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斯_普兰查斯_一个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章节测试答案

《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章节测试答案《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章节测试答案1.1西方文明的源头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对两希文明的正确概述:()A.知识与信仰B.理性与宗教C.哲学与神学D.演绎与归纳答案:C2.以下哪一个突出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特征:()A.20世纪东方B.20世纪西方C.10世纪西方D.10世纪东方答案:B3.西方文化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A.感性化B.专业化C.理性化D.分工答案:D4.根据《理想国》的记载,“洞穴寓言”的作者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答案:A5.以下哪一项是对洞穴寓言故事的错误描述:()A.太阳代表善和理性B.洞穴内是真实可信的真理C.洞穴内外是两个世界D.走出洞穴的过程不可逆答案:B6.根据洞穴寓言的设定,追求理性能够获得真相。
()答案:√7.在两希文明学说当中,希伯来文明的特征是理性精神。
()答案:X1.2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1.《纯粹理性批判》的作者是()。
A.康德B.伏尔泰C.柏拉图D.苏格拉底答案:A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目的:()A.扫除蒙昧B.摧毁宗教C.反对迷信D.批判狂热答案:B3.古希腊三贤不包括()。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巴门尼德D.亚里士多德答案:D4.在启蒙运动中,现代理性主义的发展状态是()。
A.处于低谷B.达到高峰C.平缓不变D.以上都不是答案:B5.在思想渊源上,现代性的直接源头是()。
A.工业革命B.希伯来文明C.希腊文明D.启蒙运动答案:C6.《纯粹理性批判》的作者是()。
A.康德B.伏尔泰D.苏格拉底答案:A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目的:()A.扫除蒙昧B.摧毁宗教C.反对迷信D.批判狂热答案:B8.古希腊三贤不包括()。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巴门尼德D.亚里士多德答案:D9.在启蒙运动中,现代理性主义的发展状态是()。
A.处于低谷B.达到高峰C.平缓不变答案:B10.在思想渊源上,现代性的直接源头是()。
马列主义文艺论著过关宝典

标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过关宝典(选修课资料)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作者是(马克思)2、马克思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3、“风格就是人”是马克思引用的那一位法国作家的话(布封)4、<<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发表于(1843年)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为(巴黎手稿)7、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已经同那一个政治团体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9、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完成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法年鉴)10、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不是非常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1、从理念世界中寻找美的哲学是(黑格尔)12、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实践)14、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是(阐明了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5、马克思把于人的联系和被改造的自然称为(人化的自然)16、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17、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的提出(劳动创造了美)18、马克思提出人类劳动能够按照什么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19、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使什么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20、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是(马克思)2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见于与马克思的那一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2、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23、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4、提出“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的是(黑格尔)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几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3个)26、<<神圣家族>>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27、<<神圣家族>>发表于(1845年2月)28、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是下列那一位作家的著作(欧仁.苏)29、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的主人公是(鲁道夫)30、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开始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之后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论战性著作是(<<神圣家族>>)31、战性著作是<<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进行的哲学论辩32、青年黑格尔派是19实际德国一支从黑格尔学派分化出来的哲学一政治派别。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浅论宣传在威权国家中的作用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在人 民缺乏对统 治者的宣传缺乏信任 的威权 国家,统治者 的 宣传往往和人民现实中的价值观或者信仰相冲突。如二战后在苏联 的帮助下,东欧各国建立 了 社会主义政权,并模仿苏联式执政,对 思想领域进行宣传控制。但当时东欧各国的执政者却未考虑到这些 国家深厚的宗教情节,大肆宣传唯物主义,只能激起人民的反感。 而在统治者 的强 力控制 之下,出于恐惧人 民只 能保 持沉默 ,并在 口 头上表达对统治者 的宣传 的信奉 ,当 17 99年教皇访 问波兰后 ,“ 人 民对坦克、 警察、失去工作、得不到护照、被赶出学校的恐惧消失, 人民看到,如果他们停止恐惧,这个制度将无能为力” 随后开展 , 了达十年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在东欧,二战后爆发了一系列的动 乱, 15 年东德 “ l 事件” 15 年波兰 “ 如 93 6・7 、 96 波兹南事件” “ 、 匈 牙利事件 ”以及 2 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的苏东 巨变 , O 是和人 民对政 府 的意识形态 的不信任导致 的统 治者合 法性的动摇有关联的 。 当人 民对统治者的宣传缺乏信任 的情 况下,人 民对整个 国家的 政治表现 相当的冷漠和沉默。 如缅甸的奈温将军 16 年 4月发表 90 的《 缅甸社会主义道路》发表后 响应它 的唯一政治集 团足 缅甸民族 团结阼线 ( 因它和缅甸军人政权 关系密切) 缅甸有文化 教养的名 。“ 流,包括前政府高官,断然拒绝强加于人的军人政权,尽管其中很
而在统治者的强力控制之下出于恐惧人民只能保持沉默并在口头上表达对统治者的宣传的信奉当1979年教皇访问波兰后人民对坦克警察失去工作得不到护照被赶出学校的恐惧消失人民看到如果他们停止恐惧这个制度将无能为力随后开展了达十年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
20 0 9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9A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RHorkhaimer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主体认同的理论构想——基于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凝结着有关政治意识形态的论述,这一理论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着眼于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分析其中的结构系统特征,进而具体论述观念性思想系统及其与主体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梳理和分析制度性机制及其具体内容,从而探究这一机制与主体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结构系统性:阿尔都塞、普兰查斯政治意识形态理论的抽象特征在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那里,他们都将结构主义的理论特点注入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分析之中。
意识形态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基础,存在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制度性机制又内在于其中,那么就抽象特征而言,意识形态具有结构系统性,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系统样态,阿尔都塞作出这样的规定:“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1〕,“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
”〔2〕在以上论述中,阿尔都塞借助结构主义的理论特点对意识形态进行解读,其中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意识形态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16ZDA101)。
[作者简介]酒海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意识形态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主体认同,这需借助一套制度性机制来常态化地发挥作用,这套机制作用于观念性思想系统,并实体化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进而形成一股合力影响主体认同。
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中渗透出结构系统性特征。
普兰查斯在结构系统维度理解意识形态部门,诸多意识形态部门的接合就是一套广义的观念性思想系统,此系统直接抑或是间接地作用于主体认同。
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论述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制度性机制具象化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进而对主体认同产生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体认同;制度性机制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3)10-0028-07主体认同的理论构想酒海明——基于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0282023第10期·总第600期表象体系作为一套由各种思想内容构成的规范系统,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规约实践效用,成为社会现实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结构,同时作用于主体化的生成过程,主体认同内在于这一过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科斯・普兰查斯:一个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刘力永 按照佩里・安德森的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①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表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故意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阶级斗争战略。
”②然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尼科斯・普兰查斯却是一个异类,其一生理论探索的主题恰好就是围绕那些“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普兰查斯可以说是“一个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马克思主义者。
在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在两个极点上跳跃:经济主义(以第二国际为代表)或者历史主义、人本主义(以卢卡奇、萨特为代表)。
这两者都不能对历史的发展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和干预,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
普兰查斯正是要破解这个难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
他认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葛兰西直接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因而没有从理论系统化的角度专门探讨政治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精心制定出一套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一在方法上,普兰查斯受到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的决定性影响,并从中引申出一种“链接的方法”(the method of articulati on)。
这个方法源自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展示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发挥。
阿尔都塞认为,思想和实在之间镜子式的关系属于同一性幻想。
思想把握实在需要以一定的理论方法为中介。
实在具体只是认识的前提,思想能够把握的只有“思维具体”。
普兰查斯认为这个理论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实在表现为一个复杂整体,存在一个主导结构(主要矛盾),各个环节之间有相对独立性。
各个环节围绕主要矛盾链接在一起构成矛盾母体(matrix)。
复杂整体是给定的,无法将一个环节还原为另一个环节。
只有在复杂整体中,才能理解每一个环节的意义。
其中的主要矛盾不断发生转移和压缩,表现为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当前阶段”。
实际上,普兰查斯的设想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能够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形势进行分析的理论,从而寻找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6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葛兰西由于从事政治实践的缘故,许多概念和原则处于分散和含蓄的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把这些分散和含蓄的概念、原则生产出来。
普兰查斯采纳链接的方法重新解释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试图从中建构出适用于具体历史条件的科学理论。
在普兰查斯看来,生产方式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相对自主的部门构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纯粹形式,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不只存在一种生产方式。
而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分析了这种情况。
接下来,普兰查斯区分了两个概念:国家的法律-政治上层建筑,被称为政治的(the political);政治阶级实践(政治阶级斗争),通常被称为政治活动(politics)。
他实际上区分了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两个概念。
政治实践(political p ractice)特指在一个国家里针对国家权力的阶级斗争领导权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普兰查斯把“政治”界定为瞄准国家政权的阶级斗争,借此消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结构和历史的对立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权力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阶级实现其特殊客观利益的能力。
权力所显示的关系不为结构所直接决定,它取决于在阶级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确切关系。
一个阶级的权力为其他阶级的权力划定限界。
这个限界非常重要,因此在政治方面和战略问题上,应当表现出对手战略(the strategy of the opponent),这其实是一种博弈论分析,更加贴近社会现实。
对政治的概念和权力的概念的界定,为重新规划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政治战略奠定了基石。
二于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成为普兰查斯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
普兰查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经济与政治相对自主,经济作为最终决定因素,政治置入一种社会形态的结构中,这一特点使我们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部门理论成为可能。
社会形态具有多元决定、关系错乱和不平衡发展的复杂特点。
所以国家既成为各个环节矛盾集中起来的场所,又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统一调和因素的功能而存在。
作为“历史动力”的政治斗争的目的在于国家,而集中各个环节之间矛盾的场所正是国家③。
国家机器是阶级关系的物质化和浓缩,是阶级关系的先决条件。
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说明了国家的镇压机器和意识形态机器的作用,普兰查斯则认为他们忽视了国家的经济机器的作用。
国家权力与社会阶级斗争实践密切相关。
普兰查斯指出,不应把国家理解为物,好像是由某个阶级操纵的工具,也不能把国家理解为主体④。
资本主义国家像“资本”一样,它更是一种力量对比关系。
早期他把资本主义国家视为一个生产方式的一个部门,后来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一种关系,这是普兰查斯观点的显要变化。
最初,国家作为调和因素起到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的一般条件的作用。
后来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分析,特别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国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由外在性的关系转变为内在性与外在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兰查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并不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出于维持政治统治秩序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相对自主性。
普兰查斯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机械论认识,国家成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构成性关系的战略场域。
普兰查斯认为,社会阶级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物”。
阶级的概念包含着作为结构影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正如资本、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概念是生产关系概念一样。
他的社会阶级理论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存在如下本质差异。
11判定阶级性质的结构标准不同。
他强调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而且阶级性质是在互相反对的阶级斗争过程中被确定—72—的。
阶级判定不能还原到阶级立场,因为社会阶级的派别或阶层采取的阶级立场与自己的利益不符。
阶级立场与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势相关。
21社会阶级不是个体的叠加,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之间的关系。
各个代理人的阶级资格依靠它们占据的阶级地位而定,而不是代理人的阶级出身或社会出身。
31不能通过工资形式从经济上确定工人阶级。
工资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形式,对应于主宰劳动力买卖的市场关系和契约关系。
虽然每个工人是挣工资者,每个挣工资者却不必然是工人,因为每一个挣工资者不都是进行生产性劳动。
劳动的社会分工支配劳动的技术分工。
劳动过程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对于工程师和生产技术人员的阶级判定十分重要。
41社会形态中的阶级的存在一方面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出现其他阶级和派别围绕基本阶级发生分化的现象,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中围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出现阶级分化。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生产方式的共存,社会形态包括了复杂的阶级状况。
51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理论主要根据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中的地位区分了派别、阶层和社会范畴。
根据与国家机器的关系来确定国家官僚的阶级性质;通过意识形态确定知识分子的阶级性质。
61阶级的结构判定和阶级立场在社会形态内的链接体现在战略概念上。
它包括了阶级分化和阶级联盟现象。
一边是统治阶级、权力集团的概念,指明统治阶级和派别的特殊联盟;一边是人民的概念,指明这些阶级和派别的特殊联盟。
派别、阶层和范畴对应于具体形势,成为相对自主的社会力量。
一个阶级、派别或阶层成为权力集团的一部分或人民的一部分,依赖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时期和具体形势。
阶级、派别和阶层成为这些联盟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改变其阶级性质。
比如当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人民的一部分时,它依然是资产阶级。
普兰查斯认为用人民大众或工薪阶层概括阶级联盟是一种唯心主义⑤。
总体上来说,普兰查斯的社会阶级分析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战略规划服务的。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的阶级性质判定上。
三普兰查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对社会阶级的分析实际上都是为规划发达资本主义向民主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战略服务的。
他最初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但后来逐渐开始批评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战略。
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取代资产阶级政权。
普兰查斯认为,“双重权力”战略适合俄国的国情,但并不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
他继承了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观点,仔细区分了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资产阶级的领导权不仅依靠国家的暴力机器,而且是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经济机器实现的。
因此简单地砸碎国家机器并不能实现政治权力的根本变革。
作为一种力量对比关系的凝缩,国家并不是可以砸碎或转让的工具性物品。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政治实践才能实现领导权的转变。
他首先批评了社会民主主义及其福利国家的设想。
社会民主主义强调的“机会平等”、“社会正义”等民主原则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社会民主主义”瓦解了大众的斗争。
从历史上看,社会民主党及其意识形态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现实看,通过干预劳动力再生产、集体消费领域和经济生活,表面上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摇身一变为“福利国家”,似乎吹响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号角,其实福利国家促进了资本积累,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不过,普兰查斯认为资本主义民主作为历史的成果不应被简单地抛弃,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不应该隔着万里长城。
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的成果。
为此,普兰查斯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批判。
通过个人自由、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等资产阶级民主要求,以及普选权、多党制等政治—82—手段,资产阶级国家以代表人民大众共同利益的面目出现,资产阶级统治取得了合法性。
但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和实质的背离,造成了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根本矛盾,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发生了合法性危机,从而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到来提供了契机。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军事独裁统治垮台后,工人阶级却错失了成功的机遇,资产阶级却获得了政治统治。
普兰查斯认为必须重视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和阶级联盟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以生产技术人员、管理阶层、公务员为主体的中间阶层。
普兰查斯以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标准把“中间阶层”判定为新小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