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他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被广泛传诵。
他的诗歌精湛绝伦,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其中两首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无题·重帷深下帘半卷》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的是两人相见时的不舍,即使分别也同样难过。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深情与慷慨。
第一句诗句,写的是相遇与别离的难处。
第二句句,表现出春天已过,百花凋零,东风不再有力。
第三句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织丝的寿命已经到了尽头,亦代表着诗人的感情也到了极点。
第四句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已经烧尽,泪水也才停止流泪。
第五句句(晓镜但愁云鬓改),登场人物悲愁满怀,情感超越了日常生活。
第六句句(夜吟应觉月光寒),表明登场人物在黑暗中孤寂无盼,常为思念之情而凄寒。
最后两句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顺势展开超脱尘世的想法,表现出诗人希望的人格面貌。
其次,我们再看《无题·重帷深下帘半卷》。
重帷深下帘半卷,笛声细细似留魂。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世事短如行人去,但奢望才难再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中借用了曲乐的形式,表达了登场人物的情感。
首句写的是和文人墨客交往时,不得不用帘帷分开,留有半掩。
第二、三句写的是乐声如同鬼魂一般,让人心醉神迷。
第四句写的是这首曲子只能在天上听到,凡人也就很少有机会欣赏到。
接着,悠然倩影间,脉脉伊人心声倏闪。
第五、六句(世事短如行人去,但奢望才难再论),表现登场人物往事的转瞬即逝。
然而,他仍未放弃奢想,觉得这曲子也许还能再听到。
最后两句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由底而上,文风悠久,气象清新,融化着人的情感,诉说着人的爱。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锦瑟遗情】
中的爱情、怨恨、惆怅和迷惘,该是怎样的 哀恸?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 境。 这首诗为李商隐46岁时所作,据说怀恋 一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 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正如《玉溪生诗集笺 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 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鉴赏:
首联:〈起〉:锦瑟:古瑟,也叫古弦,有五十条丝弦,后
来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 例:“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宋) “佳人锦瑟怨华年!”——元好问《青玉案》 无端: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首联连用了多个数量词,读来不但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会 产生一种神奇的美感,为什么? 答:由于诗人对数词作了巧妙的组合,诗人不指明弹奏者和 听众是谁,也不说明弹奏的曲目和现场的氛围,从而使“一 弦”“一柱”有了一种朦胧之美和多义之美。同时,在这首 诗中,数词的使用还有一种音韵美,“一弦一柱”、“一音 一节”、“一顿一韵”和谐匀称。
【伉俪深情】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有一首七夕那天写的《曼倩辞》 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间。 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 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 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 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 十五岁,盛年时即郁郁而逝。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 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呀!你要那么多弦干什么?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风采”的《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马嵬》(其二)则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内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并掌握《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体会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李商隐诗两首。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1)分析《锦瑟》的表达技巧,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解读《马嵬》(其二)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4. 例题讲解以《锦瑟》为例,分析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马嵬》(其二)中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情感,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锦瑟》表达技巧:比兴、象征、拟人情感: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2. 《马嵬》(其二)表达技巧:对比、用典、讽刺情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锦瑟》和《马嵬》(其二)。
(2)分析《锦瑟》和《马嵬》(其二)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1)见教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李商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内容梳理

李商隐诗两首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典故、传说)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直抒胸臆)三、关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
四、写作素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角度点拨:①发自肺腑的情感常常稍纵即逝;②情感的脉搏由自己把握。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李商隐诗两首》,包含《锦瑟》和《无题》两首诗。
详细内容如下:1.《锦瑟》:全诗四联,通过对锦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2.《无题》:全诗四联,以女子刺绣为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壮志难酬的哀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
2.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古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2. 板书内容:《锦瑟》:主题、意象、手法、情感《无题》:主题、意象、手法、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锦瑟》和《无题》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2)从艺术特色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 答案:(1)主题思想分析示例:《锦瑟》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而《无题》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哀叹。
(2)艺术特色比较示例: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但《锦瑟》以锦瑟为线索,寓意人生;而《无题》以女子刺绣为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抱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解题 诗的题目是《锦瑟》,但也有 人认为这是一首无题诗,你同意哪种观 点?请说说理由。
• “锦瑟”:瑟,乐器名, 有五十根弦,后来多为 二十五根弦,音节繁复; 锦瑟,雕饰华美的瑟。
• 据史书记载 “太 帝使素女鼓五十弦, 瑟悲,帝悲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 弦。”锦瑟乊音即 凄婉乊音,“诗言 志”李商隐借凄婉 的锦瑟乊音来表达 内心的凄苦。
比喻美好的时光、梦想、情缘 或前途
情感
-----
美好的时光、梦想、情缘或前 途,难以把握,可望而不可即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 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共用了四个典故:
庄周梦蝶化蝶 望帝魂化杜鹃
-----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凄凉悲慨
南海鲛人珠泪 -----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 蓝田山产玉 -----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
无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
题
心 有 灵 犀 一 点 通 。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翼 ,
画 楼 西 畔 桂 堂 东 。
昨 夜 星 辰 昨 夜 风 ,
伉俪深情李商隐
•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 爱上王茂元乊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 小姐丽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丽行结婚 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 的《夜雨寄北》,仌然为现代人称道,亦 为乊辛酸。
讨论
• 锦瑟的主旨到底什么? • 一说 爱情诗 • 二说 政治诗
两诗比较
• 共同特点 • 语言:清词丽句 镶嵌典故 包藏细密 意境朦胧 • 不同 • 表达手法 • 一 侧重象征手法 • 二 侧重讽刺和对比
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一、关于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豁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进士第后娶王茂元女。
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敌,党于令狐的人认为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
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商隐。
商隐对政治本来很热心,却始终不能得志,这和他得罪令狐氏,处在朋党倾轧的峡谷里不无关系,虽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这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任何一个。
他先后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
最后客死在荥阳。
有《玉谿生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
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
他同情“不师孔氏”的元结,更同情“言皆在中兴”的刘蕡。
他反对藩镇割据,又反对宦官擅权。
可惜他“运与愿违”,由于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
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
向的一个诗家。
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有独特的风格。
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常常因为有声、有色、有新语、有巧对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为能含蓄和多比兴而吸引人去玩索。
后代学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体作者,专门讲究典故和词藻,在语言的色泽上用工夫,形式主义的倾向非常显著。
李商隐自己的诗也不免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缺点。
有时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语工而意不及”的批评。
不过他也能够不依赖典故而达到很高的表现效果,例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有情调,有色彩,有气氛,却并不靠典故来烘托牵引。
他的咏物诗如《赠柳》的“堤远意相随”和《蝉》诗的“一树碧无情”,除表现事物的特征还写出它在诗人头脑里引起的特殊感觉,绝非寻常的刻画,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办得到的。
至于《夜雨寄北》那样述情如话的诗,虽然为数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领。
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2.《马嵬(其二)》颔联、颈联、尾联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请完成下列表格,体会并总结对比的作用。
探究:
顺序
对失去安稳的宫廷生活的惋
颔联
活作对比
惜,感叹逃难生活的艰苦
“此日”的狼狈与“当 引人思考导致这种状况的原 颈联
时七夕”的恩爱作对比 因
顺序
对比内容
作用
皇帝保不住自己的 以反问点出主旨,启发世人记取唐
而于最初奠定了这一切的,是他的代表作《锦瑟》。诗人 以晦涩而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令所有人感伤叹惋的心境。如文 章开头所述,那心境已是脱离了现实与梦境之外的。正因其晦 涩,便有了千千万万种理解。“此情可待成追忆”,乡情,爱 情,亲情,友情,恩情,绝情,便都是情了。于是,拥有可待 追忆之“情”的人,都得了这首诗,悟了这首诗,以不可言 传、只得意会的怅惘之境,叹了这首诗,也深深记住了那最初 构造其境的传奇之人——李商隐。
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 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墨弄风流李商隐 名吟一句,风流千古。 那是个思想灵魂飞入了梦与现实之外的诗人,“蓝田日暖 玉生烟”。他一生于官场潦倒无功,却在诗文中倾注了举世惊 叹的情思,“夜吟应觉月光寒”。他用精妙奇丽的一行诗,便 可道尽沧海万物的明丽惆怅。他是晚唐文坛的巅峰人物,笔者 心中的一代风流诗人——李商隐。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品格高 尚;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暗合作者的身 世。
颔联两句写蝉鸣到五更天亮时,已稀疏得快要断绝了,碧 绿的树叶,并不为它的嘶叫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扩大了诗的内容。
尾联用拟人手法写蝉。“君”与“我”对举,蝉的“难 饱”正与诗人自己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这个与 蝉的命运相似的“薄宦”,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 归之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组别:组号:_________ 姓名:
【自主学习】
1.题解
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2.常识介绍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3、自读诗歌,结合注释试着鉴赏全诗。
【当堂检测】
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合作探究】
1.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2、《马嵬(其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来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巩固练习】默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 ,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4、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鸡人报晓筹。
______________,不及卢家有莫愁。
【拓展阅读】
李商隐诗选读,体会其咏史诗。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