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审定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四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 研究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正确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三、教学准备1. 第四单元的课本和教辅材料。

2. 录音机和课件投影设备。

3. 单词卡片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词汇卡片,引导学生回顾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预:让学生预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听力: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

4. 模仿:教师示范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并注意语音语调。

5. 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6. 讨论与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

7.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创作相关对话。

8. 练与巩固:布置相关练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朗读表达: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小组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了积极的合作和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课文《大家都是一家人》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研究认读生词和短语,并能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研究识别和运用复杂句式,如并列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等;- 练写作,包括书写短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阅读课文前,引导学生观察标题、插图和段落开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合作阅读,让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课文,交流理解,互相帮助;-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词汇和短语的研究,通过游戏和练巩固记忆;- 通过示范和练,帮助学生掌握复杂句式的使用方法;- 提供写作素材和指导,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安排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备课,我们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 阅读活动: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课文《大家都是一家人》,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3. 词汇研究:通过游戏和练,帮助学生认读生词和短语,并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4. 句式研究:通过示范和练,讲解并巩固复杂句式的使用方法。

5. 写作活动:提供写作素材和指导,让学生书写短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活动: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总结本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观察学生在集体备课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表现;- 通过课堂练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包括内容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以上是我们本次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和安排。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谢谢大家!。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的作用,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2.学习辨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恰当合理地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能够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的作用,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2.学习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语恰当合理地写一段话。
(2)组织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文章丰富的情感
1.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能够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的作用,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交流平台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回忆一下,每篇课文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组织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结合资料对体会思想感情的作用

《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3.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4.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教学难点】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感受开头、结尾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相关诗句,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3.日积月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理解并积累寓意深刻、含有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教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常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2. 课文阅读:学生将研究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包括《杨家将》、《白兔记忆法》等。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 词语运用:学生将练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研究兴趣。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互相交流和协作,提高研究效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

4. 激励奖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完成作业。

教学步骤本次集体备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前期知识。

2. 课前预:让学生提前预课文内容,了解基本情节和重点词语。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资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词语。

4. 阅读理解: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堂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

7.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逻辑能力等。

2. 练成绩:评估学生在课堂练和作业中的表现和成绩。

3. 阅读理解测试: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春天的花朵》。

2. 课文理解: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和意义。

3. 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词和短语。

4. 语法训练:练习使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

5. 作文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春天和花朵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词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和词典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词义和用法。

4. 语法训练:通过练习句子结构、动词时态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作文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7. 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春天和花朵的认识。

教学资源- 课文《春天的花朵》- 图片或视频素材- 词典- 作文纸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扩展活动1. 制作春天花朵手工:让学生用纸张和颜料制作春天花朵手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语文学科标准- 教学辅助资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完美版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完美版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4.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教学重难点1.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读名著,能围绕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回忆人物形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本组课文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要点: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2.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请同学们观察一段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情节中找出不一样的汤姆?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师归纳总结:学会从具体的情节中,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作品情节)3.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文中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4)归纳总结: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

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

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

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

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
4.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

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2)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

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

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

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

“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

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

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

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