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我们的反思

合集下载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后,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全球政治格局,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性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亨廷顿在书中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上我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书中对于文明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文明特点的阐述,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世界文明分为八大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以中华文明为例,其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强调家庭、社会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西方文明则注重个人主义、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

伊斯兰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根源。

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于“文明的冲突论”,我也并非完全认同。

虽然文化差异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冲突,但将其视为冲突的根本原因似乎过于绝对。

在很多情况下,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才是冲突的直接导火索,而文化差异更多地是被利用或者放大,成为冲突的借口和工具。

同时,我认为亨廷顿在书中对于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和借鉴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尽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读后感在这个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世界里,读了《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种脑袋被狠狠敲了一下的感觉。

书中所探讨的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再是那些遥远的、只存在于书本里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所生活的小区,算是个小小的“文明交汇之地”。

小区里的住户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文化。

有本地土生土长的老居民,习惯了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有从北方来的豪爽一家子,说话大声大气,充满了热情;还有从南方搬来的精致家庭,生活讲究,处处透着细腻。

有一次,小区组织了一场中秋晚会。

这本来是件好事,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增进增进感情。

可没想到,这却成了一场“文明的小冲突”。

晚会的筹备过程中,关于节目的安排就出现了分歧。

本地的居民觉得应该来一场传统的戏曲表演,这才够地道;北方来的家庭则提议搞个热闹的大合唱,大家一起放声高歌;南方的住户则希望能有一场优雅的舞蹈表演,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各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时间,讨论变得激烈起来,声音一个比一个高,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爷站了出来。

他笑着说:“咱们别争啦,这中秋节不就是团圆的日子嘛,大家都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一起乐呵乐呵,多好!”这一句话,像是给大家浇了一盆凉水,让大家都冷静了下来。

最终,晚会的节目变得丰富多彩。

有戏曲,有大合唱,还有舞蹈。

大家在准备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和欣赏了彼此的文化。

本地居民看到了大合唱的热情奔放,北方家庭感受到了戏曲的韵味悠长,南方住户也领略到了舞蹈之外的豪放之美。

晚会那天,小区的广场上灯火辉煌。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自带来的美食。

本地的月饼、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糕点,摆满了桌子。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小区。

节目开始了,戏曲演员一亮相,那婉转的唱腔就让人陶醉;大合唱的时候,大家手拉手,歌声嘹亮,充满了力量;舞蹈表演时,优美的身姿如同仙子下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之前,我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棋盘之中,各个文明就像是不同的棋子,它们的每一步移动都充满了策略和变数。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突然之间,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被一下子拓宽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去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游玩,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看到了它们相互融合的努力。

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另一边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清真寺,圆润的穹顶和精致的花纹诉说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

而在不远处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准备歇歇脚。

店内的布置充满了当地特色,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我旁边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安静地喝着咖啡,看着报纸。

不一会儿,一群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穿着时尚的潮流服饰,头发染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耳朵上戴着夸张的耳钉,嘴里说着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

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与那位安静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为他们点餐。

年轻人点了一些新奇的咖啡饮品,还对服务员提出了各种特殊的要求,比如要少糖、多奶泡之类的。

而那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要了一杯最传统的咖啡,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服务员有些手忙脚乱,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老人能尽快喝到他熟悉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年轻人觉得服务员动作太慢,不够专业;老人则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年轻人的急躁和挑剔有些不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亨廷顿在书里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思维。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出国旅行,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

刚下飞机,我就被那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街景给吸引住了。

街道两旁的房子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与我熟悉的国内建筑截然不同。

我满心欢喜地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入住提前预订好的酒店。

在去酒店的路上,我需要乘坐当地的公交车。

一上车,我就发现车里的氛围有些异样。

人们的眼神交流很少,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一位裹着头巾的女士。

车子启动后,我试图和她搭话,想问问还有多久能到我要去的站点。

可当我用英语开口问她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当时就有点尴尬,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背着大包小包的老人。

车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可愣是没有一个人起身让座。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在咱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主动让座的。

但在这儿,好像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

好不容易到了我要下车的站点,我赶紧站起来往车门走去。

可能是我动作有点急,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个小伙子。

我连忙说了句“对不起”,可他却瞪了我一眼,嘴里还嘟囔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

到了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也不太顺利。

前台的工作人员态度有些冷淡,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关于周边景点和美食的问题,回答得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那几天的旅行中,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我开始思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吗?不同的文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世界,去评判他人的行为。

但当我们真正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时,才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非如此。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亨廷顿在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可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居然慢慢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咱们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

我生活的小区,那可真是个小小的“世界”。

有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从外地搬来的新邻居;有传统保守的大爷大妈,也有时髦前卫的年轻人。

这不同的人群,可不就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嘛。

就拿小区里的广场舞来说吧。

每天傍晚,小区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一群大妈们,放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舞动着。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安静的居民来说,可就成了个大麻烦。

本地的一些大爷大妈觉得,广场舞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所认同的“文明”。

可那些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了一天,就想回到家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放松。

他们认为广场舞的噪音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这与他们追求的“文明”相冲突。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有好几次,双方差点吵起来。

本地的大妈们觉得新住户不理解她们,新住户又觉得大妈们太自私。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书中所说的文明的碰撞和冲突。

还有小区的垃圾分类问题。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件好事,对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冲突”。

一些居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习惯了以前随便扔垃圾的方式,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根本不愿意去分。

而年轻一些的住户,接受新事物快,觉得垃圾分类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积极响应。

于是,在垃圾桶旁边,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指导、劝说,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分错垃圾而发生一些小争执。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观念和习惯,真的就像是不同的文明在碰撞。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比如说,我喜欢在周末睡个懒觉,可楼下的小孩一大早就在那里嬉戏打闹,让我没法好好休息。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冒险。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多了几分复杂和多元。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回想起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或许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感受这种“文明的冲突”。

那是一次去东南亚的旅行,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

我落脚的第一个城市,有着繁华的市场和热闹的街道。

那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走在街头,浓郁的香料味弥漫在空气中,街边的小摊贩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

我好奇地张望着,试图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餐馆里用餐。

餐馆的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

然而,当我点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小麻烦。

我习惯了按照自己的口味和习惯来点餐,而对于当地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并不了解。

我试图向老板解释我想要的口味和食材搭配,老板则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努力理解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隔阂。

不是因为老板不友好,也不是因为我故意刁难,而是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饮食的理解和期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所追求的那种标准化、精致化的餐饮体验,与当地那种注重原汁原味、传统做法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碰撞。

老板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一道菜的特点和做法,试图让我接受他们的美食传统。

而我,虽然心中有些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在努力尝试理解和接受他的建议。

最终,我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咖喱菜肴。

当那道菜端上桌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外观和味道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那浓郁的咖喱味,混合着各种奇特的香料,让我的味蕾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差异,更是两种文明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我所代表的现代、快节奏的文明,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当地的文明,则更注重传承和传统,坚守着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烹饪方式和口味。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回复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回复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是塞缪尔·P·亨廷顿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探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

在阅读完《文明的冲突》后,我不禁思考起了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响。

首先,我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由于文化和宗教差异的存在,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支持,提出了这一理论。

我意识到,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亨廷顿的观点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认同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警惕文明冲突的潜在风险。

然而,我也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

尽管他的观点对于文化冲突的存在和潜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洞察,但我认为他在描述文明之间的关系时过于简化和概括了现实的复杂性。

亨廷顿的理论似乎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变化,而过于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实际上,每个文明内部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群体、思想和观念,而这些内部的多样性可能会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讨论文明冲突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避免简化和误解。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重要著作。

它提醒我们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潜在冲突,并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亨廷顿的观点引发了我对文明、文化交流和和平发展的兴趣,并激励我进一步探索这些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文明的冲突》,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和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问题。

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合作和共享,努力解决文明冲突,推动共同发展和进步。

只有当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紧密,我们才能够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和繁荣的未来。

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向我们展示了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并引发了对于和平共处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思考。

文明冲突读后感

文明冲突读后感

文明冲突读后感第1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道岂无常
——文明的冲突与我们的反思说起“文明的冲突”,就不得不提一下亨廷顿。

1993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的第二个年头,在盛夏的一天,美国《外交》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文明冲突》的文章,作者署名是塞缪尔·亨廷顿。

这个名字,美国人并不陌生,但是看着满篇关于“世界未来的冲突根源将是不同文明的冲突”此类的词,大多数人选择了对老亨的一贯政策——批评。

而事实上,刚刚脱离冷战阴影的1993年的世界,世界秩序与格局的走向、地区争端与合作、国际问题的解决,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九年后的9月11日,伴随着纽约标志性建筑物的轰然倒塌,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当年对于文明冲突的看法——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政府不断的干预地区问题,不断的向世界推行自己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结果就是最引以为豪的建筑被两架自己的飞机撞了了七零八落,还搭上了几千条无辜的生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应验了当年亨廷顿说的那句话——“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1997年,亨廷顿将自己所总结积累的观点汇聚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之中。

说句玩笑话,如果布什父子能好好读读这本书,差不多也就能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在中东地区所持有的伊斯兰文明之中是那么的不受欢迎,甚至于臭名昭著。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就应了丘吉尔的那句名言:“世界被划分为东方与西方”。

雅尔塔会议的最终结果就是如此。

随着一道铁幕从天而降,世界在被双方的核导弹瞄准中度过了令人窒息与战栗的50多年。

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再到里根,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几千万的军队不得不枕戈以待。

然而也就是双方所持有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力量的互相制衡,美苏争霸却永远停留在了“冷战”之上,斗而不破、战而不亡,世界虽然心惊胆战的度过了这些年头,却真正的拿到了安全的一份保证——核武器的威力将毁灭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

亨廷顿说,冷战之前,世界冲突的根源来自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即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

而我也想狗尾续貂加一句,当两股力量强大到足以毁灭对方时,双方都会保持足够的克制。

而与亨廷顿观点不谋而合的是,当苏联解体,世界走向一超多强格局时,由于缺乏足以制衡单方面势力的力量,世界的冲突就将从意识形态转变为文明的冲突。

“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文明”亨廷顿在书中如是说到。

这七大文明所决定的,就是在冷战之后世界的走向。

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都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冲突与辉煌,但是从未产生过有如今天一般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中华文明对日本文明有冲突,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亦
然。

然而他们所导致的最终后果,不过是类似于某个朝代的更替或者某些地域的得失。

总体而言,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冲突,今天可谓是历史最高程度。

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与苏联解体,美国称霸有关之外,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的多元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着世界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众开始有根据地选择自己所支持的方向,也使得文明之间有了更多交流与摩擦的可能性。

如果之前把地球比做一座城市,那么不同文明在空间上的冲突相比之下并不激烈,因为可共发展的空间还有。

但今天,地球已经成了一座村落,那么不同文明的交流加强了,随之冲突也加剧了。

用亨廷顿的话说,在今天,可能一个人是半个阿拉伯人半个英国人,甚至于拥有双重国籍,但是他绝不可能既是半个穆斯林,又是半个基督教徒。

文明冲突在本世纪的凸现根源就在于此。

亨廷顿指出,“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伴随着一场地缘的大地震,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变革与改变。

欧洲共同体在1993年,也就是《文明冲突》一文发表的当年改组为欧盟,随即实践雨果在瑞士洛桑世界和平大会所说过的话。

欧盟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欧洲有了一个可以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框架,更为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全世界的人们在面对着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时,也开始思考人类文明——这一所有文明的统称在历史中的走向将往何方。

人类文明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命,就是因为人类拥有以自身力量来改变所处环境与命运走向的能力。

用亨廷顿的话说,“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

预测能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

”这话是十分正确的。

人类在历史中曾经有过错误的决定,例如一战的双方总动员。

然而这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人类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历史。

幸运的是,二十一世纪刚刚开始,没有人给这段未知的历史下过定义,做过断言,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对外界的反应来减少或者说抑制文明冲突的力度。

关于如果去做,今天的世界已经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答案,那就是加强“文明的对话”,找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点,并通过对话来促进他们求同存异;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并藉此减少大国之间摩擦的可能。

这样工作的重要性,相信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了。

今天,我们所处在的世界仍旧还是处在在文明与文明的冲突中,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已经被决定了走向。

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改变,由它而带来的改变又将引导着人类走向何方?无论历史作何选择,我都相信,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芒,将会最终带领着不同的文明走向和平与光明的未来。

文明的冲突是主导世界冲突的根源所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世界不同文明的进程之中,我们虽然也发现了所蕴含在其中的差异与交锋,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冲突所造成的影响想必今天而言并不算巨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萨拉丁率军围攻耶路撒冷,13天后守军投降,萨拉丁进驻了这座古城,但其影响只限于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并没有更多的改变什么。

而在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走向。

从非洲到巴尔干,从中东到东南亚,所有地热点地区的交锋除了利益的纠葛之外,还有的就是文明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