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为民的晏子

合集下载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简介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晏子人物简介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晏婴,别名晏平仲、平仲,山东夷维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

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甚至将晏子比为管仲。

晏子人物生平庄公之死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

恰在此时,齐庄公和大贵族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

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齐庄公以向晋国解说。

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来坐陪。

相关连环画崔杼称病未去。

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我又可以借机会见棠姜了。

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士射了。

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晏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齐庄公。

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殉而葬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随从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婴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

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

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

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

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辅佐齐国君主几十年,他勇谏君过,体恤民众,为政清廉,正直无私,留下了许多感动人心、启人心智的故事。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请各位大夫痛快的畅饮,不必讲究礼节!”晏子听后马上进言说:“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就是因为存在礼节。

现在齐国五尺高的儿童,力气却都超过我,也胜过您,如此却不敢做乱的原因,就是敬畏礼节。

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换首领。

大臣们如果抛弃礼法,国家必乱,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所以人不能离开礼法的约束。

”景公觉的很扫兴,转过脸去不听,也不理晏子。

过了一会儿,景公有事出去,除了晏子安坐不动之外,其他大臣都站起身来相送。

等景公办完事回来时,晏子也不起身相迎。

景公招呼大家一齐举杯,晏子却旁若无人,先把酒喝了。

景公见晏子这样没有礼貌,怒对晏子说:“你刚才还大讲特讲礼法是如何重要,而你自己却一点都不讲礼法。

”晏子离开席位,连忙施礼说:“臣不敢无礼,请大王息怒。

我只不过是想把不讲礼节的实际状况做给大王看看。

大王如果不要礼节,就是这个样子。

”景公听了恍然大悟,忙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听从你的劝谏。

”从这以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来治理齐国,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晏子看到景公爱好奢华,就常以自身节俭去规劝景公。

他身为相国,但住的房子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在闹市附近的低矮的旧房。

景公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不同意,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过份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人不能追求奢华,再说这里买东西方便,又能体察民情。

”过了不久,晏子出使晋国,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从新盖了一座大宅第。

在出使归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掉,请搬走的百姓再搬回来住,给百姓建房子。

经多次请求,景公同意了,晏子才驱车进城。

有关晏子的故事(通用12篇)

有关晏子的故事(通用12篇)

晏子的故事有关晏子的故事(通用12篇)晏子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有关晏子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晏子的故事篇1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女儿,从小就生得乖巧可爱,特别惹人喜欢,齐景公对她更是爱如掌上明珠。

齐景公从宫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女官,对女儿辅导培养。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长大了,不仅相貌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成了朝野皆知的绝代佳人。

渐渐地,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把齐景公愁坏了。

许多上卿、大夫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到这位佳人。

一来可以跟国君联姻,即使以后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遭到砍头、抄家的惩罚;再者,百官知道后都会来巴结自己,说不定能捞到很多的好处。

但是当时有个规矩,就是诸侯之女嫁给诸侯之子,可景公担心把女儿嫁到别的国家去,父女就再难见面了,而且一旦两国交战,女儿的处境就更难了,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又打算把女儿下嫁给国内的臣民,这样是离女儿近一些,可以常见到女儿。

但他又担心门不当户不对,被人笑话,便也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晏子,晏子身为齐国的相国,女儿嫁过去,做一位相国夫人,也不算辱没门庭。

但他不知道晏子是否同意,不能贸然行事,必须亲自去听听晏子的意见。

这一天,齐景公坐车来到相国晏府。

晏子见国君到来,慌忙出来拜见,说道:“不知君侯光临,有失远迎,臣罪该万死!”齐景公说:“相国不必客气,寡人在宫中呆腻了,来到相府与相国唠唠家常,不必大惊小怪。

”晏子吩咐家人赶快摆酒,为君侯接风。

既然是家宴,晏子也就不拘礼了,唤出相国夫人来给齐景公斟酒。

齐景公问:“这是相国夫人吗?”晏子回答:“对,这是臣的糟糠之妻。

”齐景公等相国夫人退下后,说:“唉!真是又老又丑啊。

寡人有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就把她嫁给相国做妻子吧!”晏子离开坐位,对着齐景公恭敬地回答说:“现在她是又老又丑,可我与她生活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也赶上过她又年轻又漂亮的年华。

晏子的品质

晏子的品质

晏子的品质
春秋后期,齐国宰相晏子是各诸侯国中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机智善辩,雄
才大略,上帮齐国发展壮大,下对百姓爱抚有加。

可有时候,他还会充当坏人的.角色。

有一年冬天,趁晏子出使鲁国,齐景公赶紧强行征调民力建造亭台,准备供他游玩之用,使得许多劳工在寒冷中挨饿受冻,痛苦不堪。

晏子回國后晓得此事,并未当面忤,在齐景公举办的出营宴上,晏子不看看歌舞也不
怡然自得莱,却演唱了一首“冷水刺骨,浸湿衣服,叫做我怎么办?朝廷荒淫,奴役我,
叫做我怎么办?”的歌,演唱回去后也不骂人,上涌着眼泪盯着齐景公。

齐景公心知肚明,自觉心虚,一言不发愧疚地说道:“你先不要这么哀伤了,我晓得弄错了,马上命令停建
就是了。


得到这个保证,晏子告辞离席,直奔建筑工地,但他不是去宣布停工的好消息,而是
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诧异的事。

他提着鞭子一个个地鞭打那些劳工,边打边骂:“你们这
些平民百姓都有房子遮风避雨,现在为国君修建个亭台,反而这般拖拖拉拉,到底是为什么……”劳工们很生气,纷纷在底下痛骂:“晏相国这是在伤天害理,助封为虐,更加可恶!”
责骂完,晏子看著劳工们群情激愤了,便拍拍手挤上车回家了。

这边他人还没有到家呢,那边齐景公的停建意旨就传至工地上,刚才还在怨声载道的劳工们顿时例如荣获赦免,大喜过望,无不对齐景公感恩戴德,之前的恨意Givry。

晏子下念百姓上顾国君,是维护国家根基稳定的人臣的本色表现。

在百姓面前充当恶人,自己担恶名,扬齐景公美名,这个宰相的本事可谓是精巧至极,哪个君王会不喜欢?
晏子历任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就是证明。

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晏子缘有何办事,为何能为官久之?

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晏子缘有何办事,为何能为官久之?

春秋时代伴君如伴虎,晏子缘有何办事,为何能为官久之?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相继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把持朝政数十年,直到去世。

晏子信奉儒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竭忠尽智辅佐国君,使得齐国在强国林立的春秋时代安然无恙。

众所周知,官场波诡云谲,伴君如伴虎,为人臣者时刻面临被被贬甚至被杀的危险。

特别是忠臣,正道直行,容易遭遇佞臣的算计、昏君的罢黜,为官长久者鲜有。

作为忠臣的晏子,能够身处官位数十年,必有过人之处。

《左转》《晏子春秋》等史籍记载了晏子的事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晏子为官的独特风格。

一、以高洁品行博得众人的爱戴为官者,上要对国君负责,下要对僚属和百姓负责。

而要真正负起责任,在一些事情上作表率是一个重要的选项,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晏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首先,晏子为官清正廉洁。

晏子多次婉拒国君的赏赐,一生保持生活的简朴。

有一次,景公想封赏晏子,就对晏子说:“先君桓公赏赐管仲十七个县作为其子孙的食邑,还将这件事刻写在竹帛上,并通报诸侯国。

现在寡人想效法先君,封赏先生采邑作为您子孙的生活来源,怎们样?”晏子坚辞不受。

还有一次,景公要赏赐给晏子白狐裘皮、黑豹衣襟。

这两种裘皮都是价值千金的贵重物品,一般大臣很难得到。

景公让梁丘据替自己办这事,梁丘据往晏子家跑了三次,都被晏子推辞了。

景公不高兴了,对晏子说:“先生不接受,寡人也不穿戴了!”晏子以“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为名,最终也没有接受赏赐。

其次,晏子生活俭朴。

晏子提倡节俭,“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他不但是节俭号令的制定者,更是节俭的实践者,给别人做出了榜样。

“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

”一件狐皮衣,晏子穿了30年,可见晏子节俭到了什么程度。

最后,晏子为人方正。

《内篇杂下第24章》记述,景公有一爱女,要嫁给晏子。

景公到晏子家饮酒,看到了晏子的妻子,问晏子:“这是您的内人吗?”晏子点头。

史记廉政小故事

史记廉政小故事

史记廉政小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在这部巨著中,有许多关于廉政的小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晏子的“节俭”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大臣,他非常节俭。

有一次,晏子陪同齐景公参加一个宴会。

宴会上,齐景公看到晏子的衣服很破旧,就送给他一件新衣服。

晏子接受了这件新衣服,但并没有穿在身上。

宴后,晏子把新衣服还给了齐景公,说:“我穿这件衣服已经很久了,虽然它很破旧,但它还能穿。

我不能接受您送给我的新衣服,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敬佩他的节俭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政就是要勤俭节约,不追求奢侈和浪费。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他非常注重选拔人才。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有很高的才能。

于是,孟尝君派人去请冯谖来见他。

冯谖来到孟尝君的府邸,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才能?”冯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我可以为您做‘鸡鸣狗盗’的事情。

”孟尝君觉得这个回答很有趣,就让他留下来了。

后来,冯谖果然为孟尝君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想要处死孟尝君,冯谖设法让孟尝君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想要把孟尝君召回京城,冯谖让孟尝君假装生病,从而避免了被召回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看重才能,而不是出身和地位。

同时,廉政就是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赵盾的“清廉”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清廉。

有一次,赵盾在巡视国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贪污受贿的官员。

这个官员为了贿赂赵盾,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

赵盾拒绝了这个礼物,并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官员。

赵盾的清廉得到了晋景公的赞誉。

晋景公曾经送给赵盾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效力。

赵盾虽然非常喜欢这块玉璧,但他还是坚决地拒绝了晋景公的好意。

他说:“我为国家效力,不是为了得到金钱和财物,而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晏子简介

晏子简介

晏子简介: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史称‚晏平仲‛。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

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故事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矮小,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故事翻译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知道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小洞中进去。

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

‛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晏子治东阿
通假字
属托不行 并曾赋敛 仓库少内
属——嘱 曾——增 内——纳 辟——避
再拜便辟
晏子治东阿
古今异义
于是明年上计
属托不行 便事左右 改道易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是未到来的年份
古义:不去做 今义:没本领,不能够 古义:近臣 今义:表示方位 古义:更换行事方法 今义:改变行动路线
晏子治东阿
刘 向 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并回答: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晏子治东阿
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 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 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 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 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晏子治东阿
古义:国库 今义:泛指仓库
仓库少内
晏子治东阿
词类活用 三年不治 臣请死之 以利贫民 属托不行 动词用作形容词,治理好
为动用法,为……而死
使动用法,使……收益 动词作名词,嘱托的事情
而君反以罪臣 名词作动词,加罪
晏子治东阿
一词多义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道歉 感谢 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挥手谢公卿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告诫
3、齐景公听到“仓库少内„饥者过半” 竟然不像上次那样发怒,反而下席而谢 说“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1)认知真相,罪在自己在政权与权臣的选 择上,齐景公选择了国家政权,肯定了晏子 第一次治政让利于民的做法,从侧面证明了 齐景公是贤明之君。 (2)在这里用这个判断句,意味着“我把治 理大权完全交给你,一切由你说了算”,表 现了齐景公把东阿交与晏子治理的决心,是 要晏子全权管理,齐景公决不再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政为民的晏子
[摘要]: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晏子,近承管仲重民思想,远接周公“保民”思想。

晏子深刻地看到了民心向背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更提出了“以民为本”的口号。

[关键词]:勤政为民以民为本克己奉公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人。

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晏子所处的时代,正是齐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所事三君灵公、庄公、景公皆昏庸腐朽无能之辈。

齐国仍能保住宗庙社稷,衰而不亡,实赖晏子之力也。

一、勤政为民,就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晏子近承管仲重民思想,远接周公“保民”思想,深刻地看到了民心向背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以民为本”的口号。

晏子在其诸多谏议中使用了“爱民”、“乐民”、“利民”、“厚民”、“恩民”等字眼,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晏子的重民思想。

观其从政一生,始终把民众疾苦挂在心头,竭力规劝国君体察民情、体恤百姓,阻止国君做伤害百姓的事情。

并多次劝谏齐景公减轻税赋,减少滥刑,节省民力,照顾孤寡,为齐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缓和了阶级矛盾,使齐国衰而不亡。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心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才能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真正为人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二、勤政为民,就要体恤民情,解民之忧
齐景公之世,晏子的施政措施始终是围绕重民、爱民、惜民进行。

《晏子春秋》体现晏子爱民思想及行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体恤民情。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十九》记载,齐景公出游于寒冷的路途,看到腐烂的尸体,默不作声,问都没问。

晏子就举出桓公爱民,百姓拥戴的实例,用夏商周亡国的教训,借机向齐景公阐明了体恤民情的重要性,使得景公让人收拾死尸,把粮食发放给百姓,离京城40里远的贫民,一整年不服徭役,景公三月不再出游。

其二,关心民众疾苦。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十》,齐景公在位时,雪下了三天不停。

齐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他说:“怪呀!下了三天雪,天却不冷。

”晏子就用古代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劝谏齐景公。

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话后,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其三,为民请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十五》记载,齐景公非常爱马,听说自己的爱马突然死亡,盛怒之下,要将养马人抓来杀掉。

晏子见景公要滥杀无辜,便向景公建议,养马人犯了大罪,不过在处决之前,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罪在哪里。

晏子于是向养马人列举罪状:“你共有三项死罪,第一,国君让你养马,马却死了;第二,死马是国君最宠爱的马;第三,你让国君因一匹死马而杀人,百姓听了,一定怨恨国君,邻国听了,一定轻视齐国。

”未等晏子把话说完,齐景公便明白事理,把养马人释放了。

晏子的爱民思想及实际行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各级领导干部应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查民情、体民意,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认认真真做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勤政为民,就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晏子一生为官,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段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

齐景公让晏子去治理东阿的第三年,齐景公把他召回,埋怨晏子把东阿给搞乱了,要治晏子的罪。

晏子当即表示改正,再用三年的时间,如果治理不好甘愿受罚。

三年后,果如其然,齐景公对晏子治理东阿的成绩大加赞赏,并问晏子是如何做到的。

晏子对齐景公说:“过去三年,我尽全力为老百姓做实事。

修路筑桥,动用民力,整顿社风,那些懒惰的人怪我劳民伤财,那些行为不轨的人不喜欢对他们整顿;因为审理案件时不跟权贵打招呼,他们对我意见很大;身边左右的人、还有亲戚里道求我帮忙,我总是公事公办以致他们得不到好处,也非常反感我。

整整三年都是这样,谁会有好名声呢?后来三年,我万事不管,一心对上迁就,忙于应酬,也不搞什么实事,身边的人有要求,我都尽力设法满足。

三年下来,天下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官。

其实,我过去招致指责的行为才是应该奖赏的,我现在招致奖赏的行为正是应该惩罚的呀!”
晏子治东阿的故事,以反面案例彰显了晏子的廉洁奉公,公正无私,不仅为后世树立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典范,同时对于现在的干部评价制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评价,应该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准确考核一名干部,必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彻底打破由少数“上面的人”说了算,而应由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说了算。

四、勤政为民,就要不尚奢侈,节俭自律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景公问及贤君治国之道,晏子回答说:“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晏子春秋•内问上十七》),指出当政者除“任贤”、“爱民”外,还应当俭约朴实、修养其身,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强化自身素质,树立公正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君尊而民安”。

晏子的良劝苦谏,抑制了景公的淫乐腐化,对于改变齐地奢侈腐败的朝政之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子身体力行,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齐景公多次赐晏子以市租、千金、封地、县邑、乘马、辂车都被他婉言谢绝。

晏子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呼吁当政者一定节俭尚廉,给全国官吏作个样子,也好要求全国官民
节衣缩食,一切从俭处事,否则,上行下效,就会助长奢侈风气,后果将不堪设想。

“成由俭来败由奢”,晏子清正廉洁的优秀品格,对于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晏子相齐,忧国忧民,廉洁奉公,躬行节俭,修身以率下,自律以劝上,用他的智慧和仁德去努力挽救一个行将没落的政权,使齐国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得到了诸侯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晏子一生清廉为官、勤政为民,他身上焕发出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熠熠,遗响不绝。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温顾历史,见贤思齐,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素养和执政能力,切实做好各项实际工作,有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当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方能领会并做到知行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