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 封闭走向开放。
.
3
1.(2011·北京测试)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 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
20
(2)女子服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式样的改 革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 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改革后的旗袍成为城 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变化特点
(1)逐渐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适 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服饰的变化同中国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密 切相关。
.
10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_简__化_____,并出现带有 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但广大农村中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______火__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
2.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中西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激烈对 抗和融合。
.
21
3.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 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 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
6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典型特征:中西合璧。
高三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饮食
⑴ 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地方菜系:
淮扬菜、粤菜、川菜、鲁菜 形成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活动的活跃、 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饮食
⑵西餐传入及影响 传入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 华,把西餐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的影响: 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 厂出现。
⑷其他风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清末传统婚礼 20年代的婚礼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1927年结婚照
1949年结婚照
现代结婚照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旧式婚丧 蓄发留辫 女子裹足 作揖跪拜 迷信活动
婚姻自由
新式婚丧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鞠躬握手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外因:
西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 东渐: 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高三历史 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断发易服”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源于女真族的“金钱 鼠尾头”风俗。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族 的标志。努尔哈赤进入广宁,传令“老年人可 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皇太极继位后,要 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渐成 制度。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剃发制度从关外推行 到关内。多尔衮强令官民剃发,引发不满。 “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 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 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第一轮复习)

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 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 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 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 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B
6.(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 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 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 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 、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 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 观念有何影响?(5分)
(3).中山装
1.(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 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 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D
3.(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 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PPT课件

【解析】D。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 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A项错误;着西 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体现,B项错误; 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 主流,C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 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 社会时尚,D项正确。
【运用提升】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 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 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 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 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 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 不去之。
[练一练]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 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 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为什么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 而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 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 直接影响并不大。②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 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文化 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愚昩落后的 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④交通上:农村比较闭 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高三一轮复习: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二、明 特 征
探究1:从阅读课本及同学们展示中,你有没有发 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总体特征?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观 变→鞠躬、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一夫多妻制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民 国 旗 袍
中国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最 早 “ 中 山 装 ” 的 式 样
三 民 主 义
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廉
耻
礼
义
《北大钟声》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50年代的时尚
——列宁装
50年代结为 友好盟邦的 中苏两国合 作,当时正 处于美苏冷 战,中国是 社会主义社 会国家。苏 联帮忙带动 了中国的发 展,也传入 了一些文化。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
古代婚姻风俗:
• 近代婚姻风俗: • 现代婚姻习俗: • (建国后)
• 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 • 婚姻自主;礼俗 也开始删繁就简 • 自由恋爱、婚姻 自主成为时尚
时间 项目 衣
鸦片战争 前
鸦片战争——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 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
西服、中山装、旗袍、 长袍马褂布 学生装、裙子、长袍、 朴素单调 衣, 粗布衫 传统饮食地 西餐、面包、咖啡、西 食物简单、凭 方特色 式的糖、烟、酒 票供应 深宅大院普 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 住房拥挤 通民居 楼房 陈设简单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 勤俭节约、无 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 私奉献 仪式、社交礼仪、等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年代的婚礼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照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传统民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上海沙逊大厦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石库门里弄民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4、习俗 断发放足 婚姻制度 婚丧仪式 社交礼仪等
近 代 以 来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二、新中国的 新生活新风尚 4、习俗
革除陋习 颁布《婚姻法》 树立新风尚 提高人民素质 休闲方式多样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 国民政府下令 剪去辫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1、服装 2、饮食 3、住房 二、新中国的 新生活新风尚 1、服装 2、饮食 3、住房
4、习俗
4、习俗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 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近 代 以 来 1、服装 人 数量增加 西装 们 色彩丰富 服 中山装 款式多样 装 新款旗袍 紧随国际潮流 的 洋装洋袜 变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
现代史
晚清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衣
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宽松旗袍→改良旗袍
干部服、绿军装
穿得暖向穿得好、 时尚、个性过渡
食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 中西餐 并存
住
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 )→ 西式 住房出现→居室建筑融入
西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摘编自陈明远《从名人婚礼说花冠与婚纱》
1.恋爱——2.订婚——3.结婚(中西结合)
婚俗:(1)近代以后 ①包办婚姻——婚姻自主 ②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2)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照(图为林徽因身穿自己设 计的婚礼服)
(2)葬礼礼俗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出现殡仪馆、公墓
但因家境清贫,无钱娶亲,父亲要求他惟有按照入赘的方法,由 女家张罗费用,免除男方的负担。
旧式婚礼步骤: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 3.会亲(订婚) 4.请期 5.纳采(备礼)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材料2: 1919年梁思成18岁、林徽因15岁时,少男少女由父辈介绍相识。1922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
解放初期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流行时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 60年代中期
服饰: 中山装(男)、列宁装、连衣裙(女)
1964.12,老舍、梁思成、华罗庚、彭真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
流行时代: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末 服饰:
“干部服”、 军装
“文革”流行装扮: 剪短发、戴军帽、手捧语录本
(2)原因:①政治:受政治变革、“文革”影响,着装反映对 革命的支持(身份识别);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物质匮乏,计划经济的影响; ③思想:“左”倾思想泛滥,阶级意识强化,追求美被视为资产 阶级享乐;思想闭塞,不了解外界情况;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流行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
林徽因女儿:梁再冰 1929.8—— 儿子:梁从诫 1932——2010
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的服饰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特点: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式样和颜色单调划一
材料1: “文革”开始后,扫“奇装异服”,剪“小裤脚管”,求
美讲漂亮被人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妇女红绿彩衣 只敢衬里露边,不敢外穿。时装的式样、规格、工艺、用料、 色泽、花型以及装饰附件都受到种种限制。制作女裤的腰身、 臀围、裤腿、裤脚口尺寸大小都有统一规定,超过规定就被视 为“奇装异服”。 ——由月东、陈春舫《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
材料2:
张②爱随玲女着士政就治曾在变《革更,衣追记》求里男写女道:平“权五的族女共和权之运后动,兴全国妇女突然 一模致仿采男起用子旗。袍 她, 们倒 初不受是西为方了文效化忠的于熏清陶朝,提 醉倡 心复 于辟 男运 女动 平, 权而 之是 说因 。为 ”女子蓄意要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 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反对包办、删繁就简;
社会风 俗
丧礼趋于简化; 剪辫易服、放足; 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公历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丧葬 简化、社会习俗也得到极大变 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流行时代:
清朝—20世纪上半 叶
服饰: 长袍马褂
梁启超 1873.02.23——1929.01.19
林徽因爷爷:林孝恂 (?-1914)
思考:改革开放以后呈现怎样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特点: 穿得暖向穿得好、时尚、个性过渡 (2)原因: ①政治:改革开放后,服饰政治色彩逐渐消失; ②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丰裕; ③思想:思想解放,人们在服饰上对美丽、时尚、个性的追求得 到展现; ④受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民国时 期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 化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影响。
19世纪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几个重要阶段
1840年
鸦片战争 前后
1911年
辛亥革命
1949年 1978年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材料2:现今63岁的老人黄月桂告诉记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一家四 口都是农村户口……当时粮食普遍供应不足,她和弟弟经常去挖野菜、捉 些鱼虾来补充。……至于衣服,穿的是父母改小的。实在不适合了,就改 一下给弟弟妹妹穿,根本没有穿新衣服的概念。
——《东楚晚报》,2007—8—21
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的服饰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新旧并存,民间多为旧式; 旧式丧礼趋于简化。 ②新中国成立后: 土葬开始向火葬 改革
梁启超追悼会场景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剪辫易服 时间: 民国成立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梁启超的老师:
放足
康有为的女儿——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①服饰:旧式旗袍 ②流行时期:清代—20世纪20年代
普通满族妇女的服饰
上层满族女性的服饰
③特点:宽松肥大,遮盖女性的曲线,具有保 守拘谨的特点
清初彩绣旗袍
清末彩绣阔镶边旗袍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 西装
流行时期: 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
全套装备:
西装、领带、皮鞋、 礼帽
中国四大菜系: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
林徽因测绘 山东历城神通寺墓塔
八珍豆腐
干 蒸 加 吉 鱼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李庄
川菜
水煮鱼
麻婆豆腐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梁思成设计扬州市鉴真纪念堂
淮扬菜
文思豆腐 拆烩鲢鱼头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梁思成,籍贯广东新会
粤菜
普宁豆干
麒麟 鲈鱼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904.6.10.——1955.4.1
特点:从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转 变,追求曲线美
20世纪20年代曲襟长 袖旗袍
20世纪30年代大襟短 20世纪40年代无袖双
袖旗袍
襟旗袍
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 的女性
民国时广告上着旗 袍的女子
材料1:
20原世纪因20:年代末,欧美女子盛行短裙。画家万籁鸣在1928年8月为《良 友照风》西格杂方的志流形①女第行成吸性的 ,29收对人 成期西曲体 为设曲民计方线线国若服美美女干饰的加性新优追以最式重主旗点求新要袍,剪的,对裁服上, 饰海原生 之南有产 一京旗出 。路袍短的式鸿改旗翔良袍旗,,袍促店符成善合了加海模派仿服,饰依
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 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3: 19世纪末,康有为《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 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并要求皇帝: “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 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结果统治者只在警界与部队之中 推行新装,而不允许各业人士随意易服。但随着留学生游历外洋, 扩大视野,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西服、剪辫发的必然趋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民国成立后,中国人对西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材料1: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
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材料2: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昼用大礼
年相爱,1928年2月他俩各自完成学业,于是可举办婚礼了。学成归国之前, 慈父梁启超便操劳他们的婚事。他主张用外国仪式举办,由在加拿大的女 婿周希哲和女儿梁思顺帮助筹划,婚礼在温哥华举行。此前,1927年12月 18日在北京家中举办了定婚仪式。 梁、林尊照父亲的嘱咐,在中国驻加拿 大领事馆,张罗了几桌丰盛的婚宴。一对新人按照中国习俗,在官署内行 了谒祖礼,给姐夫姐姐行了三鞠躬礼,也算是履行中国式的婚礼了。
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己丑科 进士,任浙江金华县知县,后历官孝丰 县、海宁州、石门县、仁和县等县
xīchì
特点:等级性森严,具有别尊卑,分贵贱 的作用
光绪 皇帝
隆裕 皇后
材料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如
缺襟袍、马蹄袖以及身上所佩小刀、荷包等饰物,都明显带有随 水(草1)而变迁化徙趋的势生:活由习统俗治的者烙强印制,推与行中,原到地逐区渐长为期社以会来接的受文,儒普柔遍雅 之流风行大为不同。……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 过(程2)中原互因为:渗①透清融统合治。者如强所行服推之行袍渐趋宽大等,是任何政令都无 法制止的。 ②满汉民族服饰的渗透与融合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3)变化的原因: ①外因:随着西方的侵略的加深,其物质生活的传播更加深入; ②客观原因:西装自身的优点(舒适方便) ③主观原因:改革者,留学生的推动 ④政治:政治变革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倡导 ⑤经济: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⑥其他:仿行西俗的社会潮流;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
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起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问题:西餐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有哪些?
西餐常用原料 调味品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西式糖果糕点、饮料受 到国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