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素养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
情境预设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几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5年灭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国就想用惯用伎俩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惠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技重施。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导学】【走近作品】《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②太守谓.谁B.①故.不错意也②故.君子有不战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岂直.五百里哉②争高直.指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1.B 2.C【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读讲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古代使者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忠诚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使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古代使者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3)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忠诚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使者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2. 回家向家长讲述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如何?3. 学生合作探讨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使者的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代入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这里是白话文的本店铺为您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二、注意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熟读课文。
秦王不说.(yuè)轻寡人与.(yú)秦王怫.(fú)然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寡人谕.(yù)矣三、结合课本注释和所学知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尝试口头翻译课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yuè)()。
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篇1学习目标1. 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1. 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闻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行考。
2. 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应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来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二、初读文章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朗读课文,留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不辱使命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长跪而谢之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⑥岂直五百里哉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⑧否,非若是也⑨ 请广于君⑩ 大王加惠其次课时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四、课外作业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2.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一.文本探究自主学习:快速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3.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什么?合作探究: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学习形式:先独立思考下面题目,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之后在班内展示。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说这句话有何用意?表现了他什么精神?5.第四段写秦王的神情态度变化对刻画唐雎形象有什么作用?二、人物赏析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从中你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2.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唐雎、秦王)形象的?(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三、拓展延伸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四.达标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9 ~11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虽然,受地于先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且秦灭韩亡魏马无故亡而入胡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寡人之耳者D.徒以有先生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B.请广于君广:扩充C.谓唐雎曰谓:对……说;告诉。
D.长跪而谢之谢: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徒以有先生也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故不错意也错意:置意,错,通“措”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徒以有先生也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聂政之刺韩傀也(3)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为现代汉语。
(4)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请广于君②故不错意也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④秦王色挠(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秦王/怫然怒B.大王尝闻天子/之怒乎C.与臣/而将四矣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而君逆寡人者(选文)长跪而谢之日(选文)B.今吾以十倍之地(选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选文)C.否,非若是也(选文)若为佣耕(《陈涉世家》)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选文)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翻译下列句子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请列举两位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6)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唐雎不辱使命》【乙】魏相翟强死。
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
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
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
齐王好高人以名。
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
魏氏不听,交恶于齐。
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
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chóu,通“仇”)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节选自《战国策》)(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错意也______ ②请广于君______③魏、秦之交必善______ ④齐王好高人以名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齐王好高人以名以君为长者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时之C.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D.齐、魏之交恶死亦我所恶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乙】文中的谋士劝谏方式有何不同?附答案:一.文本探究1.唐雎、秦王、安陵君唐雎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出使秦国,使秦王打消“易地”的想法。
合作探究:1.借机吞并安陵国2.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是为了威胁唐雎,强调秦国强大,以武力威胁唐雎认清形势,把安陵拱手相奉,以达到他扩张土地目的及野心。
4.唐雎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5.秦王的目中无人与之后的谦卑恭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他先倨后恭的丑态,而描写秦王的态度变化是为了衬托唐雎临危不乱,视国家利益为己任,愿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唐雎先恭后倨的态度。
二、人物赏析1.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2.人物对话、夸张、排比三、拓展延伸1.蔺相如完璧归赵荆轲荆轲刺秦王晏子晏子使楚诸葛亮舌战群儒2.感悟和启发:①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③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一)1.B D 2.A3.(1)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二)(1)D(2)C(3)A(4)①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②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5)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机智善辩、视死如归.(2)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到/介词,从;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3)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这不是轻视我吗?(说明:关键词“广”、“逆”,句意准确、通顺1分)(4)侧面烘托(反衬),(1分)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1分)(说明:第二问答出一点就给1分)(1)(四)(1)①扩充②通“措”③交换④屈服(2)B。
(3)D。
(4)①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②平民生气,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6)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五)(1)①通“措”,安放,安置②扩充③友好④居人上(2)B(3)①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②在魏国,希望继任相国的人是公子劲.(4)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