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 春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今天在教授《春望》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我发现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杜甫的爱国情怀,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句中一些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如“烽火”、“家书抵万金”,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些历史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春望》的理解。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整体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活动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帮助他们把握重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全诗,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和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如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意、品味词句、体会感情;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通过《春望》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解析《春望》的结构、意境、情感,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春望》体会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时代背景、诗意、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培养文学素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健康审美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其次,在诗词鉴赏方面,尽管我尝试通过逐句解析和朗读体验来引导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提供一些鉴赏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品味诗词。
第26课《春望》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老,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内拓展
修辞手法—对偶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 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 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方法:结合注释,连词义而成句意,但不能 拼词义而成句意。
(2)方式:律诗共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和尾 联。小组合作,每人译一联,互相纠正补充。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国都,长安城。
译文: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颈联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 烈思念之情。 4、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国家残破(忧国)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 (思家) 。
5、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 聊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理解1: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 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 烘托了自己“感时恨别”的悲伤。
理解2: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 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 形象动人。
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 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 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他被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望》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过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他的诗中描绘春天的。
(3)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解决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述不清、不准确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通过范例、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诗意解读更加精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春望》中的爱国情怀与现实意义的探讨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整体来看,今天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春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深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期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杜甫的《春望》。我注意到,在讲解诗歌背景时,学生们对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有效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诗题“春望”,就是望春。
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
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见《温公续诗话》)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
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
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
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
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春望》 (共18张PPT)

❖抵(dǐ )
搔 (sāo)
❖浑 (hún)
簪( zān )
❖胜(shēng)<动>禁得起;受得住。
春望
王绩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王绩
体裁 五言律诗(仄起)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
分析诗方法:
❖ 1、找诗中的景(意象) ❖ 2、知人论世 ❖ 3、以声悟情
1、背默全诗
2、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首五言律诗。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 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书不仅是生活, 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 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 会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 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 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若不抽
春望是几年级的课文

《春望》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全诗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注释: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②破:陷落。
③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④城:长安城。
⑤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⑥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⑦溅泪:流泪。
⑧恨别:怅恨离别。
⑨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⑩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⑪抵:值,相当。
⑫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⑬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⑭浑:简直。
⑮欲:想,要,就要。
⑯不胜:受不住,不能。
⑰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2、颔联、颈联在上联描写的基 础上,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 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 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尾联运用了细节描写。 4、全诗对仗工整,对偶句较多。
品出兴味
作业:
用四味赏析法自学《游山西村》。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 前方。 成长这一路就是懂得闭嘴努力,知道低调谦逊,学会强大自己,在每一个值得珍惜的日子里,拼命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是必须的。——赵娜 做事情尽量要主动,主动就是没人告诉你,而你在做着恰当的事情。 你的成就将永远不会比你的自信的高度高出一厘米。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别人都在假装正经的时候,我只好假装不正经。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 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 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 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 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 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 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 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 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 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 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 的反衬手法。诗人见花落泪,闻鸟 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 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试一试:
你能把每一联描述成一个画面吗? 每一联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见)忧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忧国忧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叹)思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中考真题链接《春望》
6、《春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 感。
7、请具体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的意思。
“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 突出愁的程度。写出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 ,叹息衰老的悲愁。
九、课后作业
1、课后希望同学们反复诵《春望》、《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经典古诗词。 2、假如你在客栈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 会对他说什么?
•
12.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 程度上 ,决定 了新诗 是一种 缺乏经 典意识 ,甚至 抵制经 典化的 特殊文 体。
二、作者简介及《春望》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 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 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 改元至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 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结果不幸在途中被 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 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 古的名作。
七、课堂拓展练习
竞赛:杜诗填空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8.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 科学技 术会给 人类与 社会发 展带来 好处。
•
9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 观察区 分开, 保证观 察活动 的真实 性。
•
10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 体构造 的精巧 与和谐 之美。
•
11.诗歌常常肩负社会责任,而新诗过 多承载 社会功 能会伤 及审美 意蕴, 也在一 定程度 上弱化 了新诗 的经典 意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主旨)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 见、所感、所思、所忧,抒发了忧国思 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 亲人的高尚情操。
五、拓展学习,相互比较
1.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 ,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 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 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诗句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3、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春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 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将写景、叙 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 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 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 收复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论诗》)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 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2、交流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 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 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 得上“万两黄金”呢?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2、交流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 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 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 度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五、拓展学习,相互比较
3.总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 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 ,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 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 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 的感情读一读。
六、教学小结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 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 的生命。 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师: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你也能像诗人一样写出这样流芳百世的诗句吗? 那你就和我们的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
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
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八、中考真题链接《春望》
4、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 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作者因 感时伤别的情感
5、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 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4、学生再读,尝试把 握节奏,读出情感并 能背诵。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1、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 是什么意思呢?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忧国 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 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2、交流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
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 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 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深入理解名句,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春望》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五、拓展学习,相互比较
八、中考真题链接《春望》
1、说说“城春草木深”中“草木深”的含义?(赏 析“深”字的妙处)
“草木深”或“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 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因战乱造成 的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
2、统领诗的前四句的是哪个字? 答:“望”。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研讨 ,发现 当月球 运行到 太阳和 地球中 间,并 且三者 成或接 近一条 直线时 ,地球 上的人 会看见 太阳被 遮住一 部分或 全部遮 住,就 是发生 了日食 。
•
5.通过观察整理、分析推理、模拟实 验等方 法研究 日食的 成因和 变化过 程,以 及研究 、发现 日食过 程中的 更多信 息。并 能根据 实验发 现,用 模型或 图示解 释各类 日食的 成因和 更多的 现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拓展学习,相互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 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学小结 七、课堂拓展练习 八、中考真题链接《春望》 九、课后作业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 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 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 ,培养 学生的 自我保 护意识 和珍爱 生命的 情感。
•
2.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 在路上 玩耍, 不要吃 地摊上 不洁的 食物, 养成良 好的饮 食习惯 和上学 不迟到 的好习 惯。
•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掌握一 些基本 的交通 规则。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2、交流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 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 情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 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别”仅仅 是一般的离别吗?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 人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