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纲要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纲要

组织行为学纲要

组织行为学纲要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念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及科学体系的形成第三节人性假设研究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个体行为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四节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第六章组织行为与管理第一节组织节构与组织设计第二节组织文化第三节组织环境第四节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含义二/行为的含义三/组织行为的含义二、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三、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四、“复杂人”假设一/基本观点二/相应管理对策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二、调查法一/问卷调查法二/访谈法三、实验法一/实验法的种类二/实验法的优点四、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个体行为一/个性的类型理论二/个性的特质理论三、个性的测量方法一/自陈量表法二/投射测验法三/情景测验法四、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一/性格与职业匹配二/气质与职业匹配三/能力与职业匹配一/性格与管理二/气质与管理三/能力与管理四/个性与工作绩效第三节价值观和态度一、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概念二/价值观的类型三/中国当今劳动力占主导地位的观念二、情感一/情感的概念二/情感的种类三/情感对管理者的启示三、情商一/情商的含义二/情商训练第三章激励理论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一/实现组织特定目标是激励的出发点二/激发和强化人们的需要时激励的基础三/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时激励的关键四/激励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二、激励的要素一/动机二/需要三/外部刺激四/行为三、激励的过程二、强化理论一/强化概念的产生二/强化的类型三/强化对管理者的启示三、挫折理论一/挫折的定义二/挫折产生的影响因素三/遭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四/挫折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第五节综合激励模式一、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二、劳斯--迪尔的综合激励公式一/提高Eia的有效途径二/提高Eej的途径三/提高Vej的途径四/提高Vit及Via的途径第六节激励与制度设计一、有效激励应遵循的原则一/按需激励原则二/公开透明原则第一节群体行为概述一群体行为概述一/群体的概念二/群体的特征三/群体的类型二群体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群体行为的概念二/群体行为的特征三群体动力一/群体动力理论二/群体动力的作用机制四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二/群体规范的类型三/群体规范的作用四/群体规范的形成五/群体规范的改进五群体压力与从中行为一/群体压力二/从中行为一冲突的含义和类型二群体冲突的过程三群体冲突管理的策略第五节团队一团队的概念二团队的类型三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四打造高效团队第五章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一领导概述二领导者三领导者的职责四领导者影响力的建立第二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二领导行为理论三领导的权变理论七、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二】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二、组织结构的类型【三】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的任务二组织设计的原则三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四组织设计的过程【四】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主要内容二工作设计的原则三工作设计的方法四影响工作设计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功能二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分类四组织文化建设五组织文化的维持。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纲要(张东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纲要(张东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学时与学分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 Behavior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总学时48学时,3学分。

课程总学时包括课堂讲授24学时,课程实验24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理论,以管理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分别是对个体、群体及组织不同层次的人的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课程属于综合知识类范畴,在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实用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公共关系学、创业营销、管理科学二、预期学习成果(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性。

学会运用沟通、控制、领导等工作方法和艺术去有效地激励营销组织中的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日后有效地适应营销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预期学习效果1. 知识层面(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掌握个体心理特征对行为的影响(4)掌握个体心理活动对行为的影响(5)掌握群体概念及群体的结构(6)激励的艺术及方法(7)掌握领导的概念及领导者的影响力(8)了解未来组织行发展2. 能力层面(1)具备洞察和分析组织中个体心理特征对个体行为影响的能力(2)具备洞察和分析组织中个体心理活动对个体行为影响的能力(3)具备洞察和分析组织中群体结构的能力(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5)培养基本的领导核心影响力(自我管理能力、鼓舞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应急处理能力)3. 素质层面(1)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2)培养营销人员专业素质;(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2. 培养学生掌握个体心理活动对行为的影响;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领导核心影响力(自我管理能力、鼓舞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表1 课程教学安排表四、课程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表2 课程考核安排表五、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一)重点教材1.窦胜功、卢纪华、周玉良:《组织行为学教程》(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2.张德、吴志明:《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二)可选教材1. 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2.陈国权刘苍劲罗国民:《组织行为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04月(三)其他参考资料1.中国公共案例库网站:/KW/Views/Login/User_Login.aspx?DbID=6&PN=12. 世界经理人网站 附件3辽东学院本科课程教学纲要制定审查表课程所属部门:。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一、个体行为的意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

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

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一)个性化——主体特征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作为以个体成员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主体特征。

(二)职业性——角色特征与社会中一般的个体行为相比较,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具有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目标与学习结果1.3 教学方法二、组织行为学概述2.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背景2.2 研究范畴与重要性2.3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三、个体行为3.1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人格与个人态度3.3 动机与激励3.4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3.5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四、团队行为4.1 团队动力与合作4.2 领导与管理4.3 沟通与协作4.4 冲突与决策4.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五、组织行为5.1 组织结构与设计5.2 权力与权威5.3 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 5.4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5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6.1 个案分析6.2 小组讨论6.3 实践活动6.4 学生报告七、课程总结与评估7.1 主要知识点回顾7.2 课程成果评估7.3 反馈与建议八、参考文献该课程大纲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应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行为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组织运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管理挑战。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个体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机与激励、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决策等内容。

在团队行为部分,学生将深入了解团队的动力与合作、领导与管理,以及沟通与决策等关键因素。

在组织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组织结构与设计、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课程还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社会组织、客体要素组织环境、内容要素组织劳动、形式要素组织文化、动机要素组织目标等。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主体要素——社会组织一、组织的涵义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在利益相关的基础上,在社会法规道义等规范的制约下,围绕着共同的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组织规范,通过组织的信息传播,与其他生产资源组合而成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群体和具体化的社会运行实体。

1.组织的属性1)一般属性——社会运行实体:人类是社会运行的主体,人类在社会运行中的存在和表现分为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两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社会群体按照形成方式和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群体,二是以地缘和趣缘为基础的人际群体,三是以业缘和利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也就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组织。

作为社会运行的实体,是组织群体、家庭群体、人际群体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劳动群体:如上所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劳动群体,这是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

2.组织的特征与社会中的个体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定性——形成特征:社会组织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经过社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取得法人资格和得到法规认定而正式形成的社会群体。

2)利益性——基础特征: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合而成的,而利益相关则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会劳动群体的客观基础,也是形成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客观基础。

3)领域性——存在特征:社会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都要以一定的社会领域为组织的运动范围。

这种历史形成的制约具体组织运动过程的领域范围,包括空间的,如各个社会区域;时间的,如各个历史时期;系统的,如各个社会行业;形态的,如物质和精神领域4)公共性——关系特征:社会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在与社会、与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社会公众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具有公共特征的社会公共关系。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一章 组织行为概述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一章 组织行为概述

组织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共同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及其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及具体过程。

人类自产生之时,其行为就具有了组织化的基本特征,组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管理职能不断科学化的现代社会,组织行为的功能及意义日益重要。

认真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切实发展组织行为的科学,自觉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切实提高组织行为的效能,不断促进组织行为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机制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涵义与特征一、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为了明确认识组织行为的涵义,需要先对社会行为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认识。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1.社会行为涵义的表述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下,受其内在需求引发的动机所驱使,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具有一定对象、内容、形式的具体的、动态的、文化的、互动的运动过程。

社会行为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的个体行为、家庭行为、组织行为、公众行为等。

2.社会行为涵义的分析1)本质属性——运动性。

运动性是社会行为的本质属性。

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即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主观内在的需求引发了行为主体内在的动机,针对具体对象的动机引发了相应的行为,行为在动机的驱使下去实现动机所要实现的目标。

2)基本特征A、具体性——存在特征。

具体性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任何行为的存在都是由具体因素形成的,包括具体的主体、动因、对象、内容、形式等;二是指任何行为都是具体存在的,具有具体的动作、形态等可以被感知的外部特征。

B、动态性——表现特征。

动态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行为表现的过程性,即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时序过程;二是指行为表现的变化性,即任何行为都必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在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什么是积极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性、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它强调积极心理吕质和能力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和绩效相关性。

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被认作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有关积极心理能力的曲型代表。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这种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面向现实的组织,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发展一种直接与现实组织相联系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模型就在于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选题:1、霍又要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交往率的影响)2、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的学者是(莉莲。

吉尔布里斯)判断题1、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

(否)2、即使有迹象表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决策的实施(是)3、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4、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5、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6、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工作绩效更佳(否)7、五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8、大多数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否)9、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的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到占了便宜,感到内疚。

(是)第二章: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白遮百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韦伯(1864~1920)行政组织理论 2.1 社会三种合法权力
① 理性—法律权力: 以上下合法等级权力为 依据。
② 传统权力:以传统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 ③ 神授权力:以特殊神职、英雄或模范崇拜 为依据,感情色彩重, 非理性度高。 2.2 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是理性—法律的权力
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群体之间的利益共同性;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群体和外部的关系; 群体的信息沟通程度;
群体的激励状态;
群体成员的心理满足感;
群体的领导方式。
② 群体凝聚力的后果: 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③ 群体绩效 增加个体绩效 原因: 提高有关工作的知识的技巧。 提高个体成员工作满意度。
戴维斯
古利克 布朗 布雷克

△ △ △

△ △ △ △ △ △

△ △ △ △ △ △ △
1949
1951 1955
厄威克
纽 曼 孙茨与奥唐 柰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64
1964 1964 1966 1970 1972
艾伦
梅 西 米 希克斯 海曼和斯科 特 特 里

△ △ △ △ △
提高个体努力程度。
降低个体绩效 原因:丧失激励(个体得到奖励是由于群体绩效、 个体绩效高让群体绩效低个体得到奖励); 由于需要协调影响个体绩效;
责任分散。
4.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建设和 遵守的行为规则
①行为规范
②作业规范 5. 群体士气
增加群体士气的要素
① 对组织目标的赞同 ② 合理的经济报酬 ③ 工作满足感 ⑤ 和谐协作 ⑦ 工作环境 ④ 优秀的管理人员 ⑥ 平等沟通
③ 中国式沟通障碍 · 隐喻式沟通:表面内容和实质想法不同,后者往往 很不明确,却很重要。
·双重束缚式沟通:同时传递相反的信息,令人无所适从。
· 无声喧嚣式沟通:外表十分平静,实际暗潮汹涌互动。 · 无语式沟通:先说先死,不说后死,能不说就不说。 · 弹性式沟通: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不一样,内容分情 景,有弹性。 · 含怨和谐式沟通:内心充满怨恨,但处于无奈而和谐来 往。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法约尔(1842~1926)职能理论
① 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
② 组织职能演变表(见表1)
年份
管理职能 的划分 人名
计 划
组 织 △
指 挥 △
协 调 △
控 激 人 制 励 事 △
调 集 资 源
沟 通
决 策
创 新
1916
法约尔

1934
1937 1947 1947
的总和 ① 才智
3. 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的各种
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① 特点: 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提取性。 ② 知觉偏差 产生原因: 前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 4. 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各种稳定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 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 5. 组织制度与资源
6. 群体决策 ① 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② 决策的速度 ——降低 ③ 决策的创造力——增加 ④ 决策的风险 ——降低 7. 有效的群体决策 ① 确定问题 ②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 对各种活动的设想 ④ 实施解决问题方案的活动计划 ⑤ 对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计划 ⑥ 对效果和过程的评估
8. 德尔菲法—专家集体判断预测的群体决策法 ——兰德公司40年代设计 ① 建立主持机构 ② 推测和评估问题 ③ 归纳和分析 ④ 投票表决
① 物质设备和人力资源
② 组织结构 ③ 领导作风 ④ 奖励制度
四、群体行为与决策
1. 定义:工作群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
的工作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体。 2. 群体的类型: ① 正式群体
② 非正式群体
3. 群体行为的主要特征 ①群体的凝聚力 影响因素:群体的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更有凝聚力); 目标成功历史;
④ 工作不能有效协调 ⑤ 组织奖励制度不合理 ⑥ 个体个性价值观的差异 3、 处理冲突的方式 ① 对抗 ② 协作 ③ 折衷 ④ 回避 ⑤ 迁就 注:无绝对有效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实际情 况配合。(见P219表11-1)
六、信息沟通
1、信息沟通对组织的作用 ① 有助于组织工作适应性。 ② 有助于组织正确决策。 ③ 有助于组织创新和变革。 ④ 有助于组织改善人际关系。 2、 信息沟通程序 发起者 编码 传递 反馈 接受者 解码
3、 沟通渠道
① 正式沟通渠道 · 下行沟通 · 上行沟通 · 平行沟通 ② 非正式沟通渠道 · 小道消息 · 谣言 ③ 沟通网络及特性(见图、表)

主管

A
C
B
D

主管

A
C
B
D
园 形
主管 C
A
B
D
Y 形 主 管
A
C
B
E
D
表二 不同的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
沟通网络 轮 形 链 形 园 形
信息反馈及时,有形 体、语言等方式 传递沟通情感
7、沟通原则 ① 正确理解别人。 ② 有效表达自己。
七、领导行为
1、领导行为理论 ① X理论假设及对应领导行为 ② Y理论假设及对应领导行为 ③ 领导行为的连续带理论 ④ 管理方框图理论。
2、领导的情景理论
① 菲特勒的领导情景理论。 ② “途径—目标”理论。 ③ 领导—参与模式。 ④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纲要
主讲人:Y教授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1. 组织:是一定的组织结构确定下的具有目标导向的、开
放的、社会技术行为系统。
2. 组织行为: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 织
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发生的人类行
为特征以提高组织运行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五、群体间冲突
1、 如何看待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 ① 群体不能合作完成任务 ② 不能共享重要信息 ③ 导致精力分散
④ 影响士气 ⑤ 造成压力、困扰和紧张 现代观点认为: ① 改革的催化剂 ② 引导组织趋向创新 ③ 正视冲突,应用提高组织效果的方法避免敌视 和破坏行为 2、 引起群体冲突的原因 ① 沟通渠道不畅 ② 组织规模增大 ③ 员工参与决策机会少
5. 菲德勒—权变理论
① 将组织当成一种动态来看,重视组织的适应性 和 弹性。
② 重视组织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管理行为受外在环 境因素影响。
三、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 . 动机: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行动推动人仍作出某种行为 的内在冲动 五个基本因素:态度、信心,价值观、需要、目标
2. 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活动
5、沟通三阶段 ① 容易产生误解—不同的经历表意方式不同。 ② 能够合理理解—相近的经历表意方式类似。 ③ 深层次的理解—相似的经历表意方式相同。 6、 沟通层次
非特定公文沟通 (文件、标准报告等) 特定公文沟通 (通知备忘录信函)
电话沟通
面对面沟通
无信息反馈 一般为单向沟通式
信息反馈较慢
信息反馈及时,但 无形体、语言、 动作等传递情感
解决问题的 速度
正确性


次 快



团体作业的 迅速产生组 慢慢产生组 不易产生组 组织化 织化 织化且其组 织化其组织 织稳定 相当稳定
领袖之产生 非常显著 相当显著 不产生
士 气
非常低


4、沟通障碍 ① 分类: · 传递障碍 · 理解障碍 · 接受障 碍 ② 产生障碍的因素: · 地位影响 · 文化差异 · 语义问题 · 信 道失当 · 感觉失真 · 环境混乱 · 无反馈
3. 梅约(群体行为理论)
① “经济人”—“社会人”,认为人的生产积极 性 除了物质条件还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② 认为生产受家庭、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③ 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④ 提出了企业领导人要善于与职工沟通 4. 坦包姆、戴维斯—行为科学 ① 人性基本上是好的
② 对人的承认和肯定
③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 ④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⑤ 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