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doc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建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建的学科。
材料是具有一定性能,可用于制作器件、构件、工具、装置、物品的物质。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将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当时的主导材料作为时代标志;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西方工业革命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科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学科基础、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的全面了解和研究。
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当今,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材料是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等工业的支撑,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新材料,而且需要各种具有光、电、磁、声、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合效应的新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将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
展望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材料加工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0500)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博士生必选;3.专业课(至少选学一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程)≥ 9学分。
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直博生必选;3.选修课中“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物理化学专业(08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本专业学生在本培养体系专业课中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4、《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学专业(0805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080503)研究生培养方案3、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本专业学生在本培养体系专业课中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4、《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083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必选;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全日制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领域(085204)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公共课为5学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8学分,实践教学为8学分,选修课1学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085230)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公共课为5学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8学分,实践教学为8学分,选修课1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学院分册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二〇一四年九月目录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 (2)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1)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材料学院) (18)4、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Doctoral Program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5)Master Program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科代码:0805)一、学科简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材料学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2011年获“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支持,2012年被评为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2012年引进纳米材料创始人、德国科学院前副院长格莱特院士,成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打造世界一流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
“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首批进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研究前沿,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听起来就像是个高大上的学科,其实说白了就是研究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学问。
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东西,水瓶、购物袋、手机壳,还有那条时尚又舒适的运动鞋,都是高分子材料的杰作。
很多人可能会想,哎呀,这些材料不就是普通的东西吗,能有什么深奥的学问?嘿,真不是那么简单。
高分子材料可真是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像个万花筒,里面的东西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要说高分子材料的魅力,得从它们的结构说起。
高分子材料是由很多小分子链组成的,就像一条长长的链子,越拉越长,越拉越复杂。
这些小分子之间的联系,就像人际关系一样,有的紧密得就像死党,有的则是松松散散的朋友。
这个链子越复杂,材料的性质就越奇特。
科学家们还要对这些链子进行改造,让它们变得更强、更轻、甚至更环保,真是像给它们穿上了时尚的衣服。
说到环保,哎,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可持续发展,塑料污染的问题可谓是层出不穷。
于是,有聪明的科学家们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这些高分子材料变得更环保呢?于是,生物基塑料、可降解材料应运而生。
想象一下,买个可降解的购物袋,回家一扔,它就能慢慢地回归大自然,真是太酷了!这就像是给地球妈妈送上一份绿色的礼物,让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能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真是双赢的选择。
有必要提一下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咱们常常听说的生物材料、药物释放系统,都是高分子材料的功劳。
比如说,有些高分子材料可以做成伤口敷料,能帮助伤口愈合,还能释放药物,真是个小帮手。
医生可能会用高分子材料做支架,帮助组织再生,简直就是医疗界的“超级英雄”。
想想吧,这些材料不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甚至在拯救生命上也能大显身手,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忽视高分子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你瞧,那些手机、电脑里的各种塑料和聚合物,都是高分子材料的身影。
它们不仅能保护内部元件,还能确保设备轻便耐用。
比如说,手机外壳用的材料,不仅要抗摔,还得好看,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院概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4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建筑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
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
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国家与地方联合生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13115)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设计甲级资质、矿山设计乙级资质和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
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6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30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0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化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其它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
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人工控制,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化学与物理、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环境等科学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二、学科范围1、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是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分支学科。
随着化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及实验手段的进步,特别是量子力学、谱学技术和新的合成方法在无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宏观性质和反应与微观结构相联系,无机化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更进一步集中在纳米尺度和介观层次。
2、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是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是要获取包括物质结构、形态在内的全面信息,并解决诸如对微区、薄层、在线或在体和实时等特殊要求的测定及分析测试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分析化学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分析化学、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生物化学分析、微纳结构分析及化学计量学等。
3、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有机化学揭示构成物质世界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分子中各原子间键合的本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设计合成大量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分子。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0)一、学科简介华东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分布在机电工程学院、基础学院、土木学院等部门。
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20余名,其中包括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本学科还聘请了浙江嘉仁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在材料强度与断裂、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材料表面改性与强化、材料先进连接技术、材料成型模拟仿真技术、固体量子计算、半导体材料光学特性、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
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得专利及各类的科研成果32项,一些成果在工程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本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现有12名教授,26名副教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80%以上,多名教授为留学归国或引进人才。
学科依托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科研仪设备齐全、先进,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二百余篇被SCI、EI和ISTP索引收录,出版教材、合编专著10余部。
本学科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已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并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已成为我国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开展新型材料的研制、材料制备、材料结构性能研究、加工与测试分析技术、材料改性与应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摘要: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分支三、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的应用领域四、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正文: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性能、加工、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了材料的化学、物理、生物学、力学、电子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高度综合的学科。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分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学科分支:1.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材料力学与工程:研究材料在各种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及其应用。
3.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材料的制备、加工工艺及其优化。
4.材料学: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5.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
6.生物材料:研究生物相容性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的应用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显示器件等。
2.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材料、发动机材料、涂层与防护材料等。
3.汽车制造:汽车车身材料、零部件材料、摩擦材料等。
4.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药物载体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
5.能源环保: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核能材料、环境监测材料等。
四、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在材料制备、加工、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跨越。
总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概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4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建筑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
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
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国家与地方联合生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13115)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设计甲级资质、矿山设计乙级资质和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
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6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30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0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
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以独特的地理条件、行业渊源,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水泥工艺及装备、耐火材料、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方面的专门人才,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关键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陕西地方
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二、适用二级学科及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材料学(080502)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三、主要招生方向
1、材料工程理论与装备
2、粉体工程
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4、多相流与数值模拟
5、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耐久性研究
6、先进水泥基材料及特种混凝土
7、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理论与应用
8、高温结构材料制备与合成
9、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
10、高温陶瓷材料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和合成机理
11、超硬结构材料与性能
12、电子材料与器件
13、陶瓷与耐火材料
14、新能源材料
15、功能复合材料
16、电子信息材料
17、新能源材料
18、功能复合材料
19、材料计算与仿真
20、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建筑材料(二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建筑材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二、主要招生方向
1、新型生态材料
2、建筑功能材料制备与理论研究
3、混凝土外加剂制备与机理研究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二、主要招生方向
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2、生态材料新理论及技术
3、循环经济及其支撑技术
4、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