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2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2苏教版1

18. 与朱元思书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如:甚、负、息、奔等;二、学习本文抓住山水特点进行描述和借景抒情的方式;进程与方式:一、通过朗诵,体味优美语言,把握骈偶句式的特点;二、结合注释,体味景物,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像,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培育酷爱大自然的情怀2学情分析关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已经有了必然的文言辞汇的积存,再加上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因此在文章的明白得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难度在于明白得文中所呈现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3重点难点一、明白得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要紧特点进行刻画的写作手法。

二、有情感的朗诵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4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同窗们明白以上的诗句描述的是哪里的景色吗?是富春江的景色。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朱元思书》。

活动2【教学】二、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繁荣于南北朝时期。

在句法上,骈文讲求对偶。

句的字数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

在声律上,要求平仄配合。

骈文注重形式美,讲究词藻富丽。

活动3【教学】三、简介作者一、学生介绍作者吴均。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资料。

活动4【活动】四、朗诵课文要求:采纳多种形式反复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拍鲜明,速度稍缓。

活动5【练习】五、检查预习识记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活动6【活动】六、合作学习,群策群力一、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全文。

二、分析结构,归纳内容。

①第一层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写景:风烟俱净,叙事:从流飘荡,天山一色。

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读第二层,试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异水?用了什么方式?动静结合,正侧面描述结合,利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③研读最后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描写“异水”的的语句。

二、【重点难点】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

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2、文体介绍。

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因多用四六句又称“四六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

3、读一读,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韵.柯.缥.碧轩邈..泠.嘤.鸢.戾.纶.四、【合作探究】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并做题。

(1)风烟俱净..。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

(2)水皆缥碧..甚箭,猛浪若奔.。

..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千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翻译全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

“清”:异水“急”:五、【达标巩固】(梅州市)中考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4 课后熟记背诵全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详解课件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详解课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语文课件
整体·感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
使人看了感到有 “高山”凭依(高峻的)
竞上,互相轩邈寒;凉之争意的高树 直的指形势,,争着向上
千百成轩峰,高。;邈泉,水远 激石,泠泠作
形容水声的清越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相向和鸣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通“啭”,鸟叫声
语文课件
整体·感知
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郁郁葱葱的树 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那山)凭着(高 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起,仿佛竞相向高 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着向高处发展,笔 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高峰。 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美丽的鸟 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 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 不住地啼叫。
语文课件
体裁·介绍
书——书信,一种文体。《与 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 书信节选,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 江的秋景,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 人其事皆不可考。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 和声律,多用四六偶句(骈句), 少用散句。
语文课件
字·词·音
piǎo
缥碧
líng
泠泠

戾天
lún
经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与作者的有关知识。

2、能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色。

3、能正确译讲课文,把握文意。

4.体会文中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色。

2.体会文中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简介文体和作者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爱莲说》、《马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与作者的有关知识。

2、能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色。

3、能正确译讲课文,把握文意。

4.体会文中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

二、学习新课(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正确朗读课文自学指导: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不会的生字查工具书或问同学,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1、易读错的字: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千转(zhuàn)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2、朗读指导(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与朱元思书》(吴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译文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2、准确地译文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译文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译文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三峡》,作者是如何来写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水按照夏水,春冬,秋的顺序来写,由此引出《与朱元思书》)二、出示教学目标1、课题解析:“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特点:讲求对仗,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

2、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某某安吉)人,南朝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三、出示自学指导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1、总领全某某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分式)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静态:清澈;动态:湍急。

”)3、作者笔下的山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山高、树多、景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公布课教案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与朱元思书公布课教案苏教版1

《与朱元思书》教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合作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看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志趣的高雅。

3.培育学生酷爱家乡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经常使用的文言辞汇及全文内容。

教学难点:1.体味文章描述山水的巧妙手法。

2.明白得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从本课题目与内容“独特”的地方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一、个别朗诵,师生评二、集体读,点评三、读懂课文: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

下面咱们仍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如有困难文句,做上标记。

一、个别尝试翻译。

二、师生点评3、重点难点文句的解决。

四、研读课文通过同窗们的尽力,咱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咱们眼前。

同窗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你明白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吗?那么就让咱们一路来研究吧!提问:一、文中哪句话归纳了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师: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迷人的景色作了的高度的归纳和赞扬。

但是仅仅发出赞扬并非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是如何具体刻画富春江的景色的呢?生:作者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此刻哪里?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述中,咱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

富春江水的清澈,令人的心灵恍如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

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能不让人的心情随之彭湃!能够说作者不单单是用眼睛在观看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通过刻画几种景物来写奇山?从感觉角度看,别离运用了什么感官?生: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生:运用修辞手法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1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1 苏教版

18 与朱元思书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横柯.( ) 千转.( ) 鸢.飞戾.天(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是,字叔庠,南朝 (朝代)文学家,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本文被称为“吴均体”的山水小品,从不同的角度看,其文体也不同:从文章的内容看,属;从应用范围及标题看,属;从语言特点看,属。

二.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俱净.:共.色:泠泠作.响:从.流:好鸟..相鸣:一百许.里:嘤嘤..:..成韵缥碧千转.不穷:戾.天者:急湍甚.箭:寒树..:经纶..:忘反.: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横柯.:激.石: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2.词语活用猛浪若奔.:互相轩邈..:负势竞上.:横柯上.蔽:风烟俱净.:3.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 / 群响毕绝.)沿溯阻绝.池中奇峰绝.壑因恸绝.良久来此绝.境直:直.视无碍争高直.指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二段:五.深入探讨课文。

1.文章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2.文中总领全文的一句:3.文章水的特点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

找出相关的句子。

水的特点:;修辞:4.可见作者写“奇山”的特点是什么?用了怎样的手法?(结合文中例句稍加说明)“奇山”的特点:;运用的手法:5.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呢?六.总结全文1.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和的思想情绪。

九年级语文上册18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18与朱元思书教案苏教版1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熟练朗诵课文,明白得文意。

二、体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乐趣美等,取得美的享受。

3、把握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式。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把握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式。

[教学难点]:体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乐趣美等,取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生们自主学习以下内容:一、辨明字音,朗诵课文。

缥湍轩邈泠嘤转鸢戾窥嘤柯二、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疏通句义。

第1课时小组的每位同窗自主学习终止,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自学展示]1、教师请一名同窗试着朗诵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拍、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置是不是正确。

学生评判,教师归纳,明确朗诵本文需要注意的地址(见补助)2、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说明课文语句,画出疑难文句,其他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教师归纳,明确朗诵本文需要注意的地址: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 节拍——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关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抑扬。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刻去体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扬、非常向往之情。

[归纳总结]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

[当堂检测]当堂识记,教师抽查。

[延伸练习]当堂识记,教师抽查第2课时[自学展现]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体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乐趣等内容。

(1)琢磨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诵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从句式、修辞、用词等角度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拍感极强。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过失落的韵致。

(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评价等第:
一、【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描写“异水”的的语句。

二、【重点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

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2、文体介绍。

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因多用四六句又称“四六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

3、读一读,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韵.柯.缥.碧轩邈
..泠.嘤.鸢.戾.纶.
四、【合作探究】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并做题。

(1)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

(2)水皆缥碧
..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千丈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翻译全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

“清”:
异水
“急”:
五、【达标巩固】
(梅州市)中考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
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4 课后熟记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