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辅件元件讲解共27页
合集下载
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辅助元件详解

液压辅件
1、密封件 2、滤油器 3、蓄能器 4、油箱及热交换器 5、其他辅件
密封件
静密封
分类
非金属静密封
橡胶-金属复合静密封 金属静密封 液态密封垫
非接触式密封\间隙密封
自封式压紧型密封
动密封
接触式密封
自封式自紧型密封(唇形密 封)
活塞环 旋转轴油封 液压缸导向支承件 液压缸防尘圈
其他
主要密封件
O形橡胶密封圈 橡胶垫片
聚四氟乙烯生料带 组合密封垫圈 金属垫圈
空心金属O形密封圈 密封胶
利用间隙\迷宫\阻尼等 O形橡胶密封圈 同轴密封圈 异形密封圈 其他 Y形密封圈 V形密封圈 组合式U形密封圈
星形和复式唇密封圈 带支承环组合双向密封圈
其他 金属活塞环
油封 导向支承环
防尘圈 其他
1、O型密封圈:O形封圈是一种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圈,如图所示。其材料主 要为丁腈橡胶或氟橡胶。O形密封圈是液压传动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密 封件。它主要用于静密封和往复运动密封。其使用速度范围一般为 0.005~0.3m/s。用于旋转运动密封时,仅限于低速回转密封装置。
4.其他 如 抗腐蚀性 耐久性 结构 安装 维护 价格
四、滤油器的安装位置
1、滤油器安装于液压泵吸油口。
可避免大颗粒的杂质进入液压泵,一般采用过滤精度较低的网式滤油器。
2、滤油器安装于液压泵压油口。
器能耐高压。
3、滤油器安装于回油管路。
使油箱中的油液得到净化。此种滤油器壳体的耐压性能可较低。
(a)支撑环;(b)密封环;(c)压环
4、组合式密封装置
组合式密封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组成。一部分是润滑性能好、摩擦因数 小的元件;另一部分是充当弹性体的元件,从而大大改善了综合密封性能。
1、密封件 2、滤油器 3、蓄能器 4、油箱及热交换器 5、其他辅件
密封件
静密封
分类
非金属静密封
橡胶-金属复合静密封 金属静密封 液态密封垫
非接触式密封\间隙密封
自封式压紧型密封
动密封
接触式密封
自封式自紧型密封(唇形密 封)
活塞环 旋转轴油封 液压缸导向支承件 液压缸防尘圈
其他
主要密封件
O形橡胶密封圈 橡胶垫片
聚四氟乙烯生料带 组合密封垫圈 金属垫圈
空心金属O形密封圈 密封胶
利用间隙\迷宫\阻尼等 O形橡胶密封圈 同轴密封圈 异形密封圈 其他 Y形密封圈 V形密封圈 组合式U形密封圈
星形和复式唇密封圈 带支承环组合双向密封圈
其他 金属活塞环
油封 导向支承环
防尘圈 其他
1、O型密封圈:O形封圈是一种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圈,如图所示。其材料主 要为丁腈橡胶或氟橡胶。O形密封圈是液压传动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密 封件。它主要用于静密封和往复运动密封。其使用速度范围一般为 0.005~0.3m/s。用于旋转运动密封时,仅限于低速回转密封装置。
4.其他 如 抗腐蚀性 耐久性 结构 安装 维护 价格
四、滤油器的安装位置
1、滤油器安装于液压泵吸油口。
可避免大颗粒的杂质进入液压泵,一般采用过滤精度较低的网式滤油器。
2、滤油器安装于液压泵压油口。
器能耐高压。
3、滤油器安装于回油管路。
使油箱中的油液得到净化。此种滤油器壳体的耐压性能可较低。
(a)支撑环;(b)密封环;(c)压环
4、组合式密封装置
组合式密封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组成。一部分是润滑性能好、摩擦因数 小的元件;另一部分是充当弹性体的元件,从而大大改善了综合密封性能。
液压控制元件及辅件共27页文档

过节流阀阀口y流出,出口压力为p3。从图中可以看到,节流阀进出口压力p2、p3经过 阀体上的流道被引到定差减压阀阀芯的两端(p3引到阀芯弹簧端,p2 引到阀芯无弹簧 端),作用在定差减压阀芯上的力包括液压力、弹簧力。调速阀工作时的静态方程如下:
此时只要将弹簧力固定,则在油温无什么变化时,输出流量即可固定。另外,要 使阀能在工作区正常动作,进、出口间压力差要在0.5 -1MPa以上。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3 调速阀:调速阀能 在负载变化的状况下,保 持进口、出口压力差恒定。 图4-34所示调速阀 的结构,其动作原理说明 如下: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3 调速阀:调速阀能在负载变化的状况下,保持进口、出口压力差恒定。 图4-34所示调速阀的结构,其动作原理说明如下: 压力油Pl进入调速阀后,先经过定差减压阀的阀口x(压力由p1减至p2〉,然后经
以上讲的调速阀是压力补偿调速阀,即不管负载如何变化,通过调速阀内部具有 一活塞和弹簧来使主节流口的前后压差保持固定,从而控制通过的流量维持不变。
另外还有温度补偿流量调整阀,能在油温变化的情况下,保持通过阀的流量不变。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4 基本的速度控制回路: 有进油节流调速、回油节流调 速、旁路节流调速三种方法。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1 方向控制阀(direction control valves)
方向控制阀是通过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来操纵执行元件的运动,如液 压缸的前进、后退与停止,液压马达的正反转与停止等。
此时只要将弹簧力固定,则在油温无什么变化时,输出流量即可固定。另外,要 使阀能在工作区正常动作,进、出口间压力差要在0.5 -1MPa以上。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3 调速阀:调速阀能 在负载变化的状况下,保 持进口、出口压力差恒定。 图4-34所示调速阀 的结构,其动作原理说明 如下: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3 调速阀:调速阀能在负载变化的状况下,保持进口、出口压力差恒定。 图4-34所示调速阀的结构,其动作原理说明如下: 压力油Pl进入调速阀后,先经过定差减压阀的阀口x(压力由p1减至p2〉,然后经
以上讲的调速阀是压力补偿调速阀,即不管负载如何变化,通过调速阀内部具有 一活塞和弹簧来使主节流口的前后压差保持固定,从而控制通过的流量维持不变。
另外还有温度补偿流量调整阀,能在油温变化的情况下,保持通过阀的流量不变。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3 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
4.3.4 基本的速度控制回路: 有进油节流调速、回油节流调 速、旁路节流调速三种方法。
济深宁圳市职技业术技术学学院院——液压与气动技术
4.1 方向控制阀(direction control valves)
方向控制阀是通过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来操纵执行元件的运动,如液 压缸的前进、后退与停止,液压马达的正反转与停止等。
5《液压传动》辅助元件解析

11
5.1
2 管接头
油管及管接头
5)快速管接头: 在接头内装有两个单向阀,接头连接时两个单向阀被 顶开接成通路;接头拆开时,单向阀自行关闭,截断通路,使管内液 体不会流失。接头连接时,先将管芯插入管套内,再将外套推至左边 压缩弹簧的位置。此时外套在弹簧的作用下压紧钢球,使管套与管芯 卡死而被固定。当需要拆开接头时,把外套接至弹簧松开的位置(图 示的位置),此时外套 不再压紧钢球,钢球松动, 管芯即可拉出而断开。快
9
由于接头体2的形状不同,在液压元件标准中,高压卡套式管接头有直 通、三通、直角、铰接等多种形式。其中绞接接头在连接时不受方向性限制, 且允许连接管绕固定轴线摆动。
10
5.1
2 管接头
油管及管接头
4)扣压式管接头,管接头由接头 外套和接头芯组成,软管装好后 再用模具扣压,使软管得到一定 的压缩量。此结构具有较好的抗 拔脱和密封性能
速接头适用于经常拆卸的
场合。结构比较复杂,局 部阻力损失也较大。
12
5.1
2 管接头
6)插销式管接头
油管及管接头
利用U形卡固定管子。U形卡起连接作用,密封圈起挤紧密封作用, 拆装迅速、方便、适用于经常拆卸的液压支架管路。
13
5.2
1 功能
油 箱
油箱的用途主要是储油、散热、分离杂质、逸出空气等作用,所以油箱的容量 和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足够容量,以满足液压系统对油量的要求,同时当系统工作时,油 面应保持一定的高度;当系统停止工作或检修时,应容得下返回的工作油。 (2)能分离出油中的空气和杂质,并能散发出液压系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 量,使油温不超过容许值。 (3)油箱上部应适当地透气,以保证油泵正常吸油。 (4)便于油箱中元件和附件的安装和更换。 (5)便于装油和排油。 其中,油箱的散热是决定油箱容量结构的主要因素。
液压基础知识 液压元件简介讲解

液压泵的性能比较与选用(1)
性 能 种类 齿轮泵 内啮合齿轮泵
叶片泵 径向柱塞泵 斜轴泵 斜盘泵
额定压力 bar
最高300 最高300 最高70 最高100 350 450
额定转速 rpm
额定排量 cc
变量
500 - 6000 0.2 - 200 500 - 3000 3 - 250
1000 - 3000 0.5 - 100 1000 - 2000 5 - 100 500 - 3000 5 - 1000 500 - 3000 10 - 1000
液压基础知识
目录
一、液压系统组成简介 二、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简介 三、液压缸简介 四、控制阀简介 五、辅助元件简介 六、基本回路分析
一、液压系统基本组成简介
1. 动力装置:液压泵、防爆电机 2. 执行元件:液压马达、液压缸 3. 控制元件:方向阀、流量阀、压力阀 4. 辅助元件:过滤器、冷却器、油箱等。 5. 传动介质:液压油
符号
齿轮泵
液压泵
叶片泵
柱塞泵
7
液压泵分类
齿轮 叶片 柱塞
齿轮泵 螺杆泵 叶片泵 径向柱塞 轴向柱塞
外啮合齿轮泵 内啮合齿轮泵
摆线泵 螺杆泵 单作用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 活塞偏心式 轴偏心式 斜盘式 斜轴式
定量泵 定量泵 定量泵 定量泵 定量 / 变量 定量泵 定量 / 变量 定量 / 变量 定量 / 变量 定量 / 变量
开式回路
如左图。执行元件的速度(或转速 )可以通过流量控制阀来调节。而 溢流阀可以防止系统过载,起安全 保护作用。
如右图。系统的动力元件换成了变 量泵,三位四通换向阀在中位时可 以使泵卸载。系统还加入了过滤器 、冷却器和其他辅助元件。
液压课件第五讲.辅助元件

1)活塞式蓄能器 图4~15(a)为活塞式蓄能器,用缸壁2内浮动的活塞1 将气体与油液隔开,气体(一般为惰性气体的氮气) 经充气瓶3进入上腔,活塞1的凹部面向冲气阀,以增 加气室的容积,蓄能器的下腔油口a充液压油。 2)皮囊式蓄能器 图4~15(b)所示为皮囊式蓄能器,采用耐油橡胶制成的 气囊2内腔充入一定压力的惰性气体,气囊外部液压油 经壳体1低部的限位阀4通入,限位阀还保护皮囊不被 挤出容器之外。此蓄能器的气、液是完全隔开的,皮 囊受压缩储存压力的影响,其惯性很小,动作灵敏, 适用于储能和吸收压力冲击,工作压力可达32MPa。
(3)滤油器3;安装在回油管路上,属于回油管路滤油器, 此滤油器的壳体耐压性可较低。 (4)滤油器4;安装在益流阀的回油管上,因其只通过泵 部分的流量,故滤油器容量可较小。 (5)滤油器5; 为独立的过滤系 统,其作用是不断 净化系统中的液压 油,常用于大型液 系统。
§5.3 空气滤清器 为防止灰尘进入油箱,通常在油箱的上方通气孔装有空 气滤清器。有的油箱利用此通气孔当注油口(如图48,6-3所示)。图4-9为带注油口的空气滤清器。空气滤 清器的通流量应大于液压泵的流量。
§5.2 滤 油 器
1.滤油器的工作原理 如图4-3所示,油液从进油口进入过滤器,沿滤芯的径向 由外向内通过滤芯,油液中的颗粒被滤芯中的过滤层 滤除。 随着过滤器使用时间的增加,滤芯积累的杂质越来越多, 进、出油口压差也会越来越大,其压差可通过压差指 示器指示,用户 可根据压差大小决定更 换滤芯。
3、吸收冲击和消除压力 脉动 在压力冲击处 和泵的出口安装蓄能器 可吸收压力冲击峰值和 压力脉动,提高系统工 作的平稳性。
蓄能器的分类
按产生液体压力的方式分
弹簧式、重锤(力)式和 充气式。常用充气式,它 利用气体的压缩和膨胀储 存、释放压力能。气体和 油液要隔开。 充气式蓄能器按隔离方式 不同,又分为活塞式和气 囊式
常用液压元件结构及原理分析图文讲解

A
B
A
A
B
K
B
K
〈b〉外泄式
4
L
5
A
B
6
K
K
〈a〉内泄式
图5.14(b) 带卸荷阀的液控单向阀(外泄式)
2-主阀芯;3-卸荷阀芯;5-控制活塞 A-正向进油口;B-正向出油口;K-控制口
5.3 换向阀
换向阀能改变液流方向,将换向阀与缸连接可以很方 便地使缸的活塞改变运动方向。
换向阀的类型有 按阀的结构形式:滑阀式、转阀式、球阀式、锥阀式。 按阀的操纵方式:手动式、机动式、电磁式、液动式、
5.3.1.2 滑阀机能
滑阀式换向阀处于中间位置或原始位置时, 阀中各油口的连通方式称为换向阀的滑阀机能。
两位阀和多位阀的机能是指阀芯处于原始位 置时,阀各油口的通断情况。
三位阀的机能是指阀芯处于中位时,阀各油口 的通断情况。三位阀有多种机能现只介绍最常用 的几种。
(l)二位二通换向阀 二位二通换向阀其两个油口之间的状态只有两种:通
44向处同芯导向处同芯出油口出油口p2进油口进油口p1主阀芯主阀芯主阀口主阀口导阀芯导阀芯先导级固先导级固定节流孔定节流孔调压手柄调压手柄调压弹簧调压弹簧主阀弹簧主阀弹簧图图69yf型先导式溢流阀型先导式溢流阀主级测压面主级测压面主级指令主级指令阀阀口口黑三角代表黑三角代表先导型液压控制先导型液压控制图图610yf型先导式溢流阀原理图型先导式溢流阀原理图阀阀口口主级测压面主级测压面主级指令主级指令ssapff2指导导阀阀比比较较1122apapf主主阀比较主阀比较
液压泵、马达概述
泵的符号
泵的输入参量 转矩 T 角速度 ω
输出参量 流量 Q 压力 p
pQ T
ω
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详解演示文稿

通,油箱中的液体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一般固定作业和行走作业机械 均采用开式油箱;闭式油箱完全与大气隔绝,箱体内设置气囊或者弹 簧活塞对箱中油液施加一定压力,闭式油箱适用于水下作业机械或海 拔较高地区及飞行器的液压系统中。
下一页 返回
第32页,共58页。
6.5 油箱
油箱的典型结构如图6-11所示。由图可见,油箱内部用隔板7、9
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详解演示 文稿
第1页,共58页。
优选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
第2页,共58页。
6.1 管件
• 式中d——油管内径;
•
q——管内流量;
•
v——管中油液的流速;
•
δ——油管壁厚;
•
p——管内工作压力;
•
n——安全系数;
•
σb——管道材料的抗拉强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3页,共58页。
6.1 管件
• 流速v吸油管取0.5~1.5 m/s,高压管取2.5~5 m/s(压力高的取 大值,低的取小值,例如:压力在6 MPa以上的取5 m/s,在3~ 6 MPa之间的取4 m/s,在3 MPa以下的取2.5~3 m/s;管道较
长的取小值,较短的取大值;油液黏度大时取小值),回油管取
1.5~2.5 m/s,短管及局部收缩处取5~7 m/s。安全系数为n,对 钢管来说,p<7 MPa时取n=8,7 MPa<p<17.5 MPa时取n=6,
q p ——液压泵的额定流量
第35页,共58页。
(2)吸油管和回油管应尽量相距远些。两管之间要用隔板隔开,以增 加油液循环距离,使油液有足够的时间分离气泡,沉淀杂质,消散热 量。隔板高度最好为箱内油面高度的3/4。吸油管入口处要装粗滤油 器。精滤油器与回油管管端在油面最低时仍应没在油中,防止吸油时 卷吸空气或回油冲入油箱时搅动油面而混入气泡。回油管管端宜斜切 45°,以增大出油口截面积,减慢出口处油流速度,此外,应使回油 管斜切口面对箱壁,以利于油液散热。当回油管排回的油量很大时, 宜使它出口处高出油面,向一个带孔或不带孔的斜槽(倾角为5°~ 15°)排油,使油流散开,一方面减慢流速,另一方面排走油液中空 气。减慢回油流速、减少它的冲击搅拌作用,也可以采取让它通过扩 散室的办法来达到。泄油管管端亦可斜切,但不可没入油中。
下一页 返回
第32页,共58页。
6.5 油箱
油箱的典型结构如图6-11所示。由图可见,油箱内部用隔板7、9
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详解演示 文稿
第1页,共58页。
优选第六章液压辅助元件
第2页,共58页。
6.1 管件
• 式中d——油管内径;
•
q——管内流量;
•
v——管中油液的流速;
•
δ——油管壁厚;
•
p——管内工作压力;
•
n——安全系数;
•
σb——管道材料的抗拉强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3页,共58页。
6.1 管件
• 流速v吸油管取0.5~1.5 m/s,高压管取2.5~5 m/s(压力高的取 大值,低的取小值,例如:压力在6 MPa以上的取5 m/s,在3~ 6 MPa之间的取4 m/s,在3 MPa以下的取2.5~3 m/s;管道较
长的取小值,较短的取大值;油液黏度大时取小值),回油管取
1.5~2.5 m/s,短管及局部收缩处取5~7 m/s。安全系数为n,对 钢管来说,p<7 MPa时取n=8,7 MPa<p<17.5 MPa时取n=6,
q p ——液压泵的额定流量
第35页,共58页。
(2)吸油管和回油管应尽量相距远些。两管之间要用隔板隔开,以增 加油液循环距离,使油液有足够的时间分离气泡,沉淀杂质,消散热 量。隔板高度最好为箱内油面高度的3/4。吸油管入口处要装粗滤油 器。精滤油器与回油管管端在油面最低时仍应没在油中,防止吸油时 卷吸空气或回油冲入油箱时搅动油面而混入气泡。回油管管端宜斜切 45°,以增大出油口截面积,减慢出口处油流速度,此外,应使回油 管斜切口面对箱壁,以利于油液散热。当回油管排回的油量很大时, 宜使它出口处高出油面,向一个带孔或不带孔的斜槽(倾角为5°~ 15°)排油,使油流散开,一方面减慢流速,另一方面排走油液中空 气。减慢回油流速、减少它的冲击搅拌作用,也可以采取让它通过扩 散室的办法来达到。泄油管管端亦可斜切,但不可没入油中。
1-6液压辅助元件解析

1-O形密封圈; 2-滑环;
3-被密封件
10
第一节 密封装置
滑环2和O形密封圈1组成轴用组合密 封。
滑环2与被密封件3之间为线密封→工 作原理类似唇边密封。
滑环采用经特别处理的合成材料,具有 极高的耐磨性、低摩擦和保形性,工作 压力可达80MPa。
1-O形密封圈; 2-滑环;
3-被密封件
11
第二节 油箱
1.非接触式密封 非接触式密封即间隙式密封,它没有专门的密封元件, 是靠控制两相对运动零件表面间的微小间隙来实现密封的。 常见有阀芯与阀套、柱塞(或活塞)与缸筒的圆柱面间 隙密封,液压泵配流盘平面的间隙密封等。
2
第一节 密封装置
圆柱面间隙密封性能的好坏与间隙大小、压力差、配 合表面长度、直径和加工质量等因素有关,其中以间隙的 大小和均匀性对密封性能影响最大。间隙大小可根据允许 的泄漏量进行计算,通常按经验选取,一般推荐的经验数 值是每2.5mm直径上有0.001mm的间隙。
19
第三节 油管和管接头
2.卡套式管接头 由接头体1、螺母3和卡套4等组成。油管2与接头体间 用卡套密封,接头体与液压件间靠组合密封垫圈密封。卡 套内圆端部是带锋利刃口的合金环(图b),当卡套被螺母 压紧时,卡套刃口便切入油管外表面,同时卡套产生变形 而拱起与接头体内表面接触,形成球面密封(图c)。卡套刃 口切入油管是连接和密封的关键,卡套刃口应锋利并有足 够的弹性和强度,故加工和热处理要求较高。 管接头可用于工作压力为32MPa的场合。
12
第二节 油箱
开式油箱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油箱两种结构。 整体式油箱通常是利用主机的内腔或底座作为油箱,其 特点是结构紧凑、元件的漏油容易回收,但维护不便,散 热条件差,且易对主机的精度和性能产生影响。 分离式油箱单独设置一个供油泵站,与主机分开,维 护方便,减少了油箱发热和液压源的振动对主机精度及性 能的影响,应用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