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黄帝内经
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

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教你看懂《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构成及内容《易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历代易学家争论的地方,据文字记载,在时间上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在成书的过程上,她由《连山易》、《归藏易》、到目前的《周易》。
据说《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这三种《易》的差别仅仅在于六十四种卦的起点不同,即卦序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差异。
为了能够理解《易经》,就要知道《易经》是如何构成的,现今的《易经》,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六十四个卦象、卦名;二是卦辞和爻辞;三是注语解说(古人读《易》的心得)。
古人将一、二合称为《易经》,三称为《易传》,后世人将经与传的合本统称为《周易》。
对《易经》成书有杰出贡献的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西周时期的周武王,他对《易经》的贡献是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卦辞及爻辞(准确说从周文王开始为《易经》加卦辞及爻辞,至周武王结束,客观上二人的贡献更像是补充、完善了卦辞及爻辞)。
从这一时期开始,《易经》被后人称作《周易》。
这种说法被易学大家们所普遍接受。
一个是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圣人。
他给出了以《系辞》为代表的多种版本的心得体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翼”(事实上对于十翼的作者同样存在很大的争议),为后人认识《易经》提供了方便。
八八六十四卦为《易经》的内容,卦辞与爻辞是对《易经》的文字表述,《易传》部分即包括《系辞》在内的十翼为注解,应不属于《易经》的内容。
客观上讲关于《易经》的所有说法,有些是有考古为依据,有些是通过并不完整、并不权威的文字记载为例证,但都由于其局限性存在牵强的感觉,好在不管如何,《易经》的内容本身确严谨、完整,可供人类来研究、应用的,这一点则是属于人类的幸运,可以说已经足够了。
至于《易经》那些悬而未决、似是而非的疑问,应该交给专业研究《易经》出处以及演变过程的史学家们来操心,因为这决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为之事。
用文字对《易》的叙述为(文字对于《易》的描述不属于《易经》内容):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排列组合)为六十四卦,每卦有其特定的卦辞及爻辞。
中国20大经典国粹!国人怎能不知!

中国20大经典国粹!国人怎能不知!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共有20大国粹,这20大国粹是:1、《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
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
《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
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2、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
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

境 界 , 可 以肯 定 , 绝 非 迷 信 。《 帝 内 经 》 承《 易 》 象 思 但 这 黄 继 周 的 维 , 推 而 广 之 , 一 些 似乎 并 不 相 干 的事 物 联 系 到 了一 起 , 临 并 把 对 床有 很 大 的指 导 意 义 。如 果 我 们 也 能 按 象 思 维 进 行 思 考 、 挥 , 发
结 合 , 《 问 ・ 匮真 言 论 》 : 东 方 色 青 , 通 于 肝 … … 其 数 如 素 金 日 “ 入 八 … … ; 方 色 赤 , 通 于 心 … … 其 数 七 … … ” 些 数 字 皆 有 深 南 人 这
意, 它们 与 五脏 、 方 之 间 可 能 存 在 着 尚未 被 揭 示 的 特 殊 奥 秘 关 五
二十有五 , 数三十 , 天地之 数 , 十有 五, 地 凡 五 以所 以 成 变 化 而 行 鬼 神 也 。 一 、 、 、 、 称 为 生 数 , 、 √ 九 、 称 为 成 数 。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 十
2 《 帝 内 经》 “ ” 黄 对 象 思维 的发 挥 应 用 《 帝 内经 》 承 了《 易 》 思 维 的 内含 , 进 行 了创 造 性 的 黄 继 周 象 并 发 挥 。 书 中不 仅 有 《 阳应 象 大 论 》 以 “ ” 名 的 专 论 , 提 出 阴 等 象 命 还 了 : 五脏 之 象 , 以类 推 ” 原 则 , 在 《 问 ・ 匮 真 言论 》 “ 可 的 并 素 金 中指
找到 更 新 的东 西 纳 入 中 医理 论 , 将 也 是 对 中 医 的 发 展 。 那 3《 帝 内经 》 “ ” 发 挥应 用 黄 对 数 的 《 帝内经》 《 易》 黄 把 周 中的 生 成 数 与 五 脏 、 五方 等进 行 了有 机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4dc952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e.png)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被称为医之始祖,洋洋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着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着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
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着《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
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着作。
《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

《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黄帝四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部著作,其中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来发现其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
黄帝四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部著作,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周易》、《易经》和《论语》。
其中《黄帝内经》、《周易》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它们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精髓。
而《易经》和《论语》中也有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
首先,道家思想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黄帝内经》在古代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医学书籍,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如以朴素天性观、清私心性观、兼容归一性观为中心的中庸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首先强调“自然”,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仁”,以道德来加以调节,强调“无为”,主张以无为而治,以达到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是一部古代占算的典籍,它不仅包括了占算的内容,而且还融合了许多道家思想,如以“天人合一”、“乐禄万物”、“守正君道”为重要的道德原则。
在《周易》中,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们把心放在利益全局中,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以“道”来化解矛盾,平衡自然。
另外,《易经》和《论语》中也有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
《易经》中讲述了人们如何通过运用“六爻”来预测未来,但也结合了许多道家思想,比如“坤”(君子)、“艮”(以和为贵)、“震”(以守正君道)等。
而《论语》则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也融入了道家思想,比如以“人性本善”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以及“乐礼”、“以和为贵”等道德理念。
以上可以看出,黄帝四经中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及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首先,它有助于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如“自然”、“仁”、“无为”等原则;其次,它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如“天人合一”、“乐禄万物”、“守正君道”等;最后,它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儒学文化,如“人性本善”、“乐礼”等。
易经到底是什么?

易经到底是什么?关于易经,凡我华人几乎无有不知其名者,然而你要问什么是易经,则不知有几人能说清楚,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啦。
专家教授说易,术语堆砌,艰涩难懂;行业流派说易,为我所用,牵强附会;江湖术士说易,别有用心,故弄玄虚,如此咱老白姓说起易来,很玄妙啊,不是咱可以明白的!其实,易经幷不是什么阳春白雪,也不是什么下里巴人。
易经是什么?《易经》一般又称作《周易》,在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以我的认识,可称其为华夏文化之根,世界上传承最为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之所以称其为根,我们首先要从其由来说起:易之产生、创作、传承与成书,历来有“三古”“三圣”与“三易”的美妙传说:“三古”指的是易所历经的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上古时期是指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代。
或者说是夏以前的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 中古时期在易的发展中通常指的夏、商、周(西周)三代时期;而近古则是指春秋战国(东周)以后距今约2500多年的时代。
“三圣”系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上古之圣为伏羲:相传伏羲和女娲为华胥氏的儿女,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一词应该就是以这位始祖母和第一个王朝夏德名字合成而来。
在此时期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根据以上史书的记载,华胥氏为风姓。
她在现在的古雷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宁泗水县华胥山华村水库)边感孕,生下伏羲,在山东的承注山(济宁南四十里)生下女娲。
由此,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继承和传播辉煌的华胥文化,她踏遍了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山东的济宁、四川的阆中、甘肃的天水、陕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巽 、坎 、离、 艮、兑 ”八个 基本 卦 ,称 为 “ 八经卦 ” 。接着 , 再将 “ 卦 ”两两 相叠 ,构成 六十 四个不 同的六划 组合体 , 八 即“ 六十 四卦 ” ,每 卦 中的两个 “ 卦 ”符号 ,居下 者称 为 八
“ 下卦 ”( 称 “内卦 ” ,居 上者 称 为 “ 也 ) 上卦 ”( 称 “ 也 外 卦 ” 。“ 十四卦 ”每 卦共 有六 条线 ,称为 “ ” ) 六 爻 。因此 “ 一
弗违 ,后 天而奉 天 时 ” 。
传 》 部分 。 易经 》 要是六 十 四卦 的卦形符 号与 卦爻 辞 。 两 《 主
所谓 的 “ 六十 四卦 ”( 也称 “ 别卦 ” ,是 由 “ ) 八卦 ”( 也 称 “ 经卦 ” ,两 两相 重而 得 。“ ) 八卦 ”则 由阳爻 ( )和 阴 一 爻 ( 一 )二 爻三叠 而成 ,形成 了八卦 ,即 “ 、坤 、震 、 一 乾
第 l卷第 0 0 2期 ・ 总第 10期 3
2 年 1月 ・下 半 月 刊 01 2
◎ 健EIREO CEOTLF HDDNAC IIECT NC N SN DD擞 E B远O 呻M A ̄ M 妫 程 f
《 周易 》与 《 黄帝 内经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 院,临沧 6 50 ) 7 8 5
一
”称为 “阴爻 ” 以 “ ”表 示 ;“ ”称 为 “ , 六 一 阳爻 ” ,以 “ ” 示。 九 表 六爻 的位 置称为 “ 爻位 ” 自下而上 分别 为“ ” , 初 、 “ ” 三” 二 、“ 、“四” “ ” 上 ” 、 五 、“ 。如 《 蒙卦 》 白下而 :
1 _ 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 《 .3 2 系辞下》日:“ 古者,包牺
氏之 王 天 下也 ,仰 则观 象 于天 ,俯 则 观法 于地 ,观 鸟兽之 文 ,与 地之 宜 ,近 取诸 身 ,远 取诸 物 ,于 是 始作 八卦 , 以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黄帝内经》一、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
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
由于这两种初始力量或趋势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个宇宙及人类社会。
《易经》作者用阴阳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卦,阴阳思想蕴含其中。
《易传》微显阐幽,明确地揭橥出阴阳大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的奇妙作用产生宇宙万物,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
《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素问.天元纪大论》)显然,这段论述是对《易传》阴阳思想的阐发。
《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现象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然有序的幕后指挥者。
《周易》和《内经》都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
在阴阳的关系上,《周易》认为,阴阳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系辞上》),《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乾坤即阴阳,《周易》认为,万物资始于乾阳,乾阳在万物的生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万物资生于坤阴,坤阴在万物生化中起辅从作用。
因为乾的性质是健运不息,坤的性质是厚德载物。
阳主阴从与阳尊阴卑的思想不可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自然哲学观念,后者是政治哲学观念。
后者虽然可由前者导出,但不是自然哲学本身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虽然应当受到批判,但在古代还是有它的存在理由的。
而阳主阴从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还是正确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如果双方完全等同,也就无所谓阴阳,矛盾统一体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合实际的。
阴阳观是客观辩证律的主观反映,本身就蕴含着阴阳主从的思想。
通过对《周易》的分析,也可见到这个意思。
《内经》也认为,阴阳无论在天地自然还是在人身,作用是不同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王冰注曰:“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曰消亡。
”可见《内经》认为,阴气性主安静,守藏于内,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关于阴阳的关系,《内经》有如下论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同上)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素问.阴阳离合论》)总之,《内经》认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
《内经》不仅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而且有所发展。
《内经》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
在《周易》中,阴阳主要作为自然哲学范畴使用;在《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
《内经》对《周易》的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的思想作了更系统明确的表达,并结合医学实际作了新的发展。
《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了三阴三阳的理论。
所谓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其中厥阴、阳明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所谓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三阴三阳是从量上对阳阴的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
三阴三阳合称六经。
一般认为,这一学说导源于《周易》六爻观念。
(《易学基础教程》第六章第五节“易学与医学”认为,经卦乾为三阳,坤为三阴;别卦乾为六阳,坤为六阴。
这个套式对经络形态形成的明显影响,是构成了正经脉阴阳对称结构。
)因为从形式上看,六经与六爻在数量上相合,而且六经的阴阳结构与六爻位相似。
六经中,阴阳各半;六爻位中,阴阳位亦各半。
六经从少阴到太阳,有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六爻位也表示事物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主外出,阖主入内,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
开阖思想显然源自《周易》。
《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辟即开也。
《系辞》认为,坤阴的功能是收敛包容,主入内,乾阳的功能是开放行动,主外出。
二、变易《周易》的中心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讲变易的,所谓变易,变化运动之谓也。
易,《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2〕阴阳不是对待的死物,而是盛衰消长的过程。
《易纬.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3〕一般认为,易有四义:简易、变易、不易、交易。
《周易》认为,大到宇宙天地,小到草木昆虫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所以易之四义中的变易,是其核心。
《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但是,变中又有不变,变易本身是不变的,变易与不易是对立统一的。
变易即动,不易即静,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静矛盾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
由于乾坤阴阳是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内在动力,所以虽然现象世界是品物流行的,但事物运动的法则性、规律性是可以认识掌握的。
正如《系辞上》所云:“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是所谓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上》)人类掌握了易简的道理就能依理而行,成就事功。
《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生生化化、运动不息的。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系辞下》)人类与万物亦随着自然的生化节律而运动。
“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系辞下》)《周易》运动观强调运动的往复循环性,这种观念成为支配中国人思维的核心力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
这一点由刘长林首先指出,他将这种观点叫做圜道观。
(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说:“没有圜道观,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如此模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充分表现了中国思维特色的,诸如阴阳、五行、八卦、六爻等影响深远的学说,就深深体现着圜道观念。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就是这种观点的经典表述。
这种生化运动是自天地开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
正如《系辞上》所云:“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而人类作为有智慧的生物,认识到天地的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所谓“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豫.彖》)因而,“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同上)顺动还包括抓住时机,依时而行,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彖》)《周易》的变易之道为《内经》所充分接受。
易、变易之词见于《内经》,易在《内经》中有变易、交换、改变等意义。
《素问.玉版论要》曰:“易,重阳死,重阴死。
”王冰注曰:“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变易者,复之纪”,意为变易是胜负报复的纲纪规律。
又《灵枢.终始》曰:“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4〕当然,重要的并不是名词的使用,而是《内经》全书贯穿着变易的思想。
《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衰亡,都根基于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
而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动静的辩证转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内经》认为,运动普遍存在于天地间的万物与人类之中。
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节律。
个体生命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人体的气血依昼夜十二时辰,从手太阴肺经到足厥阴肝经进行着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
疾病有着沿五脏、六经传变及“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运动规律。
更有意义的是《内经》并不是一般地谈变易运动,而是结合医学特点发挥出一套气化学说。
气化是气机活动变化的简称。
气化一词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其文曰:“各从其气化也。
”《周易》运动变化产生万物的思想,为《内经》气化学说奠定了基础。
《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特别是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气机理论的滥觞。
(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认为,脏腑气机升降应追溯于太极。
)《内经》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升降出入的气机循环运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是讲自然界的气机运动。
又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是讲人体的气机升降。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这是讲脏腑的气机升降。
最后,《素问.六微旨大论》总结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认为升降出入是万物存在的条件。
上文谈到,易,尚有易简一意,在《周易》看来,虽然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但是其活动轨迹都能用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来表达象征,卦象中蕴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