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地理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使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措施有一定的好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掌握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黄河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3.黄河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4.黄河的开发利用及其前景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念、特征、历史变迁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如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大坝等。

3.讨论交流法:学生就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或工程,加深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资料,如黄河治理的文献、报道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行程,如果需要的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经纬度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经纬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第四节: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3.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 小组合作研究: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索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任务。

4. 教学步骤- 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经纬度-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经纬度的定义和作用。

-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地球的结构和测量地理经纬度。

-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规律- 导入:通过展示动画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

- 运动规律讲解:讲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以及对季节的影响。

- 观察实验:设计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 深化讨论: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运动规律的原因。

- 第三节: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公转路径和对季节的影响。

- 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 学生展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对地球与太阳关系的理解。

- 第四节: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环境,引出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掌握知识:讲解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小组任务: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和汇总某个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

-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
课题
设计 理念
黄河的治理
1、本节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最 好实例。
2、设计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河 流和其他地理要素之间关系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自主地表 达、自主地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融合,信息的交流,提高学习地理的
1、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各河段的主要环境及治 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黄河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带来的深重灾难不
能忽视; 2、本部分教材要通过对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的研讨上, 着重培养在地图、图片及相关资料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能 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发
周以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这也是这一 教师提供调 生活有用的
周的作业。
查方法,学 地理增强学
生分组调查 生的环境保
泉河环境问 护意识。
题。
三、课堂检测
读“黄河干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被称为“赛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发展灌溉

业的水源来自(

A2.我国古籍中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这种状况出现
念。
要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治理河流, 初步培养学 培养推力分
保护黄河,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 生应对环境 析的思维能
终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每个中 问 题 的 能 力和创新能
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力,增强保 力。
延伸:这些年,我们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在为黄河 护环境的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沙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沙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沙漠》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沙漠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2. 了解不同地区的主要沙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掌握沙漠的气候、植被等特点;3. 了解沙漠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4. 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惜资源。

教学重点:1. 掌握沙漠的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2. 了解沙漠气候、植被特点及主要类型;3. 理解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理解沙漠型风沙的成因和特点;2. 掌握沙漠化的成因、特征、影响和治理。

教学方法:1. 活动教学法;2. 案例分析法;3. 课堂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沙漠的定义、分类和成因(10minutes)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

二、了解沙漠的分布 (10minutes)通过课件、地图等,介绍世界各地主要的沙漠并分析其特点。

三、了解沙漠的气候、植被和主要类型 (20minutes)通过研究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了解沙漠的气候、植被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四、研究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影响及防治措施 (25minutes)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和视频资料等,研究沙漠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小结 (5minutes)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沙漠的特点、分类和分布,并理解沙漠化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并掌握了沙漠的气候、植被等特点,以及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学会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黄河、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学习,学会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地理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重点与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大河,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以外流河为主1.内流河和外流河定义: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分布区:内流河:西北内陆;外流河:东南部2.内流区和外流区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第三段),完成表格3.主要内流河和外流河找一找: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拓展延伸: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4.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你知道吗?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共同探究:①河流水量补给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③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④外流河不共同的水文特征5.京杭运河特点: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起止点:北京----杭州,全长约1800千米读图找一找贯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读图找一找经过六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航运价值:历史上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全册复习,内容包括:第一章地理复习,第二章气候复习,第三章居民复习,第四章经济发展复习,第五章地理差异复习,第六章环境保护复习。

本册书以复习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七年级地理学习的内容,为九年级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入的情况。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现象的掌握。

2.难点: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现象。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地理教材,整理学习笔记,准备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现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在操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地理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以外流河为主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地理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以外流河为主

第1课时以外流河为主一、教学目标1.阅读地图,认识我国主要河流。

2.阅读地图并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概括内流区和外流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

3.阅读地图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

2.教学难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文学作品导入,贴近学生已有知识教师:河流和山脉向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作者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述自我的感想。

前面学习中我们回顾了一些和山脉有关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些和河流有关的文学作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信大家知道的比我还多,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除了刚才诗句中提到的河流,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重要河流吗?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认识我国主要河流教师:给学生分发已经准备好的学习任务。

根据老师的描述,从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中找到我国重要的河流,在图上画出,并完成表格。

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大家学会如何正确阅读河流分布图:河流最初开始的地方是河流的发源地,注入大海的地方称为入海口;河流在流经途中会汇聚很多的小河流,也就是支流;入海(湖)的地方与发源地也就是源头相比,水量较大,表现在地图上也有粗细之分,源头较细,入海口较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案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搜集有关长江的文字、图片资料,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概况。

3.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究长江的开发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长江开发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及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主要支流及湖泊;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2.难点: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三、课前预习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报纸、杂志、因特网等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教师: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图片,配以歌曲《长江之歌》。

学生:欣赏,聆听。

教师:“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雄壮的旋律,多么深情的赞歌。

这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二)学生展示预习情况学生:各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江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师:给予表扬、鼓励。

(三)新课的学习1.长江万里行──长江概况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说明长江的概况。

(1)阅读课文和长江流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和长江之最。

(2)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级行政区域。

(3)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及所在的省区,同时找到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

学生: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

教师:介绍长江各河段的名称。

2.“长江寻宝”──水能宝库、黄金水道(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

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教师:填图很认真,也很准确。

接下来,全班同学按照方位,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每个河段的特点。

每个组要完成2个学习任务,在班上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为每个组分发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成两组,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首先是上游地区的第一组。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玛曲县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荒漠化正在加剧。

这些问题会导致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

为改变现状,玛曲县需要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

【设计意图:通过玛曲县的案例,反映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上游湿地、湿地放牧、土地沙化景观图片。

不合理的放牧,导致了玛曲县的草场退化,为黄河埋下了隐患。

请上游地区的第二组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

播放视频:凌汛─宁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上游河段有一部分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在冬末春初、秋末冬初,低纬度已经解冻或未结冰,而高纬度未解冻或已结冰,低纬度河段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高纬度河道水位猛涨,形成凌汛。

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疏通河床和爆破冰面。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凌汛常识,了解黄河给上游地区的人们带来的忧患。

】教师:切换幻灯片,在黄河流域水系图上指出发生凌汛的河段。

切换幻灯片,展示凌汛的治理措施。

上游地区第二组同学让我们掌握了一个新概念。

请上游地区的第三组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三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给流经区域带来许多不便,但是在部分地区黄河却是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该农民应该是在河套平原或者宁夏平原,该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河水灌溉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黄河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因此,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黄河上游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

称之为“塞北江南”是名副其实。

通过上游地区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黄河上游的忧患,也知道了黄河给上游地区百姓带来的福音。

接下来,我们走进中游地区,请中游地区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中游地区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华县发生洪灾的是渭河。

华县遭受洪灾后,河南、山东有可能也会遭受洪灾。

发生洪灾的原因是夏季雨水集中,黄河部分河段河水泛滥,给两岸居民带来损失。

因此,在该河段需要加强河床疏通工作,保证河道通畅,同时加固堤坝。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认识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的隐患和成因。

】教师:现在,我们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中游地区在疏通河道时采取的措施。

切换幻灯片。

展示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以及小浪底水电站调水调沙的图片。

教师:接下来,我们走进下游地区,请下游地区第一组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下游地区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在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下游河段平稳,速度减慢,大量泥沙沉积,造就了“地上河”景观。

对此,除了在中游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以外,更重要的是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采取淤地坝工程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多发区,了解人们的应对措施。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水土流失成因图片、黄河下游引黄淤灌图片、中游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图片。

不能只在下游河段进行治理,要发现原因真正所在,从根本上解决地上河问题。

请下游地区第二组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下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下游河段的断流,在时间和里程上都在逐年加长。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降水分配不均,另一方面是上游、中游河段的不合理用水。

对此一方面要加强上游、中游河段治理,兴建水利工程,通过蓄水和调水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下游的隐患,能够认识到黄河的治理要全河段统筹规划,不能只顾眼前。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郑州黄河游览区缺水图片。

到此,小组展示完毕。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对黄河不同河段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概括大家的内容,黄河不仅给流经地区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忧患。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总结,首先,概括黄河不同河段人们利用黄河的方式。

学生:思考,阅读地图,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回答预设:人们对黄河的利用主要是灌溉,因为黄河流经地区缺水。

在上游还可以发电,中游有著名的壶口瀑布。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利用方式。

黄河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哪些隐患,解决措施有哪些?请同学们试着总结。

学生回答预设:上游地区有草场退化、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是还草还林、植树造林、疏通河道等;中游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解决措施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地区有泛滥、断流、地上河等问题,解决措施是疏通河道,合理用水,同时加大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有整体认识。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各个河段的隐患和治理措施。

鉴于大家对黄河已经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考查一下,大家是否能够解释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和黄河有关的典故。

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典故。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预设回答:“鲤鱼跳龙门”是指黄河中的鲤鱼,经过龙门这个地方。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鲤鱼跳龙门的典故,龙门卫星影像图。

由图不难看出,鲤鱼是逆水而上,而且黄河在龙门河段河道变宽,因此跳龙门难度加剧。

学生:“跳进黄河洗不清”,主要是指黄河水土流失严重,河中携带大量泥沙。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是指黄河给流经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很多隐患和灾害,但是在河套平原,却能提供农业生产必需的灌溉水源,使得当地农业发达,经济富裕。

“泾渭分明”是指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渭河的支流泾河的浑浊程度有差异,在汇合处表现得很清晰。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泾河和渭河交汇处的卫星影像。

观察图上显示的信息,这个成语的含义很容易就理解了。

我们对黄河的认识很深刻也很到位。

【设计意图: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小结)希望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学会如何归纳和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掌握河流不同河段产生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方法。

这个方法远比知识更重要。

课下愿意探究的同学可以仿照“长江之歌”的歌词,为黄河之歌作词。

切换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节课的河流知识的学习基础和经历。

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也渗透了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点拨,答疑解惑。

通过这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读图技能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结尾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解释生活中与黄河相关的典故,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落实了课标要求,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