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合集下载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8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中心大厅内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一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10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展厅之二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一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二层平面图
2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五层平面图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七层平面图
4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5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鸟瞰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外景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华盛顿美术馆老馆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第六章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
6.3 地下空间民用建筑实例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由于用地范围仅限于“梯形”内,无法在地面上直接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老馆建于1941年,与美国国会大厦 通过建筑物表达新老建筑的关系,故采用开发地下空 相邻,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老馆东面白宫前最 间的方式,直接交通联系移置到地下,通过地下大厅, 后一块梯形空地上,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东 既不影响地面的交通和人的活动,又恰当地将两馆联 馆,于1978年落成。东馆建筑体型由多个棱柱体和三 系起来。一方面保证了参观路线的连续性,另一方面 角体组成,内部几乎全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在 也给观众创造了一处良好的休憩交流空间。而且,这 其中参观,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 个2.7万m2的新馆与旧馆只有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才能 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旧馆,并以东馆 达到体量上的均衡,又满足面积上的要求。地面上两 主体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之呼应,与旧馆构成轴 者之间的大型铺装广场通过中央不对称的喷泉、瀑布 线,很好地确立了两者的主从关系。 和散落的晶体状玻璃天窗,营造出一种内敛的空间氛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4/11/2020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贝聿铭
4/11/2020
20
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玻璃金字塔的光线运 用同样体现出贝聿铭对光的理解
4/11/2020
21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4/11/2020
22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 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 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 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 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 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4/11/2020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4/11/2020
19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 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 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筑形式美实例分析

筑形式美实例分析
引入,并在白色的墙面上 反射,让人感到开阔活泼。
•17
建筑的内部犹如由 几个长方体拼接而成, 有着极其的穿插感。楼 梯和柱子的运用则丰富 了内部空间。
•18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 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聿铭设计。 外表是雕塑般的美感,内部则是虚实变换的空间。
•1
二维形态分析
•2
将原来为直角梯形的场地分割和错位为一个等腰三 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用简单的几何体得到美感。 大的等腰三角形和小的三角形形成主从关系,使建筑的 统一性增强。
•6
内部空间体验
•7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 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 射入,造成丰富的光影 效果,自成一幅美丽的 图画。
•8
纵横交错的楼 梯,平台,天桥。
•9
内部空间处理的独到之 处在于巧妙地设置和利用 夹层、廊桥而使数层空间 相互穿插、渗透,从而极 大地丰富了空间层次变化。 当人们自下往上看,视线 穿过一系列的楼梯、廊桥、 楼梯、挑台而直冲顶部四 面锥体的空间网和架天窗, 阳光从这里倾泻而下,使 整个大厅显示出活泼,轻 快而又热情奔放的意趣, 宛如一个室内庭园。
•10
Rachofsky住宅设计于1991年至1996年之间,是
迈耶后期设计的住宅,Rachofsky住宅的场地是一个
平缓的小山坡,坡下是迈耶之前设计的Richard
Meier Hou在控制线的内 外穿插不同的图形,构成一个富于变化的图形。 特别是圆形的引入,使这个平面构成“运动”起 来。
•3
三维形态分析
外部形体犹如在 一个不等腰梯形的体 量中挖去多余部分, 设计师巧妙的在美观 的同时保证了剩余部 分的完整统一性。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平面图与功能流线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 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
▪ 交通分析
▪ 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 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 不舒服。
▪ 四层平面图 ▪ 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
交通分析
▪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 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 大厅。
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 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
贝聿铭
▪ 空间变化
▪ 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 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 非轴对称的空间。
入口的处理
▪ 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
▪ 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 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解析
目录
▪ 建筑设计概念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 功能分区及流线 ▪ 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 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 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 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 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 妙发端。
▪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
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 ▪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
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美国美术馆东馆

美国美术馆东馆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
• 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 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
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 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 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
三角母体的加减法
立面分析
西馆的延续
19度的模矩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临的难题
• 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市,取得 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 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 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 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活泼的空
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 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尊重 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丰富的南立面
地下一层平面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四层平面
五层平面
三角形角隅处六边形的处理
•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 有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 态和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 试。”

——贝聿铭
天窗的由来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 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地理位置
西馆
东馆
了这 材二 建是贝建
充些 料是 筑 聿筑
分特 考空 造 的色 究间 型 体在 和处 与
铭 的 建
介 绍

现「 建理 所 筑建
。东 筑独 处 设筑
馆 内具 环 计界
」 部匠 境 有人
的 设心 自 三士
设 计。 然 个普
计 精三 融 特遍
中 巧是 化 色认
得 。建 。 :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周全的⼀部份,⽽且是公众⽣活与艺术情趣之间⽇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如说,称贝⾀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在美国,能引起如此轰动的建筑在历史上寥若星⾠。

东馆的揭幕式成了可与⽕箭发射或是总统宣誓就职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事。

⼈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在⼤楼七星怪状的通道和丰富的艺术品之间穿⾏。

在开始的⼀个星期中,有⼀百多万⼈穿过低矮的前庭,抬头仰望那尊红⿊两⾊额考尔德雕塑在空中⾃如地旋转。

贝⾀铭的设计把⼈们引进⼤厅,踏上楼梯、天桥、平台,在各陈列室之间进进出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建筑师贝⾀铭主持设计,1978年落成。

东馆位于⼀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右图红⾊部分),东望国会⼤厦,南临林荫⼴场,北⾯斜靠宾⼣法尼亚⼤道,西隔 100余⽶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该地形是建筑师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且三⾯临街,建筑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公众的⾯前,且⼜要与周围的建筑取得⾼度的和谐。

建筑界⼈⼠普遍认为贝⾀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的三⾓型建筑该地块地处美国的权⼒中⼼,位置特殊。

要建的新美术馆需要有纪念感,同时也需要谦逊风度。

不远处就是⽩宫,如果太招摇过市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另外,对⾯是原来的西馆,贝⾀铭必须寻找⼀种优雅得体的⽅式,将新馆与它的旧馆连成⼀体。

贝⾀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对⾓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形。

西北部⾯积较⼤,是等腰三⾓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上突起断⾯为平⾏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三⾓形,为研究中⼼和⾏政管理机构⽤房。

对⾓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失为⼀个整体。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童年在狮子园中度过, 他深受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
开阔的中庭为游览者提供方向 感。 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系
内部空间
光线与空间的 魔术师
受老师马谢·布鲁尔的 思想影响
让光线来设计。 ——贝聿铭
以轻巧的玻璃顶代替沉重的天花嵌板,进一步解决室内幽闭的问 题,空间显得更加轻快。技术改造后的玻璃顶能引进柔和无差异的光 影,使室内中庭有效地成为室外林荫的延伸。
流线
天桥
贝聿铭主张安放艺术品的 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 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
两边敞开的交通形式:二层 的天桥设计扩大了参观者的视觉 范围,空间的交错穿插使抽象艺 术作品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室内 空间,诉说艺术与人应有的亲近 关系。
内部空间
中庭——引入中式园林理 念
代表作品
1974年 1979年 1982年 1982年 2002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 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1990年 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设计主张
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接合,其次是空间与 形式的处理,最后还要为使用者着想。
总结
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但又不失自身提点。 以三角形为母题是空前的尝试。 古典中式园林思想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合。
反思
形式VS功能 东馆的设计无不体现形式的美感,但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 多尴尬的空间。
如何平衡?
关于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 师。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 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 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935年赴美留学,1939年毕业于麻省 理工大学,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 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 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7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大师 贝聿铭
目录
1.背景 建筑师 建筑物 2.环境 文化环境 物质环境
3.建筑
Page 2
一.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 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 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 威廉· 梅隆之子保尔· 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 铭担任设计师。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大厅高25米,顶上是由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 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明媚的阳光经过天窗泻下,使厅内的展品、树 木显得既安详柔和又充满活力。
Page 20
楼层结构分析
发散式的流线设计使参观者能随心地选择参观路线,同时 能多角度欣赏其中的展品。
Page 21
建筑材料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 表光洁柔和。
Page 22
材料和结构的高端追求
Page 23
返回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Page 26
小组感悟
贝聿铭在东馆项目上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对建筑背 后的文化理解,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 深深的扎根于基地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中的,正是贝 聿铭对于华盛顿城的深刻理解,对于西方建筑宗教文化感 情的把握,使其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建筑难题中成功交出 了一个满意的方案,也正是东馆的成功,使贝聿铭正式跻 身全球一流建筑大师的行列,为其今后在事业上的巨大成 功正式拉开了帷幕
Page 6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 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 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 奖建筑奖。 返回
Page 7
Page 12
楼层结构分析

这个中央大厅包含了一个用于演讲电影、教育计划的大礼堂,一个小礼堂, 豪华的画廊 除此之外,这个中央大厅有一条地下人行通道连 接东馆的瀑布咖啡休闲区,和广场有关销售的商品,和西面的建筑。

Page 13
楼层结构分析
入口空间主要分为参观入口和工作人员入口
在三角形的母题下,首层平面上入口及一些平台的内凹式处理手法,使建筑 本身更具有包容性,而且时室内外空间更具有延续性。
Page 24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Page 25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 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 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 有一些美术馆大而无当,往往 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 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 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 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 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 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 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系馆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总平面图 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美国国会大厦西街,国家大草坪北 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
Page 4
1.东馆与基地的关系
结合楔形的地形特点设计者将东馆处理成两个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与基地边界 线相平行。
Page 5
建筑
Page 11
楼层结构分析
整体分析
东馆共有七层外加一层地下室。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 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入口呈矩形内凹,其内凹的体量触碰的是双层玻璃幕墙的立面,层层退让, 体现出包容性。天花板的分割,也使入口空间更加精致。
Page 9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 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 西馆东翼。 back
Page 10
•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 还有一些美术馆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 东馆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 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使观众来此如同在 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中 心,提供一种方向感 。
Page 14
楼层结构分析
Page 15
楼层结构分析
Page 16
楼层结构分析
艺廊与研究中心略分离,之间又以三角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
Page 17
楼层结构分析
Page 18
Page 19
中庭——让光线来做设计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四周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体钢管骨 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2.东馆与西馆的呼应关系
贝聿铭将这个建筑划分为一个顶角为38°的等腰三角形和 一个顶角19°的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的韵律都与西馆 相同。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又增加使用了桁 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back
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人文底蕴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 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这里 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 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 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back
Page 8
建筑周边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 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 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 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 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 天窗。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 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倾泻,水 声汨汨。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 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 大厅的底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