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_民族化_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
《2024年省察与重塑_当代国产电影的民族精神旨归》范文

《省察与重塑_当代国产电影的民族精神旨归》篇一省察与重塑_当代国产电影的民族精神旨归一、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对于传递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引导社会风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国产电影在省察与重塑过程中,如何回归和发扬民族精神,为观众呈现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二、省察:国产电影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回顾回顾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现在的数字化制作,国产电影在技术和形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精神始终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觉醒,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多元,国产电影一直承载着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文化价值的使命。
2. 现状分析然而,当前国产电影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电影作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坚守民族精神、传承文化价值成为当代国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重塑:民族精神在当代国产电影中的体现1. 主题选择在省察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当代国产电影开始注重在主题选择上回归和发扬民族精神。
例如,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作品,通过展现民族英雄的形象和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尚。
2. 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方面,当代国产电影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拍摄技术和手法,结合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使电影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所传递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精神在当代国产电影中的价值与意义1. 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灵魂所在。
通过电影这一文化媒介,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社会价值当代国产电影在传递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入学测验试题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入学测验试题————————————————————————————————作者:————————————————————————————————日期:06年电影历史与理论一,填空。
15个空,一个1.5分,一共30分(操这帮××不会算数)1.《姐妹花》的导演是_____2.《风云儿女》的编剧是_____导演是______3.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作者_____国家______4.《新女性》是由____公司的_____导演5.《黑社会(龙城岁月)》按照类型片划分,属于_____6.《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引”的词性_____意思是_____7.《战国策•卷十一•齐策四》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 “谢”的意思_____8.模仿说首次概括总结是由_____在_____书中提出9.除了《骆驼祥子》之外,鲁迅的小说还有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8个,一个10分,一共80分)浪漫主义主旋律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超现实主义跳切强盗片爱情片三,论述(40分)1.结合以前与当下对于“现实主义”的认识,举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8分)2.谈谈你对影视戏剧中“高潮”的认识(12分)3.谈谈你对影视作品中“模式”的认识(10分)影片分析:《求求你表扬我》07年电影历史与理论一、填空(10分)1.杂耍蒙太奇的创立者_爱森斯坦__,杂耍的含义____.2.叙事学理论的两个代表理论家有_____,________.3.《第七艺术宣言》作者__卡努杜___.4.《新拉奥孔》作者______.5.《故园春梦》的导演______.6.汉德逊所著的《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中认为两种电影类型的代表人物是____和_____.7.《谢晋电影十思》的作者是____.二、名词解释(40分)(少一个,请补充)1.电影指导委员会2.电影的锣鼓3.4.蒙太奇5.软性电影6.女性主义批评7.散文电影8.跳切9.现实主义10.叙事学三、简答1.1975年中国电影出现的创作上的新高潮.2.黑泽明的导演风格,用《罗生门》为例说明.3.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比较.4.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不同特点.四、论述1.中国文学上有“载道”和“散文”的传统,在电影发展上是怎样体现的?举例说明。
《2024年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范文

《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而在这个进程中,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
然而,如何处理民族电影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问题,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全球文化进行有效对话,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跨文化自觉的内涵与重要性跨文化自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和他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认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自觉对于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民族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主体性问题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主体性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民族电影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同时又能与全球文化进行有效对话。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体现在对全球文化的尊重和借鉴。
四、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主体性的关系跨文化自觉对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跨文化自觉有助于民族电影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他文化,从而在电影创作中融入更多元的文化元素。
其次,跨文化自觉有助于民族电影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跨文化自觉还能促进民族电影的传播与推广,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部成功的民族电影为例,分析其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表现。
这部电影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如何吸收全球文化的优秀元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推广等。
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文化元素。
在电影中,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往往成为重要的主题,通过讲述不同民族背景下的故事,传达着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剧情设定和电影制作等方面来探讨电影中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展现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通过塑造不同民族的主角,电影可以让观众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信仰和习俗,加深对民族认同的理解。
例如,电影《阿凡达》中的纳美族人对于他们的家园、自然环境和精神信仰有着深厚的认同感,这使得观众对这个虚构民族的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电影还可以通过将主角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他们在寻找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剧情设定的刻画电影中的剧情设定可以很好地呈现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主题。
通过展现民族传统、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电影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认同的力量。
比如,电影《卧虎藏龙》通过武术家的故事,将中国古老的武术文化融入到影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自豪感。
剧情设定还可以通过反映民族历史的重大事件,让观众对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通过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犹太人民族认同的坚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电影制作的呈现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在传递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通过音乐、服装、道具和场景的选择,电影可以再现特定民族的文化风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传统和特色。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运用了印度传统音乐,使观众沉浸在印度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印度人对摔跤这一传统运动的热爱和认同。
此外,电影制作还可以运用特殊效果和摄影技术,呈现出民族传统和文化符号的独特美感,提升影片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

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与经济的快速交流,跨文化自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各国的电影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尤其是民族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了许多电影从业者与学者们所思考的核心问题。
跨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对自己文化成分的正确认识及自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于民族电影来说,跨文化自觉就意味着要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这对于民族电影的艺术表达和社会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跨文化自觉对民族电影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民族电影需要尝试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吸收国际电影的先进技术和创意理念。
但是,民族电影的创作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自己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之处有清晰的认识,以免在迎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其次,跨文化自觉对于民族电影的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民族电影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题材选择,展现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民族电影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时代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民众需求。
而同时,也要注意在处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避免片面迎合国外观众口味,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特点。
此外,跨文化自觉也对民族电影的市场推广和受众认同产生了影响。
民族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品,需要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竞争优势。
在推广过程中,跨文化自觉意味着要在海外市场中注重对于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本土文化的输出。
通过灵活运用国际营销策略和本土文化符号,民族电影可以增强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跨文化自觉对电影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由于电影的文化属性和审美标准的差异,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再适用于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电影。
《2024年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范文

《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民族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主体性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自觉在民族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自觉来强化民族电影的主体性。
二、跨文化自觉的概念及意义跨文化自觉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认知、理解和尊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自觉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民族电影是指以某一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为题材,反映该民族特色的电影。
在民族电影中,主体性是指电影作品所表达的文化立场、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是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实现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四、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关系跨文化自觉对于强化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跨文化自觉有助于民族电影创作者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民族特色,体现文化多样性。
其次,跨文化自觉有助于民族电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最后,跨文化自觉有助于民族电影在传播过程中,更好地与世界观众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如何通过跨文化自觉强化民族电影的主体性1. 提高创作者的跨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电影创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尊重,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2.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电影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特色,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3.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电影节、电影展等平台,加强民族电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民族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4. 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民族电影的传播方式与手段,提高民族电影的传播效果。
六、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自觉对于强化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范文

《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民族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自觉在民族电影创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民族电影在主体性建构上的问题。
二、跨文化自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跨文化自觉的定义跨文化自觉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与他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自我定位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这种自觉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础。
2. 跨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自觉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民族电影而言,跨文化自觉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作品。
同时,跨文化自觉也有助于民族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1. 主体性的定义主体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民族电影中,主体性表现为创作者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表达,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努力。
2. 民族电影主体性面临的问题尽管民族电影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创作者过于依赖传统元素,导致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部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缺乏对目标观众的文化认知,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等。
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民族电影在主体性建构上的不足。
四、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建构1. 提升创作者的跨文化自觉提升创作者的跨文化自觉是解决民族电影主体性问题的关键。
创作者应加强自身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自我定位和表达。
同时,创作者还应关注国际电影市场和观众需求,以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视角创作作品。
2. 挖掘与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创作者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
建国以来少数民族电影民族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电影 佤族 》 《 、黎族 》 《 、凉山彝 族》 。不过 , 等 大规
模 的少数 民族 社会历 史 调查 尽 管具 有服 务政 治 、 经 济 、 化建 设 的作用 , 文 民族 志 电影 也 具有 抢 救 文化 的意 义 , 是这 与党 和政 府 的 主流意 识形 态 但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2 1 — 7 0
作 者 简 介 : 圉彬 (94 )男 , 南安 乡人 , 魏 17 一 , 湖 云南 大 学 中 文 系0 级 博 士 研究 生 , 山学 院 中文 系副 教 授 , 事 民 族 影 视 6 保 从
艺 术研 究 与 民族 文化 旅 游 产 业研 究 。
流 意识 的耦 合 最终 赢 得 了少数 民族 主体 独 立 自主发 展 民族影 视 产 业 的 自觉地 位 。
关键词 : 少数 民族 电 影 民族 主体 意识主 流意Βιβλιοθήκη 识 形 态耦舍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O 0 J 一2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7 (0 0 0 ~ 0 8 0 17 ~ 5 7 2 1 )4 0 6 — 5
摄制 完 成 民族题 材 的故 事 片4 部 , 及 1 个 少数 7 涉 8
民族 。 ( 对 于少 数 民族来 说 , 们 能够进 入少 Ⅻ’ 他
数 民族 电影 ,完 全是 因为 主流 意识 形 态 的需 要 。 因此 , 以汉 族 电 影艺 术 家 来 创 作 、 国 营 电影 制 以 片 厂 为制 作 主体 来 拍 摄 少 数 民族 电影 . 这 既保 “ 证 了党 的少 数 民族 政 策在 电影 领 域 中 的 贯彻 施 行, 同时 也加 强 了 以汉 民族 文化 特 色 为 主体 的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影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产儿,也是自西方引进中国的一种文化舶来品。
在电影“舶”入中国后这百余年间的历史演进中,电影的民族性问题,在艺术实践里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课题。
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的艺术实践,清晰地呈现出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
自《定军山》、《难夫难妻》发轫,到《春蚕》、《神女》、《渔光曲》、《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桥》、《祝福》、《林家铺子》、《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以及于《黄土地》、《野山》、《芙蓉镇》、《老井》、《开国大典》,又及于《英雄》、《集结风格等问题,虽多半止于实用性的形式与技巧层面,其理论的思辨性并不强,但也还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文在当时的电影界和戏剧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80年代初,电影民族化问题被与“现代性”的命题相衔接而引起了一场学术争鸣。
《文艺报》1980年第7期曾以《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为题,对当年的一次电影导演会议作出了报道。
陈荒煤在那次电影导演会上有个讲话,提出中国电影反映生活应当“具有民族特点”,“应该符合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
到1984年12月,在“新中国号》、《梅兰芳》等大片,它们一层层地被濡染并渗透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年的沧桑及其叙事的人文底色,由此而彰显出它所独具的东方民族风情及其无可替代的中华文明之华采。
1960年代初,谈文论艺的语境和空气在一段时间里相对地比较宽松,作为电影导演的徐昌霖曾撰写了一篇好文章,在1962年的《电影艺术》上连载,题为《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
作者从如何继承民族文艺传统的角度来立论,比较系统地触及叙事艺术中的结构、语言、技巧以及三十五周年电影回顾展学术讨论会”上,他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有一种情绪,一听到提民族化、民族性、民族风格就反感,认为我们不重视所谓电影的国际语言,认为我们保守,没有进取心,……”(引见《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这一场持续数年的争鸣,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引出的思考,争鸣的双方,是以是否坚持“现代性”,坚持“现代性”是否必然要与“民族性”相决裂作为焦点而划开了界限。
电影民族化的反方以邵牧君、韩小磊、杨延晋、张维安、马宗启等为代表,提 从电影“民族化”之争 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黄式宪出:“提倡民族化实质是一条棍子”,其出发点是“民族沙文主义”,是站在民族狭隘性和保守性的立场而盲目排外,固步自封。
邵牧君作为主辩者曾具体论述说:“‘民族化’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民族化’的论调与现代化步伐是相当不合拍的”,并又引申说,“在文化问题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
”继则断言,“在强调中国电影理论要有‘中国特色’的背后,潜藏着‘民族化’的要求,即把对传统的依附程度作为衡量理论的价值标准。
”电影民族化的正方,以罗艺军作为主辩者,他与李少白、林杉、凌子风、严寄洲、李俊、周予等则积极倡导中国电影需要建构民族特色,电影创作实践证明“民族化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民族化所追求的实质内容是“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罗艺军还分析了中国美学写意抒情的言志传统与西方美学中写实状物的模仿传统之间的差异,指出了含蓄虚化的传统审美心理与电影照相写实本性的矛盾及其调和的可能性。
他特别论证说:“借鉴外国与民族化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绝非截然对立。
”又说,“这种借鉴应该是一个批判地加以吸收的过程,是一个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过程。
”而所谓“以我为主”——按罗的说法,“关键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这一场学术争鸣,事实上,虽激发并活跃了我们的美学思想,但双方却止于在理论上各说各话,无果而终。
[1]二、当电影民族化争鸣双方各执一辞而莫衷一是的时刻,以1984年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在创作实践上则将“民族化”这一理论课题提到了新的认知高度,那就是,民族性与现代性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依存、互为发明的;特别在全球性的开放式文化语境里,民族化(或民族性)远不止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也不只是涉及风格以及美学精神的问题,它还形而上地指谓着民族精神之根脉、之本源的问题,特别还包括它在当今全球化发展阶段上如何实现与世界文化的多极化对话,并始终能秉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民族尊严问题,其实,这恰恰也正是我们的民族电影赖以安身立命并享有文化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课题。
不妨打开我们的学术视野,寻觅出在当下世界文化多极化对话之前提下的一个参照。
在1980年代中后期,美国杜克大学的文化学者弗・杰姆逊教授,曾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邀,于1985年9月至12月在北大开设了一个系列式的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性讲座,其讲学以思想敏锐,视野开阔,特别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作出了十分精辟而独标一格并极富启示性的批判与论述,从而受到许多年轻学子的拥戴,并为我们打开了理论思维的一个新维度。
他的讲演录随即在我国译成中文出版,并在相当程度上赢得了较好较深的学术影响,杰姆逊本人的学术权威性乃被人们所公认。
他返回美国不久,在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他已故的同事和朋友罗伯特・艾略特而举行的第三次纪念会上,他又以其开风气之先的学术锐气作了一次演讲,并在1986年将这次演讲整理成文而正式发表,题为:《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2],该文很快即被译成中文发表。
文章第一次在世界文化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所谓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著名论断并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开来。
毫无疑义地,他对第三世界文化当下正被置于“被殖民化”,“从而被异化”的处境是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的,这诚然是具有一定文化进步性的。
但是,正如《当代电影》在刊出这篇论文时所加的“编者按”里曾明确指出的:“杰姆逊对第三世界文化的表述是缺乏历史观点的”,他的“这种同情和理解本身已经假定了白人中心主义的逻辑前提”,“在他的话语中,甚至在他的潜意识中,又顽强地、不可避免地带有白人中心主义。
”[3]。
杰姆逊在文章一开头就说:“从最近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交谈中可以看到,他们执著地希望回归到自己的民族环境中。
”他发现,一个“纯粹‘民族主义’的旧话题”显然已浮出了水面,他于是质疑说:“在第三世界里(同时也在第二世界中的主要地区里)某种民族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质问民族主义是否真的不妥当。
”[4],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个“质疑”所作的回答,显然是比较暧昧的,他说:“我所提的第三世界文学只是临时性的”,与此同时,他又肯定性地指出,“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化都不能被看做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和自主的文化。
相反,这些文化在许多显著的地方处于同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的生死搏斗之中——这种文化搏斗的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受到资本的不同阶段或有时被委婉地称为现代化的渗透。
”[5]在杰姆逊这一个“导语式”的引领下,对于他所“今昔殊别”。
20多年后的此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形势相关,经过文化学术实践的检验,显然已经逐渐显露出杰姆逊当年曾陷入的、由他自设的某种学理“盲区”(或称“乌托邦式”的学理架构)的不完备性,还有他所自命的带有某种“临时性”而在学理上尚难以自成一家并说服于人的非完备性。
著名文化学者王一川曾对杰姆逊的美学理论作出过评析,他一语中的地指出:“应当看到,杰姆逊的寓言论历史主义美学带有某种‘历史乌托邦’色彩。
”[6]在这里,笔者所说的“民族性”(或“民族寓言”),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杰姆逊的所言所论诚然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尽管他是秉持着进步的、对“民族大胆提出的“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本文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的著名论断,读者似乎也可以认定它是带有杰姆逊式的导语里所称的那种“临时性”的(或可解析为某种逻辑推理式的“临时性”,是以“我者”看“他者”所得出的那种“临时性”)。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杰姆逊所说的“民族性”(或“民族寓言”)?是的,在当下日渐开放的国际大环境里,与杰姆逊提出“民族寓言”的1986年无疑是具有很大的时间落差的,学术演进的步履可谓主义”予以某种同情和理解的立场,但是,在他的话语表述中,却并不具有历史审视和美学判断的公信力,并且,在其论说的现实性关照层面上还具有以白人中心为原点的封闭性和乌托邦色彩。
我们与他的显著区别,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1、我们所说的“民族性”,它摆脱了“第一世界文化元中心视点”的羁绊,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狭隘的、被历史定格化了的静态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历史衍进的动态性,既含有自身悠久的、不可更易的人文传统,同时,又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它始终是变动不居的,总是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着自身,并且是与现代人文性的变革保持着与时俱进式、互为对应的开拓性的;2、我们所说的“民族性”,它并不是排拒现代性的、自闭式的民族性,而是具有其明朗的开放性的。
它以“有容乃大”的胸襟,广泛吸纳并包容了文化现代性的诸多命题(包括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启迪),它坚持本土为体,“洋为中用”,是不断充实着自身的,由此所唤起的乃是我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苏醒。
3、我们所说的“民族性”,并不是自外于本土的纯然理性的判断(尽管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论及其所派生的“民族寓言”论断,是带有一定文化进的恶性标本,绝无排他性或霸权性的。
我们的民族主体性,从不歧视或卑视任一弱小的民族,民族之间无分大小强弱,举凡以平等待我的民族我皆平等待之,以尊严对尊严,以主体对主体,履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承诺而将自身融入世界多极对话的新格局中,共谋人类和平、和谐发展之前景。
显而易见,正是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来自对于全球化潮流中某种文化趋同性危机的清醒认知和抗衡,中国以及亚洲周边众多不同国家具有民族文化主体自觉的电影艺术家,才被激发出一股罕见的泛亚洲的文化凝聚力,由此构成了一种东方文化的觉醒,成为推进中国本土民族电影(或华语电影)文步性的,但是,在其对某些“民族寓言”个案的分析中却流露出某种静态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含有从民族本土出发的生存意识和感性因素,是被艺术家自身的生命实践和社会阅历所决定的,带有艺术家主体性的思考和美学的濡染与渗透,具有不可被其他民族复制的文化原生性、主体性与尊严性。
4、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恰恰是以其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建构作为立足点的。
鉴于我们民族是由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中觉醒并站立起来的,故而从不复制帝国主义列强以霸权主义而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化之重构的原驱力,成为推进华语电影审美之维向现代性拓展的原驱力,成为华语电影产业机制的强势重构,并不断扩展我们民族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空间的原驱力。
是的,时代给予我们以有力的昭示:惟有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尊严方能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