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

合集下载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修辞艺术著作,由刘勰所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研究了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原则,以下是我对刘勰运用修辞原则的一些理解。

首先,刘勰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为此,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必不可少。

刘勰认为修辞应该朴实自然,富有真情实感,不应该过于华丽和艳丽。

他强调修辞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气质和主题,以达到增强表达力的效果。

第三,刘勰关注修辞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指出修辞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修辞在不同的情境和目的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介绍了几十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同时,他也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不应机械地套用其中一种修辞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最后,刘勰注重修辞的整体运用和协调性。

他认为修辞应该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装饰品。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兴、旺、扬、衰、成、废”六种情感的运用原则,指导修辞在文章中的整体组织和运用。

他认为修辞应该从整体上服务于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通过对情感的渲染和推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修辞的原则和运用技巧。

他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修辞应该基于真实和现实的素材,注重描绘和表达事物,避免虚构和夸张;修辞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修辞应该整体协调,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装饰品。

刘勰的修辞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修辞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摘要:文学批评或鉴赏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魏晋之前只有散见于诸子各篇中的零星记述,不成体系,而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學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其在《知音篇》中着重论述了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些缺点,眼光精准,对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内涵及标准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批评的主体按一定的理论指导或标准要求来对批评对象进行鉴别、判断,对于它的内涵界定,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英美新批评派的兰塞姆在其《批评公司》一文中不无讽刺地说:“说也奇怪,似乎还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批评。

”童庆炳先生在其所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对它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就千差万别。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是儒道两家的文艺审美范式。

就儒家来说,孔子在其对《诗经》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

”古人对“无邪”的解释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汉儒认为《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的标准,为此给《诗经》加上了很多牵强附会的“史实”,例如说《关雎》表现了后妃之德。

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认为这种解释不能服人,于是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无邪”是针对读诗之人而言。

张少康先生认为上述这两种说法都不合适,他认为“孔子所理解的‘无邪’并不像后来汉儒、宋儒那样狭隘”,“孔子‘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刘勰字彦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刘勰大约生活在465到520年间,此间正是南朝刘宋末经历萧齐和梁武帝统治的前半期。

(萧齐于479年取代刘宋,梁武帝502年代齐,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统治最好的时期。

)刘勰原籍东莞,不是现在广东的东莞,而是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的一个古代地名。

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

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

因为穷,所以他后来就进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因此刘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学。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

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

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

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

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

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由五十篇短文构成,体系严密,材料丰富。

之所以要写五十篇,刘勰说这是遵循所谓的《易》学中的“大衍之数”,有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阐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

这四十九篇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五篇为“文之枢纽”的总论,分别是“原道”、“宗经”、“征圣”、“辨伪”和“辨骚”,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观点的,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

第二部分从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

分论几十种文体,包罗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债券契约上的文字。

文心雕龙刘勰

文心雕龙刘勰

文心雕龙刘勰文章一:《论文心雕龙刘勰的地位和贡献》大家好,我今天要写关于文心雕龙刘勰的文章。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和审美的论著,其中包含了成语、典故、修辞手法、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气质说”、“意象说”、“人我之隔”、“音律说”等很多新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作和传承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对于唐代文学的影响尤其巨大,唐代的诗歌、小说、散文等都有他的痕迹。

同时,他还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曾经深入到东晋和南朝的文学界,与一些著名的文化名流交往,获得了他们的赞赏。

总之,刘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篇幅:177字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概述刘勰的身份及其文学著作《文心雕龙》,指出其理论贡献和影响。

分析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当时的文学界的作用,突出刘勰的文学地位和重要性。

用词分析:运用了很多文化和文学术语来表达。

语言简洁明了,表述清晰流畅,但是内容较为简单。

文章二:《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些理论的探究》大家好,今天我要探讨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些理论。

首先是“意象说”,刘勰在书中提到:“意者,中之雌;象者,形之雄。

意象,文之主客也。

”意象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文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术语。

它强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情感和形象对读者情感产生的影响,只有意象具有独特的隐秘性和启示性才能引导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其次是“音律说”,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语声要遵守一定的音律规则,例如六韵、趋韵等,这些规则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韵律上的美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

最后是“人我之隔”这一理论。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

这部著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创作理论、修辞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学批评理论。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文学的“情”、“意”、“志”、“思”四个层次,认为一个作品要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品质。

这一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加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修辞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提出了“比兴”、“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些修辞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风格。

这一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风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批评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为当今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其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为当今文人雅士们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美学研究对象和文化传承研究对象。

在文学风格上,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古典著作。

作者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经典文言文,使文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一种深厚的知识气息,丰富了文本的叙事语汇和美学体验;另外,刘勰还精细地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技法,如形象、对比、讽刺和对照等,使全文锦上添花,形成华丽的文章风格。

同时,刘勰运用了文言文表述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充分发挥了古典文言文的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文化冲击。

此外,刘勰也采用了多种文体混搭的方式,如书信、日记、寓言、碎片等,运用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来丰富文章的结构,使作品看起来具有多样的艺术效果,深具吸引力。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它采用了文言文表达方式,采用了丰富的文艺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丝绸般的文学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权威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三十篇,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批评理论。

刘勰以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深刻地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章法”、“比兴”、“典故”、“评价”等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技巧,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章法严谨、比兴贴切、典故丰富、评价得体的特点。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精准,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在意后”等创作原则。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他对古代文学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个是红学,一个是龙学。

我们知道:《红楼梦》讲“情”,《文心雕龙》讲“理”;红学研究曹雪芹,龙学研究刘勰。

曹雪芹和刘勰,他俩有着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较凄凉,曹雪芹“举家食粥”,刘勰“家贫不娶”。

然而,他们两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竟成了不少后人的饭碗和知本。

在我们中国,还有国外,很多人都以研究《红楼梦》和《文心雕龙》谋生并以此为荣。

《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

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

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一、刘勰生平:可慨!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在《序志》篇的注释里面谈及刘勰生平的时候曾说到这么一句话:所惜本传简略,文集亡逸,如此贤哲,竟不能确知其生卒,可慨也已。

就是说刘勰的传记非常简略,令人不由得感慨系之。

周振甫所著《文心雕龙今译》一书在开头部分全文收录了《梁书·刘勰传》,他写道:那么伟大的一位文论家,仅有400多字的传记,何等的单薄啊![1]而且,他本有的传行于世的文集在唐初就已经不幸遗失了,现在我们仅知道他的《文心雕龙》和两篇有关佛教的论文,即《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像这么伟大的圣贤之人,我们现在却不能确切地知道她的生平,而只能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推断,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和惋惜.(一)青年时代——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梁书·刘勰传》云: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刘勰的祖父灵真,与刘宋时代的雍州刺史刘秀之是兄弟,刘灵真的生平无可考,其子刘尚,即是刘勰的父亲。

曾为越骑校尉,倘据《颜氏家训·涉务》篇所言“南渡士族至八九世末有刀田,悉资俸禄而食”之语,则这“越骑校尉”亦似是食禄用的虚衔,所以刘勰这一系应算是京口刘氏一族中较为落寞的一家。

[2]这里说他“早孤”,是说他尚未成年,刘尚便已亡故了。

刘尚挂个虚衔,多少还有俸禄可支,及其死后,生活便发生了问题。

但刘勰不谋别的出路,独找定林寺的和尚僧祐投靠,这里面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此“家贫不婚娶”五字,须分开来看:如果是无力婚娶,可能是为着家贫;如果是不愿婚娶,便不是仅为着家贫而已。

以刘氏家世,纵因贫困不能与当代显贵的子女结亲,但以一个笃志好学的士人,应该不难求得淑女,而其问题也许在于刘勰个性本即无意成家。

杨明照先生认为刘勰“不婚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家境的艰难,而是由于刘勰信佛,杨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中指出: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

[3]这种分析也是颇有些道理的,杨先生说刘勰年轻的时候固然穷苦,但是他一进入梁代就开始做官了,虽然此时已年过四十,但还是可以娶媳妇的呀,高既不成,低亦可就吧!那他为什么不婚娶呢?这恐怕就与刘勰信佛不无关系了。

范文澜先生认为刘勰不结婚的原因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刘勰的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去世了。

按照古礼,刘勰需要丁忧三年,三年过后就二十三四了。

正值此时,定林寺的著名佛学大师僧祐开始传法讲佛,招募弟子。

刘勰便在母亲的孝期结束后进了定林寺去投靠僧祐,成了高僧的得力助手,刘勰在定林寺里面一待就是十多年,既然在定林寺里面,那当然就不能结婚啦。

等他从定林寺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

之后,因夜梦孔子,他决定写作《文心雕龙》,并因此又耗费了四年的时间,待到三十七八岁,刘勰的《文心雕龙》倒是写就了,但他却把最佳择偶时间错过了,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祐“呢?南朝的寺庙对于当时的刘勰至少可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温饱问题,二是读书问题,三是就业问题。

刘勰到定林寺依投僧祐,可以避租课避徭役,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定林寺有相当多的藏书可供刘勰借阅,有很多学问满腹的高僧和同门可资请教与切磋。

此外,南朝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文士到武将,信佛者众多,达官贵人、鸿儒俊彦经常出入寺庙,出身寒门又胸怀大志的刘勰当然希望能在定林寺结识达官显贵,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他在《程器》篇的结论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

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从中可知他虽寄于僧家,若有机缘仍要进入仕途。

(二)负书候车——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在中国文学史上,“负书候车”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讲的就是刘勰。

《梁书·刘勰传》云: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刘勰写就《文心雕龙》之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看重和称道,仍然是个无名之辈,泯然于大众之中。

大家知道,西晋有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叫做左思,出身寒门,诗写得很棒,就是湮没无闻,不为人知。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窘境,左思就去请当时的权贵和名流皇甫谧为自己历时十载创作的《三都赋》作了篇序。

美文加上名人推介,使得《三都赋》即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借助于皇甫谧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刘勰对这一文坛掌故自然烂熟。

大概受到了“洛阳纸贵”的启发,为了谋取一定的功名和地位,刘勰决定用《文心雕龙》作为敲门砖来求得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的赏识和提拔。

可是,当时的沈约位高权重,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刘勰还是一介寒士,根本就没有资格去拜会沈约。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刘勰将《文心雕龙》的书稿装在一个布袋子里面,自己就背着这个袋子,守候在沈府的大门口,沈约出来后,他便不失时机地拦车求见,向沈约推荐自己的著作,整个看着就像一个书商贩子搞推销似的。

沈约把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文心雕龙》成了沈约的案头常备书。

《文心雕龙》很快流传开来,刘勰也因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声名鹊起,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

我们通过《梁书·刘勰传》来看看他的任职简历: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三)暮年时期——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五月,刘勰的恩师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僧祐的弟子正度为他立碑颂德,刘勰则因为善为文章,“长于佛理”而接下了撰制碑文的重任。

《梁书·刘勰传》云: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文集行于世。

僧祐去世以后,皇帝下令让刘勰回到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块编撰佛经。

这样,刘勰再次来到定林寺,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整理佛经,事成之后,刘勰主动地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家,而且,在皇帝还没批准的时候,他自己就先烧去鬓发,发誓出家。

后来,皇帝同意了,于是刘勰便在定林寺变服为僧,改名叫做慧地,皈依佛门不到一年就辞别人世了!总的来说,刘勰的一生都是很孤独很寂寞的,李建中教授认为刘勰是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的:文的世界、儒的世界和佛的世界。

[4]年轻的刘勰在寒冷的定林寺里面,暮鼓晨钟,青灯古卷,笔耕不辍,辛辛苦苦了三四年写成的《文心雕龙》却很久不被世人看重,他在文的世界里很孤独;后来,好不容易因为《文心雕龙》写得好,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出来做官,在仕途上前前后后奋斗了二十来年,虽“政有清绩”,却怀才不遇,难于跻身高位,儒的世界里他很寂寞;在佛的世界里就更加孤寂了,刘勰始于沙门,终于沙门,晚年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最后在定林寺孤寂地死去,终年约56岁。

二、时代背景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

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

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思潮。

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

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

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

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

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与原有的儒、道、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

由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

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

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

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

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

三、《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刘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思想,魏晋玄学、佛家思想。

(一)文师周礼《原道》篇指出:“道沿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刘勰把儒家的经典当作文章的典范,所以他认为讨论文学首先要向儒家圣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