 知识巩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就一定能进行C.反应放热还是吸热,是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的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进行答案:CD[提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主 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无关.放热反应和吸 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进行,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所以正确答案为C 、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天然气是气体,它不属于化石燃料 B.反应物的总能量就是反应物的总热量C.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 、SO 2等有害气体D.煤转化为煤气后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答案:AB[提示: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埋于地下深处,在地壳中经 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亿万年后才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它们都是化石燃料, 所以A 错;反应物的总能量是无法测得其绝对值的,只有变化过程中才会有相对的增加或减少,而热量是指在变化过程中能量的相对改变量,所以B 错;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 和H ,另外也有少量N 、S 等,所以在燃烧过程中除了生成CO 2和H 2O外,还生成一定量的污染环境的CO、SO2、NO x等有害气体,所以C 正确;煤经过液化和气化后,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所以D正确]3.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答案:AD[提示:A、C、D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为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A、 D为放热反应,而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吸热]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 ( )A.COB.CO2C.SO2D.NO答案:B5.根据能源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下列常用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石油B.煤C.天然气D.沼气答案:D6.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请回答下列有关能源的问题:(1)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如按照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划分,各时代主要的动力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热的方式供给人需要的能量.试以它们的主要成分C、C n H2n+2和CH4为代表,写出它们燃烧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指出它们质量相同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温室效应”)最小的燃料是________;(3)为了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已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是_______,其蕴藏量最丰富的省(区)是_______,其产量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答案:(1)人的体力;畜力;燃煤动力;电力(2)C+O2点燃=CO2;C n H2n+2+213+nO2点燃=nCO2+(n+1)H2O;CH4+2O2点燃=CO2+2H2O;CH4(3)煤;山西;山西;能源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人均能原消费量低,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大,能源消费构成不合理,广大农村仍大量使用木材、秸秆等作为燃料章末总结知识网络图示基本知识提炼整理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的判断.2.计算(标明)电子转移数目.3.判断反应是否屑于氧化还原反应.4.比较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5.依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解决一些计算型的问题.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书写原则.7.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正误判断.8.离子反应类型.9.离子共存.在离子共存一类题中主要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10.化学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练习1.某次战争中曾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

所谓“贫铀”是从金属中提取出/'U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FU。

下列有关9严U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146B.质子数为238C.质量数为330D.核外电子数为146【解析】由A:X所表示的意义知道,在9异勺中Z=92, A=238, 所以N=A-Z=238 — 92 = 146,即中子数为146,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应为92o先弄清原子构成中各符号的意义,再直接利用粒子间的数量关系求解。

【答案】A2.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了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其N=184,有关该元素和同位素原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第IVA族B.该元素为金属,性质与Mb相似C.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298D.该元素主要化合价为+2、+4价【解析】第6周期稀有气体元素氨(Rn)的原子序数为86,第7 周期排满时应为32种元素,其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应为118, 所以该元素位于第7周期第IVA族,位于金属铅(Pb)的下而,根据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递变性,所以与Pb性质相似,该原子的质量数为184+114 = 298,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为298, IVA元素主要显+2、+ 4价。

【答案】C3.(2010年福州质检)JH、詡、沖、H+、出是()A.氢的五种同位素B.五种氢元素C.氢的五种核素D.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解析】杓、冷、JH三种微粒质子数相同,都为1;但中子数分别为0、1、2,它们是同一种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F是质子数为1,电子数为0,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

H:是由两个H原子构成的分子。

总之,它们属于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答案】D4.某原子第n电子层,当它作为最外层时,容纳电子数最多与(11一1)层相同;当它作为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l)层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A.K层B・L层C・M层D・N层【解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分别编为K、L、M、N、0、P、Q,各层n值依次为1、2、3、4、5、6、7,每层最多可容纳电子2(个,因此,L层n值为2,无论作最外层还是次外层,最多都排布8个电子;而M层n值为3,当它作为最外层时只能排满8个(与L层相同),若作为次外层,则可排18个,就比L层多10个电子。

【答案】C5.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写下列各空格。

(1) _______________ 原子种类由决定。

(2) _______________ 元素种类由决定。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有无同位素由决定。

(4)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 决定。

(5)元素的原子半径由________ 决定。

【解析】(1)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2)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元素种类只与质子数有关。

(3)对一确定的元素其同位素中子数不同。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取决于原子的质量数。

(5)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有关。

【答案】(1)AB (2) A (3)B (4) AB (5)AE6.有n种微粒的电子层结构如下所示:[P]+x 2 8 8o其中:(1)某电中性的微粒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这种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 。

(2)某微粒的可溶性盐溶液,加入AgNOs溶液会出现口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酸,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o(3)某微粒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且氧化性很弱,但得到电子后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为________ 。

(4)某微粒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且这种微粒失去2个电子后即变为原子,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

【解析】(1)若为电中性微粒,可知其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核电荷数为18,是壮原子。

(2)据题意可知为C1。

(3)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可知其核电荷数为18 + 1 = 19,为K+。

(4)由于该微粒失去2个电子后即变为原子,可知其核电荷数为18-2 = 16,为S_。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该元素可能是()A.金属元素B.稀有气体元素C.第IIA族元素D.以上叙述都可能【解析】符合题意的元素包括He、IIA族元素(均为金属元素)及过渡元素中的部分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答案】D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B.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解析】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和电子,并且二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因为质子和电子带的电荷相等,而电性却相反故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如/H中就只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没有中子。

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比较接近但没有必然的数量关系。

故A、B选项均不正确。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是一种电性作用,因为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电荷,所以c选项正确。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构成原子的基木微粒有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目前有资料介绍,科学家己经研究发现了更小的微粒一一夸克,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C3.钮(Bi)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

下列关于sJ^Bi和J°Bi的说法正确的是()A.S3209Bi和都含有83个中子B.S3209Bi和互为同位素C.s严Bi和的核外电子数不同D.8严Bi和8严Bi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解析】s严Bi与J°Bi互称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83)和核外电子数,但是中子数分别为126、127,故A、C、D错误,B正【答案】B4.(2010年莆田质检)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图表示方法形象其中回表示质子或电子,回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B.①②③为同素异形体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解析】从图中可知①②③中的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且均为1, 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杓、冷、JH三种核素,故答案为A。

【答案】A5.假设R元素无同位素,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为A,疋一的核外电子数为x,则W g R"离子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A. (A-x+m) molB. (A-x—m) molW WC. -(A—x+m)molD. ~(A_x—m)mol陌& W【解析】根据n(R=)=祜為;;广严1,所以W g R=离子所W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A—x+m)molo【答案】C6.已知一个SO:分子的质量为x kg, —个SO3分子的质量为y血, 假设两种分子中硫原子、氧原子分别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32x 32xA. ------B.-一—y—x 3x_2y16x 32x& 3y - 2x D・ 3y-2x【解析】对于SO:和SOs的组成,可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y -x)kg,根据1个SO,或1个SOs的分子质量可计算岀1个硫原子的32质量m(S) =x kg —2(y—x)kg= (3x —2y)kg,贝lj: \L(SOj= —kg3232x3x-2y°【答案】B7.设某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C.若碳原子质量为w g,此原子的质量为(m+n) • w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解析】某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该原子的质量数为m+n。

由于题目没有明确该元素还有没有其他同位素原子,因此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能确定,则A正确,B错误;根据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式,有m + n = ^,解得m(X) =严g,则C错误;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大小关系不确定,则质量也不确定,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A8.下列符号表示同一种元素的是()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②③D.全部【解析】①②③表示氯原子,④表示C1 ,四者均表示同一种元素。

9.下列各微粒:①HsO+、NH厂、Na+;②0H_、NHT、F_、③0广、Na\ Mg:+;④CH,、NH3> H:0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 (D®④【解析】①组质子数均为11,电子数均为10;②组质子数均为9,电子数均为10;③组质子数依次为16、11、12,电子数依次为18、10、10;④组质子数、电子数均为10。

【答案】B10.X、Y、Z、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若aX"\ bY"、cZ「dR a_ 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m>n,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多选)()A. a —c=m—nB. b —d=m+nC. a>b>d>cD. a>b>c>d【解析】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说明四种离子间存在如1下关系:a—m=b—n = c+n = d+m,从而得出a —c=m+n, b -d=m+n,所以A项不正确,B项正确;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还说明四种离子的核电荷数中a、b均大于c、d,又m>n, 这表明与bf+中a>b, cZ"与dR"中c>d,故a>b>c>d,所以C项不正确,D项正确。

【答案】BD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元素有可能是金属元素B.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大于其电子层数C.非金属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为HaROb,则其氢化物为HaRD.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元素不可能是非金属元素【解析】A 中駆元素最外层有5个电子,为金属元素;B 中如 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C 中HaROb 中R 的化合价为+ (2b -a),则R 的氢化物分子式为H s 一沪很;D 中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硼元 素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A12. 元素A 和B 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

已知A 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为a ,次外层电子数为b ; B 元素原子的M 层电子数为@一 b), L 层电子数为(a+b),则A 、B 两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不 可能有()A.能与碳反应B.能与硫酸反应C.能与氢氧化钠反应D.能与碳酸钠反应【解析】 由题给条件可知A 为氧,B 为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