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滨州月考]《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答案 D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

2.[2015·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答案 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3.[2015·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

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答案 C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4.[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百题填空(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百题填空(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1)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骨耜简单的劳动工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这种耕作方式得到广泛的推广。

③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用人力或畜力)、筒车(用水力)。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较为著名。

西汉陆续建成灵渠、白渠水利工程。

(3)特色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农业经营方式(1)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时期,个体农耕方式出现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优点:无天灾人祸情况下,能够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弱点: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重;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统治者的压榨下容易破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商周时期:井田制确立。

①特点: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有“公田”与“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为村社成员的份田,都只有使用权。

②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废除: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税制改革,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战国以来:确立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2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2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2课时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1.(2015·新课标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C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 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和B项“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不符合史实;D项“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说法错误,朝廷只是认可,不能说明一致。

2.(2016·洛阳)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一现象( D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A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人口流动个别现象,不是加剧,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这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3.(2014·江苏·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B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 A项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6讲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67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6讲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67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21.(2015·海南·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B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宋元时期,随着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海外贸易逐渐繁荣,故本题应选B项;自商鞅变法起,封建王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漕粮海运规模前所未有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故C项的表述错误;D项应开始于15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元朝时”,故排除。

2.(2015·北京·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B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3.(2016·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
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 2.发展历程 • (1)战国时期,秦国的__________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2)汉代,___________“乃商令鞅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
商人购置土地,汉有高效祖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 (3)__________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中唐
• (4)明清时期 • ①政策: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
• ②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 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民世间界商_品__经__济______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文明
考点突破
主题 1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城市
坊市制
• (2)宋代城市的特点
• ①坊市界限消除,形成________街__市____。 • ②市的启闭时间、场所自由化,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 •
③(3)城唐市宋的时_期__,__沿经__海济__港_功口能城大市大走增向强繁,荣空。前广繁州荣、。_________、_________、杭州、
• [史料探究] • 史料一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
展,……有利于商品流通。……为商业服 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时……还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史料二 史书记载,在唐都长安,太阳升起后,击鼓开市,开始贸易活动; 傍晚日落前,关门闭市,停止贸易活动。
•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 处,俱是铺席买卖”。……旧时日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 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温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与城市学案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温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与城市学案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把握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概况【重点难点】市坊界限被打破二、重点问题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时期进展的要紧表现①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缘故:剩余产品的显现、社会分工的进展)①商朝:③西周:②春秋战国:③隋唐:④宋朝:⑤元朝:⑧★明清商业(商品经济)进展的新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进展概况:(1)周秦——唐朝:严格操纵时期:★(2)宋朝——放松治理:(3)明清: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进展呈现不平稳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进展都极不平稳;(2)与农业、手工业的进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商业活动慢慢冲破了时空的限制;(4)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进展艰巨而曲折;商品经济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脆而不坚)禁那么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那么必农,民事农那么田垦,田垦那么粟多,粟多那么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那么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合法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峻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贯都是在体制内进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控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非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超级壮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要紧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进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依照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进展的因素有哪些?“重农抑商”政策(1)兴起的缘故:(2)进展概况:战国商鞅变法提出——汉代继续执行——中唐以来有所松动(缘故: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明清强化(全然缘故:为了保护封建王朝的统治)(2)评判:①踊跃:②消极:【知识图表】进展概况:原始社会---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城市:周秦至唐 代---宋朝--明清(要紧把握城市格局和功能的转变) 产生时刻、缘故 重农抑商 概况:战国(产生)---汉(进展)---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政策) 商业的发展评判:(踊跃、消极)特点【知识延伸】一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进展起来的商业区。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整合 岳麓版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整合 岳麓版

经济重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
心 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构 经济政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 策 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空 坐
单元高效整合
识 整


时空坐标·纵向成线|通史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横向成网|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中国古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
产模式 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
四、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中外关联)
中国
欧洲
总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并最 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原 经济 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 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受“重农抑商”和“海禁”等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了一 政治
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传 统 文 化 重 义 轻 利 ,“ 重 农 抑 原 商”等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因 思想 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 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 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客观环境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 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6·沈阳)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A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私商产生并成为商人的主体。

根据题干“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可知军市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可排除选项B,选项C、选项D在题干中未体现。

2.(2016·湖北八校联考)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 B )A.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解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

此题可用排除法。

该材料虽涉及丝绸运销到罗马,但凭此得不出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的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D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D项正确。

4.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A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市在古代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

由“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等信息可知,唐代在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区,反映了“市的商住复合功能。

”故A项正确。

B、C、D三项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D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D.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屠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保障了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D项正确。

6.(2016·德州)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

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

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

这反映了当时( B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 欧阳修为北宋人,诗中描绘的人们追求正当的吃喝享受,而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是南宋的朱熹,因此这种现象并不能表明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于是便有了“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可见商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意识,故B项正确;诗句中描绘的现象不能反映出政府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7.(2016·湛江)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这表明,西汉政府( B )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B.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D.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解析] 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会谋求与大商人合作经营,故A项错误;汉武帝采纳了大盐商孔仅的建议,实行国家盐铁官营化,抑制地方豪强大族,其根本目的是扩大财政来源,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技术,故C项错误;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北击匈奴筹集军费而扩大税源,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希望国强,但希望民富的目标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 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区的规模发展,故D项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在南宋,A项错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大,B、C两项错误。

9.《舌尖上的》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 ) A.商品经济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鼓励对外贸易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扬州是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可以看出明朝扬州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故选A项。

10.(2016·南京联考)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B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 据材料信息,12世纪的福建进口稻米,种植并高价往北方销售荔枝、柑橘及甘蔗,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受市场的制约,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

11.(2016·湖南湘西)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C )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政府是否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故A项错误;民间服务性行业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说明晋商的商路是在官道基础上开辟的,故C 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官道和商路,市镇商业和抑商政策材料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

12.(2016·湖南联考)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C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解析] 图示为内陆的商帮的发展,沿着武夷山到了恰克图,而被迫开放是指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故A项错误;商业的发展是民间商人突破政府限制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统治者政策发生了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晋商开辟的绵延到清朝”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域商帮的开拓精神,故C项正确;清朝时期,未出现工业文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6·南京)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某些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

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

……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

……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

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

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历史通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答案] 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住店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

”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宗”得出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一中“茶叶六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得出经营的地域范围广。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第二步从材料二、三寻求史实,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得出出现了新型的劳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得出冲破封建礼法的限制,根据材料三中“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得出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得出其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得出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得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大再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