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概略[指南]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概略[指南]

11陈挺,陈庆华.乙基纤维素水性技术水分散体与有机溶剂包衣方法的比较[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712陈挺,陈庆华.乙基纤维素水性包衣技术!热处理对衣膜性质的影响[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7):29813陈庆华.聚合物作为微丸包衣材料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4):19114Danjo K ,Kitamura Y.Reiease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from poiymer fiimdosage forms and absorption of this drug through the orai mucosa of rats[J ].Chem Pharm Buii (Tokyo )1994,42(10):212615张桓,张均寿,刘国杰,等.双氯分酸钠乙基纤维素水性分散体包衣片影响药物释放因素的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1999,8(4):23516Pannu RK ,Tanodekaew S ,Li W ,!"#$.DSC study of the miscibiiity ofpoiy(ethyiene oxide )-biock -poiy (DL -iactide )copoiymers with poiy (DL -iactide )[J ].Biomateriais ,1999,20(15):138117Chang RK ,Hsiao CH ,Robinnsion JR.A review of agueous coating tech-nigues and preiiminary data on reiease from a theophyiine product [J ].Pharm Tech ,1987,11(3):5618Obara S ,MeGinity JW.Infiuenece of processing variabies on the proper-ties of free fiims prepared feom agueous poiymerice dispersion by a spraytechnigue [J ].Int J Pharm ,1995,(1-2):119王召,张均寿,张薇.阿司匹林肠溶片水性包衣技术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3):15420张桓,张均寿,陈希敏,等.假胶乳包衣红霉素肠溶片的制备和质量评价[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5):267收稿日期:2001-07作者简介:李文莉,女,硕士,副主任药师,从事中药分析检验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工作。

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概述

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概述
2 0 0 6, 2 8 ( 9) : 1 2 4 9—1 2 5 3 .
指 纹图谱 : 色谱条件 , 依利 特 K r o m a s i l C 1 8 色谱 柱 ( 2 0 0 m m X 4 . 6 mm, 5 m) ; 柱 温 4 0 ℃; 流 动相 为 甲醇 ( A相 ) 、 6 m m o / L— N a H P O ( B相 , H P O 调 p H 6 . 5 ) , 梯 度 洗脱 。流速 0 . 6 m l / 分; 检测 波 长 分段 用
科研人员对 指纹 图谱分 析技术 进行 了大
量研究 , 取得 了可喜 的成绩 。中药指纹 图
谱 的研究 已经从早 期 只对单一 谱 图进行
简单评述 的阶段 , 发展到利用计算机技术
雷海 民等 j 报道, 不 同产地 牛 蒡 子
药材 R P—HP L C指 纹 图谱 研 究 , 由于采 用梯度洗脱 的方式 , 各批次供试 品指 纹图 谱 中色谱峰保 留时间可能不一致 , 故 相似 度计算时未采用 自动校正方式 , 而是使 用
获 取 的 色谱 条 件 , 供 试 品 制备 方 法及 评 价
研 究等 3个 方 面进 行 阐述 。结 果 : 中药 指
数的一致性 ) , 且稳定, 制 定 的指 纹 图谱
可对 白术药材组 分群体 特征 的一 致性作 出判断 。白术指 纹 图谱 有 自身化 学条码 的特征 , 是其 内在化学成分种类与数量 的
色谱指纹图谱 , 流速 0 . 5 m l / 分, 检 测波长 2 5 0 n m, 其他色谱条件与 白术基本相 同。
李小 燕 等 报 道 , 广 西 粉葛 药 材 高 效液相色谱指纹 图谱 的研究 , 用 乙腈 一 0 .

中药指纹图谱概述

中药指纹图谱概述

中药指纹图谱概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邸多隆中药与化学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存在于中药中的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均不能反映中医用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

运用先进的现代分析分离手段,将复杂的天然产物分析的越细,目标越缩小,可能离中药整体疗效的距离越远。

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非线性特点要求综合评价中药的质量。

中药的化学分析由分解、微观分析向宏观、综合分析发展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是对中药及其制剂进行宏观分析的可行手段。

在充分利用现代分离分析仪器对复杂的中药多组分体系进行分离检测和表征的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从中抽取不同特性样本中的化学信息,以整体的、宏观的、模糊的概念表达中药的特性,是指纹图谱独具有的优势。

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药的现代化标准,即中药可控、可量化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便是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

一、指纹图谱的涵义广义的指纹图谱包括DNA指纹图谱、波谱指纹图谱和色谱指纹图谱。

常见的指纹图谱主要指波谱或色谱指纹图谱:即采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UV等),建立特定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中药注射液等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所得到的图谱可以作为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参照依据。

这种指纹图谱强调的是“共有特征性”,属狭义的指纹图谱范畴,也属化学指纹图谱,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中药指纹图谱的提出中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中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药物。

随着应用面的日益扩大,许多药材已面临供不应求的状况。

面对这种情况,中药市场出现了混乱,混淆品种、伪劣药材以及人为掺杂时有出现。

如平贝充川贝,棉花根充黄芪,海马中灌水泥、石灰,金银花中掺盐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如何区分真伪优劣,保证药品质量已成燃眉之急。

在中药分析和研究中发现,植物药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其活性成分大部分都是生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少数为初生代谢产物,药材本身就有它内在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现阶段的中药农业基本不规范现状,如种植粗放,品种资源、栽培地域以及收获时节混乱,农药和化肥残留等问题的普遍存在,造成中药材生产、质量的波动性较大,难以保证中药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中药现代化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中药现代化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紫外光谱指纹图谱 紫外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 的跃迁而产生的一种光谱,它依靠图谱上吸收峰 的位置和吸收光谱的吸收强度来分析鉴别样品, 具有实用性强、可靠灵敏、无污染、重现性好等 特点。
彭文进等研究了紫外指纹图谱技术在长生露口 服液鉴别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建立了长生露口 服液的质量控制紫外光谱指纹图谱。
刘向华等分别从药材蛇胆的胆衣和胆汁、原动 物棕黑锦蛇的肌肉和胆汁中提取DNA,经PCR扩 增得到400bp的12srRNA基因片段,并对该基因 片段进行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动物的胆衣和 胆汁、肌肉和胆汁的碱基序列完全一致,所以可 依次用于鉴别中药材蛇胆和胆汁。
展望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以及药 效学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药指纹图 谱技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
核磁共振指纹图谱 核磁共振指纹图谱主要用于 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可以反映出有机分子中氢 或碳的类型。中药材及其制剂的核磁共振谱是多 种化合物核磁共振的叠加。
江洪波采用1 H - NMR 建立了不同产地麦冬 甲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对不同品种、产地的 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冬品种、不同产
地 1 H - NMR指纹图谱有较大的差异,可以 此区分,故1 H - NMR指纹图谱不但可以鉴 定不同麦冬品种,还可以区分不同产地的麦冬 。
图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 气相色谱法

电化学法
毛细管电泳法




中药生物指纹 图谱
基因组学指纹图谱 蛋白质组学指纹图谱
DNA 指纹图谱
测定方法及运用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主要是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 、测定中药材及其制剂而得到的光谱图。通过比 较光谱中各吸收峰的位置及强度来鉴定中药材及 其制剂的真伪。

中药指纹图谱综述【文献综述】

中药指纹图谱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化学工程与工艺中药指纹图谱综述一、前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和历史的伟大宝库,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优势、最有特点、最有希望的科学之一。

中药产业也应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药的发展和其指纹图谱的发展密不可分,中药指纹图谱抓住了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中药现代化中,采用指纹图谱的意义已是牵动行业进步的关键技术,其应用研究,对保证中成药功效,提高中药工业整体综合水品,带动重要农业现代化,推进中药走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本文从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和发展来阐述中药指纹图谱的作用。

二、中药指纹图谱(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2.1背景中药现代化是当代中药发展中的一个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一太热点。

其中中药材、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提出一整套具有中医药特点又具有高科技特征的中药材、中成药现代质量标准.是一重要课题,建立中草药单昧药和复方全组成的指纹图谱是种具有先进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现在这方法已成为国际上较勾通用的方法,而且指纹图谱已成勾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手段。

中国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 年代,如采用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法来描述中药材主要成分的特征,这是早期的原始的指纹图谱,具有直观、在简单情况下容易比较差异的优点。

随着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电脑的广泛应用,基于化学计量法的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向高效、灵敏、专属、智能化、联用型的方向发展,高效液相、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为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

2.2 概念指纹图谱就是以对照品药材的完整图谱,用于供试品的鉴别.即某种(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中共有的、具有特异性的某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三,DNA指纹图谱
不同生物体均有各自相对稳定的序列,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不同生物样品中人工合 成片断,而这种片断的大小、数目可因不同 的生物而异,因此称为指纹图谱法。该技术 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目前应用 于中药质量研究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分子杂交 和PCR两种,前者有以低拷贝序列基因为对 象的RFLD,及以中度重复序列为对象的卫星 DNA指纹图;后者有RAPD,AFLP和测序等 。
GC指纹图谱
气相色谱技术具体应用时多与质谱(MS)联 用,以获得各色谱峰的分子结构信息。GC-MS 联用具有分离效能及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中 药易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但对高沸点物质的分析 比较困难。
HPCE指纹色谱技术
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毛细管为分离通 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淌度和分配行为上 的差异而实现高效快速分离的新型电泳技术 。王刚力等采用该法对18个卷百柏属植物 样品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测定,建立了 18个样品的指纹图谱。
二、MS指纹图谱
将中药提取液置质谱仪中进行电子轰击电 离,可获得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EI-MS图,不 同中药提取液所含成分不同,所得质谱显示的 分子离子峰及进一步的裂解碎片也不一致,可 资鉴别。天麻主要化学成分为对羟苯甲醇衍生 物,天麻甲醇提取物的EI-MS指纹图谱特征性 强,而作为商业用天麻伪品的植物却均不含对 羟基苯甲醇衍生物,故其EI-MS图与真品有显 著区别。
基本概念和起源指纹图谱的起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
“指纹”鉴定这个概念.最初指纹鉴定运用于法医和 犯罪领域里,是根据每个人的手纹的结构有着绝对唯 一的差别来区分个体身份的.也因此“指纹”技术也 成了当时一个标志性的词汇.后来随着仪器和分子生 物学的快速发展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里也开始使用 指纹分析技术来进行研究,之后发展了蛋白组学指纹 分析技术,即利用种群和种群间的共性以及种群内部 个体间的差异来进行物种的鉴定的随着技术的迅速发 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也应运而生.

指纹图谱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指纹图谱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指纹图谱的简介及研究现状摘要:简介指纹图谱的基本原理,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沉香, 苦碟子,吴茱萸,白僵蚕等天然药物及国外指纹鉴别中的应用, 并讨论该技术在天然药物指纹图谱鉴别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指纹图谱,研究现状,天然药物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疗效已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众所周知在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极不稳定,市场也较为混乱,中药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大障碍。

多年来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确定真伪,以理化鉴别评价优劣。

前者为定性鉴别,要求鉴定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人为因素较大;后者只考虑众多复杂成分中的个别活性成分,而忽略了中药材诸多成分的协同作用。

中药是基于其所含多种化学成分发挥综合的医疗作用,因此单凭其中一种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的传统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其有效性和专属性逐渐受到质疑,多指标的质量标准必定是一种趋势。

[1]本文以近几年国内天然药物在中药指纹图谱方面中的研究为材料,对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综述如下。

1 中药指纹图谱的简介1.1 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指纹图谱(fingerprint)系指某种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该中药特征的色谱、光谱或其他图谱。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目的是全面反映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 进而反映中药的质量。

指纹图谱必须具备指纹性,即:①专属性。

应是该中药独具的、反映其内在化学成分信息的图谱。

②稳定性。

品质相近的样品图谱中的共有峰或特征峰应相对稳定。

③重现性。

即在规定条件下以规定的方法由不同的人员制备的图谱应再现指纹图谱的指纹特征〔如共有峰数目、大小、位置、形态等),其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内,这样的指纹图谱才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中药指纹图谱是建立在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鉴别手段,近年来色谱技术的日益发展、检测手段和能力的不断增强为指纹图谱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国外对天然药物的认识是基于全面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所含化学成分是对其质量评价的依据。

专题10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专题10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一、中药指纹图谱的含意中药指纹图谱借用了法医学中的指纹鉴定的概念,通常是指借助于现代分析及检测技术来表达中药(主要是次生代产物)化学信息特征的指纹图谱,包括含中药材(原料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包括饮片、配伍颗粒)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是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能全面反映中药所含化学成份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反映中药材及产品的质量。

它是一种十分可行的质量控制模式,运用整体性与模糊性的基本属性,即物种特征的唯一性和同种个体间的相似性,为中药材和中成药提供综合的、宏观的和可量化的质量评价,可使中药质量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二、中药指纹图谱的属性中药指纹图谱是以各种分析技术为依托的质量控制模式,通过特定条件下完整图谱的整体信息来鉴别真伪,同时,在定量操作的前提下,用所得到的量的信息来估量被测样品的量的差别。

中药指纹图谱有两个基木属性:整体性和模糊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要把所得指纹图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而不是孤立地看其中单一峰的有无、高低来判断药材或成药质量;而模糊性是指个体样品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难以精确地进行测量,绝大多数的指纹图谱本身就存在模糊性,不能保证所得的指纹图谱中每个峰都没有重叠,而且也不能保证所得的图谱包含了样品的所有特征,只要能固定图谱中关键部分就可对样品进行质量控制。

三、中药指纹图谱的起源、发展与构建中药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最先发展起来的,目前最主要和常用的是中药化学指纹图谱。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首推色谱方法和联用技术。

光谱最常用的是红外光谱(IR),色谱最常用的是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毛细管电泳(CE),近来又出现了X-射线粉末衍射指纹图谱。

现代指纹鉴定始于19世纪末的犯罪学和法医学。

每个人的指纹在微小的细节构造上各有不同,可以以此鉴别每个人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徐玉田1,张状年2(1.莒南县中医医院,山东莒南 276600;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色谱指纹图谱;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28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07)06-0081-03中药疗效是多种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仅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分加以质量控制,则难以全面衡量中药及制剂的质量、疗效和稳定性。

中药指纹图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已被美国、欧洲、印度、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

2000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1],首先以建立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为突破口,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水平,逐步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

因此,在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的前提下,制定中药材或中成药的特征指纹图谱,对于有效控制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及其特点中药指纹图谱系指中药材或中药经适当处理后,采取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的制定对于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药材种(SO P)、选择优良种植资源和药材道地性研究极为重要。

而建立完整的中药原料指纹图谱及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则可对中成药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起重要作用。

它具有如下特点[2]: 通过指纹图谱的特性,能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 通过指纹图谱主要特征峰的含量或比例指定,能有效控制样品的质量,确保质量的相对稳定。

中药指纹图谱有两个基本属性[3]:整体性和模糊性。

2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狭义的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

广义的指纹图谱则可按应用对象、测定手段进行不同的分类[4]。

2.1 按应用对象分类中药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研究、生产的各个阶段,因而可分为中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包括饮片、配伍颗粒)指纹图谱、中间产物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

收稿日期:2006-12-22作者简介:徐玉田(1975-),男,山东莒南人,主管中药师。

2.2 按测定手段分类中药指纹图谱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多运用色谱、光谱技术测定。

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则包括中药材DNA指纹图谱研究中的重要基因组学指纹图谱、中药蛋白组学指纹图谱。

3 中药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所涉及方法种类繁多,主要采用色谱法分离特征成分,采用U V、IR、N M R、M S等光谱、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提高指纹图谱的可靠性。

主要包括T LC、HP-T L C、T LCS、HPEC、HPL C-DAD、HP LC-ELSD、HPL C-M S、H PLC-DAD-M S-M S、I R、U V导数光谱, NM R、X-射线衍射以及DN A探针和生物色谱技术等,其中色谱法是主流方法,尤其是T LC、HPL C、GC色谱技术已成为三种最常用的指纹图谱分析手段。

其中又以HPLC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适应性广、检测器种类多、灵敏度高、稳定性强、重复性好而倍受推崇,成为制备指纹图谱的首选方法。

4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目前普遍意义上的中药指纹图谱指的就是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中推荐使用色谱指纹图谱。

色谱指纹图谱包括薄层色谱(T L 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以及它们与光谱、波谱联用的指纹图谱。

现将近几年来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4.1 薄层色谱(TLC)指纹图谱薄层指纹分析法是对组分体系特别是中药成分分析的重要手段,既可用于定性,也可用于定量,具有分离和鉴别两种功能,而快速、经济、使用范围广。

目前广泛应用于多基源品种、含同一成分的不同植物(药材)的鉴别。

不足之处是灵敏度欠佳,对微量成分检出较难。

肖冬华等[5]通过测定夏桑81菊颗粒有效成分,证明其改进的薄层色谱鉴别法缩短了检验周期,可及时、有效控制产量。

谢培山等[6]采用薄层扫描仪对人参及其制剂、黄连和高良姜中的黄酮类成分等进行了薄层色谱指纹分析;测定了中成药爱活胆通中的熊果酸、赝靛及其制剂中的马卡因(M aackiain);对魔鬼爪浸膏及制剂帕歌斯风湿乐片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哈帕苷;比较了紫锥花于浸膏及其制剂的T CL测定与HP LC分析[7]。

结果显示,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互为补充的两种不同体系的色谱法。

罗敏等[8]研究了五种蛇胆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聂孝平等[9]薄层指纹图谱法鉴别了克瘾胶囊中的延胡素和夏天无,方法快速,结果直观,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刘晓民等[10]采用T LC法分析了中国4大产区6个产地的主流麦冬商品,对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提出了麦冬属和山麦冬属的植物化学分类。

林明美等[11]对柴胡的10个品种近40个样品进行了薄层指纹分析,结果显示,皂苷d、a、c为柴胡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根据指纹图谱的差异可用来判断药材的品种。

韦晨虹[12]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紫荆皮混淆品美丽胡枝子,结果可靠。

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张蕾等[1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果丸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瞿为民等[14]报道了人参、西洋参及三七指纹图谱。

刘艳华等[15]进行了丹参的HPL C指纹图谱研究。

游松等[16]对银杏叶注射剂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

朱莲华等[17]采用HPLC-FPS对不同产地何首乌的甲醇提取液和氯仿 甲醇提取液进行分析。

周玉新等[18]以HPL C 梯度洗脱法对三七原药材、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及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进行了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

颜玉贞等[19]采用HPL C法测定了西青果与不同种诃子的指纹图谱。

另有文献建立刺五加[20]、连翘[21]、红花[22]、川芎[23]、芍药总苷[24]的指纹图谱,以鉴别区分不同来源、不同产地的中药材。

杜天信等[25]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酮 A来控制丹参质量。

在注射剂指纹图谱方面,有的已做得相当全面,对药材、中间体及注射剂均作了指纹图谱研究,并比较了三者的相关性。

已报道的有三七注射液[26]、复方人参注射液[27]。

另外报道的有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的HPLC-EL SD指纹图谱[28]、双黄连制剂及蓟材的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29]及参麦注射液HPL C指纹图谱的多元统计学分析[30],为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4.3 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气相色谱方法具有高效、高灵敏度、样品用量少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主要用于中药挥发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吴忠[31]对内含多种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仲景胃灵片建立GC指纹图谱,为该成分复杂的中成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质控方法。

洪筱坤、王智华等建立了柴胡[32]、檀香[33]及麝香[34]的气相色谱相对保留值指纹图谱(GC-FPS)。

钱浩泉等[35]建立了高良姜及其近缘植物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与混淆品有明显的区别。

苏薇薇等[36]对45个细辛样品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三种细辛的计算机分类鉴别,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凌大奎等[37]测定了砂仁、当归、苍术、柴胡和香附等5种常用中药的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对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用于中药材的鉴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另有文献建立了香附[38]和白芷[39]33等药材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

4.4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 E)指纹图谱本法分离模式多、分离效率高,速度快、使用范围广、所需样品量和试剂量少、可直接分析水溶液等特点。

成功地用于生物碱、黄酮、酚酸、香豆素、醌类、强心苷等成分[40]及三黄泻心汤、金银花、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41]指纹图谱的绘制。

用HP CE建立的冬虫夏草指纹图谱[42]可用于其真伪优劣的鉴别。

胡平等[43]提取菟丝子种子植物蛋白,用本法进行生药鉴定,根据其电泳图谱,可有效鉴别菟丝子来源。

4.5 联用技术将色谱法良好的分离能力与波谱法特有的结构鉴别能力相结合,已成为非常有效的分离鉴定手段。

曹进等[44]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桂枝汤的A部分进行了多维多息化学特征的指认,通过质谱中质荷比(m/z)值及HPL C值的保留时间的相互对照,将桂枝汤A部分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归属。

魏刚等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建立了醒神滴鼻液中间产物石菖蒲挥发油的指纹图谱[45]。

5 小结以现代分析技术为依托的指纹图谱分析是现阶段可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

但是,我国对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原料药材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是制剂指纹图谱能否成功建立的首要问题;生产工艺的规范和优化是研究实施指纹图谱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需解决中药及其制剂代表性化学成分的选定和代表性化学成分的表征方法;指纹图谱实验方法学严格验证是图谱达到专属稳定的保障;指纹图谱的辨认和判断,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模糊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拟合方法即相似判断标准。

因此,从个别中药及其产品指纹图谱方法的研究到逐步实现所有中药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从各种不同领域指纹图谱分析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到系列规范化标准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

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加速中药与国际天然药物研究先进水平接轨,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的通知[J].中成药,2000,22(10):671.[2]屠鹏飞.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中药材和中药注射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探讨[J].中成药,2000,22(7):516.[3]蔡宝昌,潘杨,殷武,等.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 中药现代化,2000,2(5):10.[4]元英进,刘明言,董岸杰,等.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M].北82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2002:252 -253.[5]肖冬华,吕越.夏桑菊颗粒有效成分测定中薄层色谱鉴别法的改进[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34-35.[6]Xi e Peishan,Yan Yuzhen.optimizati on of TLC os Protoberberine Alklods and Fingerprint valuation of the Coptides Rh i zome.J.of Plan-nar Chromatography[J].M odern T LC,1992,5(5):302-307.[7]黄劲梅,谢培山.紫锥花及其制剂中苣菊酸的薄层扫描含量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1):33-35.[8]罗敏,霍永昌,魏献春.五种蛇胆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02,25(1):16-18.[9]聂孝平,向大雄,李焕德,等.薄层扫描指纹图谱法对克瘾宁胶囊中延胡索和夏天无的鉴别[J].湖南中医药学院学报,2002,22(1): 34.[10]刘晓民,孙红祥,曾宪武.聚类分析法在麦冬类药材化学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585.[11]林明美,罗燕.柴胡的薄层指纹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1987,7 (1):13.[12]韦晨虹.紫荆皮混淆品美丽胡枝子的生药鉴别[J].河南中医, 1995,15(3):193.[13]张蕾,张富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果丸中芍药苷的含量[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2):20-21.[14]翟为民,袁永生,周玉新,等.人参、西洋参及三七参指纹图谱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7):481.[15]刘艳华,赵陆华,黄剑,等.丹参H 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2):127-130.[16]游松,王亮,蒋雅红,等.银杏叶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J].中草药,2003,33(3):216-218.[17]朱莲华,王智华.不同产地何首乌的质量分析[J].中成药,1999, 21(1):36-38.[18]周玉新,袁永生,高霞,等.三七药材及其制剂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2):122.[19]颜玉贞,卢平华,谢培山.西青果与诃子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173-178.[20]刘丽娟,张清波,张树杰.刺五加药材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及不同产地药材谱比较[J].中成药,2001,23(11):781-783.[21]张文婷,何翱,陈浩.连翘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57-359.[22]周晓英,张立新,张良,等.红花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2,24(5):325-327.[23]陈闽军,吴永江,范骁辉,等.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用于鉴别中药川芎产地[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606-610.[24]邹忠梅,徐丽珍,杨世林.芍药总苷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药学学报,2003,38(1):39-46.[25]杜天信,桂伟.丹参酮 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2,22(5):72-74.[26]王颖,陈新发,盛龙生.三七注射液指纹图谱的LC/M S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160-163.[27]贾晓斌,施亚芳,陈彦,等.复方人参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2,24(4):243-245.[28]李菁,叶文才.HPLC-ELSD法在注射液用七叶皂苷钠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0,31(8):582-583.[29]王新宏,安睿,邹云,等.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在双黄连制剂质量及其药材鉴定中应用[J].中草药,2002,33(2):115-118. [30]吴昊,田燕华,郭平平.多元统计学在参麦注射液指纹图谱中的应用[J].中成药,2002,24(1):3-6.[31]吴忠.仲景胃灵片GC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01,24(3): 196.[32]洪筱坤,王智华.柴胡属19种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 相对保留值的指纹分析[J].药学学报,1988,23(11):839-845.[33]王智华,洪筱坤,包雪声.进口檀香木的GC比较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40-43.[34]洪筱坤,王智华,朱孝云.麝香质量标准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4):230-232.[35]钱浩泉,李彩君,谢培山.高良姜及其近缘植物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179-182.[36]苏薇薇.中药细辛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中药材,1999,22 (6):279.[37]凌大奎,朱永新,王维,等.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用于中药材鉴别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4):13.[38]金智珠,屈颖,蔺勇.香附挥发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研究[J].中草药,1994,25(1):12-16.[39]田立杰,田南卉,方颖,等.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用于白芷鉴别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60-263.[40]龙虹.高效毛细管电泳用于中草药分析.引自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应用 第六卷[M].北京:学苑出版杜,1999:6055.[41]Long Hong.Analysis of calorogouic aci d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w i th Capillary[J].Electrophomsis,1999,8(3):152.[42]谢秀琼,夏厚林,张琦.冬虫夏草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C].国际色谱指纹评价中药质量研讨会学术报告论文集,2001: 113.[43]胡平,罗国安,王如骥,等.中药菟丝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J].药学学报,1997,32(7):549.[44]曹进.桂枝汤A部分有效成分指纹图谱归属(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3):1.[45]魏刚,方水奇,吴启端.GCM S建立醒神滴鼻液中间产物质量控制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1,23(9):638-641.(编辑:蒋士卿)敬告作者本刊为月刊,实行规范化编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