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合集下载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是一门涉及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首先,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广泛,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加工工艺、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功能材料与纳米材料、材料设计与计算、材料制备与改性、材料性能与应用、材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化工生产与技术管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材料与化工相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最后,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对于培养高层次的材料与化工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学子能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的材料与化工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研究报告生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研究报告生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研究报告生培养方案
1.引言
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物理学研究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报告了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2.学科背景
3.培养目标
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具有较高的物
理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专业人才,能够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培养具
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

4.培养内容
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的培养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
程学习、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

其中,基础课程学习包括物理学基础、数学基础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物理学高级课程、教育
学课程和实验技术等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实习和教学设计等;科
研训练主要包括科研论文写作和参与科研项目等。

5.培养手段和方法
6.培养评价和质量保证
7.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培养方案,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的研究生将能够全
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为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积极
贡献。

希望本方案能够为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物理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学硕-070304-物理化学

学硕-070304-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代码: 070304)培养方案(硕士)一、专业(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 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等方面工作的化学人才。

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 1. 化学热力学;2. 催化化学;3. 功能材料。

二、培养目标按照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具有扎实的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发展前沿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 治学态度严谨, 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素质。

掌握一门外语, 能熟练查询、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文献资料, 并有一定的应用该语种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能解决物理化学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6 学分。

学位课: 政治理论课必修2门, 3学分;基础英语必修, 4学分;专业类学位课必修4 门, 12 学分。

非学位课须修5 门, 11 学分。

必修环节: 社会实践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

注意: 申请学位的成绩要求为学位课成绩≥70分, 非学位课≥60分四、实践环节基本要求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 时间安排为第二学年。

可以参加教学实践, 讲授一定学时的本科课程, 批改本科课程的习题, 讲解习题课、辅带专业实验、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任务, 具体内容由导师根据教学需要来指定, 总时间不少于20学时;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并提交有较高价值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

考核方式: 教学实践完成后, 本人写出报告, 由指导研究生教学实践的老师写出评语, 获得通过, 计2学分。

五、学术活动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 须参加15次以上(含15次)的学术活动, 中期考核前必须达到10次, 其中包括本学科内做学术报告1次。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共有10个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及带头人见下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本学科学制3年。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末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2、课程学习为1年时间。

第3学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并正式进入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补修课程为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所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必修课22学分。

1、公共课: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 3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 1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数值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应用统计;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3、专业课:材料热力学;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物理;40学时 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功能材料;40学时 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考试。

博导专题讲座;20学时1学分;第三学期开课。

4、选修课:材料学专业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设三组限定选修课程,每名同学根据研究方向选择其中一组,同时要在另外两组中选修部分课程,修满毕业所需学分。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00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00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导论
总学时数:72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4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编号:0805012X01
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及要求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材料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和物理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内容,是进行各类新型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必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阐述材料科学中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内容含有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以及材料的制备化学,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微观机理以及相关现代专题进展..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材料物理部分(35学时):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功能转换等.材料化学部分(37学时):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分子电子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光学材料、传感器等。

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小组讨论,文献调研,专题报告等形式。

教材
周志华,材料化学,化工出版社,2006.
熊兆贤,材料物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I。

,W。

, 2001
殷敬华,现代高分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唐晓真,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方俊鑫陆栋著,固体物理2003。

(大纲起草人:彭明丽大纲审定人:王小芳)。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Material Chemistry(门类:理学;二级门类:材料学;专业代码:080403)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和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科学创新研究方法,具备材料制备(合成)、新材料开发及生产应用的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等领域相关方面,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工艺设计、检验检测、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化学(双语教学)、塑料助剂合成与应用、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知识。

能在材料化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2.掌握材料化学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3.系统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用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4.掌握材料化学专业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了解材料化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6.了解与材料化学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7.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9.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南昌大学研究生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南昌大学研究生院
张萌(博导)
4
功能高分子材料
主要开展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表征,并主要围绕具有光、电、磁、生物医药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器件的制备。主要研究课题为:液晶共轭高分子、材料表面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磁性纳米粒子
陈义旺(博导)
贺晓慧
5
新型功能材料
磁性材料、铁电薄膜材料、硅材料、电子互连与封装材料
罗广圣
赖珍荃
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成员协助导师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导师在充分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情况后,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指导,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讲师)
考核
方向1
5722006
计算材料学★
36
2
2
周浪
(教授)
考核
方向2,5
5722007
凝固原理与技术
36
2
2
张萌
(教授)
考核
方向3
5722008
材料合成与制备
36
2
2
陈义旺
(教授)
考核
方向4
5722009
功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36
2
2
陈义旺
(教授)
考核
方向4
5722010
固体物理
36
2
2
赖珍荃
(教授)
(8学分)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
学术活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1
注:1.★号注明的为双语教学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08040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08040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08040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1)专业简介:材料物理是材料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将物理学理论与材料制备(或合成)加工、材料结构及性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专业创办于2006年,是我校几个典型的理工相结合专业之一。

专业围绕的教学研究方向包括:(1)金属材料制备、组织性能及加工;(2)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及表面改性;(3)粉末冶金技术;(4)材料的检测和失效分析;(5)新型功能材料。

目前,教研室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为材料学、材料加工或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在材料制备与改性、硬质合金及表面工程、碳材料态及纳米晶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果。

毕业生因既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考研率达到1/4(多为985、211高校或中科院),整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掌握材料物理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应用、技术研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标准1.掌握材料物理及相关领域所需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并能够熟悉应用一门外语。

1.1掌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1.2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1.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适应自我发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掌握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熟悉材料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的制备设计方法、组织结构及成型工艺。

2.1 掌握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2.2 熟悉材料的基础原理,初步掌握材料的制备设计方法、组织结构及成型工艺。

3.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与性能;具备材料表面工程及粉末冶金技术与处理方法的知识技能;具备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知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坚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约各占一半。

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1-3学期。

2、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不能申请提前答辩。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审批,可延长学习年限。

(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1、公共课: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40学时,2学分。

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1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材料表征;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于文学、赵竹弟教授。

新型功能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王欣教授。

凝聚态物理;64学时,4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丁涛副教授。

3、专业课:无机材料科学;64学时,4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孟繁玲教授。

薄膜理论与工艺;64学时,4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郑伟涛教授。

液晶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二期;任课教师:李敏教授。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1学分。

4、选修课:第二外国语;2学分。

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李晓天教授。

χ光分析实验;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于文学教授。

低维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孟繁玲教授。

5、补修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需要补学的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64学时;材料科学教授专题;32学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

学位课程的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

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评定为及格或不及格。

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学位课程中的公共课程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其他课程的考试、考查分别由本专业组织进行。

研究生入学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不限定学习时间,可根据本人论文工作计划的进度和需要酌情安排,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研究生的全部课程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每学年开设一轮。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学期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或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取消学籍。

凡补考通过,其成绩均按60分计入成绩档案。

五、文献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专业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中、外文献的数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由研究生在完成阅读后写出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完成六、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由导师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本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

七、中期考核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

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八、论文工作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硕士生课程设置表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无机材料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3020033 课程名称:无机材料科学学时:64 学分:4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孟繁玲教师代码: 104790 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无机材料科学课设置的目的是介绍无机类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其对材料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本课程与传统固体物理的差别在于更有针对性的讲述氧化物能带结构的特点,Mott绝缘体的本质及电子关联效应,绝缘体氧化物和金属(Metallic)氧化物,Mott绝缘体的掺杂超导电性,电声子相互作用(Jahn-Teller效应)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们对决定无机材料的性质的因素有清楚的了解,为以后的材料设计打下基础。

2、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总论§1-1无机材料的结构特点; §1-2先进无机材料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无机材料电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1 无机材料电子结构的模型:局域模型;扩展模型;中间态模型§2-2 Jahn-Teller效应;§2-3 Mott绝缘体及电子关联相互作用第三章能带论§3-1 能带结构和化学键;§3-2 传导电子的性质§3-3 磁性能带结构;§3-4 Peierls失稳和Fermi面筑巢化(nesting)第四章配位场理论§4-1 电荷转移和带隙;§4-2 分子轨道方法;§4-3 组态相互作用模型第五章原激发§5-1 激子;§5-2 激化子;§5-3 Anderson局域;§5-4杂质态第六章绝缘体氧化物§6-1带隙和光谱学转变;§6-2介电和非线形性质;§6-3带隙的本质§6-4磁有序;§6-5交换相互作用的起源第七章金属氧化物§6-3简单金属:能带结构和Fermi面;输运性质;光学和光谱学性质§7-2电子关联和磁反常:能带磁性;混价和双交换§7-3点阵相互作用:Fermi面的不稳定性;金属-金属键;混价体系中的电荷有序和歧化第八章超导§8-1高温超导特性;§8-2掺杂Cu氧化物的电子结构;§8-3高温超导中的前沿问题3、实践性环节基础理论课,无实践环节。

会适当增加一些第一原理能带计算的实际上机运算。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关联电子体系材料性质与电子结构关系的系统深入了解。

5、预备知识固体物理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Transition Metal Ox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ir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作者牛津大学P. A. Cox7、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课程讲授,学期结束将进行综合考试(笔试)。

薄膜理论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3020043课程名称:薄膜理论与工艺学时:64学分:4 开课学期: 1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郑伟涛教师代码:100237 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在新材料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整个材料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课程通过对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真空技术、薄膜材料薄膜的化学制备方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方法、薄膜的形成和生长原理、薄膜的表征等的介绍,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掌握薄膜材料的制备、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确立决定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各种因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合现代薄膜材料的前沿课题与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如何进行材料的科学研究,为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2 真空区域的划分;§1-3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与脱附第二章薄膜制备的化学方法§2-1 热生长; §2-2 化学气相沉积; §2-3 电镀;§2-5 阳极反应沉积法;§2-6 LB膜技术第三章薄膜制备的物理方法§3-1 真空蒸发; §3-2 溅射; §3-3 离子束和离子注;§3-4 外延沉积技术第四章薄膜的形成与生长§4-1 形核;§4-2 生长过程;§4-3薄膜的生长模式;§4-4 远离平衡态薄膜生长的研究第五章薄膜表征§5-1 薄膜厚度控制与测量;§5-2 组分表征;§5-3 结构表征;§5-4 原子化学键合表征第六章薄膜材料§6-1 超硬薄膜材料;§6-2 智能薄膜材料;§6-3 纳米薄膜材料;§3-4 磁性薄膜材料3、实践性环节讲述过程中安排适当的现场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薄膜制备和表征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为下一步的论文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预备知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