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

合集下载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1)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1)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1)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尿液是肾脏代谢产物的终端排泄物,它的生成和排泄直接影响着机体的代谢水平和内环境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应用。

一、影响尿素生成的因素1.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是尿素生成的重要场所。

当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时,血液中的尿素可被过滤,经肾小管后继续参与肝、脑等组织的代谢。

但是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下时,尿素生成量将减少,尿素排泄同样也会降低。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过多会导致尿液稀释,进一步影响尿素生成;而水分摄入过少则会引起机体脱水,肾小管通透性下降,尿素再吸收将增加。

3. 食物摄入蛋白质是尿素的主要来源,摄入越多,血液中的尿素生成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另外,某些食物中含有抑制尿素合成酶活性的物质,如白菜、南瓜等。

二、利尿药的应用利尿药可通过抑制肾脏上的不同转运蛋白,增加水、电解质的排泄,从而达到减少水分负荷和水肿的目的。

常见的利尿药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1. 噻嗪类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的钠、氯离子的再吸收,减少水分负荷和水肿。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血压患者。

2. 袢利尿剂袢利尿剂可抑制在肾近曲小管中的钠、氯和水的重吸收作用。

在肝硬化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利尿作用。

3. 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通过能阻止醛固酮与其受体的结合,抑制肾小管内的钠离子再吸收的作用。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病患者的治疗。

本文简述了影响尿素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应用。

希望对于有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药物作用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药物作用

【教学对象与学时】一、教学对象:五年制本科二、学时:4学时【目的要求】1、观察血容量增加、血糖增加、速尿等因素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2、熟练掌握膀胱插管术3. 学习BL-420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血压的监测【课堂提问及解答】影响尿液生成的环节和因素有哪些?【实验原理介绍】影响尿液生成的环节和因素:(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囊内压;3、血浆胶体渗透压;4、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有效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 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会相应下降,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就会减少。

另外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还有肾血浆流量。

当流量加大,肾小球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就减慢,肾小球滤过率就增加。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排泌功能1、肾内自身调节⑴、球-管平衡:正常情况下重吸收率65-70%⑵、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当小管液中光浓度高时渗透浓度↑,重吸收减少,相应尿量增多。

叫做渗透性利尿。

2、神经体液调节⑴、肾交感神经:滤过↓;肾素↑;近曲小管和髓袢重吸收↑⑵、ADH: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水、内髓部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调节因素:(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前部渗透压感受器→ADH↑;(b)循环血量↑→(+)心房、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迷走神经→ADH↓;(c)动脉血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迷走神经→ADH↓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压↓→(+)牵张感受器、NaCl↓→(+)致密斑感受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⑷、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心房钠尿肽促NaCl和水排出【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生理盐水扩容、静脉推注高浓度葡萄糖、股动脉快速放血以及给予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和速尿等药物后,尿量发生变化的机制。

二、难点(1)快速静脉推注液体的方法;(2)膀胱插管术及尿液的收集。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多种因素对尿生成过程的影响,深入理解肾脏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原理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分泌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取决于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受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则受到激素、神经调节以及小管液溶质浓度等的调控。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家兔。

2、实验器材: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BL-420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插管、输尿管插管、记滴器、注射器、输液装置等。

3、药品:20%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01%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速尿)、垂体后叶素等。

四、实验步骤1、麻醉与固定家兔称重后,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 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进行麻醉。

待家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手术操作(1)颈部手术:分离一侧颈总动脉,插入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用于测量动脉血压。

(2)腹部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做正中切口,暴露膀胱,分离双侧输尿管,在输尿管下各置一输尿管插管,用于收集尿液。

3、实验观察(1)记录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的尿量和动脉血压。

(2)静脉快速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5ml/kg,观察尿量和血压的变化。

(3)静脉注射 01%去甲肾上腺素 03ml,观察尿量和血压的变化。

(4)静脉注射呋塞米 5mg/kg,观察尿量和血压的变化。

(5)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 2 单位,观察尿量和血压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注射 20%葡萄糖溶液后尿量显著增加,动脉血压略有升高。

这是因为高血糖使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极限,导致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尿量增加。

2、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尿量减少,动脉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成分和性质直接反映了机体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状况。

尿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主要包括饮食、饮水量、药物、体液平衡、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

饮食对尿生成有重要影响。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会产生大量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在肝脏中通过脱氨反应转化为氨基酸酮酸,最终代谢生成尿素,尿素经过肾脏排出体外。

因此,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素的生成和排泄。

同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会产生相关的代谢产物,如脂肪酸、酮体等,对尿液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饮水量是影响尿液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水是尿液的主要成分,饮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尿液的体积和浓度。

饮水过少会导致体内水分不足,肾脏为了维持体液平衡会使尿液浓缩,体积减少;而饮水过多则会增加尿液的体积,使其稀释。

因此,饮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尿液的生成和浓度。

药物对尿液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和分泌来改变尿液的成分和体积。

例如,利尿剂能够促进尿液中水分和溶质的排泄,增加尿量;而抗利尿药则能减少尿量。

此外,一些药物如一些利尿药、抗生素等,还可以改变尿液的颜色和气味。

体液平衡是尿液生成的重要调节因素。

体液平衡是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系统通过调节饮食、泌尿和汗腺分泌来维持的。

当体液过多时,尿液生成量增加,尿液浓度减少,以排出过多的水分,保持体液平衡;当体液不足时,尿液生成量减少,尿液浓度增加,为了保留体内的水分。

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对尿液生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的分泌,影响盐和水的重吸收和排泄。

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能够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生成量。

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液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抑制尿液生成和促进尿液浓缩的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93)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93)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此作业得分93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1、学习膀胱插管技术测定尿量的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加深对尿生成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可受动脉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抗利尿激素等。

肾小管溶质溶质浓度增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2kg以上)2、器材与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头皮针。

生理盐水,20%乌拉坦溶液,20%葡萄糖溶液,呋塞米(速尿),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垂体后叶素,班氏试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手术操作1、称重、麻醉、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给予20%的乌拉坦溶液麻醉。

麻醉完成后将家兔固定于手术台上。

2、剪去家兔下腹部被毛,在耻骨联合上方沿腹正中线做一长3-4cm的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切开腹壁,暴露膀胱,用手将膀胱轻轻移至腹外。

首先清楚辨认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然后在膀胱顶部血管较少处剪一纵行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并用线结扎固定。

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肾形盘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

手术结束后,用浸有温热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腹部切口处,以保持腹腔内温度。

(二)尿液生成影响因素研究1、记录正常尿量(滴/min)。

2、生理盐水对尿量的影响: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38℃生理盐水2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先收集尿液2滴进行尿糖定性试验(用班氏试剂进行),作为对照。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
怀化医专人体机能实验中心 周阳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动脉血压直接描记和利尿实验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以及呋塞米与葡萄糖对家兔的利尿作用,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原理
1.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排 泌三个环节。凡影响上述过程的因素,均可影响尿的生成并引起尿量的 改变。
b.注射呋塞米0.5ml/kg,连续观察第1分钟、第5分钟、第10分钟、第15分钟、第20 分钟尿量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
家兔处理前后尿量与血压的变化
观察项目
尿量(ml/min)
血压(mmHg)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
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段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静脉注射20%甘露醇 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
二、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 颈
b. 颈 外
部静

脉 插
术管

二、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 颈
b. 颈 外
部静

脉 插
术管

固定插管
二、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 颈
c. 颈 总
部动

脉 插
术管

分离颈总动脉,穿双线
二、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 颈
c. 颈 总
部动

脉 插
术管

眼科剪做一斜切口
二、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1) 麻 醉 与 固 定
二、实验方法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尿生成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饮水量、体液平衡、营养摄入、荷尔蒙调节以及肾功能等。

利尿药则是一类能够增加尿液产生或减少尿液排泄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的利尿药的作用。

一、尿生成的影响因素1.饮水量:饮水量直接影响尿液的产生。

当人体需要水分补充时,饮水量增加,导致尿液的产生增加;相反,当人体摄入的水分减少时,饮水量减少,尿液的产生也相应减少。

2.体液平衡:人体的体液平衡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液等组成部分。

体液平衡失调时,可影响尿液的生成。

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导致尿液产生增多;相反,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液产生减少。

3.营养摄入:摄入含有较多水分的食物或饮品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而摄入含有较少水分的食物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

4.荷尔蒙调节:荷尔蒙对尿生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而催利尿激素如ANP(心房利钠肽)和BNP(脑钠肽)则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

5.肾功能:肾脏是尿液产生的关键器官,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尿液的生成。

肾脏在尿生成过程中通过对血液进行过滤、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废物、毒素和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

如果肾脏功能不全,尿液的产生将受到影响。

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影响肾脏滤过功能和尿液生成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利尿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利尿酮酸:利尿酮酸能够通过抑制酮体的重吸收及增加酮体的排泄,从而增加尿液的产生。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2.利尿嘧啶类:利尿嘧啶类药物通过抑制髓袢升支上升肢的袢管重吸收水分和钠离子,减少尿液的浓缩。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等疾病。

3.利尿噻嗪类:利尿噻嗪类药物通过抑制近曲小管上升肢的袢管重吸收钠离子,减少尿液的浓缩。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水肿和肾脏疾病等。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姓名:学号:班级:一、实验目的1.学习膀胱插管技术测定尿量的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加深对尿生成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kg以上)2.器材: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头皮针。

3.药品: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呋塞米,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垂体后叶素,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班氏试剂。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麻醉:将家兔称重后,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自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2.固定:家兔仰卧位固定。

3.备皮:剪取家兔颈部,下腹部被毛。

4.手术1)颈部手术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2)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尿液的流出而缩小。

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贮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5.观察项目1)记录正常尿量(滴/min)2)生理盐水对尿量的影响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38℃生理盐水2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先收集尿液2滴进行尿糖定性试验作为对照,然后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观察尿量的变化。

在尿量变化增多时,再去尿液2滴作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定性试验方法:试管内加1ml班氏试剂,加入数滴尿标本,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

冷却后观察溶液和沉淀物的颜色改变,蓝色为阴性(-),若颜色变为绿色(+)、黄绿(++)、土黄色(+++)、或砖红色(++++),则为阳性且其含糖量依次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
姓名:学号:班级: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膀胱插管技术测定尿量的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
制,加深对尿生成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家兔(体重
2.0以上)
2.器材: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
头皮针。

3.药品:生理盐水, 20%葡萄糖溶液,呋塞米,1:10000去甲肾
上腺素溶液,垂体后叶素,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班氏试剂。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麻醉:将家兔称重后,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剂量自耳缘
静脉注射麻醉。

2.固定:家兔仰卧位固定。

3.备皮:剪取家兔颈部,下腹部被毛。

4.手术
1)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
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神经,在神
经下穿线备用。

2)腹部手术
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
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
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
尿液的流出而缩小。

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
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贮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5.观察项目
1)记录正常尿量(滴)
2)生理盐水对尿量的影响
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38℃生理盐水20,观察尿量的变化。

3)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
先收集尿液2滴进行尿糖定性试验作为对照,然后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20%葡萄糖溶液5,观察尿量的变化。

在尿量变化增多时,再去尿液2滴作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定性试验方法:试管内加1班氏试剂,加入数滴尿标本,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

冷却后观察溶液和沉淀物
的颜色改变,蓝色为阴性(-),若颜色变为绿色(+)、黄
绿()、土黄色()、或砖红色(),则为阳性且其含糖量
依次升高。

4)去甲肾上腺素对尿量的影响
自耳缘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5,观察尿量的变化。

5)迷走神经兴奋对尿量的影响
用保护电极以中等强度和频率的连续脉冲(定时刺激,持续时间20s,波宽5,强度2.0V,频率25)刺激右迷走
神经,观察尿量的变化。

6)呋塞米对尿量的影响
自耳缘静脉注射呋塞米1U(1),观察尿量的变化。

7)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影响
自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含)1U(1),观察尿量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表1. 尿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
五、实验讨论
1.尿生成的生理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a.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图1. 小管液浓度调节
b.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管于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管滤过率的65~70%左右。

机制: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如图2,3所示。

图2.近段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图3.近段小管的定比重吸收机制
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小,近端小管对和水的重吸收也相应地降低。

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管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2)神经体液调节
a.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图4. 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机制
b.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神经垂体储存贮存和释放。

作用(对尿生成的主要影响):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尿量↓(图5)
图5. 的作用
作用机制: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通过激活膜内的→上皮细胞中的生成↑→激活蛋白激酶A→蛋白质磷酸化→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孔蛋白2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管腔膜
上的水通道数量↑→对谁的通透性↑→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内↑→经基侧膜的水孔蛋白3和4进入细胞间隙而被重吸收↑(图6)
图6. 的作用机制
分泌的调节:
a)血浆晶体渗透压(最敏感)
b)循环血量
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图7. 醛固酮分泌调节示意图
+:兴奋 -:抑制
a)对尿生成的影响
i.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保排
ii.近段小管对重吸收↑→使尿中排除的↓
iii.血管升压素释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iv.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高浓度的)→肾小球滤过率↓
b)醛固酮对尿生成的影响
i.合成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ii.生理作用:保排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主细胞对的重吸收,并促进的分泌;同时,-、水的重
吸收也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增多。

(图8)
图8.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iii.作用机制: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内→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
激素-受体复合物→作用于核中的特异性
位点→调节特异性转录→合成醛固酮诱
导蛋白→重吸收↑→造成小管腔内的负
电位→和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量↑
(图9)
图9. 醛固酮的作用机制
iv.醛固酮的分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血浆内[]↑、[]↓↓
d.心房钠尿肽()
心房壁受牵拉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

a)抑制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心房钠尿肽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了鸟苷酸环化酶→细胞内含量
↑→管腔膜上的通道关闭→重吸收↓,排除↑
(图10)
图10. 心房钠尿肽的作用机制
b)入球小动脉舒张>出球小动脉舒张
→肾血浆流量和↑
→尿量↑
c)抑制肾素、醛固酮、分泌
→水、排出↑【1】
2.快速注射38℃生理盐水20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且反应时间相对较长。

3.注射20%葡萄糖溶液5
静脉注射葡萄糖,使家兔血糖浓度升高,提高了肾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增加。

4.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5
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尿的生成量减少,尿量减少。

5.注射呋塞米1U
因髓袢升支粗段对+和-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的重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

呋塞米等利尿剂能阻抑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
转运功能,使其对+、-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
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2】
6.注射垂体后叶素1U
垂体后叶素的主要作用因素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浓缩,从而使尿量减少。

【2】六、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中,家兔膀胱由于实验前准备食入较多汗水物质致使膀胱过度充盈,在腹腔手术时,膀胱紧贴腹直肌深筋膜后壁,手术小许失误在切开过程中误损膀胱,有漏尿发生,在找到漏尿部位后,扎闭减小以减小对手术影响。

在膀胱插管后,注射少许呋塞米有助于膀胱恢复充盈,并充盈膀胱插管,待尿液流速恢复正常后即可开始实验。

在每次推送完药剂后,应准备少许生理盐水冲洗使残留在耳缘静脉注射管内的药物进入机体减小实验误差。

腹部开口不宜过大,避免肠道流出压迫了输尿管,从而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以后应当注意。

参考目录:
【1】朱大年, 王庭槐. 生理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杨宝峰. 药理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