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琵琶仙·中秋》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碧海年年

碧海年年

碧海年年搜索词条╳琵琶仙·中秋更多图片(2张)《琵琶仙·中秋》是清朝学者纳兰性德的词作品。

这首词以清新凝重,又不无伤感的笔调描绘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

其中有对在日中秋月下嬉戏欢乐的追怀依恋,有对“只影而今”的孤单失落的伤感悲叹。

而结处“总茫茫、不关离别”一语又顿使全篇升华。

作品名称:琵琶仙·中秋作品别名:琵琶仙·碧海年年创作年代:清代·康熙作品出处:饮水词文学体裁:词作者:纳兰性德分享作品原文碧海年年①,试问取、冰轮②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③,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④。

记否轻纨小扇⑤,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⑥。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①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又做青天解。

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②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③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④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⑤轻纨小扇:即纨扇。

⑥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白话译文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八月十五的诗句

八月十五的诗句

八月十五的诗句八月十五的诗句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月十五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月十五的诗句1《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其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注释1、转蓬:形容辗转流离。

2、轮仄:像车轮一样倾斜。

《八月十五夜月》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的意思【其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其二】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古词《一剪梅-中秋元月》(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一剪梅-中秋元月》(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宋代]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标签抒怀、壮志难酬、愤懑、怀才不遇、中秋节、月夜译文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

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

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

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

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尊:同“樽”,酒杯。

浑欲:简直想。

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

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中秋李升赏析

中秋李升赏析

中秋李升赏析
原文
《中秋》李X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赏析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的是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

诗中首联“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即点明主题,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缓缓高升挂在了天空,月夜的静谧气氛像仙境般的万籁无声。

颔联“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两句,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写了这一轮圆满的明月足以去平分秋色,高悬在云层之中照得千家万户明亮无比。

颈联“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极写能使月亮生光狡兔是从弦月外降落的,害人无道的妖蟆休想在明月下生成,写了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

尾联“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从立意的角度看,李朴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十首中秋节最好的诗

十首中秋节最好的诗

十首中秋节最好的诗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们也对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每逢中秋必作诗一首。

下面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一些比较著名有特点的中秋节诗句。

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

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

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日酬王昭仪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翻译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注释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

劲气:寒气。

赏析无声是最大的悲哀。

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

汪元里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

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

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

念奴娇中秋赏析

念奴娇中秋赏析

念奴娇中秋赏析《念奴娇·中秋》赏析苏轼的《念奴娇·中秋》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词作,其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和作者内心的思绪。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词的上阕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壮阔的中秋夜景图。

作者登高远眺,视野开阔,只见万里长空,云彩毫无踪迹。

“桂魄”即月亮,月亮的清辉洒下,使得整个天空都沉浸在清冷的秋意之中。

那高远的天空中仿佛有着玉宇琼楼,仙人乘鸾来来去去,身处这清凉的国度。

远处的江山如同画卷一般,烟雾缭绕中的树木清晰可见。

这几句通过对天空、月亮、仙宫的想象,营造出一种空灵、高远、清冷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下阕则着重描写作者的醉态和内心的向往。

他醉酒后拍手狂歌,举杯邀请明月,加上自己的影子,便成了三人共饮。

在风露之下翩翩起舞,徘徊不定,已然忘记了今夕是何夕。

想要乘风归去,无需借助大鹏的翅膀,在那水晶宫中,吹奏一曲横笛。

这里的“对影成三客”巧妙地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表现出作者的孤独与豪放。

而“今夕不知何夕”则进一步强化了他沉醉于当下美景和自由心境之中的感受。

最后的“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更是将这种自由和超脱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整首词的意境优美而宏大。

苏轼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将中秋之夜的天空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同时,词中的情感也十分丰富。

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陶醉,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既有孤独寂寞的情绪,又有豪放洒脱的胸怀。

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词作更具感染力。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如“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中秋节古诗词经典

中秋节古诗词经典

中秋节古诗词经典中秋节古诗词经典(精选篇1)念奴娇·过洞庭词牌名:念奴娇|朝代:宋朝|作者: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赏析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琵琶仙·中秋》
意思|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赏析
作者:佚名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

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

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

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

只是光阴
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

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

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