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为何不足

合集下载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展 , 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居 民消费需求 。本文分析了我国居 民
制 了即期消费需求 的增长。近年来 , 我国城镇失业人数在不断 增加, 城镇 登记失业率一直在41 . %左右 , 农村还有 l 亿多剩余 劳动力亟待转移 ,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 建设 的滞后 , 村失地人 口不断增加 , 农 由于受 全球 金融危机影 响 , 部分 中小企业倒闭 ,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就业形势异常严
严重挤压 了居 民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出现这种情况和 国家对教育 、 医疗 、 住房等公 共产品和服务领域 投入不足有极
大 的关系。应 当说 , 作为中低收入群体 比那些高收人群体更依
赖 于公共产品和服务 , 正是 由于政府在这些领域投入的不足 , 才 会导致城 乡居 民被迫增加 储 蓄挤 占其他消 费支 出。截至
确指 出 :在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 口形势严峻 的情况下 , “ 出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 于拓展经济发展空 间、 对 促进 国际 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 中长期看 , 扩大消 费具有 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1 0 国务 院关于“ 1月1 日, 落
实中央扩大 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7 项工作 ” 中再次提 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 民消费需求 的重要政策 。 消费需求分为居 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国际和 国内的数据
到抑 制 。
都表 明 , 居民消费 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大致在8 %左右 , 0 是消费
需求 的主体。因此 ,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应当着力解决如何 培育
再加上 就业 竞争压力增 大和社会保 障体系 的不健全 , 使
得 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大大抑
和扩 大居 民消费需求 。可见 , 国经济要想持续 、 我 稳定 、 健康地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重分析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据此提出了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原因对策我国居民消费历程及发展现状(一)我国居民消费历程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也保持较快增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均表现为居民消费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为不同步性,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长期慢于GDP增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6年GDP年均名义增长16.4%,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名义增长14.2%,居民消费增长比GDP 增长慢2.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6年慢于GDP的增长,且增幅差距不断扩大。

1.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

自1989年以来,我国20年居民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势头愈演愈烈。

在1989-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89年的50.91%下降到2008年的35.3%,下降了15.6个百分点,基本平均以每年0.78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而在2004年以后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40%。

2.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低于人均GDP增长水平。

1990-2006年人均GDP年均增长9.2%,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5.85%,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2.8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3.35%。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慢于经济发展速度,这说明了GDP的更多部分被用于投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用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部分不断减少,老百姓没有最大限度地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二)我国居民消费发展现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99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

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2003年突破5万亿元,而后只用了5年时间就又攀升了5万亿元。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七五”以来,我国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一路下降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在现价GDP统计中往往被价格变动因素所掩盖,而被人们忽视。

同样,与这一时期GDP增长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严重偏低的事实也被价格变动因素掩盖了。

如果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当前需求不足的症结所在。

运用不变价仔细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一、消费增长速度偏低是当前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1986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按不变价计算,与“六五”平均水平相比,至1997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十分惊人。

详细情况可见表1。

造成上述局面的基本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

1986~1997年,GDP年均增长高达9.8%,而同期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长只有8.2%,比GDP增长率低了1.6个百分点。

表2为“六五”以来GDP及最终消费的增长状况。

表1 中国消费率变化表2 中国消费需求增长与GDP增长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生产的增长,最终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的不足。

因为,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也要以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基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呢?二、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偏低首先应该肯定,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

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正如消费增长落后于同期经济增长一样,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落后于GDP的增长,这也正是造成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乃至整个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

80年代初期,在我国曾出现过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收入倾斜的现象,所谓“工资侵蚀利润”曾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但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种现象实际上已被纠正。

自“七五”以来,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已落后于GDP的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以后,1986~1996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6.3%,即使考虑到1.2%的人口增长率,居民家庭收入总额的增长也只有7.5%。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不断下降,这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日渐老龄化,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对有限,在社会总消费需求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这直接导致整体消费需求不足。

2.家庭负担重近几年,中国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下降。

随着房价、教育费用等的不断上涨,许多家庭不得不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这些方面中去,导致消费需求减少。

3.收入分配不公虽然我国的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许多人还是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下降。

4.消费压力增加虽然中国GDP增速较快,但私人债务也在不断飞涨。

大量的消费信贷肆意膨胀,充斥各个角落,使得普通人的还贷压力不断增加,对于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有限。

二、对策建议1.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在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也可以调整整个消费需求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力量。

2.积极扶持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扶持中低收入群体,以减轻家庭负担,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现状,从而提高消费需求。

3.引导合理消费政府和各大媒体应该引导大众进行理性消费,避免过度依赖借贷压力过大的消费方式,同时也能帮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优化税收政策对于家庭在购买住房、育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可以考虑出台优惠税收政策,缓解家庭负担,提高消费者信心。

5.加强市场监管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达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促进消费者向高质量、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和服务转化,促进消费者信心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总结无论是中长期还是短期,提高消费需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各个角度分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也需要多方面考虑。

通过引导合理消费、优化税收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有望调整我国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促进长期经济健康增长。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消费压力增加、收入水平下降影响消费意愿、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消费习惯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可以通过改善经济形势、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习惯转变等措施来提升消费意愿。

未来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消费增长。

构建消费模式转变与提升消费水平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对策、经济形势、收入水平、消费者信心、消费习惯、建议、未来展望、调查、研究、分析、社会经济、消费压力、消费行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不佳,居民消费压力不断增加。

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房价飙升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变得越来越谨慎。

收入水平下降也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一些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增长,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消费者信心不足也是造成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和个人财务状况的担忧,使得消费者更加紧缩支出,不敢大举消费,从而影响了整体消费市场的活力。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存在多方面原因,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消费水平,也对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现象。

1.2 问题描述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消费意愿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于购买新品、增加消费支出的抵触情绪增加,消费市场需求疲软,整体消费水平呈现下滑态势。

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综述与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综述与分析
G P比重从 2 .3 D 12 %上升 到 3 .9 12%, 而 发达
国家 劳动 者 报酬 占 GI 比重大 多在 5 % ) 的 I 0 以 ;中国 “ 府存 款”项 卜 资金额 从 政 的河北唐 山来自0 0 4 6 0 3
秦 秀 民 中 国农业 银行唐 山分行 河北唐 山 o 0 4 6 o 3
( )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低是居民消费能力 一 不足的关键 曙 民消费 的基 础是 收入 。 改革 开放 3 多 0 年来 ,我国居 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增 长 , 福前研 究表 明 “ 方 如果 以 17 年 为基 础 , 98 纠 20 年 , 0 5 城镇居 民人均 可 支配 收入 增 长了 5 1 ,农村 居 民人均 纯 收入增 长了 52 ; .倍 .倍 住 我 们研 充 的 19 2 0 年这 个时 间段 里 , 95 O5 城 镇居 民人 均可 支配 收 入 由 4 8 2 3元增 长到 14 3 ,增 长了 14 倍 ,农村居 民人均 纯 09 元 .5 收 入 由 l7 . 元增 K到 3 5 . ,增 长了 57 7 2 49元 10 倍 。 .6 ”但据 方 福 前进一 步 考察 ,“95 19
要观点:


居 民消 费能力分析
自19 19 午” 始 的圉 内居 民消费 97 9 8 足 , l 几年 来一 直 帝约 着我 国 济 的 发展 , O 『 J 理论 工作 者对制 约 因素 _解 决 案作 了广泛 f 口 深入地 探讨 , 产生 j大量 研究 成果 , 出 厂 提 多 种 解决措 施 、政 策 。 罔收 府 也采取 了多项 我 改善 民生 、 高居 民收入 、 提 鼓励 消 费 的政策 措 施 。 然如 此 , 民消 费小足  ̄ 1题 依 然 虽 9] h 是 制约 我旧 经济增 长的最 天 键 凶素 。 儿其 足 在 2 0 年 以来 的 世 界金 融 危机 对我 国出 口 08 产 牛严 重的 阻 力情 况下 , 府 管珲 青和 经 济 政 管理 者 更加认 识 到 , 发 居 民消 费的较 大增 激 长 不仅是保 证我 罔经 济持续 稳定 增 的阶段 性 措施 , 更是 我 国经 济 发展 的 K 战 略 。本 期 史主要对 近年 来关十 居 民消费 小足产 t的 原 因进行 概括 和 分 析 ,找 关键 因素 。 n 制约 民消 费的皋 本 因素 是 淌费 能力 、 淌费意 愿和 消 费环境 。 民消 费 不足 的原 曙 需 要 从 个基 本 素 的 具体 内容方 面 寻 找。 从总 体看 , 费 能 力是制 约居 民 消费 的根 本 消 冈素 , 他是 次 要 闪素 。造成 我 国居 民消 费 其 不 足的 根 本 原 也在 ] 民消 费能 力的 不 足 。而消 费 能 力的 现 是居 民K q支状 况 。 1 ̄ g , 晤 民收 入状 况 包括 总量 、 相对 水 平 、波动状 ' 趋 势 。 兄 与收入 状 况对 f的 是 曙 民的支 … 、 状 况 , 收 入状 况确 定 的情 况下 , 民的 总 在 曙 支 出 ( 费支 1 仆消 费 支 …)的总量 、卡 消 1 1 【 { 对水平 、 波动状 况与趋 势 决定 居 民用 J 费 : 消 的支 出 比例 与总量 。一股 来讲 ,从 人的今性 出发 ,如果 消 费能 力和 消费环 境 允许 , 费 消 意 愿会 门然产 生 。 赞意 没 有 强烈 列消 费 消 仃为 的实现 ,消赀 能 力 不 根 小 。 消 费 意愿作为意 素 , 习俗、 惯等消费思 j 想 相 关 。消 费耶 境 是 消 费各 不 能 控 制 的 因 素 , 分需 要 国家权 力 的介 入 ( 部 主要 是公 共 设施 ,例 如道 路 、f 电 、通 汛等 ) 1 1 = ,部 分 需

解析中国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解析中国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解析中国消费不⾜的原因及应对策略2019-10-14摘要:改⾰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和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益凸显,制约了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消费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增长缓慢,初次分配占GDP⽐重持续下降,⽽且收⼊分配的差距较⼤,平均消费倾向低,另外,中国的社会保障和消费环境的问题也制约了居民消费倾向。

为此,必须在收⼊分配⽅⾯⼤⼒改⾰,提⾼中等收⼊⼈群⽐例,缩⼩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使居民“能于消费、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式的转变。

关键词:消费不⾜;收⼊分配;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014.5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16-02改⾰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的消费却呈现增长逐渐弱化的趋势。

据统计,2007—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出分别为95 609.8亿元、110 594.5亿元、121 129.9亿元、133 290.9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35.9%、35.1%、35.5%和33.1%,低于世界平均⽔平约20个百分点,⽽与消费增长的长期低迷状态相⽐,投资和出⼝却增长强劲。

据统计,2005—2008年,中国的平均投资率为42.75%,约为世界平均⽔平的两倍,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1]。

⼀、中国消费需求不⾜的原因造成中国消费需求不⾜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还是收⼊分配不公平、收⼊差距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消费环境恶化等。

1.收⼊分配不公平。

收⼊分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居民收⼊增长幅度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

1978—2010年,中国GDP增长了109.36倍,年均增长9.9%,同期城镇居民⼈均可⽀配收⼊增长了55.63倍,农村居民⼈均纯收⼊增长了44.3倍,城乡居民收⼊年均增速为7.3% ,明显慢于GDP的增长速度。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成人专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学号(准考证号):姓名:专业:经济管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在低位徘徊。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降低了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为缓解各种经济矛盾所带来的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号召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但居民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多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增长慢是造成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但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明显偏低,也远低于GDP的增长趋势,如下表所示。

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比较(﹪)注:以上数据依据:马强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6年,GDP年均增长9.63﹪,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仅约7.69﹪。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GDP增速,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4.58﹪。

这样的收入水平,只能使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中低档次的物质消费方面,而用于高档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方面的支出较少,这就大大限制了居民的消费扩大和升级,从而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后劲不足,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水平低,增长速度较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缺乏有力的收入增长支持和保证,从而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1.2收入差距过大是造成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愈演愈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年 份 支出 ( 元) 311. 20 361. 80 412. 00 456. 80 471. 00 505. 90 559. 40 673. 20 799. 00 884. 40 1 104. 00 1 211. 00 1 278. 89 1 453. 81 1 671. 73 2 110. 81 2 851. 34 3 537. 57 3 919. 47 4 185. 64 4 331. 61 4 615. 91 4 998. 00 5 309. 01 6 029. 88 6 510. 94 7 182. 10 7 942. 88 8 696. 55 9 997. 47 11 242. 90 城镇人均消费 农村人均消费 城镇人均可支 支出 ( 元) 116. 10 134. 50 162. 21 190. 81 220. 23 248. 29 273. 80 317. 42 356. 95 398. 29 476. 66 535. 37 584. 63 619. 79 659. 01 769. 65 1 016. 81 1 310. 36 1 572. 08 1 617. 15 1 590. 33 1 577. 42 1 670. 10 1 741. 10 1 834. 30 1 943. 30 2 184. 70 2 555. 40 2 829. 00 3 223. 85 3 660. 68 配收入 ( 元) 343. 40 405. 00 477. 60 500. 40 535. 30 564. 60 652. 10 739. 10 900. 90 1 002. 10 1 180. 20 1 373. 90 1 510. 20 1 700. 60 2 026. 60 2 577. 40 3 496. 20 4 283. 00 4 838. 90 5 160. 30 5 425. 10 5 854. 00 6 280. 00 6 859. 60 7 702. 80 8 472. 20 9 421. 60 10 493. 00 11 759. 50 13 785. 80 15 780. 80
m m m

近年来我国学者试图从收入分配影响消费倾 向的角度寻找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袁志刚 和朱国林通过对有关收入分配与消费关系的文献 考察,认为大部分研究文献从理论和计量两方面 都表明收入分配确实会影响总消费 ,转移支付和 [9 ] 收入再分配政策有助于提高居民总消费 。 李 军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消费 需求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尚不是构成消 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 苏良军等将协整分 析和面板数据相结合,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和 收入关系进行了研究,平稳性检验显示中国城乡 消费和收入数据存在非常显著的单位根 ,协整关 系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长期 、稳定 [11 ] 的均衡关系 。 吴晓明和吴栋运用我国 1985 — 2004 年城 镇 居 民 消 费、 收 入 及 其 他 相 关 数 据,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进行了计量分 析,结果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起 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减小
财经问题研究
2012 年第 6 期
总第 343 期
APC 就会提高; 但如果相反, 极端的收入分配 不均就会使社会整体的 APC 降低, 从而产生消 费需求不足。 三、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消 费支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净收入 4 个指标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站,对应指标为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家 庭人均消费支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
( 1.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1, 2 3 晋 ,李玲玲
广州 510275 ; 2.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
广州 510520 ;
3. 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 摘
要: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现象近年来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 笔者的理论分析表明
收入分配差距可能是引起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减小的一个原因 。同时笔者选取我国 1978 —2008 年 的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数据,在数据平稳化处理的基础上,用 E-G 两步法对数据 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之间存在长 期稳定均衡关系,并且互为格兰杰原因; 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间不存在长期均 衡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 关键词: 消费需求; 基尼系数; E-G 两步法;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014. 5 文献标识码: A 176X( 2012 ) 06011006 文章编号: 1000-
C t = a+bY t ( 1)
问题重新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没有发现收入分 配对总消费存在显著的效应; 但如果把总体样本 分为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两个亚样本 ,高收入组 显示出收入分配效应存在的强烈信号 ,而低收入 组的收入分配效应则不存在
[7 ]
。 Stoker 的计量结
果不仅证实了宏观消费函数的形式和系数不仅取 决于微观函数的形式和系数,还取决于社会的收 入分配特征
[12 ] [10 ]
Q = ∑ Q i ,C = ∑ C i ,Y = ∑ Y i
i=1 i=1 i=1
( 2)
如果 ( 2 ) 式中的居民总消费支出 C 除以总 人数 Q,则得到人均消费支出 c:
m
c = ∑ n i ˑc i
பைடு நூலகம்i=1
( 3)
( 3 ) 式中的 c 为人均消费支出, c i 为不同 收入阶层的人均消费支出, n i 为不同收入阶层 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设全社会的人均可支配收 入为 y,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y i 。 根据平均消费倾向定义,( 3 ) 式除以 y, 得到全 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APC 为:
— —基于 1978 —2008 年基尼系数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为何不足? —
[6 ] 和基尼 系 数 两 个 变 量 都 可 以 通 过 统 计 检 验 。 Musgrove 使用更多国家的可支配收入数据对以上
111
[13-12-1 ]
汝岱和朱诗娥的数学模型
,首先从理论上
分析收入分配差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然后在实 证部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格兰 杰 ( Granger) 因果检验。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为:
0410 收稿日期: 2012mail: hjsecond @ 作者简 介: 贺 晋 ( 1974- ) , 男, 重 庆 人, 讲 师,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财 务 与 投 资 方 面 的 研 究 。 Egdut. edu. cn 李玲玲 ( 1979 - ) ,女,辽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方面的研究。
m
APC' =
∑W'
i=1
i
ˑ APC i( 1 +
APC' i / APC i ) W' i / W i
( 6)
( 6 ) 式中,
APC' i / APC i 表示第 i 个收入阶层 W' i / W i
在当前收入分配下的平均消费倾向收入弹性 ,因
112 此,APC i ( 1 + APC' i / APC i ) 就表示第 i 个收入 W' i / W i
[ 14 ] 均净收入。基尼系数数据来自李绍东 。本文样 本为 时 间 序 列 数 据, 统 计 区 间 选 择 1978—2008
阶层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的平均消费倾向 。 一般情况下,全社会收入分配变化存在两种 情况; 一是国民收入从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 流动时,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 二 是国民收入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时 , 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改善。根据凯恩斯的消 费理论, 平均消费倾向 ( APC ) 也会随着 Y 的 增加而减小,这表明一个人的收入越高,消费在 其收入中的比重越小, 储蓄所占的比重就会越 大。 ( 4 ) 式 的 经 济 含 义 也 就 意 味 着 如 果 采 取 “劫富济贫” 式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整个社会的
经济学家所关注, 如 Cutler 等研究了美国 20 世 纪 80 年代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分布与消费分布 的变动关系,发现收入阶层高的居民主要对应的 [3 ] 是奢侈品消费 。 施建淮和朱海婷对我国城市 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我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会导致消费需求 [4 ] 下降 。Blinder 指出收入再分配会提高总消费, 进一步的计量结果表明,收入分配有可能对总消 [5 ] 费没有影响, 也有可能会减少总消费 。 Della Valle 和 Oguchi 运用 37 个国家的 GDP 截面数据 对 Blinder 的观点重新进行了检验, 结果发现把 收入水平和基尼系数同时放入回归方程时 ,基尼 系数的估计参数不显著; 如果只使用基尼系数作 为解释变量,基尼系数变量可以通过检验。进一 步,当使用总体样本中 10 个 OECD 国家的个人 可支配收入数据作为亚样本,结果发现收入水平
( 4)
( 4 ) 式中, APC i 为不同收入阶层的平均消 费倾向,W i 为不同收入阶层的权重。假设 APC 、 APC i 和 W i 均为时间 t 的函数, ( 4 ) 式对时间 t 求导后得到如下关系式:
m m
了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其统计上的 相关关系,但是有个共同的缺陷是他们忽略了两 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在制定增加消费需求 和缩小收入差距之政策措施时可能就抓不住解决 问题的重点。本文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收 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能够弥补以 前研究成果留下的缺陷。 二、理论分析 文献综述表明,各种西方消费理论均肯定了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因此收 入分配必然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笔者结合凯 恩斯消费理论,以及徐索菲、吴晓明和吴栋、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