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行方案措施设计说明书
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村民自建实施方案

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村民自建实施方案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农委省水利厅关于下达x省x省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x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x发改投资〔x〕292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州发改委关于x县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州发改发〔x〕137号)等文件精神,为做好我县x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区域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项目区为《x省x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2011—x)上“Ⅰ东北部中山、低山峡谷区”的x小流域,涉及x镇x村、x村、x村、x村、x村、x村和x镇米粮村、x村、x村等9个行政村。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治理岩溶面积48.51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20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及内容:封山育林1948.39公顷,全部为自然封育,封育方式为全封,封育类型为乔灌型,封育年限5年。
人工造林51.61公顷,全部为经济林,树种为板栗,苗木选用Ⅰ、Ⅱ级嫁接苗,替代树种为李子;排水沟4.74km,断面为0.3米*0.3米;机耕道10条13.35km(3.5米宽7.04公里,4.5米宽6.31公里),C20砼路面;作业便道3.85km,路面宽2米;50m3蓄水池5口,沉沙池5口。
(三)资金构成工程总投资109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0万元。
(四)建设工期建设工期10个月,x年9月开工,x年6月完工。
二、实施步骤(一)委托实施由县发改局委托x镇人民政府组建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
(二)选举产生理事会x镇人民政府牵头组建理事会,以项目涉及村为基本单元,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不得参选理事会),理事会由13人组成,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
项目涉及的9个村分别选举产生1名理事会成员,x镇人民政府、x镇人民政府各推荐2人为理事会成员,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
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五、工程成效
(一)主要试点成效概括
1 忻城县模式及工程成效 2平果县模式及工程成效 任豆-桑模式
3田阳县模式及工程成效 集雨水柜工程 4田东县模式及工程成效。 竹子纯林模式
沼气
六、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扶持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渠道单一,国家补助标准偏低; 国家没有安排项目管理工作经费,基层单位造林作业设计编
4政府管理引导
(1) 劳务输出 (2) 移民 (3) 借地开发
四、工程进展
(一)试点工程提出阶段
(二)试点工程逐步推进阶段
(三)试点工程未来发展阶段
我们不是在创造新的世 界,我们只是在恢复 它原来的面貌而已。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它本来这样的, 我们努力这样 做就会有好结 果!
森林覆盖 率增加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 不去,春播一大坡, 秋收小几框。
二、实施目的和原理
(一)工程实施目的
是解决石漠化地区的人口、生存、能源问题
的有效途径;
是走出了石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是通过科学治理,实现了生态良好、农民富
裕、地方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的目标,这是改 善民生的重大突破 。
(二)工程实施原理
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
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 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加以综合防治的一项工程。
(四)工程实施背景
石漠化是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 石。 如何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能源、生存问 题成为广西建设焦点。 顺应了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政策,是西 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区 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顺利完成的关键。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 理试点工程,广西有12个县列为石漠化 试点。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

石漠化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等。
石漠化严重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因此,开展石漠化治理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项目范围。
本项目将重点治理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包括但不限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
项目实施范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大。
四、项目实施方案。
1. 土地治理。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采取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2. 水资源管理。
加强对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修建水库、水塘、水渠等水利设施,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保障植被生长和农业灌溉用水。
3. 生态保护。
加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行为。
4. 经济发展。
通过石漠化治理项目,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项目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
对石漠化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了解当地的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情况,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方案,明确项目的实施范围、目标和措施,确保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实施措施。
按照制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4. 监测评估。
定期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六、项目效果。
通过石漠化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

⽯漠化综合治理的⼯作⽅案2019-02-21⼀、指导思想和主要⽬标(⼀)指导思想。
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的要求,坚持“积极治理,科学利⽤,治⽤结合”的⽅针,遵循⾃然规律,采取⽣物和⼯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态系统,控制⽔⼟流失,遏制⽯漠化扩展趋势,改善⽣态状况,发展⽣产,增加农民收⼊,促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与⾃然和谐相处的⽣态⽂明社会。
(⼆)总体⽬标。
到2015年,控制⼈为因素可能导致新增的⽯漠化现象,治理区域的⽔⼟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逐步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严重退化的⽣态系统,⽣态功能明显提⾼;农村⽣产、⽣活条件明显改善,⼟地利⽤与农业⽣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产能⼒明显提⾼,培育壮⼤⼀批具有地⽅特⾊的⽀柱产业,农民收⼊较快增长,⽣态、经济、社会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具体⽬标。
2012年争取将我区55个县(市、区)纳⼊全国⽯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治理岩溶⾯积1600平⽅公⾥。
争取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有⽯漠化治理任务的县(市、区)。
⼆、实施范围治理范围包括河9个市75个县(市、区)。
年我区有35个县(市、区)列⼊全国200个⽯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2012年我区将争取新增20个县(市、区)左右,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规划内有治理任务的县(市、区),获得国家⽯漠化治理专项资⾦的⽀持。
三、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投资估算。
2012-2015年,项⽬总投资17.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15亿元,占85%;地⽅配套2.6亿元,占15%。
国家扶贫开发⼯作重点县地⽅配套资⾦由⾃治区负责;⾮国家扶贫开发⼯作重点县地⽅配套资⾦由⾃治区和市县各分担50%。
(⼆)效益分析。
⼀是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态环境。
开展⽯漠化综合治理的⽯⼭区森林植被将得到有效恢复,治理区域将提⾼森林覆盖率6%以上,保持⽔⼟,涵养⽔源,⽣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关于编制《南宁市武鸣区201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说明

关于编制《南宁市武鸣区201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说明一、编制目的《关于印发〈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桂发改农经〔2016〕913号)和《关于下达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桂发改投资〔2018〕28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城区党委政府有关工作要求进行编制。
二、编制依据制定本方案,以明确各单位职责,按期推进项目建设任务。
三、《方案》主要内容《方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指导思想;第二部分说明了工作任务;第三部分明确了年度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第四部分提出了项目建设期及建设进度计划安排;第五部分讲解了实施管理。
四、方案的目标方案目标:根据《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度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南发改农经〔2017〕22号),我城区2018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为:治理岩溶土地面积32.8km2,石漠化土地面积17.26km2。
其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灌溉渠3022m,截水沟7247m,农田防护堤2747m,田间生产道路12532m。
畜牧养殖业工程:棚圈建设700 m2,青贮池250m3,草地建设2.5hm2。
项目计划总投资9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自治区和本城区财政配套资金150万元。
项目设计成果已于2017年12月得到南宁市发改委的批复,2018年3月底自治区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下达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
项目建设区域涉及甘圩镇的赖坡流域和那望流域,锣圩镇的玉泉流域和弄七流域,共2个镇4个小流域。
五、《方案》采取的实施措施(一)完善项目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工程建设鉴于武鸣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工作岗位有变动,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机构。
(二)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城区发改局: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做好项目建设中的进度督查、月进度上报和县级完工验收等。
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具体实施细则

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具体实施细则
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制定一套科学的工程策划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本文档旨在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提供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工程的高效运作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影响。
内容
1. 项目准备阶段
- 确定治理区域
- 初步了解治理区域的环境和植被状况
- 搜集历史气象等环境数据
- 初步评估治理的可行性和成本
2. 方案设计阶段
- 基于初步了解的数据和评估,制定石漠化治理工程方案
- 字面细节设计,包括特定的植被和栖息地恢复措施
- 计算治理方案的预算和计划
3. 现场建设阶段
- 根据设计方案开始现场建设
- 做好可能出现的工程困难的应对措施
- 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沟通和合作
- 涵盖工地生态管理、设备维护和劳动力安全等方面
4. 后期管理阶段
- 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体系,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水分等指标
- 建立工程维护体系,确保工程设备和专有工具得到充分维护和更新
- 进行必要的环境境界制度和回执工作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策划实施细则,从项目准备、方案设计、现场建设到后期管理,为工程运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方便。
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市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州府办发〔x〕38号)的相关规定和《州发改委关于X市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州发改发〔x〕23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生态建设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植被恢复与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等生物和工程措施,把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共进、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内容X市x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安排在捧乍镇垛坎小流域和丰都办赵家渡小流域实施。
治理岩溶面积53.9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0.42平方公里,批复建设规模和内容为:(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封山育林824.71公顷;人工造林(经济林)150.62公顷,种草66.67公顷。
(二)草食畜牧业发展:建设棚圈2000平方米,青贮窖200立方米。
(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机耕道26.2公里;排洪渠0.904公里,40立方米蓄水池1口、配套沉砂池1口,流域碑牌1块。
批复工程总投资13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200万元,省配套100万元,州级配套20万元。
三、组织领导为确保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特成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其组成人员如下: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局,X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等等,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工作。
四、部门职责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X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市发改局不再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各工程措施实施单位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进行切块分工,各部门具体职责为:市发改局:负责对接上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跟踪初步设计批复、投资计划下达、进度款拨付情况及申请配套资金,并组织石漠化治理工程市级验收、协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州级验收,将验收后工程移交实施乡镇管理使用。
地区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案

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二章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第三章测量放线施工方案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案第五章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第七章施工平面布置第八章工期及进度计划和工期保证措施第九章劳动力安排计划第十章施工机械配置第十一章材料供应计划第十二章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第十三章文明施工及环保控制措施第十四章季节性施工专项措施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横道图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临时用地表第一章综合说明第1节编制依据1、业主提供的《云阳县岩溶地区201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项目招标文件》。
2、云阳县岩溶地区201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项目施工设计图。
3、国家现行有关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标准、规范、规程、图集。
4、重庆市现行的施工和验收规范、规程、标准和关于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文件、图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我公司自身的技术力量、机械装备情况及各项企业管理制度。
6、现场踏堪的实际情况。
第2节编制范围及内容1、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严格按照工程招标范围和招标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质量策划后编制的。
2、我公司为能接到本工程的公开招标,倍感荣幸,但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在接到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后,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招标文件和图纸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反复阅看,召开了投标预备会,针对本工程的重、难点进行研究,方案论证对比,力求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详尽,具有很强的可针对性和操作性。
3、我公司在现场进行踏勘实测实量后,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对场地、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围挡情况、施工供水、排水、供电情况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4、我公司经过多年的运作,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特别是总承包管理和协调、与业主、设计、监理和政府部门的配合、协作等都有经验可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城县2007年度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设计说明书水城县发展和改革局2007年9月目录前言 (3)1 基本情况 (5)1.1 试点概况 (5)1.2 自然概况 (5)1.3 社会经济情况 (6)1.4 土地利用现状 (7)1.5 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7)2 项目建设依据、原则及目标 (10)2.1 项目建设依据 (10)2.2 项目建设的原则 (12)2.3 建设目标 (12)2.4 建设内容 (13)3 措施布设及单项措施典型设计 (14)3.1 措施布设 (14)3.2 单项措施典型设计 (15)3.3 工程量及投劳 (22)3.4 建设项目所需主要材料及物资 (23)4 施工组织设计及实施计划 (24)4.1 施工条件 (24)4.2 项目实施计划 (26)4.3 工程实施占地处理 (26)5 投资概算 (28)5.1 工程概况 (28)5.2 投资概算 (28)5.3 工程概算结果 (31)5.4 资金筹措方案 (33)6 效益分析 (34)6.1 经济效益 (34)6.2 生态效益 (35)6.3 社会效益 (35)7 项目实施保证措施 (36)7.1 组织管理措施 (36)7.2 技术保证 (36)7.3 资金管理措施 (36)8 结论与建议 (37)8.1 结论 (37)8.2 建议 (37)前言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4°35′57″~105°15′23″,北纬26°02′56″~26°55′21″之间,国土总面积3584km2。
东邻六枝、纳雍,西接宣威(云南省)、威宁,南抵普安、盘县,北连赫章。
全县地形极为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其碳酸盐类岩石面积达2156.9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0.1%。
群山相连,切割纵深,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海拔高低差异大,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山地立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由于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加之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全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降低,人畜饮水困难,生活贫困,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对石漠化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整治,恢复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新的经济秩序,才是喀斯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水城县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辖33个乡镇,372个行政村,居住有汉、苗、彝、白、回、布依、水等民族,总人口76.84万人,人口密度为214人/km2,有农业人口72.44万人,占总人口的94.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7%。
全县交通较为方便,铁路、公路交错纵横,通过境内的铁路有贵昆线、内昆线、水柏线等,公路有大烟线、水盘线、水黄线、水纳线等。
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
农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为主。
近几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它地区相比,还是非常贫困。
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98亿元,财政总收入4.12亿元。
粮食总产量25.0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46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抓紧开展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7年县级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参照2005年2月编制的《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水城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实际情况,对实施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
由于项目建设要求时间紧,投入少,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试点内具体情况,提出初步设计意见,方案初步设计水平年为2005年。
1.基本情况1.1试点概况一字河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位于水城县中部,地处东经104°56′27″~105°01′35″,北纬26°29′07″~26°32′21″之间,试点面积1746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90.6hm2,北靠以朵村,东抵滥坝镇木房村,西邻滥坝镇付家营村,南达通仲河。
该试点交通极为方便,水黄高等级公路自西北角向东南角通过全镜,最近处距双水新区广场4km,最远端距双水新区广场13km。
试点内崔家大山至荒坝东西长6.8km,营上至鸡关岩南北长3.2km,全试点多数海拔在1420米~21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为西北部无名山峰2066.5米,属高中山地貌类型区。
1.2自然概况1.2.1地形地貌试点位于乌蒙山脉东南坡黔西高原中山地带,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梁山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石炭系马平组等,其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灰岩、石英砂岩、泥岩、燧石灰岩、玄武岩等。
试点整个地形东西高、南北较低。
一字河、滴水岩两村地形起伏大、地势狭窄、坡陡、谷深,多峰丛洼地,海拔在1410米~2000之间,相对高差达590米,属高中山地貌,由于试点岩溶发育强烈,形成的峰丛槽谷、峰林洼地、溶蚀残丘等喀斯特地貌明显,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1.2.2河流沟道试点内主要河道为一字河,全长6.5km2,发源于试点东北部的茶树丫口,由东往西流经住武、李家寨、果木冲,折向南穿过白马洞,进入试点后,转向东500m后沿东南方向流经一字河、滴水岩等地注入通仲河内,河道平均比降为4.4%,主要支沟有6条,总长6.46km,平均比降在2%~19%之间,沟壑密度为0.86 km/km2。
1.2.3土壤试点内出露的自然土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质地疏松,呈现微酸性,PH值在5.5~7之间,土地肥沃,土层厚度为梯坪地在70cm以上,缓坡耕地在30—70cm,其余土壤较薄。
1.2.4植被试点内植被以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原生植被已遭破坏,现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柳杉、杨树、栎、桦等。
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草地114.2hm2,植被覆盖率为45.34%。
1.2.5水文气象该试点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暖湿共节等气候特征,①降水:试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1mm,降水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5~9月降水972.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15%,而10月至次年4月降水只有288.1mm,占全年降水的22.85%,20年一遇24最大降雨145mm。
②温度与光热资源:多年平均气温为12℃,平均最低气温9.2℃,平均最高气温17.2℃,≥10℃的活动积温为3513.8℃,年均日照时数1432.1小时,无霜期为250天。
1.3社会经济情况1.3.1行政区划:试点内属水城县滥坝镇所辖,涉及一字河、滴水岩村,总面积1746hm2。
1.3.2人口与劳动力:试点内现有人口2453人,均为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动力1609个,人口密度为14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1.3.3农业生产:试点内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
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无经济作物种植,经济结构单一。
现粮食总产887万kg,平均单产3112.6kg/ hm2,人均占有粮食361.6kg,人均耕地0.22 hm2,农业总产值582.8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364.9万元,林业产值7.1万元,牧业产值153.6万元,其它产值57.2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980元,低于滥坝镇的平均水平,生活较为贫困。
1.4土地利用现状试点内土地总面积1746hm2;其中有耕地面积541.32hm2;占总面积的31.0%;在耕地面积中,有水田80.9hm2;占耕地面积的14.9%,旱地460.42hm2,占耕地面积的85.1%,旱地中>25°以上陡坡耕地144.5hm2;有林业用地面积677.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1.8hm2,灌木林地531.4hm2,疏幼林地54.3 hm2;有草地114.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荒山荒地80.68hm2,占总面积的4.6%;水域6.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难利用地(石质山地)129.3hm2,占总面积的7.4%;其它用地(含工矿、交通、居民用地)196.8hm2,占总面积的11.3%。
1.5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1.5.1水土流失现状试点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主要是面蚀、沟蚀等,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引起了严重的石漠化,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
现试点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090.6hm2,占总面积的62.46%,根据《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规定,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流失585.7hm2,占流失面积的53.71%;中度流失349.8hm2,占流失面积的32.07%;强度流失124.8hm2,占流失面积的11.44%;极强度流失30.3hm2,占流失面积的2.78%。
其水土流失大致分布是,轻度流失主要分布在5°~8°的缓坡耕地和郁闭度小于0.6的灌木林地、荒山荒坡内;中度流失主要分布在8°~15°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内;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15°~25°的坡耕地内;极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耕地内。
试点内年土壤侵蚀量为3.68万t,平均侵蚀模数2106.3/km2.a。
1.5.2水土流失危害试点内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广大群众生活贫困,生活环境恶劣,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其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1)土地退化,地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大量的地表裸露,石漠化现象突出。
如滴水岩村由于坡耕地种植广泛,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土壤被冲刷殆尽,岩石裸露率高,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户的生活问题,在全村4100亩耕地中,其岩石裸露率超过30%的耕地就占了70%,全为石旮旯地,土层极薄,生产力极低,已到了不能再耕种的地步。
(2)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试点内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喀斯特地貌植被的脆弱性和特殊性,一旦生态植被遭破坏就难已恢复,在多年的人为活动和破坏下,使试点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抗蚀能力降低,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如滴水岩村,植被覆盖率只有21.6%,且多为郁闭度低,林分差的灌丛林地,拦蓄坡面径流的能力低,抗冲刷性弱,大量表土被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进入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恶性循环圈。
(3)严重水土流失引发自然灾害频繁,损失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涵蓄水分的能力低,在遇到旱情时,缺乏水源滋润,造成大量的农作物受灾,减产绝收,而遇暴雨时,缺少植被的有效拦蓄,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沙压农田,严重地影响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