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反馈训练 6.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 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特点是“贾而好 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 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 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 “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 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市”的发展
朝 秦 代 代 “市”的发展情况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宋 明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 代 清
繁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都源自商业区繁华认识:与以前相比,宋朝“市”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突 破? (1)坊与市的界限:宋朝以前,坊与市严格分开,宋朝时 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2)经营时间:宋朝以前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经营时 间不再受限制。 (3)政府监管:宋朝以前,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监管,宋 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反馈训练 7.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 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 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是( ) ①勤俭致富 ②乐善好施 ③注重诚信 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 .《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引旧志记载:“ ( 当时的镇 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 邻。”(如下图)这表明(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
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反馈训练 5 .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 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 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 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础题:
下面诗句各自反映了哪个朝代市的发 展情况?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 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
三 商业都市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 的趋势。 (2)汉代的都市也因为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 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即洛阳、 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 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 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著名商业都市,有建康、 山阴、襄阳、郢州、交州。
(4)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也是 “雄富冠天下”。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结束,五更 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6)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汉口镇、佛山镇、 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名镇)
1、汉代商业 乡村商业活跃,商运活跃
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 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 发展;至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 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河北沧州出土的唐 宋时期的铁钱。
3、宋元:长途贩运---产品远销东亚、 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贾客词》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商人的活动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 思考,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8分)
(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从历史角度: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角度: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金融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晋商“合伙制”蕴涵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D.从事珐琅彩的烧制工作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
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B)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5.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
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B)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8分)
(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从历史角度: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角度: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金融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晋商“合伙制”蕴涵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D.从事珐琅彩的烧制工作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
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B)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5.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
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B)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2.明朝,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A.会馆是开会的地方 B.会馆的出现, 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C.会馆是不同地域商人存钱的地方 D.会馆是商人居住的客钱
假如你是古代的一位商人,当生活在 以下朝代,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三千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 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 唐: 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 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有时会 遇上海盗。 元:到京城进货时,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1.、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讨论:“市”发展特征和趋势?
1.从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发展到集中的商业中心。
3.从单纯的商品买卖市场发展为服务设施较完备、功能齐全的商业 区。
2.从严格管理、限制发展到突破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朝
代
秦 汉 南北朝 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 代 地方商业中心形成,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 清 商业区繁华(专业性市场出现如米市等)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业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 商业发展表现 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远古时代 商代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商业由官府控制 “工商食官”制)。 西周时期 交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铜贝) 春秋战国 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汉代 唐朝 宋元时期
5.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的形成说明了
①商业的空前繁荣 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③海外贸易的发达 ④商帮结成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④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考要求
“市”在历代的发展(bc)
学法点拨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业发展的 基本要素 (表现)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 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 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 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 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 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 ——胡适 商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这段话说明什么?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 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 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 城市联系在一起。
1885 1887 1889 1891 1892
78276 85787 86187 95394 88816
38.6 36.4 35.5 33.4 35.2
17.9 19.6 17.4 17.1 17.2
18.8 24.3 25.7 25.1 26.0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 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 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 甚博。”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考要求
“市”在历代的发展(bc)
学法点拨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业发展的 基本要素 (表现)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 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 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 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 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 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 ——胡适 商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这段话说明什么?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 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 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 城市联系在一起。
1885 1887 1889 1891 1892
78276 85787 86187 95394 88816
38.6 36.4 35.5 33.4 35.2
17.9 19.6 17.4 17.1 17.2
18.8 24.3 25.7 25.1 26.0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 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 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 甚博。”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及商业政策

改变职业结构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人从事 商业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农业 为主的职业结构。
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商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 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这 些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促进技术创新
01
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运输工具,这推动了
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商业政策应推动内外贸一 体化,加强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的联系和互动。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商业政策应加强国际合作,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 性和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知识传播
02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更容易传播,促进了科技知识的普及
和应用。
培养科技人才
03
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这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
养和发展。
对国际商业交流的促进
促进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 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01
引进外来文化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传 入,如佛教、伊斯兰教等,这些文化对 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03
推动文化交流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 家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 涵。
05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反 思与借鉴
古代商业政策的得失分析
积极方面
促进商品流通:古代商业政策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市场
经济的繁荣。
增加财政收入:商业税收成为古代政 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国家的建 设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浙商以灵活变通和敢于冒险为特点,善 于抓住市场机遇,以轻工业和海外贸易 为主要经营领域。
定稿第三课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34
老师都说好!
“市”的发展的特点
时间:从严格限制到夜市出现 空间:逐渐打破严格限制 管理:从严格管理到逐渐放松
功能:从单一商业区到具备完备饮食设 施的综合商业区 种类:种类增多,规模扩大
33
新课标资源网
老师都说好!
城市的特点
城市功能:经济职能逐渐超过政治职能 城市布局:城市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结合 政府管理:从严格管理到逐步放松 城市的规模与数量: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①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 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②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 接监视。
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 时节的繁华景象。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 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城郭、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 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情况。
2.从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
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 商帮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 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产 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 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9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 从周至唐
新课标资源网
老师都说好!
①早期的“市” 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 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 制。(如“日中而市”;坊市分开等)
2)宋至明清
①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 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②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 接监视。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汉 代 : 市 “有 东专 西门 九管 市理 ”机 构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 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南北朝时乡村出现草市,长安 洛阳 益 设置草市尉进行管理, 州 扬州;客 唐朝草市成为商业中心,舍、邸店、车 唐末夜市出现
广州设市舶 使,专管对 外贸易 坊等辅助机构
宋元
宋:突破时空限制, 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 管理,草市具备饮食 元:纸币盛行 功能,瓦肆、夜市、 早市兴盛 明:白银成为主 要流通货币; 商业区相当繁华
经营丝绸、 晋 经营盐业 票号、走出 铁器、茶叶、 商 致富 国门 棉花、木材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 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 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 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 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 次扩建而成。
宋:都市商业繁盛(汴京、临安);元:大都
发(
概 展况 、 历特 点 程)
放 松 限 制 阶 段
宋:1、打破时空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繁荣、晓市 宋 兴盛。2、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元
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 明 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 清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较为有名。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灌钢法——是我国 独创的炼钢工艺。 将熔化的生铁液灌 入熟铁以改变碳分, 产出硬度高、性能 好的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古时期
汉代 唐代
宋
明清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 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 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 市联系在一起。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东市买骏马,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西市买鞍鞯,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南市买辔头, 商业上的特点吗? 北市买长鞭。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木兰辞》 所,很不方便。
1、商人的生活方式: 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发达的商运:商运集中 方式 :水运:俞大娘航船 陆运:丝绸之路 海运 :海上丝绸之路
“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 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 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 岁一往来,其利甚溥〔pǔ普,广大 之意。”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 物莫不通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使 用纸币交子(教材18页)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 现会馆、商帮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易经· 系辞下》)
战国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城市功能等)
探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商业起源早、不断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历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曲折;政府严 格控制,宋以后逐渐减少; 4.商人地位低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 地位; 5.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6.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明清
坊”——城市里的居民住宅 区
坊
坊
相比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在“市”的发展 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唐、宋时期的“市”
坊
坊
宋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分散于宅屋之 间的繁荣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材料三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 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 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 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 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 ——《宋令要辑加稿》 散。 ——《新唐书•百官志》
古代商业的发展
徽商胡庆馀堂创始人
乔家大院
电视剧“乔家大院”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 方,都有山西商人”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官须看《曾国藩》, 为商必读《胡雪岩》”。
乔家大院
清代全国著名的商 业金融资本家乔致 庸的宅第。
重庆湖广会馆
晋商的票 号举世闻名, 这一信贷方式 的特点之一是: 存取、兑现等 往来取决于个 人之间的诚实 和信任。
商代货币“贝”
货币: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你从语文或影视作品中知道了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商人?
范蠡*春秋时期
吕不韦
战国时期
学法点拨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商业发展 的基本要 素(表现)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邸店: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 栈的旧称。
柜坊:唐宋在城市中替别人保管银钱的商户。是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
交子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 铜币
秦半两 (秦朝)
五铢钱 (汉)
五铢钱
开元通宝 (唐朝铸)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纸币“交子” (宋)
“金陵向西贾客多, 船中生长乐风波。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欲发移船近江口,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船头祭神各浇酒。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停杯共说远行期,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入蜀经蛮远别离。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金多众中为上客, ——刘驾《贾客词》 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 思考:这两首诗反映了什么?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生动地记 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朝代 战国
汉代 唐代
商业都会发展概况 “市井” 长安及 “五都”;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 形成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 汴京(开封)、临安(杭州)商业繁盛 清代 苏州;盛泽镇、四大名镇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商业是如何产生的?请同学 们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商业发展的基 础是什么?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 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 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 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 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 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种 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商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 贷 财 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 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 债 介——货币。
“市”的发展
时期
秦 汉
六朝时代 唐 宋
发展情况
买卖商品必须明码标价,政府严格管理;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对市 有严格管理(日中而市,日落而息); 草市出现;
草市发展,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市的布局上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形成繁荣的 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 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