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合集下载

材料学学科评估排名

材料学学科评估排名

材料学学科评估排名摘要: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背景及意义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排名概述三、评估结果分析及优秀院校推荐四、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展望正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排名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背景及意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估排名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排名概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共有172 所高校参评。

评估结果分为A、B、C 三个档次,其中A 档表示学科整体水平较高,B 档表示学科整体水平一般,C 档表示学科整体水平较低。

在A 档高校中,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排名前三;在B 档高校中,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并列第一;在C 档高校中,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名列前茅。

三、评估结果分析及优秀院校推荐从评估结果来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实力不容小觑。

四、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展望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议各高校加大投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应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材料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加工、改性等方面的学科,是现代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文将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评估。

首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囊括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力学等,这使得材料科学与工程能够从基础科学出发,深入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材料微观结构、成分、性能的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不仅能够揭示材料行为的本质,还能够为优化和设计新型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

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设计,能够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等性能,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当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材料,如可再生能源材料、低碳材料等,以解决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虽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深入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但在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其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专业评级一览表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专业评级一览表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专业评级一览表近年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成为了评价高校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科评估的结果对学校的声誉和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一份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专业评级一览表,希望能够对广大师生们了解各个专业的评级情况提供一些参考。

一、自然科学类1. 数学与应用数学:A+2. 物理学:A3. 化学:A-4. 地球物理学:B+5. 天文学:B6. 生物学:B-7. 生物医学工程:C+8. 材料科学与工程:C9. 环境科学与工程:C-10. 统计学:D+二、工程技术类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A+2. 机械工程:A3. 能源与动力工程:A-4. 材料科学与工程:B+5. 电子信息工程:B6. 土木工程:B-7. 建筑学:C+8. 测绘科学与技术:C9. 环境科学与工程:C-10. 化学工程与技术:D+三、农学类1. 农学:A+2. 植物保护:A3. 园艺学:A-4. 农业资源与环境:B+5. 农业工程:B6. 农业经济管理:B-7. 林学:C+8. 畜牧学/兽医学:C9. 水产:C-10. 草学:D+四、医学类1. 基础医学:A+2. 临床医学:A3. 口腔医学:A-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5. 中医学:B6. 中西医结合:B-7. 药学:C+8. 医学技术:C9. 护理学:C-10. 卫生事业管理:D+五、人文社科类1. 哲学:A+2. 经济学:A3. 法学:A-4. 教育学:B+5. 文学:B6. 历史学:B-7. 管理学:C+8. 心理学:C9. 新闻传播学:C-10. 社会学:D+以上仅为部分学科的评级结果,具体评级情况还需以相关权威机构的公示为准。

各个学科的评级结果旨在提供给广大学生和家长们参考,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部大学学科评估明细(按学校排列)

教育部大学学科评估明细(按学校排列)
哲学
理论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世界史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态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音乐与舞蹈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类型:医药 上榜学科数: 2 评 估 总分 : 156 中医学 中药学 河南大学 类型:综合 上榜学科数: 39 评 估 总分 : 2646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类型排名:
1
95
1
87
2
85
2
90
3
89
1
89
2
84
4
77
6
83
2
67
25
94
1
93
1
79
8
95
1
89
1
91
1
92
1
90
1
94
1
80
3
88
2
81
3
85
1
82
3
90
2
83
8
88
2
90
1
87
3
77
14
87
3
76
3
84
5
77
10
87
3
91
1
87
2
82
3
87
2
74
11
91
1
85
1
73
28
一级学科名称
植物保护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艺术学理论 美术学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材料科学与工程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材料科学与工程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学科,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评估结果显示出了其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卓越成就。

首先,在学科研究方面,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

他们通过多学科融合、跨行业合作等方式,推动了材料科学的进步。

例如,某校的材料研究团队在新能源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开发出了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某高校的研究团队通过纳米技术改良了某种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了优异的性能,这对于航空航天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在工程应用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都离不开优质材料的支持,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正是为这些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例如,在航空制造业中,先进的复合材料应用于飞机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高了航空器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成果推动了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先进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在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优质的材料不仅保证了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作为学科评估结果的一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42个,本次参评34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35个,本次参评15个;还有10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0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

参评高校共69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航天、航空、信息、国防等高新技术进步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从事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高级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该专业学生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在石油化工、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特种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发展型复合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计算机的应用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强调对学生进行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表征、特种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石化、航空航天、化工、轻工等领域相关科研、企业等部门从事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100%。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科研单位)

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科研单位)

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

第四轮学科评估科研单位评估结果
本次共有16家科研机构的66个学科、5家党校的20个学科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48个学科也申请参加了评估。

(注:同学科评估结果相同的单位排序不分先后,按单位代码排序) :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调研报告材料学科评估排名

调研报告材料学科评估排名

调研报告材料学科评估排名调研报告:材料学科评估排名引言: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材料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了解全球范围内材料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材料学科进行了评估排名。

调研方法:我们以全球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目标,利用问卷调查、文献统计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得出了材料学科排名的结论。

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评估了全球排名前十的材料学科。

以下是我们的排名结果:1.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施。

该学院在材料制备、材料性能调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 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也是全球材料学科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3. 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学院:作为英国顶尖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冶金学院在材料学科领域拥有广泛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4.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斯坦福大学在材料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该学院进行了许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研究,为材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牛津大学材料科学系:牛津大学的材料科学系以其优秀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研究设施而闻名,其材料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声誉。

6. 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材料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材料科学家。

7. 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哈佛大学的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广泛,包括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材料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8.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作为中国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材料学院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其在材料学科方面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学科评估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42个,本次参评34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35个,本次参评15个;还有10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0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

参评高校共69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航天、航空、信息、国防等高新技术进步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从事金属、无
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电子封装技术领域的高级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
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该专业学生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在石油化工、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特种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研究发展型复合人才。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计算机的应用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强调对学生进行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合成工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表征、特种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石化、航空航天、化工、轻工等领域相关科研、企业等部门从事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100%。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事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开发、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研发型科技人才。

专业内容:掌握金属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学习金属、无机非金属结构和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工艺处理和质量控制与分析,强调在基础理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质培养。

主要课程:开设物理化学、电工和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金属材料学、陶瓷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热加工基础、材料表面技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高校、相关研究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98%。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和创造能力强,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与研发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内容:突出“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两个学科的交叉,注重对学生在先进制造及先进材料两个技术领域内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有关材料科学、各种材料成型与改性的相关工艺与工装设计基础理论,并结合电子工业发展设置了电子封装技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主要课程:开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CAD/CAM原理、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模具工程学、材料表面技术、电子封装技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可在机械、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电子工业等领域从事材料科学、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加工过程控制、电子封装、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开发、设计制造、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99%。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材料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开发或科技管理工作的研究发展型复合人才。

重点培养方向为分子组装与光电及生物功能材料、有机纳米结构设计与特种材料、分子设计、材料结构与功能。

专业内容:教学突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科的交叉,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学生对先进材料设计、制备及性能表征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掌握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能够运用化学和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并具有从事相关生产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聚合物共混与阻燃材料、低维材料、陶瓷材料学、材料表面与界面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主要适合于从事与材料科学相关的新材料设计与传统材料改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设计制造、企业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应届攻读研究生率合并达97%。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材料物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从事各种材料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传统材料的性能改进与新型材料开发与研制、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检测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具有理科素质及工科意识的理工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备宽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好的计算机和电子科学技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物理和材料物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运用物理、材料物理、计算机和电子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课程;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物理导论、材料化学导论、光电子学、发光学与发光材料、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传感器敏感功能材料、微电子学、材料物理实验等。

本专业贯彻以理科基础支撑工科发展的思想,依托我校在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课程体系强调材料科学与信息学科的结合,使学生具有理科的基础和工科的发展余地,既有扎实的材料物理基础,又有良好的信息科学技术背景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广泛的专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科研后劲。

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材料、能源、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微电子加工技术发展要求,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内容:突出了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的交叉与紧密结合,既强调学生掌握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电子封装与组装技术、电子封装材料、封装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求学生具备封装工艺和封装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封装质量控制与提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微系统封装原理、先进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封装材料与封装技术、封装测试技术与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就业与深造:本专业为由教育部2007年批准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立的两个专业点之一。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信息与通讯工程、微电子与光电子工程、先进加工制造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设计制造、企业管理与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

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及材料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方法与技术;
2、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方法,具有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正确选用原材料及设备并进行工艺设计的能力;
3、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生产工艺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机、电、微型机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制品的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5、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能在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新材料的设计、研发与应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