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在我国的研究进展_周荣
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的研究概况

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的研究概况本文主要针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对其物质基础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薄荷的栽培及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薄荷;化学成分;采收加工;综述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我国栽培薄荷历史悠久,民间很早就将鲜薄荷作为蔬菜食用,后有人将薄荷叶晒干后泡茶,自唐代始作为药用。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
主产于江苏,以江苏太仓出产的薄荷质量最佳,称为“苏薄荷”。
其茎叶有特殊香味,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之功效。
现代医学常将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痛、口舌生疮、风疹、麻疹、胸腹胀闷和抗早孕,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
其所含薄荷脑和薄荷油等成分在医药上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
《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
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莳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
……入药以苏产为胜。
”薄荷性辛,凉。
归肺、肝经。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1]。
我国历来是薄荷脑和薄荷油的出口大国,对薄荷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现就薄荷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薄荷的化学成分1.1 挥发性成分薄荷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薄荷的挥发性成分为醇、酮、酯、萜类化合物。
苏越等[2]以准确质量测定和保留指数GC-MS分析了薄荷中65种挥发性成分。
主要含有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左旋薄荷醇(Menthol)、胡薄荷酮(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烯酮(Piperitenone)、二氢香酮(Dihydrocarvone)、香桧烯(Sabinen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松油酯(Terpinyl acetat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β-侧柏烯(β-Thujene)、柠檬烯(Limonene)、右旋月桂烯(Myrcene)、顺式罗勒烯(Cis-ocimene)、1,2-薄荷烯(1,2-menthene)、β-波旁烯(β-Bourbonene)、吉玛烯(Germacrene)、反式罗勒烯(Trans-ocimene)、2-己醇(2-hexanol)、3-戊醇(3-pentol)、3-辛醇(3-octanol)、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芳樟醇(Linalool)、桉叶素(Cineole)、对伞花烃(P-cymene)。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
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
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
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
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
薄荷的主要成分及研究现状规范文献

薄荷的主要成分及研究现状【薄荷性味】味辛、性凉。
【薄荷功能】辛能散,凉能清,升浮能发汗。
搜肝风,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
【薄荷主治】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濇舌胎。
眼耳咽喉口齿诸病。
皮肤瘾疹,瘰历疮疥,惊热,骨蒸,破血止痢。
【薄荷功效】薄荷能解热、消炎、健胃,且能改善头部与咽喉肿热疼痛。
【薄荷性状】苏产气芳者良。
【薄荷备注】「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
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鸡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莽草,鱼之酒也,食之皆醉,被猫伤者薄荷汁涂之。
薄荷的作用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产于江苏的太仓以及浙江、湖南等省。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切段,生用。
【药性】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
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
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如六味汤(《喉科秘旨》)。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薄荷种质资源进行优系筛选,品种改良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

学科评审组:农学项目名称:薄荷种质资源优系筛选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一、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内容:在全国现有野生种质资源或栽培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当前薄荷生产急需早熟,高产,出油率高的品种现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热处理脱除严重危害薄荷生产的病毒,病原菌,获得无菌苗进行分类处理,通过无性系变异筛选及人工试管内诱变技术结合田间选种技术选育出优良品种或者好的育种材料,为下一步育种或者遗传转化创造条件。
经过茎段微繁殖,在田间进行株系鉴定,筛选出具有薄荷高产,早熟形状的优系进行室外扩繁,通过夏季扦插,秋季生产种根,翌年春天提供种根(种苗)出售给生产者。
同时进行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种植新品种,新技术。
改变过去单一种植模式,采用立体种植方式,间套种并作。
通过公司回收鲜草统一加工提取原油。
最后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工程。
研究意义:薄荷产业在阜阳已经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从国际国内市场来看每年我国都向国外出口薄荷油,国内也存在着潜在的巨大市场。
太和县生产的薄荷油因质量优,含量高,香味纯而享誉海内外。
薄荷的主要成分薄荷油,薄荷脑,在医药上具有助消化,杀菌,镇痛,止痒,芳香,清凉等功能,是医药卫生,日用化工,食品工业等的重要原料之一,。
目前,薄荷油已大量用于中西药治病,如风油精,清凉油人丹等,日用化工品如肥皂牙膏爽身粉等。
口香糖汽水等均有薄荷油成分。
薄荷秸秆可直接储存后用作饲料,并可预防多种家畜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和工业的发展,薄荷油,薄荷脑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秸秆及地下茎可作为燃料使用。
薄荷叶及其产品大量用于食品中,近年来,在保健食品领域里的开发成效显著。
开发出的薄荷保健茶,保健酒,保健糕点,保健香料很受市场欢迎。
从而加大了市场对薄荷系列产品的需求。
目前,优质薄荷叶的价格已由原来的每公斤3元升至10元以上,但市场上依然货源紧缺。
我们可以顺应薄荷保健品发展的潮流,在生产薄荷时重点生产薄荷叶,以增加收益。
如此,每亩薄荷收益可增加500元以上,2004年薄荷油行情止跌回升每公斤由70元升至90元;2005年薄荷油行情再度上升,由90元升至106元,2006年再由106元升至120元,二月份期货价格已升至165元以上。
薄荷属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概况

2 薄荷 的药理作用
有 关 薄 荷 的 药 理研 究包 括抗 病 原体 的作 用 ,对 消 化 系 统 、
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作用 ,促透作用,对子 宫的作用 ,抗 1 薄荷 的化学成分
薄 荷 属 植 物 主 要 富 含 挥 发 油 ,黄 酮 类 ,有 机 酸 和 脂 肪 酸 等 化 学成 分 。 11挥 发 油 成 分 .
氧化性、抗辐射及抗遗传 ,毒性毒 副作用等 等。这里着重介绍
薄 荷 的 抗 病 原 体 以及 对 消化 系 统 、中枢 神经 系统 、呼 吸 系 统 的 作用 。 21抗 病 原体 的作 用 .
薄荷挥发油是其主要 的药效成分。薄荷挥发油 中主要成分
[为 左旋 薄荷 醇 ,含 量 6 % ̄ 8% ,还 含 左 旋 薄 荷酮 、异薄 荷 、 】 2 7 胡 薄荷 酮 、胡 椒 酮 、 胡 椒烯 酮 、二 氢 香 芹 醇 、 乙酸 薄 荷 酯 、 乙 酸 癸酯 、乙酸 松 油 酯 、反 式 乙 酸 香 芹酯 、苯 甲酸 甲酯 、a蒎 烯 、 一
料等领 域,有 必要作进一 步的研究和开发。 【 关键词 】 薄荷;有效成分;资源;开发 利用
[ s a t Mit lns s d l u e a io a C i s dcn , u l a i o o c a e i wi l pid ofo , Ab t c ] r n a t i a p wie sdt dt n l hn e y r i e me i e b t s h s g e n mi v l ,s d y a l d i ao h h c u e p et o
一
18 1一
Ciia Ju a o C iee dc e 0 0 V . ) N 1 l clo r l f hn s Meii 1 OL( n n n2 2 O.8
我国薄荷研究现状

薄荷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tq)为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等。
全株具有浓烈的清凉香味,其地上部分干燥后可以入药,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
薄荷用途很广, 可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香料、烟草工业等。
作为中药, 其味辛, 性凉, 用于风热感冒, 风温初起, 头痛, 目赤, 喉痹,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荨麻疹、风疹。
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早在 2000 多年前,古人就已知采集薄荷供食用和药用。
我国对薄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药用价值方面,其次就是其化学方面。
现就国内对薄荷各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薄荷的化学成分薄荷的化学成分是要有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氨基酸等。
薄荷新鲜叶含挥发油 0 . 8%~1%,干茎叶中含 1 . 3%~ 2%。
1 . 3%~ 2%。
挥发性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Men thol) , 含量 62%~ 87% , 还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烯酮(Piperitenone)、二氢香芹酮(D ihydrocarvone)、乙酸薄荷酯(Menthylacetate)、乙酸癸酯 (Decylacetate )、乙酸松油酯(Terpinylacetate)、反式乙酸香芹酯( Trans-carvylacetate )等物质。
由于薄荷属植物分布广、生态适应幅度大、自然杂交现象普遍以及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存,使薄荷属植物种类在形态和化学成分上都产生很多变异,导致提取的薄荷油成分也有差异。
对薄荷油化学成分检测主要是定性定量分析其中的薄荷脑和胡薄荷酮。
此外,薄荷还含有一些非挥发性成分。
曾建伟等了对薄荷残渣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 ,从薄荷的乙醇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刺槐素、椴树素、蒙花苷、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8种化合物。
薄荷药理研究新进展

薄荷药理研究新进展薄荷(Mentha haplocalyx)又称苏薄荷、水薄荷、鱼香草、人丹草、蕃荷菜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世界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少数见于南半球。
中国现有12种,野生的有辣椒荷、欧薄荷、留兰香圆叶薄荷及唇萼薄荷等。
《本草纲目》认为:薄荷味辛、性凉,无毒。
近几年薄荷成为世界中草药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表明薄荷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抗癌、镇痛、解痉、兴奋中枢神经等药理作用,主要的研究进展有:抗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薄荷叶对治疗癌症有特殊的功效。
薄荷叶能够阻止癌症病变处的血管生长,使癌肿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饥饿”而死。
英国萨尔福特大学教授表示,他希望用薄荷叶制作的药物能够尽快进入临床应用。
抗病毒:陈祖基等人研究指出,薄荷煎剂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增大感染量则无抑制作用。
国外报道,同属植物薄荷水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对流感却无效。
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国外研究表明,薄荷醇能显著促进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对曲安缩松有显著促进吸收作用,可使柴胡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能显著促进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
这种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可能是由于薄荷醇通过改变角质层脂质的结构改变药物的透皮渗透能力。
抗菌抗炎:王微等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薄荷精油的成分,在鉴定出的21种成分中,异佛尔酮(41.22%)、β-石竹烯(10.01%)、斯巴醇(2.89%)、β-蒎烯(1.45%)和桉树脑(1.13%)为主要成分。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薄荷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及变形杆菌出现最大的抑菌环。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薄荷醇皮下给药,能剂量依赖性促进小鼠活动,其促进小鼠活动,可能与多巴胺有关。
动物实验表明,薄荷醇对大脑有保护作用。
薄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4 渗透促进作用
叶梦屏等 [11] 的实验表明 5% 薄荷脑可以让钩藤
法ꎬ证实了薄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ꎮ 梅全喜等 [2]
碱透皮速率大大提高ꎬ这个浓度的薄荷脑有明显的促
研究发现浓薄荷水对抑制由二甲苯所导荷醇还对甲硝唑
肿胀有显著的效果ꎬ另外浓薄荷水可抑制由蛋清所导
肝行气等功效 [1] ꎮ 薄荷是一味具有很高价值的药食
兼用物质ꎬ在食品方面和医疗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ꎮ
薄荷油具有十分显著的抗生育作用ꎬ并且对各个阶段
的妊娠均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ꎬ其抗生育作用是通过
破坏雌鼠的子宫和卵巢等生殖器官产生作用ꎮ
1 抗炎作用
近些年来ꎬ诸多学者分别采用对小鼠进行薄荷水
灌胃ꎬ薄荷碾碎捣汁涂抹和薄荷熬汤湿敷的实验方
薄荷油对大鼠的十二指肠都具有明显的促胆汁作用ꎬ
并且具有促进大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作用ꎮ
6 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ꎬ薄荷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ꎮ
彭蕴茹等 [17] 研究发现薄荷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
瘤作用ꎬ能有效防止肿瘤的增大ꎮ 黄贤华等 [18] 研究
结果表明山薄荷对小鼠移植性 S ̄180 实体瘤的抑制
等 [23] 实验表明薄荷的酚类部位能明显抑制进入细胞
后的 PR8 病毒ꎮ 杨倩等 [24] 研究后发现 L ̄薄荷醇型
的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起着显著的
抑制作用ꎬ同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以及肺炎杆菌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ꎮ
8 其他作用
用ꎮ Tian 等
195 ̄201.
dant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flowerꎬ leafꎬ and stem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志码: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荷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周荣,钟震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佛山528231)摘要:对我国近年来薄荷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分类,总结出我国薄荷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挥发油和非挥发性成分提取、繁殖培育、栽培管理等方面,揭示了我国薄荷应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薄荷的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精细化开发其经济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薄荷;中国;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S28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 (2010)09-0093-03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tq )为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等。
全株具有浓烈的清凉香味,其地上部分干燥后可以入药,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1]。
薄荷用途很广,可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香料、烟草工业等。
作为中药,其味辛性凉,可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荨麻疹、风疹等[2]。
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采集薄荷供食用和药用。
薄荷研究虽然开展较多,但仍无全面细致的综述性报道,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薄荷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薄荷的药理作用在抗肿瘤方面,彭蕴茹等[3]研究表明灌胃给予薄荷提取物后,小鼠Lewis 肺癌和S180荷瘤小鼠的瘤重与荷瘤有明显减轻,说明薄荷提取物样品对小鼠Lewis 肺癌和S180荷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在中枢神经治疗方面,内服少量薄荷或薄荷油可刺激中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有发汗解热作用。
用薄荷醇0.9g/kg 灌胃,可缩短戊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潜伏期,使其急性死亡率增加,但睡眠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
而薄荷醇0.3、0.1g/kg 灌胃对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时间无明显影响[4]。
在消化系统治疗方面,薄荷具有护肝利胆作用。
彭蕴茹等[3]研究表明薄荷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陈光亮等[5]对大鼠十二指肠喂食薄荷油,1~2h 促胆汁分泌作用最明显。
与给药前相比,胆汁中胆汁酸排出量轻度增加,胆固醇含量减少,胆色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薄荷油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能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量。
薄荷醇260μmol/kg 体质量灌服大鼠,也有较强的利胆作用,给薄荷醇3~4h 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
此外,薄荷油对平滑肌运动也有抑制作用。
在离体状态下,薄荷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醇对家兔、豚鼠回肠活动的张力、强度、强度-张力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等引起的肠管活动亢进[6]。
在呼吸系统治疗方面,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可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
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汽81mg/kg 体质量,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降低分泌物比重;但吸入243mg/kg 体质量则降低黏液排出量,这可能是由于薄荷醇对呼吸道黏液细胞的直接作用所致。
薄荷醇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而表现祛痰作用[7]。
在生殖系统治疗方面,薄荷油对小鼠和家兔均有抗早孕和抗着床的作用。
薄荷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醇对家兔、豚鼠的离体子宫的张力、强度、强度-张力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
在皮肤系统治疗方面,薄荷醇和薄荷脑对部分皮肤外用制剂具有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
吴铁等[9]研究表明薄荷醇能显著促进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皮肤角质层的结构改变来促进药物吸收,而薄荷脑则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其机制与引起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
此外,薄荷油还具有较弱的抗炎镇痛作用[5-6]。
薄荷油120mg/kg 体质量灌胃,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弱,仅维持1~2h 。
薄荷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小鼠温浴致痛反应潜伏期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其抑制率为20%~39%。
2薄荷挥发油提取研究2.1薄荷油的化学成分薄荷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氨基酸等[10]。
薄荷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中含1.3%~2%。
挥发性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含量62%~87%,还含有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胡椒酮、胡椒烯酮、二氢香芹酮、乙酸薄荷酯、乙酸癸酯、乙酸松油酯、反式乙酸香芹酯等物质。
由于薄荷属植物分布广、生态适应幅度大、自然杂交现象普遍及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存,使薄荷属植物种类在形态和化学成分上都产生很多变异,导致提取的薄荷油成分也有差异[11]。
薄荷油化学成分检测主要是定性定量分析其中的薄荷脑和胡薄荷酮。
2.2薄荷油的提取工艺薄荷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国内外对薄荷挥发油的提取主要采用蒸气蒸馏法(HD)[11]、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等方法[12-13]。
梁呈元等[6]分别收稿日期:2010-04-15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课题(2007B020712003)作者简介:周荣(1966-),女,硕士,副教授,E-mail :zrfsyl@163.com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93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0.09.049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冷浸法、超声波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薄荷挥发油。
结果表明,薄荷油和薄荷醇超临界CO2法提取率为2.43%和1.77%,超声波法分别为1.34%和1.09%,冷浸法分别为1.27和1.02,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为1.05%和0.90%。
其中,超临界CO2提取薄荷油和薄荷醇的提取率最高,且具有操作温度低、无毒害、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能够保证有效成分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薄荷油的4种提取方法中,超临界CO2提取法是最理想的方法。
3薄荷非挥发性成分研究薄荷中除具有芳香油等挥发性成分外,还含有一些非挥发性成分。
曾建伟等[17]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薄荷残渣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薄荷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刺槐素、椴树素、蒙花苷、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8种化合物。
彭蕴茹等[3]对薄荷非挥发性提取部位进行了现代药理学筛选,发现薄荷非挥发性提取部位中的石油醚萃取部位有较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而水提取部位则表现出微弱的抗肿瘤功效。
目前国内对薄荷油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其薄荷脑、薄荷醇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4-7,10],而对于其非挥发性成分如薄荷酸,薄荷黄酮等的研究较少[3,17-18]。
说明除挥发油外,薄荷仍有许多活性成分及药用功效未得到充分研究,严重影响了薄荷的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精细化开发以提高薄荷的经济价值。
4薄荷繁殖培育研究4.1根茎繁殖薄荷的根茎繁殖一般于10月下旬~11月上旬进行,在整平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横向开沟(深10 cm)。
选取色白、粗壮、间节短的根茎切成10cm小段,按株距15cm栽入沟内。
栽后施稀薄粪水,覆细土,耙平压实,一般每667m2用白嫩新根茎100kg左右[19-20]。
4.2分株繁殖选取生长良好、品种统一、无病虫害的田块作留种地。
秋季收割后,立即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
翌年4~5月间,当苗高15cm时拔秧移栽,移植地按行距20cm、株距15 cm挖穴,每穴栽秧苗2株。
栽后盖土压紧,施稀薄人畜粪水定根。
幼苗初期宜加强中耕锄草2~3次。
在田间齐苗后,及时查苗、间苗和补苗,移栽的苗要及时灌水。
移栽以“清明”前进行为宜,可提高产叶量和增加产油、脑量[19-20]。
4.3种子繁殖法一般于春天播种育苗,每667m2用种量为1~2g,播种至发芽需20d。
苗高15cm左右时移栽大田。
此法幼苗生长缓慢,易产生变异,成苗后植株萃取精油的品质较差,因此生产上一般很少采用[20-21]。
4.4扦插繁殖一般于每年4~5月,将地上茎枝切成10cm的小段作插条。
在整好的苗床上,扦插育苗,插条生根发芽后移栽大田;也可挖取粗壮、节间短、色白和无病虫害的根状茎,切成6~10cm长,按株、行距20cm×45cm,采用沟栽或穴栽,植后覆土3cm左右,15~20d萌发[20-21]。
4.5其他繁殖方式马春红等[22]利用合适培养基诱导丛生芽,然后诱导生根,将生根小苗从瓶中移于蛭石和细砂各半的基质上。
最后移于培养土中。
重视各环节炼苗,成活率可达98%以上。
5薄荷栽培管理研究5.1薄荷栽培技术5.1.1中耕除草分别于苗高8~10cm或移栽成活后、封垄前(分枝期)、头刀收后中翻土除草一次。
前两次浅割,后一次略深。
采用化学除草应科学选用除草剂,一般用盖草能、拿捕净等除草剂在苗前进行封闭处理[19-24]。
5.1.2施肥薄荷以茎叶入药,茎叶一年收割2次,消耗土壤养分较多。
为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在生育期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配以磷钾肥。
喷磷一般选用过磷酸钙,将过磷酸钙清水浸泡30~40h,取澄清液配成0.2%浓度喷施。
喷钾一般选用硫酸钾,先配成1∶10的母液,施用时再稀释为0.1%浓度。
适当追加氮肥能使薄荷生长繁茂,收获量增加;钾肥能提高其抗寒性、抗病能力,使茎杆粗壮,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合成与积累;磷肥可促进根系发育[19-21]。
5.1.3排水灌溉高温干燥及伏旱天气时,应该及时浇水,每次收割施肥后也应及时灌溉。
在春季多雨及夏季梅雨季节,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薄荷浇水灌溉应结合追肥进行,整个生育期苗期、分枝期需水较多,现蕾开花期对水分要求较少。
收获前20~30d停止灌水[19-21]。
5.2薄荷的采收适时收割是获得丰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植株开花前叶子含油量最高,开花后含油量迅速下降;挥发油中薄荷脑含量在开花末期最高,含酯量在花蕾形成时较高,开花时下降,开花后又增高。
因此,一般每年收割2次,第1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不得迟于7月中旬,否则影响第2次收割量。
第2次在10月,适宜收获期在开花3~5轮的初花期,此时薄荷叶厚,边缘反卷下垂,薄荷油、薄荷脑含量最高。
在晴天的中午12时至下午2时进行收割,精油产量高,而且品质优[19-21]。
5.3薄荷病虫害防治5.3.1薄荷锈病该病一般于5~6月连续阴雨或干旱时易发。
初期在叶背出现橙黄色或者粉状的夏孢子堆,后期发生黑褐色和粉状的冬孢子堆。
发病重时,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枯死。
发病初期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敌锈钠300倍喷雾防治[20,23]。
5.3.2薄荷斑枯病该病也称白星病,一般于5~10月发病,危害叶部。
叶部病斑小圆形,暗绿色,逐步扩大变为暗褐色,中心灰白色,呈白星状,上生黑色小点,逐渐枯萎、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