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黄帝内经那句话最经典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那句话最经典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里面有许多经典的句子很受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的一些黄帝内经经典句子,欢迎大家参阅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语录,盼望大家喜爱。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精选篇)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静,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
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注意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5."假如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推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伤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就是说:心情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行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行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闲逛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难过;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静,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
"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前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经典语录凝聚了古代医学大师的智慧,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原则。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语录,将带您领略古代医学的精髓。
### 1. 《素问》#### 1.1 “生气以通于四支,变化以应于百病。
”- **解析:** 健康的气息能够流通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病变的气息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保持情绪稳定,能够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预防疾病。
#### 1.2 “上古天真,民无事疾,故寿命有年。
”- **解析:** 古时人们生活简朴自然,心无杂念,因此少有疾病。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心境平和,过简单的生活,有助于延年益寿。
### 2. 《灵枢》#### 2.1 “人伤于寒,必忧惧恐。
”- **解析:** 寒冷天气容易伤人体,导致身体不适,同时也会使人情绪低落,心生恐惧。
因此,保持身体温暖,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2.2 “喜怒不节,乃伤神气。
”- **解析:**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人体的精神气息,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
### 3. 《针灸甲乙经》#### 3.1 “天地之气,与人相通。
”- **解析:**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内外的气息都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
因此,调节身体的气息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协调,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 3.2 “刺不在多,而在于中。
”- **解析:** 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准穴位和施力的力度,而不是刺多少针。
精准的刺灸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 结语黄帝内经的经典语录凝练了古代医学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健康养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追求长寿与幸福。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导读:经典句子黄帝内经经典句子1、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9、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10、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11、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阳化气,阴成形。
1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5、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6、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7、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18、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9、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0、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21、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2、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五十句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五十句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是黄帝内经中的五十句经典语录,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2. '生气以为文,死气以为质' - 表明气的流动与生命活力息息相关,并且强调了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3. '不知者不知,知者不言' - 意味着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和体验,而不是空谈和炫耀。
4.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
5. '心为君,脾为相,肝为将,肺为卫,肾为主' - 揭示了五脏六腑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宜怀大虑而少烦小事' - 提醒人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计划,不要为琐事而烦恼。
7. '贵在知足' - 强调要满足于现状,不要贪婪和不满足。
8. '喜怒哀乐,志意安宁,遇事不惊' - 强调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9.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意味着事物的双重性,提醒人们要正确使用和掌握事物。
10. '不善治者不足信' - 强调了专业能力和经验对医生和治疗的重要性。
11. '阴阳相推而为天人' - 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1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养生' - 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健康。
13. '疾病者,先其络,后其脏' - 提醒人们要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14. '心病生于忧患,止于欢喜' - 强调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

《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黄帝内经》中的10句精华,养生原典,建议每天读一读.1.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脏化生成五液,心脏主要化生出汗液,肝脏主要化生出泪液,肺脏主要化生出涕液,肾脏主要化生出唾液,脾脏主要化生出涎液。
2.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好的嗜好是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睛,淫邪之事业不能够蛊惑他们的内心。
无论是愚笨还是有智慧,有贤德还是低下,都不能够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才是符合养生之道。
3.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4. 五藏者,故得六腑互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所说的五脏,自然包括与其相表里的六腑,还有经络所联系的支节,受邪后各有虚实。
其病所在的部位,随具体情况而调治。
5.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所说的真气,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并合,起着充养人身作用的一种气。
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清气无法上升而滞于下,便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如果胃中的浊气在上塞在,便会产生胃胀等疾病。
7. 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灵枢·脉度》眼睛的色彩,脸部的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8.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素问.皮部论》络脉气血不足,经脉气血有余,其表现为脉口部位热而尺肤皮寒,发生在秋冬为逆,发生在春夏则为顺,治疗时可泻经灸络。
9.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经过脾胃吸收营养精华之后,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经过经脉汇集在肺部,并且通过呼吸,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1、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3、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4、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5、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6、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7、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8、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0、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1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12、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
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4、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1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7、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8、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1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20、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2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3、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帝内经的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的经典句子1.养生之道,相去甚远。
2.天地之道,大其言矣。
3.无病上医,病已下药。
4.上工骨不可补,解其结,续其绳。
5.圣人医世不医身,治未病,不治已病。
6.用针者必调气。
7.反颇乃通也,以通则和,和则能久。
8.非其材不能胜其教,非其道不能传其器。
9.石在床外,路宾仰之;草在泰山外,马驱鸣之。
10.天地之间,物之间,人之间,物有精气,人亦有之。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君子之道,审定与是非也。
13.奇矣哉,吾知道之真,谓人生一者死,谓人行死之道而生。
14.道者万物之奠。
15.始于足下,止于顶项。
16.脉为阳者,以左为右,脉为阴者,以右为左。
17.精气为命。
18.邪之所胜,其气必虚。
19.心者,邪之所伏之府也。
20.若人脏热者不能使虚劲内攘轧之,虚邪转臼连着之。
21.养心莫喜,养心莫怒,心安即和。
22.心安即智,心和即福,心喜即寿。
23.怀喜人,怀恶人,者寿。
24.血气和为喜,不和为恶。
25.心喜和,则气血自和,营卫之气舒;不和,则气血自鸣,营卫之气不舒。
26.心喜和,则荣卫自安而不动;不和,则荣卫自失而不守。
27.不和则寿者,年五十之前也。
28.心合神安则以之自悦,骨肉节利则使之自乐。
29.复为我起淳淳,从容出淳淳。
30.执一之道,与民亲。
与民亲,天下之民莫不爱。
31.持一之心,观万象。
观万象,天地人神之道无不集也。
32.止则无有不止。
3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其法则全,其神则灵。
34.是故圣人之养生也,法于阴阳,四时五行之变化也。
35.夫上古圣人之知命也,法于自然。
36.帝曰:人犯怒伤肝,是谓肝犯,何以知之?岐伯曰:怒伤冲,冲者生病也。
37.怒则血气直上,而阳气上争,阴气下伏。
38.人者,天地之间也,禀乎天地之气而生也。
39.天生寒热,人生寒热。
40.五运六气,所以岁寒温凉,天之常也,人亦应之也。
41.医道源远历史悠久,黄帝内经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42.四气调神,五味调众。
43.房室之病,必先其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黄帝内经经典句子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9、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10、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11、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阳化气,阴成形。
1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5、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6、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7、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18、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9、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0、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21、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2、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5、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6、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27、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28、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29、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30、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3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2、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
33、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4、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35、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36、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37、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38、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3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40、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41、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
是为真脏见,皆死。
42、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4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4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5、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46、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47、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48、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49、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0、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