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我国滨水居住区景观塑造

合集下载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是指在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设计,并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滨水地区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景观。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的水域进行水上活动的设计。

例如,在水域中设置水上游乐设施,如划船、游泳等,可以吸引人们前往体验。

同时,可以设置供人们休憩的水边景观席,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其次,滨水地区可以通过植被的设计来提升景观效果。

可以在滨水地区的周边种植各种优美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使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设计植被时,可以选择适应滨水环境并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设置漂亮的花坛和绿化带,为人们提供一个静谧而宜人的环境。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人文元素。

通过设置雕塑和艺术品等装饰物,可以增添滨水地区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休闲广场和户外娱乐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与此同时,可以设置露天音乐舞台等文化设施,不定期举办音乐演奏和文艺演出,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

此外,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设计中可以尽量保留滨水地区的自然风貌,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

可以设置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为滨水地区提供更加环保的能源。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水域活动、植被设计和人文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打造一个宜人且具有文化氛围的滨水景观。

同时,还应注重对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美丽与环境大气候。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市民游憩、观光的理想场所。

城市滨水绿地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下面就以阜康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生态绿廊引言:在城市建设中,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

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为城市空间建设、美化奠定了基础,使得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充分展现,它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它还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项目区南北横穿阜康市中心,有效的发挥了城市绿肺的功能,规划中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文化、休闲、游憩、娱乐等基本功能,通过经济、低碳、科学的方式为阜康市人民打造一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悠闲娱乐环境舒适,文化内涵深厚的滨河景观带。

二、设计理念以“情”来提炼阜康城市文化的主题,表达城市的思想,涵盖城市多元的文化,是极具城市特色与生命活力的主题社会情区域设置了热爱国家、热爱边疆的爱疆情片区、商业综合中心以及儿童素质教育基地;人生情整个项目区的核心区域。

通过爱情、亲情、友情的景观表现,引人体悟爱情的浪漫与珍惜,亲情的温馨与感恩,友情的真挚与怀念;自然情:营造生态、田园的环境,让人们体验如闲云野鹤般回归自然的心境。

人与人的和谐: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留和运用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摒弃过分人工的绿化形式,汲取传统造园艺术精髓,模拟自然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让植物自然、快乐的生长,营造更怡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滨水景观。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将目光投向了滨水区域的开发和建设。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和休闲场所,滨水景观的营造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滨水景观的营造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需要考虑到人类的休闲和娱乐需求,这无疑是一个兼顾生态和人文的复杂工程。

本文将围绕滨水景观的营造展开讨论,探究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滨水景观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等自然水体及其周边环境所形成的景观。

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景观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成为城市中的“绿肺”和“生态走廊”逐渐消失。

进行滨水景观的营造和再生变得尤为重要。

滨水景观的营造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水体具有自净能力,通过水域的改造和修复可以吸收并净化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周边的空气质量。

水体的存在也能够吸引大量的鸟类和昆虫,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滨水景观的营造能够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水体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能够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修复和营造滨水景观的过程中,可以辅之以步行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促进人们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滨水景观的营造,还可以提高周边土地的价值和开发潜力,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滨水景观的营造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工作。

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滨水区域通常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护区,因此在进行营造和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滨水区域的文化遗产。

许多滨水区域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在进行滨水景观的营造时,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

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摘要:从滨水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点出发,阐述了滨水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要点关键词:滨水、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住区是现代城市人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于人们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因此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优美的居住环境能帮助都市人松弛神经、安抚情绪,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

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更应为居民多提供与自然、水体的接触,创造出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1 现今大型滨水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1.1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现今,对滨水住区生态化的处理多注重对视觉景观的美化,如水体的清洁处理沿岸的植树造林等。

这些做法较先前的滨水住区的开发是一种进步,但还只是停留在生态层面上,是一种肤浅的“生态观”。

是不了解城市水域空间自然规律与形成过程的做法。

大型滨水住区仍存在占用过长的滨水岸线、水域景观类型杂乱等问题。

1.2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大型滨水住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丰富的滨水文化生活,但其单一的、模式化的主观的、非文化的规划设计必然造成当地居民使用的不便、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和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1.3活力丧失滨水住区功能是城市滨水区功能类型之一。

城市滨水区功能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滨水区因活力丧失而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滨水区因应变能力差、适用范围小而缺乏活力、单调乏味。

因此,对大型滨水住区内部功能的安排应当放在整个滨水区的功能规划中加以考虑,以使每一项内部功能都成为滨水区功能系统中的子系统。

2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2.1整体性滨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首先,要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环境与城市整体绿化配套相协调。

其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 在水中央种植一丛水生植物, 在如镜一般的水面中挺拔独立, 使之成为水中瞩目的焦点。
• 在水与地的交界处种植一些挺 水植物和高大滨水乔木,一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低,一刚一柔,刚柔并济。
• 在水边种植了一定高度的绿化 带,里面品种丰富,色彩不同, 既很好的营造了优美的环境, 又遮挡了水边的不足之处,一 举两得。
• 在石块组成的水域分割线边上 种植了几丛水蜡烛,把中间留 出来,使人有向中间看远处景 观的想法。
• 在亲水平台的连接处种植了一 丛梭鱼草,既增加了绿化,又 很好的把拐角的不美之处遮挡 了,看上去很自然。
• 在石块堆积的流水出口处种植 了两丛云南黄馨,把出水处的 一部分挡住,使之变得若隐若 现,增加了神秘感。
•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种植了再力 花和云南黄馨,在秋冬季节, 一黄一绿形成鲜明对比,增强 了视觉冲击。
• 这个点种植的植物有点乱,又 有点杂,没能很好的遮挡建筑 物,给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 在水域的一个小角落,种植水 蜡烛、再力花、梭鱼草、云南 黄馨和垂柳,春夏季节可观花, 秋冬季节又能从柳树和枯黄的 水生植物中体现寂寞萧条之感。
• 总结: • 在滨水地区做绿化,不仅要考虑植物在不同 季节的不同状态,还要考虑如何巧妙地与硬质景 观相结合;既要考虑大处又要不失细节,给人们 带来美的享受。

我国滨水居住区景观塑造

我国滨水居住区景观塑造

略谈我国滨水居住区景观塑造摘要:本文关注我国城市滨水居住区建设这一热点话题,重点分析了滨水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归纳了我国滨水居住区的通用模式,针对我国滨水居住区的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整合我国滨水居住区发展背景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和空间的延伸,历来被城市规划者看重。

随着现代城市房地产热的兴起,滨水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空间已逐渐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

尤其是现代人对于绿色空间的追求,更是促进了开发商们在滨水地带寻找独特的生态空间。

20世纪末,我国掀起滨水区开发的热潮,很多城市都已开始着手滨水地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人们期望通过滨水空间的建设,为城市重新注入活力。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滨水居住区景观空间塑造理论。

滨水居住区景观构成要素及特征滨水居住区休闲空间作为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括物质环境空间和心理感受空间在内的综合空间体系。

笔者将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总结如下:(1)水体,一般由水面、驳岸、亲水绿地、小型码头、观景平台等系列景观点组成,应注重体现滨水环境的亲水性。

城市空间中的水域空间具有一定特点。

首先,水域空间一般景观视野较好,应强调其可达性和导向性。

(2)住宅群体,由住宅建筑、其周围的配套设施以及活动场地共同构成的群体单元,是滨水居住区的主体。

因为滨水的特殊性,住宅群体的建筑布局或活动空间设置受到相邻水域影响,需注意景观、朝向、公共空间的处理,以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

(3)滨水活动空间,包括滨水散步道、栈桥、滨水公园、广场和公共体育用地等开敞空间,是住宅和水域的媒介。

一方面将滨水的景观向居住空间渗透,另一方面将住宅群体中的人群活动引向亲水空间。

(4)滨水静态空间,指滨水区内发挥景观绿化等静态美化职能的空间,包括滨,水河岸、湿地、绿地等开敞空间。

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更要重点突出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

滨水人居环境的景观建设

滨水人居环境的景观建设

滨水人居环境的景观建设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笼统地说就是“城市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与城市其他地域相比,它有着巨大的优势,它是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城市滨水区人居环境的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热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国各地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伴随着成就取得的同时,也出现了滨水区人居环境开发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一、背景概况城市滨水区人居环境的开发建设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和建筑实体两个方面。

滨水住宅建筑群体要有好的内部景观组织,以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视觉走廊。

而住宅建筑群体的外部景观形态也为具有广阔视野的滨水区提供了展示特色景观的机会。

浦江苑在滨水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小区内部的景观营造出自然的亲水性的景观要素,将水域与景观构筑物结合在一起,水景设计在手法上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作用有机结合,使水体环绕主干道带状分布,形成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

而对滨水区的外部景观—浑河河景的利用,则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

由此不同住宅类型的选择对滨水区的城市形态构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高层住宅等的布置方式对滨水区城市轮廓线的影响是巨大的。

浦江苑在建筑排布时,则把高层住宅垂直于岸线布置,小高层利用小区内部景观。

不仅保证了住户的观水性,而且使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变化有致使小区以一种开放公正的姿态与城市其它区域形成一种和谐关系,充分体现了城市的思想。

作为城市景观的浑河,在亲水空间的营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滨水沿线的可达性与安全性较差;滨水植物的配置单调且杂乱;滨水硬质景观几乎没有,景观小品缺乏等等问题。

二、滨水区景观设计要素1.滨水岸线的设计岸线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1. 引言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与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城市的水体是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化带和水体景观,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滨水景观设计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的空气,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育人的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水体景观,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1.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包括与自然融合、注重生态环保、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等。

与自然融合是指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和强化水体自然景观特色,使人们能够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

注重生态环保则是指设计中应考虑生态系统平衡和水体健康,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意味着设计要符合当代审美观念,融入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创新的设计理念。

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则是指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综合这些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保护自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设计城市沿岸水域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我国滨水居住区景观塑造
摘要:本文关注我国城市滨水居住区建设这一热点话题,重点分析了滨水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归纳了我国滨水居住区的通用模式,针对我国滨水居住区的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整合
我国滨水居住区发展背景
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和空间的延伸,历来被城市规划者看重。

随着现代城市房地产热的兴起,滨水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空间已逐渐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

尤其是现代人对于绿色空间的追求,更是促进了开发商们在滨水地带寻找独特的生态空间。

20世纪末,我国掀起滨水区开发的热潮,很多城市都已开始着手滨水地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人们期望通过滨水空间的建设,为城市重新注入活力。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滨水居住区景观空间塑造理论。

滨水居住区景观构成要素及特征
滨水居住区休闲空间作为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括物质环境空间和心理感受空间在内的综合空间体系。

笔者将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总结如下:
(1)水体,一般由水面、驳岸、亲水绿地、小型码头、观景平台等系列景观点组成,应注重体现滨水环境的亲水性。

城市空间中的水域空间具有一定特点。

首先,水域空间一般景观视野较好,应强调其可达性和导向性。

(2)住宅群体,由住宅建筑、其周围的配套设施以及活动场地共同构成的群体单元,是滨水居住区的主体。

因为滨水的特殊性,住宅群体的建筑布局或活动空间设置受到相邻水域影响,需注意景观、朝向、公共空间的处理,以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

(3)滨水活动空间,包括滨水散步道、栈桥、滨水公园、广场和公共体育用地等开敞空间,是住宅和水域的媒介。

一方面将滨水的景观向居住空间渗透,另一方面将住宅群体中的人群活动引向亲水空间。

(4)滨水静态空间,指滨水区内发挥景观绿化等静态美化职能的空间,包括滨,水河岸、湿地、绿地等开敞空间。

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更要重点突出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

(5)对外交通公共步行系统,指联通住区与水域、公共活动空间、公共静态空间以
及城市腹地的外向交通联系。

我国滨水居住区常见的景观模式
(1)小尺度水面居住模式
小尺度水面宽度在100米以内,生态景观功能是最突出的功能。

其最大的特点是水域面小、空间整体性强、两岸联系便捷。

其中,某些水域尺度较小,可囊括在滨水居住区内部。

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形态为将两岸纳入到同一滨水居住空间中,形成河道在中,道路和居住建筑在两边的诗情画意的建筑和水体的格局;另外一种格局则是水面相对较宽的滨水居住空间,难以将两岸同时纳入其间,故而两岸以独立发展的态势呈现。

通常,水体两侧的滨水公共空间其设计赋予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展现当地滨水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区域。

(2)中尺度水面居住模式
水域宽度在100-1000 米以内,主要是开敞湖泊和江河。

生态性是该模式的主要特色。

该模式的形成多集中在生态保护性的滨水区、旧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以及与市中心区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地区。

该模式以滨水公共静态空间的绿化轴带为依托,以标志性建筑群体和较大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为特色,水系廊道向居住内部渗透,各要素充分展现,相互映衬。

在居住的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居住区内开敞性水域的作用,形成一系列的公共和半公共滨水交往空间。

(3)大尺度水面居住模式
大尺度开放水面其宽度达到1000m以上,空间开放感十分强烈,水域辽阔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点。

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活动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滨水空间的主体,以商业、旅游业为开发重点。

住宅群体布置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内部空间的创造,并与水体、绿带、近水区形成整体上的协调与统一。

同时通过对外交通与城市其它功能区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滨水空间融为规模更大的自然水体之中,充分体现出宁静和开阔的空间特点。

我国滨水居住区开发的问题和建议
尽管我国滨水居住区开发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和西方发
达国家成功案例对比,以及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滨水居住区与周边居住区分化情况严重。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宅开
发建设中,开发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投资对象主要是区位、环境优越地段的中、高档商品住宅区。

收入相对较低的人们只能选择城市其它区位的住宅作为生活居所。

这就造成了不同层次的居住区在空间布局上的分化。

(2)滨水居住区景观缺乏特色,对于目前的滨水居住区开发建设,大部分开发商都会缩短设计周期,设计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去深入调查当地现状和居民、社会的需要,缺乏从地域特征中产生的灵感,加之为了所设计的方案“中标”,只能跟着时下的“流行风”,导致了相互抄袭风的泛滥,使得各地城市滨水居住区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总结了如下一些有效的措施:
(1)进行滨水居住区景观和水体的整合。

居住区景观结构必须服从滨水区景观结构。

要分析所在滨水区景观的特点与不足,采用继承、调整、再生结合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和三维构成上确定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基本骨架,同时更好的确定滨水区在整个城市景观结构的定位。

(2)进行滨水居住区交通与城市滨水区交通的整合。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住宅区分布方式的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活动范围、生活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工具及设施问题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

应协调处理好居住功能用地、城市交通体系及水岸景观的关系。

(3)进行滨水居住区与城市滨水区的功能整合。

城市滨水区的使用功能主要有:滨水居住区、滨水文化区、滨水娱乐休闲区、滨水办公商业区、金融区等。

土地使用功能的合理配置,避免单一性、片面性是滨水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居住区作为先行滨水区开发的重要一环,尤其需要注意功能整合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敏,秦华.现代滨水居住小区绿化造景探析.2003
[2] 李若男.现代城市滨水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