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乡级土地规划中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研究——以浏阳市金刚镇为例

乡级土地规划中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研究——以浏阳市金刚镇为例

1 .5 ; 7 6 % 人均年纯 收入 4 2 88元 , 20 较 0 1年增长 了 6 .6 , 54% 年均增长率为 1 . 1 一 二三产业 结构从 2 0 的 1 :9 34 %. 0 0年 77 .
7 3 3转变为 2o :. 0 5年 的 7 8 :0 :3 1 .
2 2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题 . 2 2 1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现 状 ..
地形呈两边高 , 中间低 的态势 , 由东西两 侧 向中部倾 斜 , 形成
了以金刚集镇为 中心 的金 刚盆 地. 内九 岭 山脉绵延 起伏 , 境 山地 、 岗约占 6 % , 丘 5 属丘陵地 区. 全镇下辖 7个行政 村 、 居 委会. 0 5年 末全 镇共 有 3个 20 13 6户 ,总人 口为 5 12人 , 44 68 其中农村人 口 3 13人 , 90 城镇 人 口 10 9人 , 77 城镇 化水平 3 .0 0 4 %. 20 0 5年金 刚镇地 区生产总值( D )4 1 G P 44 2万元 , 20 比 01 年增长了一倍 , 年均递增 率为 1 .6 ; 8 9 % 工农业 总产值 92 2 6 1
20 0 5年全镇农用地 面积为 6 0 . 5公顷 , 9 14 占土地总 面积 的 8 .2 , 中耕地 面 积 15 .9公 顷 , 64 % 其 859 占土 地 总 面积 的 2 .4 ( 3 2 % 耕地 中基 本农 田面 积 19 .5公 顷) 建设 用地 面 6 17 ; 积 909 3 .6公 顷 , 占土 地 总 面 积 的 1 . 6 ; 利 用 地 面 积 16 % 未 13 1 5 .5公顷 , 占土地总面积的 19 %. .2 2 2 2 土地利 用上存 在的主要问题 ..

农村建设规划方法

农村建设规划方法

农村建设规划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建设规划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每一个乡村建设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村公路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农村轨道交通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农村文化旅游规划、农村医疗卫生规划、农村教育规划和农村社会安全规划等十个方面,探讨农村建设规划的方法与策略。

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保护耕地和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内容。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定农业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村镇建设区等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农田水利规划农田水利规划主要涉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等内容。

在规划农田水利时,应注重统筹水资源的配置,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推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三、农村公路规划农村公路规划是农村交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农民的出行、农产品的运输等问题。

在规划农村公路时,应注重农村道路网的布局与建设,有序连接农村居民点、农田、乡镇等重点区域,提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便利性,促进农村交通的繁荣。

四、农村居民点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是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规划农村居民点时,应注重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合理规划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与管理,提升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五、农村轨道交通规划农村轨道交通规划是农村交通发展的新趋势,对农村交通的提速和便捷起着重要作用。

在规划农村轨道交通时,应注重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布局合理的农村轨道交通线路,提供便捷的乘车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

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方案

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方案

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方案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我们经常听到“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呢?为什么需要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呢?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回答这些问题。

一、要素分析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是指农村地区不同类型土地的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

它包括农田、农村居民点、农村工矿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

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首先,合理规划农田,划定不同类型的农用地,促进农田的集约化管理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

其次,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加强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调整农村工矿用地的结构,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护农田资源,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在传统农业领域,优化农田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引进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农村工矿用地方面,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加大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农田来说,合理规划农田利用,科学安排轮作休耕,避免单一种植引发的土地退化问题。

对农村居民点来说,合理规划村庄的布局,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对农村工矿用地来说,加强对工矿企业的环保监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说,保护好农村景观和生态系统,维护乡村的生态功能。

五、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乡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分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从用地类型上来说,新增建设用地中与农村直接相关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新增指标。

但从农村总体建设,及城乡统筹上,而与农村相关的指标应该还包含了直接用于农村建设的县乡道、农田水利及中心村建设的用地指标。

而在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此类指标相比城镇、工业级重点项目上来说比其他类型低。

在用地指标需求预测中,要严格考虑农村的耕地保护,合理分析农村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在土地规划各项指标分解时,统筹好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科学配置用地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好上级下达指标,自上而下分解要优化用地布局,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标签:新农村优化土地规划用地指标需求1道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地分析1.1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1.1.1规划目标为改变道县现状人口居住密度较低的状况,结合集中居民点的建设,创造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建设逐步做到各项设施基本到位,环境初步改善,到2020年做到居住密度适宜,设施配套齐全、完备,居住环境舒适宜人、美观。

1.1.2规划原则(1)居住用地针对不同的地段,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设模式与开发强度。

(2)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保护与创造富有地方景观特色的生活环境,延续乡村传统文脉,加强乡村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建设,体现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1.1.3规划实施措施(1)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中心村建设。

中心村选址要在地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和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要便于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今后的长远发展。

村民建房向逐渐向中心村集中,零散居民点搬迁、合并到中心村里,从而避免乱占耕地和耕作区居民点“满天星”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新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2)加大村庄整理力度,对“空心村”、搬迁后老宅基地和农村废弃房屋进行复垦,为道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用地支持。

(3)强调村庄内部用地的功能分区,农宅用地规划采用“双控模式”。

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框架

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框架

一、概述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居民点周边,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居住、商业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成为地方政府和农村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多功能农业和乡村发展领域。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农村混合利用,通过开展土地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项目,实现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领域。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振兴。

三、研究框架1.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内涵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农村居民点周边,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居住、商业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具体包括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

2.影响因素分析(1)土地资源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不同,农村用地混合利用模式也存在差异。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关键因素。

地方政府应在土地规划、产业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需要依托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3.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规律和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地方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振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的消费需求重视不足 其中4 万亿元投资计划 产品稀缺和价格上升。教育、 医疗卫生等公共 核心还是为内需创造较为宽松的供给环境, 而 领域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使社会公众大量压缩 从而制约了消费水平的 真正制约内需的两大前提, 消费意愿和消费能 即期消费而转向储蓄,
力, 却并未提到战略高度 。收入 是消费 的决定 提高。因此, 国内基础 设施有 了很大改观的 在 性 因素 , 要增加消 费, 就必须千方百 计地提高 情况下, 应把投资转向医疗卫生 、 教育、 保 社会 居 民的收入。 障领域,从物质基础设施转 向社会基础设施,
的是人民可以享有更好的医疗、 教育、 住房等 次分配过程中, 资本收益的比例相对于劳动力
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
少相挂钩的理念 ,农村居 民点用地是否合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公 有明显提高, 使居民的劳动收入相应减少。
正与公平的实现。 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可以有力 2完善收入再分配体制, 、 缩小收入差距。 地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 公正与公平不是抽象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 的东西, 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 穷人的消费倾向高。 而我国目 前收入差距在逐 中, 用一个概念来概括, 那就是“ 消费”解决诸 年拉大 ,04年全 国农村 的基尼 系数 已经 达 。 2o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 、 村居民点用地 7 ,6. 公顷,占土地总 233 6 1 面 积 的 70 . %, 占 建 设用 地 比重 的 7 6. % 户 均用 地 747 2 64 3 l.n r,人 均用地 21 m。 3. : 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 5 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 无为县> 居巢
改善, 寓于社会最终消费的提升之中。 二、 关于提高消费率的政策措施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关于临南镇夏口社区的调研报告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关于临南镇夏口社区的调研报告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关于临南镇夏口社区的调研报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国家推出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两难”困境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为加快我县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结构,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临邑县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近日,县国土资源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实地考察了临南镇夏口社区,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并查看了实施项目,特形成以下报告。

一、我县土地利用现状一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低。

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存在浪费土地现象;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过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二是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

我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规模大小不一,且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造成大量的土地闲置和浪费,现在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52.26平方米,和上级用地标准相比严重超标。

另外大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无法合理布局村内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结构极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居住条件的提高。

二、我县实施增减挂钩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会议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鲁政发﹝2009﹞17号)精神,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鲁国土资发﹝2012﹞8号),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2013年,临邑县共申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4个(含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拆旧总规模8524.4亩,农村安置区总面积2951.2亩,可实现节余指标5733.0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研究

顷, 整治 安置 区大 部 分 安排 在 拆 旧 区域 当缩 减农 村居 民点用地 。 在 此建 立农 村居 民点 整理 潜力 的估 算模 型 :
区 、 镇周 边 的 村 庄 ; 治 安 置 区 面 积 为 3 . 4公 集 整 88
规划 人均 建 设 用 地 指 标 表 ” 类 指 标 控 制 要 求 , 各 政 和 县人均 农 村居 民 点用 地 面 积 比较 合 理 , 们 建 议 我 保 留现有 的人均 建设 用地标 准 。

进 城 乡统筹发 展 ; 实施 农 村居 民点 综 合整 治 , 对农 村 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 地进行重新规 划 和综 合利 用 , 引
导农 村集 中建设 和村 民有序转移 , 促进 自然村 向中 将 心村和集镇 聚集 , 村村 民向住 宅小 区、 型 社 区和 农 新 小城镇集 中 , 于加快推进小城镇 综合 改革 建设和 有利
治 区 的现 状调 查 , 析统 计 待 整 治 区现 状 规 模 。同 分
农村居 民点综合 整治是土地利用 总体 规划 的 组成 部分 与 延 伸 , 规 范 土 地 开 发 整 理 行 为 、 实 是 落 土地 利用 总 体 规 划 确 定 的土 地 开 发 整 理 目标 的重
要手 段 , 主要 目的是 为 在 区域 内实 现对 土 地 的可 其
加 的耕 地 , 现对 城 乡建 设 占用耕 地 和 区域 耕 地 总 实 量 的有 效 补充 , 现 城 乡 统 筹 中“ 护 耕 地 与 保 障 实 保
建 设” 的双赢 。 实 行农 村居 民点综 合整治 , 将城镇建设用 地 收益 反哺农 村 , 展城 市反 哺农 村 的资 金渠 道 , 障城 可扩 保 镇建设 用地 , 进城 乡经 济社 会协 调 发展 , 促 有利 于 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3.2.2
A. 规 划 前
B. 规 划 后
图 2 石田村居民点分布情况对比图
产业引导模式。 某些区域由于地形条件恶劣、交通条件
较 差 的 原 因 ,居 民 点 规 模 较 小 、分 布 零 散 且 深 入 丘 陵 区 ,但 是 这
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林地、草地、矿产资源等,或者
有着悠久的产业基础、条件,对于这种村庄,居民点规划时应从
2.2 农 村 居民点布 局分散、空 间分布不 均衡 以村为基本研究单位,运用 Mapgis 软件 从 二 调的 数 据 库中 得到各行政村的土地总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图斑个数、 以及各行政村的最大及最小农村居民点图斑,据此求出居民点 平均占地规模和图斑密度(见表 2)。 研 究 的 16 个 行 政 村 中 ,农 村 居 民 点 总 规 模 为 1350.71hm2, 占 研 究 区 总 面 积 的 11.4%,居 民 点 个 数 达 到 3977 个 ,从 数 据 可 以看出,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 2009 年,镇域内各行政村之 间 最 大 农 村 居 民 点 与 最 小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规 模 相 差 4.36hm2, 居民点个 数最多为 515 个,最 少 为 19 个, 相差 496 个,同 时各行政 村农村居 民点的平 均面积及 密度差异 也较为明 显, 由此 可看出, 镇域内居 民点空间 分布不均 衡。
以 浙 江 省 部 分 县 市 为 例 [J].中 国 农 村 经 济 ,1998 ,(5):68-73. [5] 姬 涛 , 浅 析 增 减 挂 钩 和 产 业 发 展 [J ].中 国 商 界 ,2010 ,(3):206. [6] 郭 苦 成 、罗 溢 ,城 乡 建 设 用 地 增 减 挂 钩 助 推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J].畅 所 欲 言 ,2007 ,10(2):32-34. [7] 甘立彩,基于“挂钩”下的农 村 建 设 用地整理效益分析—以江苏省太 仓市为例 [J].乡 镇 经 济 ,2008,(10): 42-45. [8] 陈婷,黎平县土地整理综 合 效 益 评 价 研 究 [J].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2009 ,37 (8):222-224. [9] 胡 渝 清 、罗 卓 ,西 南 丘 陵 区 新 增 耕 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 大 足 县 雍 溪 镇 为 例 [J].西 南 农 业 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4.
资源与环境科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年第 23 卷第 07 期(总第 297 期)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李承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
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 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
讨 ,2011 ,(4):106-109. [3] 曾 绍 甲 、李 显 书 ,城 乡 建 设 用 地 增 减 挂 钩 政 策 解 读 [J].法 制 与 社
会 ,2009 ,10(1):290-291. [4] 赵哲远、戴韫卓、沈志勤等,农村居民点土地合理利用初步研 究—
-14-
作者简介: 周 慷 慨 (1987—), 男 , 甘 肃 省 合 水 县 人 ,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 理。 通讯作者: 罗海波(1973—),男,贵州省思南县人,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土地规划 整理与生态修复。
通过对镇域内各行政村居民点现状用地情况分析,并结合
-15-
资源与环境科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年第 23 卷第 07 期(总第 297 期)
盘龙镇的城乡规划、交通、资源以及各村在镇域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状态、制约及发展因素,按照上述分类,确立了盘龙镇各行 政村的发展定位体系(见表 5)。
3.2 微观优化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
3 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研究
3.1 宏观分类定位 依据镇域内各行政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现有人口规模、人
口发展趋势、资源、地理区位、政策导向、现状居民点状况以及 基础 设 施 等发 展 潜 力, 对 盘 龙 镇 的 16 个 行 政 村 做 出 宏 观 上 的 发展定位,主要分为三类:①发展型村。 镇域内拥有较好的交通 条件、资源和区位,并且现状具有相对较大的规模与一定的基 础设施的, 可以引导周围条件较差的农村居民点逐渐向其集 中。 对于这种性质的行政村,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建 设和扶持力度。 ②控制型村。 对于镇域内现状规模较大、人地矛 盾突出、发展较为饱和、发展潜力有限的行政村,或者因政策、 环境等因素不适宜继续发展壮大的, 可以控制其发展规模,或 者通过土地整理实行内部挖潜。 ③迁并型村。 对于镇域内由于 自然地理环境或发展条件的限制,地理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缺 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布局零散且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可以逐步 引导其向周边发展型村迁移合并。
图 1 盘龙镇村庄空间布局体系 上,综合分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条件 等因素,选择发展潜力最大的村庄构建中心村。 盘龙镇确定以 大成村、石田村为中心村,这两个村距离镇区的距离较小,现状 条件较好,与镇域内的其他村交流方便,将成为镇区向全镇进 行经济辐射的中转站。 在构建中心村时,考虑到丘陵地区的地 形特点,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 化布局原则。 在镇域范围内,应以中心村为核心,将周边布局零 散 、规 模 过 小 、功 能 缺 乏 的 村 落 与 中 心 村 进 行 归 并 整 理 ,优 化 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建筑水平来看,盘龙镇农村住房类 型主要为平房, 住房结 构以砖混和砖木为主 (见 表 4), 这 些 住 宅 大 多建筑时间较远, 建筑 质量较差、结构老化,使 用价值不高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从户均拥有的住房数量水 平来看, 存在着 2.3%的农户拥有两处及以 上 的住 宅 。 同 时,在 7.36 万 农 村 常 住 人 口 中 ,外 出 从 业 劳 动 力 达 到 3.68 万 ,占 总 人 口的 49.95%,存在着严重的住房空置现象。
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 在村域内,居民点布局应在现 有基础上,实现村域内居民点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度集中,同时 考虑到农民的耕作半径设定不宜过大,所以在进行中心村建设 时应就近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以切合农民生 产、生活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操作。 同时,还应注重对于这种村 的各种功能的完善,加强扶持力度以促进村落的发展、壮大,为 发展型村。
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盘龙镇
长期以来, 农村居民点布局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控制,
化,对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便于农业生产、生活,其建设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
中,自然村落普遍形成了“满天星”式的散落布局现象,农村居 民点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
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适当加强其发展壮大,也为发展型村。
在研究区域内,确定了长岭社区居民点布局的产业引导模
李承桧: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
镇总人口 7.77 万人 ,其 中 非农 人 口 0.42 万人 ,农 业 人口 7.36 万 人。 境内夏布、生姜、花生、西瓜、樱花谷鸭、不锈钢等特色产业 优势突出,是一个集农、工、贸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重镇。
2 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人均水平高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 查 统 计的 数 据 显示 ,2009 年 全 镇建 设
1 研究区概况
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当前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占用大 量的耕地资源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引导农村科学用地显得 尤为重要。
本 文 以 重 庆 市 荣 昌 县 的 盘 龙 镇 为 例 , 在 GIS 软 件 的 支 持 下,结合荣昌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荣昌县第二次土地调 查数据,探讨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
石田村位于盘龙镇的偏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全村总 面积为 500.93hm2,其中耕地 366.91hm2,占总面积的 73.24%。 农 村居民点规模为 88.91hm2, 居民点个数为 175 个, 占总面积的 17.75%。 基 于石 田 村 的现 状 条 件,适 宜 以 石 田 村 现 有 中 心 居 民 点为核心来构建中心村,适度扩大已有居民点规模。 对于村内 现有的部分规模较小、 布局分散的居民点进行整理或复垦,以 对村内布局进行全面优化。 规划后,居民点面积降至 71.83hm2, 居民点个数下降到 50 个,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规模为 17.08hm2 (见图 2)。
2.3 农村居民点布局对交通依赖程度大 提取现状的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 ,通 过 Mapgis 软件 对 所 有
主要交通线路分别做 间 距 为 500m、700m、1000m 和 1500m 的 缓 冲区,然后将缓冲区与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叠加,统计出不同 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用 地情况(见表 3)。
根据表 3 的统计 数据可得, 农村居民 点的分布情况受道路 的影响较大, 随着距 离的增加, 农村居民 点分布逐渐稀疏。 当缓冲区半径小于 500m 时,农村居民点分布 较 密 集 ,占 整 个 研 究 区 农 村 居 民 点 规 模 的 58.59%;当 缓 冲 区 半 径在 500~700m、700~1000m、1000~1500m 之间 时 , 比 例均 低 于 20%, 且 逐 渐 减 少 ; 当 缓 冲 区 半 径 大 于 1500m 时 , 比 例 仅 占 2.11%。 2.4 农村住宅建筑质量落后、空置现象严重
地布局的优化和调 整应该在符合农村 居民点用地演化趋 势的前提下, 紧密 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因 地制宜地对各村庄进行优化。 受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限制, 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既要考虑农户耕作半径的经济合理性,又 要顾及小范围内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统筹安排。 本文基 于镇域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在宏观定位 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模式:构建中 心村模式、产业引导模式、控制建设模式、城乡融合模式和迁移 合并模式(见图 1)。 3.2.1 构 建 中 心 村 模 式 。 在 考 虑 农 村 居 民 点 现 状 布 局 的 基 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