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黄河颂》。

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知道的黄河。

(历史、文化、地理等均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用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正因如此,黄河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诵。

抗战时期,诗人光未然从壶口辗转去陕北延安,途径黄河,目睹了黄河的恢弘气势和英雄气魄,毅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他对黄河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提示学生准备表演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几个人分开读或者齐读。

)3、学生表演读。

4、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和困惑。

(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批注,准备交流)(感受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等等)三、再读课文,质疑探究学生读课文,合作解答学生的困惑。

教师预设:①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序曲,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②为什么是“亚洲的原野”而不是“中国的原野”?(把黄河放在宏大的场景里。

更显得有气势,也暗示中国土地之广)③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为什么?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形象,突出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特点,为下文的颂蓄势、铺垫)(望)(近景——俯瞰——纵向——横向,气势大——曲折多——路途远——力量大,象征中华民族的革命道路虽然漫长,且历经艰难险阻,但我们凭着无坚不摧的毅力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
母亲河黄河的壮丽景观和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课文中首先介绍了黄河的起源和流经的地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巍峨山脉,经过六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的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是我国农业
的重要基地。

接下来,课文描述了黄河的壮丽景观。

黄河上游的河水湍急,奔腾澎湃,形成了壮丽
的悬崖峡谷和雄伟的大峡谷。

而下游的河水平缓,辽阔开阔,形成了壮丽的水草世界。

课文还介绍了黄河流经的地区的特点。

这些地区多山,土地贫瘠,但由于黄河每年的
泥沙淤积,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最后,课文强调了黄河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黄河不仅给人们提供饮水和灌溉用水,
还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河曾经滋养了曹操、杨洪基等众多杰出人物,同时也在
不断教育着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精神。

总之,《黄河颂》这篇课文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示了我国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和伟大,传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同时,也借助黄河这一伟大的象征,向读者传递了
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信念和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黄河颂,赏析作文

黄河颂,赏析作文

黄河颂,赏析作文English: "Yellow River Ode" is a famous Chinese patriotic and revolutionary song that praises the beauty and great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was written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became an anthem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yrics vividly depict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of the Yellow River, emphasizing its importanc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owerful imagery in the song conveys a sense of pride and resilience, as it portrays the river as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spirit. The Yellow River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source of life for countless generations, making "Yellow River Ode" a powerful and enduring tribute to the endur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文翻译: 《黄河颂》是一首著名的中国爱国主义革命歌曲,赞美黄河的美丽和伟大。

它是在中国内战期间创作的,并成为中国人民的一首国歌。

初中语文_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首先以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导入诗境,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让学生初读诗文,做到读准确、读流利。

第三步深情读诗文,注意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对诗文进行研读分析。

第四步赛读诗文,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第五步拓展诗情,体会学习黄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通过诵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诗境。

提问:1.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激发)2.简介《黄河大合唱》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3.简介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了《黄河颂》,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二、研读诗文(一)朗读:通过预习,你打算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歌?(二)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三)深情地读:1.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2.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3.师范读朗诵词部分,强调停顿、重音、语速、语气。

朋友!/黄河以它英雄.....:/伟大..;/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而又坚强..。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1.从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 哺育着民族精神等方面来写。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 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 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2.《黄河颂》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我们阅读优美的散文,可以培训审美情趣。
B.春节假期结束后,图书馆逐步恢复对市民开放。
C.通过桂林市民积极参与创城的活动,使我深受感动。
D.父母能否监督孩子学习是在线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为“培养情趣”;C项,成分 残缺,删除“通过”;D项,两面对一面,把“能否”改为 “不能”。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 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 文 么特点? 本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感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中的黄 知 河象征着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黄河象征 _着__中__华__儿__女__的__英__雄__气__概__。__具__有__伟__大__的__民__族__精__神__。_____
B.诗中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间接抒情,亲切动 人。
C.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历史悠久和中国人 民的坚贞勇敢。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二单元
D.本诗语言明快雄健,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 合,自由奔放又错落有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赏析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开始的配乐朗诵词。

一句句热情深切的问话,伴随着壮阔、辽远的音乐,把我们引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激动人心的岁月。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

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或描绘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或赞颂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或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表现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而发出的胜利的呼喊。

在表现
形式上,各章歌词或是奔放热情的自由诗,或是优美雅致的散文诗,或具刚健朴素的民歌风,无不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品以奔腾浩瀚的黄河为象征,表现中华民族深受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伟大形象。

以上所述《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和格局以及创作经过,是我们欣赏《黄河颂》的大背景。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先看看《黄河颂》这个题目。

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

”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

可见“颂”这样一种体裁,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

但是,在《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歌词的内容,自然形成三个部分,也即全篇的三大段。

在第一段,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

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

我们看到,
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②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

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

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历代状写黄河雄姿的名句甚多,比如“黄河落天走东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尽在精炼、概括中酿着诗意。

《古今词论》引朱承爵的话说:“词家意象,与诗略有不同,……长篇须曲致三折意,而气自流贯。

”所谓“曲致三折意”。

正是歌词的描述性的特点。

这一段对黄河景象的各个侧面的描述,为音乐语言的描绘提供了充分想象、充分抒情的基础。

冼星海的感情想象就是这样被激发起来的。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

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

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
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

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

从内涵上看,更是进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

一切理语皆情语。

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

黄河,母亲之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憔其伟大而崇高,更加昂扬而高亢。

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实现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

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迫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词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

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

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段。

“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

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
力的结构美。

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

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黄河颂》的艺术力量,也来自于诗人所选择和创造的表现形式。

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

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炼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

这一点,跟感情内容上的崇仰古国文明、光大民族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

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

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在诗集《五月花》后记中,诗人曾说:“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

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
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

”《黄河颂》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

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

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

“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

”③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本诗中,诸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

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注释:
①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②光未然:《黄河本事》。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单位:四川财干院秘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