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553 289 390 1、70:1、18:1
1055 960 1329 1、70:1、35:1
1474 868 1380 1、94:1、35:1
1556 971 1443 1、93:1、30:1
3、2 区域发展得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发展得差异就是历史不断演进得累积。
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人口和经济得重心,唐朝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特别就是宋朝以后经济南盛北衰得局面形成。 西部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得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得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得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平衡 增长战略得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 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大 化得项目。即能带动其她项目发展得投资项目。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得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得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出 了著名得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给方 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诱不足, 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 度。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东部
367 482 813 1714 5192 6573 7829
中部
307 400 586 1160 3187 4042 4516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概述

赫尔希曼认为,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
是手段。斯特里顿认为,平衡增长是一种市场理论,
不平衡增长是一种决策理论;辛格则认为,不平衡 与平衡主要是时间长短的区分。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7)
图8-2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8)
(四)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2)
选择,前者是指选择A项目还是B项目,后者是指
先选择项目A还是先选择项目B,他认为,对于不
同项目的选择应遵守“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
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它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应
优先选择。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3)
(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2):为了说明
这一原理,赫氏引入了社会分摊成本(SC)和直
接生产性活动(DPA)概念及其联系。因为发展中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本稀缺
的条件下,相对平衡增长而言,为什么不平衡增长
更有意义?这是因为:①抓住了发展中国家初期各
种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可能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②对于处于好计划划与市场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
③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
理论等;④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 路。
一、平衡增长理论(3)
(二)纳克斯理论要点是:①提出了“贫困恶
性循环理论”,并提出了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
即实行平衡增长战略。②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
济增长的制约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对经济迅速增长的
决定性作用;③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④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不主张各
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主张按不同的比率来投
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同时使SC和DPA投资平衡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二章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一、概念1、区域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均衡;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增长例子:计划经济下可以人为实现;2、区域不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导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常态,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主要理论学说(一)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 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不发达国家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存在恶性循环,持悲观态度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生产率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低生产率,低收入(二)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持与纳克斯相反观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根据需求和收益率;倒U型曲线;关于区域增长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发达国家区域不平衡较发展中国家小;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慢于后起国家。
3、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异常困难的!!!三)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Cumulative Circle and Causation )1、优势区域与非优势区域,与新古典不同,单纯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循环累积。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2、作用机制1) 回流效应( backwash effect ):要素收益差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
但并不是无限制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人口、污染等2) 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 ):抵消部分差距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3、政策建议初始阶段不平衡战略;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减弱不平衡。
(四). 赫希曼(Hirshman)1、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增长会围绕最初增长点而集中2、作用机制极化效应( polarized effect ),对应于回流效应涓流效应( trickling -down effect ),对应于扩散效应3、政策主张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应实行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
什么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

什么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过程。
这种统一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发展平衡的阶段。
发展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个方面保持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对平衡,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持续增长,民生改善等。
这种平衡态势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愈发凸显,使得发展状态逐渐不平衡。
例如,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社会内部矛盾的表现。
不平衡状态的存在,使得社会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进而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这个不平衡的阶段,社会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以实现新的平衡状态。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比如,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社会需要通过完善养老制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措施来应对;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社会需要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缩小贫富差距。
这些努力将为社会提供更加平衡的发展环境。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社会将实现新的平衡状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将达到较为平稳的状态,各个方面相对平衡,社会资源再次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各个群体和部门的利益得到相对平衡。
这个阶段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平衡和不平衡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通过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和调整,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
这个过程需要依靠改革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共治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推动。
只有把握住这个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作者:杜梅萍摘编 录入:刘莹日期:2003-06-23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是由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纳克斯最早提出的。
平衡增长论者认为平衡增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
不可分性和互补性的产生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在需求方面,它是指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它是指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
平衡增长包括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应大规模地进行以克服不可分性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各部门平衡增长以相互利用外部经济。
从“供给平衡”的角度来看,由于各部门互相提供投入,所以避免了供给瓶颈以及缺乏辅助性要素所引起的资本浪费减少,从“需求平衡”的要求来看,计划人员在一定需求弹性下,选择各部门增长率的相同比率或不同比率,使所创造的收入恰好能吸收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因此,平衡增长能够避免短缺对发展的阻碍和过剩的浪费。
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增长呢?平衡增长论者认为,通常的价格刺激不能迅速生效。
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价格刺激的有限作用可能因投资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的不连续性的障碍,得不到发挥。
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并按一定比例配置于各部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的计划化,担负起平衡增长的重担。
平衡增长的主导思想是依靠国内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劣势,依靠对外贸易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外向型经济 是行不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其次,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 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 “关联效应”,是不平衡的。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 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 均衡性质。 关于不平衡增长的实施,赫希曼认为有 两个途径,一是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3. 发展极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产生规模效益。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1.“回波效应” 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 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 象。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 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 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 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 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思路:
一个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是从区际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侧重研究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
(一)“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 国) (development poles)——佩鲁(法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 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 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 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 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 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 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等。
2.“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 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 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 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 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本 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
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 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 二元结构。 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即政府应采 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积累起发展 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 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 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 的发展。
一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统一的。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 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 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对立化的 做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一、区域发展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第 十二 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一节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平衡增长战略
● 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 增长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 现的。
● 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强调的是资本存量在各 个行业同时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 益。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从历史上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 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 较延迟。
从地理角度看,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 资源条件。
(二)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
地区差距扩大 城市化水平增加 产业分工 全国整体战略部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上看,一国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必然经历一个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逐步推 移的动态演进过程。
2.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路 从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来看,他认 为,不同部门和区域的不平衡可以创造各种 发展机会,并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机制迫使社 会对这些机会分别加以利用,有利于动员更 多的资源和投资,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 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 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 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 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 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 况下提出来的。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 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 基本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