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试题-中建史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答案: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doc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引言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档旨在总结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关键事件和主要趋势,以及相关的真题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古代城市规划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的规划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重要城市与建设成就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它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都有独到之处。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近代城市规划的转变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中国城市开始出现新的规划模式。

例如,上海的租界区规划体现了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开始引入现代技术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中国当代城市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真题分析真题类型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的真题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真题内容真题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成就。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及其影响。

当代城市建设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真题解题技巧理解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考查点。

联系历史背景:将城市建设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综合分析:结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条理清晰:在回答论述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城建史考研题库

城建史考研题库

城建史考研题库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建筑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建筑形态、功能、技术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以下是一份城市建筑史考研题库,供同学们复习参考:一、选择题1.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在哪个文明?A. 古埃及文明B. 古希腊文明C. 古印度文明D. 古中国文明2. 以下哪个不是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A. 城墙环绕B. 教堂中心C. 市场集中D. 工业区明显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是谁?A. 霍华德B. 柯布西耶C. 马克思D. 恩格斯二、填空题4. 古代罗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________。

5. 现代城市规划中,________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简答题6. 简述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7. 描述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8. 论述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

9.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在规划和建筑上的主要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10. 以北京为例,分析其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现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参考答案:1. B2. D3. B4. 罗马斗兽场5. 交通6.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密集,工业区和居民区分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7.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形式随功能”,追求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反对过度装饰,提倡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8.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强调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体验,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9. 中国古代城市重视中轴线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等级,而西方古代城市则更注重公共空间和市民生活的便利性。

10.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再到现代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现代功能的融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城建史一、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一、历年考题整理: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

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答:修建过程: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城乡建设史(城市建设史)考研题荟萃

城乡建设史(城市建设史)考研题荟萃

城乡建设史考研题荟萃1、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10分,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2、法国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分,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3、雅典宪章(10分,苏州科技学院2004年城市规划原理硕研入学试题)(5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4、以你生活居住的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完善的具体建议与措施,并图示说明之。

(40分,苏州科技学院2004年城市规划原理硕研入学试题)5、World City(5分,北京大学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6、试述北宋东京城的规划建设史以及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7、以英国新城规划建设史为例,说明现代城市布局与形态的发展趋势。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8、简述从c.Perry提出“邻里单位”到本世纪90年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9、试举出中外著名广场各一例,分析他们各自的设计构思与布局手法上的异同点。

(20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历史与理论》1999.1.31 )10、给出洛阳总图,分析布局上的优缺点;注意旧城,工业区,居住区,城市道路,铁路,河流之间的关系。

(1 5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1 999.1.31)11、里坊制(4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2000/1/23)12、.邻里单位(4分,清华大学城规考研试卷《城市规划原理》2000/1/23)13、试画出明清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并分析其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中国城建史考试题

中国城建史考试题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

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

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四边长宽各为九里,每边各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竖直街和九条横街,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内布局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等大多数都城布局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一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

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之罘等。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第一篇: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基础及条件。

(2009、2017)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

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见我国古籍《礼记·礼运》中的记载。

)(3)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试论述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2013)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

各地诸候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

除中原地区外,在山东、河北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诸候方国也纷纷建城。

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

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

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发展史考研参考题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

(3)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4)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

(5)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

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

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

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而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

而唐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参”。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

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

5)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

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之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

其水系较成系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远比汉长安高。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

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参见原理P14 (1)a.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b.《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多方面的级别差异;c.还有对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d.《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的规划思想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3)《孙子兵法》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的阖宫城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4)《商居书》它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商居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上陵丘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

2) 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

3) 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

4) 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5) 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

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

又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

6) 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

7) 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

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

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

8) 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

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

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②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

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

二是面积很大。

③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

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宋平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

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④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

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

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

河道也是交通信道。

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9.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 平江城规划:a. 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

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

共开5个城门。

成外有宽阔护城河。

b.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c. 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

d. 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

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

e. 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

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2) 平江图的定义: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

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

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3) 平江城的意义: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

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

10.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

最早人类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物质雏形。

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且也广泛应用到了筑城。

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