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文本解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文本解读

《黄河颂》文本解读一、《黄河颂》在教材中的地位《黄河颂》是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一首现代诗,一篇讲读课文。

从整个单元来看,四篇课文现代诗一首、小说一篇、散文一篇、古代诗歌一首,都是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在单元提示中也说:“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也就是说,本单元在情感体验的角度应是以激发热爱家国之情为主。

那么《黄河颂》这样一首抒情色彩浓厚的诗歌更应在情感体验与表达上多花精力。

而《黄河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学生需要从中学习的知识性的内容什么呢?研读本篇课文、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批注学习和学习批注应是一个重点。

它既是本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要获得的学习方法。

二、《黄河颂》文本解读《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怀。

《黄河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承。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最终到达了彼岸——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赞歌。

《黄河颂》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层次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由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到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再到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颂》赏析

《黄河颂》赏析

《黄河颂》赏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黄河颂的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湖北省光化县人。

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1913年11月1日生日,卒于2002年1月28日。

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黄河颂”着眼于“歌颂”。

课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这就奠定了这首诗直白、豪迈的风格。

(二)谋篇立意全诗按序曲--主体--尾声的顺序对黄河进行赞颂,通过对黄河的描写,抒发学习黄河精神的强烈愿望。

(三)层次划分全诗共两节。

第一节(朗诵词):这是诗的序曲,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节(歌词):这是诗的主体。

由“望”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并号召学习黄河精神。

此节可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写“望”黄河。

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有近景,有鸟瞰;有纵向,有横向。

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颂”黄河。

先歌颂黄河对中民族的伟大贡献,然后赞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最后歌颂黄河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三层(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结尾):写“学”黄河。

这是诗的尾声,诗人代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黄河颂》全解《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词部分、歌词部分和尾声。

朗诵词部分是序曲,诗人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这部分语言精练,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尾声部分是对全诗的总结。

诗人再次发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表明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无比自豪的心情,同时号召全民族兴起抗日救亡的烽火。

全诗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同时,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此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注重押韵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黄河的雄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关注。

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音乐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文本解读

《黄河颂》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黄河颂》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2.文题诠释《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

3.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内容解读《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解析版)

05、《黄河颂》——群文阅读怎样赏析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又能帮助我们提高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力。

同时,修辞手法也是中考诗歌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简要分析诗歌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步骤:1、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点出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

3、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注意:在中考试题中,对古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时,有时候不会直接提问,而是借助对名句的赏析间接考查。

答题模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真题演练】(一)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01、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02、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研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研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研读5黄河颂教学重点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品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引导学生学会为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

…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曾在1935年8月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词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更长、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的真实场面。

先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我怎样写〈黄河〉》)。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课文解析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段析】第一节是朗诵词。

【品味】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
掀起万丈狂澜
......;
浊流宛转
....,
结成九曲连环
......;
从昆仑山下
.....
奔向黄海之边
......,
把中原大地
.....
劈成南北两面
......。

(①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段析】“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品味】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
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
....的摇篮
...!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段析】这是颂黄河的第一个层次。

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品味】此处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段析】这是颂黄河的第二个层次。

黄河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

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品味】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啊!黄河!(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品味】画线句子反复咏叹,表达挚爱之情。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39年
【段析】这是颂黄河的第三个层次。

由实到虚。

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品味】气势的磅礴、气度和力量的勇不可当,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画线句子赞美黄河精神,弘扬民族气节。

答案速查
①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②“啊!黄河!”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③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