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高二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卷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013年“十一黄金周”,洛阳刘阳同学一家自驾车到杭州旅游。
据此回答1-3题。
1、旅途中,刘阳同学为了及时了解自驾车的位置,所采用的便捷技术是()A、RSB、GISC、RS和GISD、GPS2、到了杭州,刘阳发现当地许多景观与家乡不同。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反映两地地理景观差异的是()A.杭州民居墙体严实厚重B.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杭州的南北间距较大C.洛阳民居屋顶坡度较大D.同样的民居,洛阳正南正北的方位较多3、返程时,刘阳得知强台风“菲特”和雾霾天气将对分别我国南、北方的交通产生重大影响,路上行车要注意安全。
对台风和雾霾进行监测,宜选用的现代化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卫星遥感D.数字地球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B.有明确的边界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D.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5.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A.地带非地带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C.差异整体D.相对一致差异高二地理答案1-5 DDCAD 6-10 DCAAB 11-15 CCADB 16—20 CDABB21-25 ABBAD 26-30 BABDC31、(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河流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小。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
(4分)(2)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2分)(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③调整产业结构;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牧;⑤防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⑥控制人口增长等。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高三物理模拟考试一、选择题(共14个,每个3分,1----9是单选,10----14是多选)(时间90分钟)1.如图所示,在水平路面上一运动员驾驶摩托车跨越壕沟,壕沟两侧的高度差为0.8 m ,水平距离为8 m ,则运动员跨过壕沟的初速度至少为(取g =10 m/s 2)( )A .0.5 m/sB .2 m/sC .10 m/sD .20 m/s2. 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
质量为70.0 kg 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 的建筑材料以0.500 m/s 2的加速度拉升,人拉的绳与水平面成30°,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 取10 m/s 2)( )A .建筑材料处于失重B .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500 NC. 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700 N D .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595 N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物体运动速率始终不变,则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B .若物体的加速度均匀增加,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其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 .若物体在任意的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 的小球A ,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30°角且绷紧,小球A 处于静止,对小球施加的最小的力是( )A.3mgB.32mg C.12mg D.33mg 5. 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
由图可知,该物体( )A .第1 s 内和第3 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 .第3 s 内和第4 s 内的加速度相同C .第1 s 内和第4 s 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 .0~2 s 和0~4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6 .质点做曲线运动从A 到B 速率逐渐减小,如图所示,有四位同学用示意图表示A 到B 的轨迹及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7.已知河水的流速为v 1,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2,且v 2>v 1,下面用小箭头表示小船及船头的指向,则能正确反映小船在最短时间内渡河、最短位移渡河的情景如图所示,依次是( )A .①②B .④⑤C .①⑤D .②③8. 如图所示,小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内光滑底面上有一物块被压缩的弹簧压向左壁。
【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或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现象( )①表明人们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创造新的具体的联系②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一种错觉③体现了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④表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靠人的思维去把握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考点定位】联系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提醒】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而意识的反作用仅仅是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2.德国波鸿鲁尔大学通过半化学合成的手段,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氢化酶,使应用生物技术制备氢气成为可能。
科学家们首先合成出由铁原子构成的簇状化合物,然后将这些化合物“移植”到具有催熟作用的基础蛋白质中,再将这些蛋白质与尚不具备催化活性的生物酶分子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与天然氢化酶具有同样生物催化活性的半合成氢化酶。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C.该实验是一种从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答案】D【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哲学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而不是科技创新,自然科学揭示具体的规律,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研究过程有世界观的指导,故排除。
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实验整个过程都是有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从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故入选。
【考点定位】联系的客观性【名师点睛】3.中医把人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
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联结在一起,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人体的协调和平衡。
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1.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
这表明①哲学都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2。
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说明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③思维反作用于存在④方法论决定世界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
对于水,化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结构,物理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热运动。
而孔子在水边由眼前的水流不息想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运动不已,感叹“逝者如斯夫”;老子则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得出柔弱刚强的一般结论。
材料表明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研究具体科学的本质和普遍规律③哲学具有“反思”的特点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4.望梅可以止渴,域饼却不能够充饥,这反映了①思维与存在辩证关系的问题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物质意识相互制约不可分割④意识能否正确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A。
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5.下列选项恰当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③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④原子是世界的本质A.①一②一④B.③一①一②C.③一②一④D.①一④一③6.下列与“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思想本质一致的是①概念是脱离物质的神话了的绝对②世界的存在依赖于绝对精神③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本原④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高三期中模拟考试地理试题下图为某地区平均气温最低月等温面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丁、乙、丙B.乙、丙、甲、丁C.丁、甲、丙、乙D.丁、乙、甲、丙2.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原因(如大气层稳定、风力弱、湿度大等),也有人为原因。
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区域是( )A.甲B.乙 C.丙D.丁下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题。
3.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 B.②地 C.③地D.④地5.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
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
读图回答6~7题。
6.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7.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下图是沿南纬18°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b地该月平均气温低于附近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剧烈C.海拔高,地面辐射弱D.大陆冷高压控制,风速较大9.图中所示大陆地区沿南纬18°共有气候类型( )A.两种B.三种 C.四种D.五种10.造成图中e地与c、d之间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e地纬度较低,距离海洋较近 B.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形、坡向与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
高一政治上期中-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政治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1.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把中央财政的400亿元补贴资金用好用活,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
“下乡”的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等A.是商品,因为它们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是商品,因为他们有使用价值C.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但不一定用于交换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受到“补贴”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2.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A.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C.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D.无法判断3.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商品和货币是同时产生的B.有货币才能购买商品C.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商品是暂时的,货币是永存的4. 货币没有臭味,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货币是()A、商品B、金银C、一般等价物D、商品交换的媒介5.小张在商店购买了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
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这里50元和支付的40元分别执行了货币的A.支付手段流通手段B.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D.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6.下列关于支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支票签发没有额度限制②支票是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之一③支票是定期存款的支付凭证④支票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A.①②B.②④C. ②③D.①③7.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这就是说()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②纸币的面额(如: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③每种面额的纸币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④每种面额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项通货膨胀主要看()①纸币发行量是否过多②物价是否全面持续攀升③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④商品的价值量是否变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9.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一中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60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都是确定且是唯一的B.当同一个化学反应以不同的过程完成时,反应的焓变是不同的C.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化学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D.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经过哪些步骤从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2.已知1mol白磷(s)转化为1mol红磷(s),放出18.39kJ热量,又知:4P(白,s)+5O2(g)═2P2O5(s);△H1P(红,s)+5O2(g)═2P2O5(s);△2△H1△H2关系正确的是()A.△H1<△H2B.△H1=△H2 C.△H1>△H2D.无法确定3.科学家发现,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在25℃,105 Pa时,1mol石墨和1mol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的放热分别是△H=﹣393.5kJ/mol和△H=﹣283kJ/mol,下列说法或方程式正确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C(石墨,s)+CO2(g)═2CO(g),△H=+172.5 kJ/molB.1mol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放热504.0kJC.2C(石墨,s)+O2(g)═2CO(g),△H=﹣110.5kJ/molD.已知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则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放热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 367.0 kJ•mol﹣1(燃烧热)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中和热)C.S(s)+O2(g)═SO2(g);△H=﹣296.8 kJ•mol﹣1(反应热)D.2NO2═O2+2NO;△H=+116.2 kJ•mol﹣1(反应热)5.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6.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 7.下列燃烧反应的反应热是燃烧热的是()A.H2(g)+O2(g)═H2O(g)△H1B.C(s)+O2(g)═CO(g)△H2C.S(s)+O2(g)═SO2(g)△H3D.H2S(g)+O2(g)═S(s)+H2O(l)△H48.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1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 kJ•mol﹣1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乙烷的燃烧热就是1mol乙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9.已知4NH3+5O2═4NO+6H2O,同一反应速率若分别用v(NH3)、v(O2)、v(H2O)、v(NO)(mol•L ﹣1•min﹣1)来表示,则正确关系是()A.v(NH3)=v(O2)B.v(O2)=v(H2O)C.v(NH3)=v(H2O)D.v(O2)=v(NO)10.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X (g)+2Y(g) 2Z(g)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A.X的浓度的减少B.Y物质的量的减少C.Z的浓度的增加D.X物质的量的减少11.某温度下,反应2N2O5⇌4NO2+O2开始进行时,c(N2O5)=0.040 8mol/L.经1min后,c(N2O5)=0.030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A.v(N2O5)=1.8×10﹣4 mol/(L•s)B.v(N2O5)=1.08×10﹣2 mol/(L•s)C.v(NO2)=1.8×104 mol/(L•s) D.v(O2)=1.8×104 mol/(L•s)1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 ﹣1、0.3mol•L﹣1、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3 mol•L﹣1B.Y2为0.4 mol•L﹣1C.X2为0.2 mol•L﹣1D.Z为0.4 mol•L﹣113.把0.6mol X气体和0.4mol Y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5min末生成0.2mol 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1,则n的值为()A.4 B.3 C.2 D.114.在温度不变、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36m ol•L﹣1,所需反应时间应()A.等于10 s B.等于12 s C.大于12 s D.小于12 s15.100mL 6mol/L H2SO4与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A.碳酸钠固体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钾溶液D.硫酸铵固体16.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表达正确的是()A.v(O2)=0.01 mol•(L•s)﹣1B.v(NO)=0.008 mol•(L•s)﹣1C.v(H2O)=0.003 mol•(L•s)﹣1D.v(NH3)=0.003 mol•(L•s)﹣1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活化分子碰撞即发生化学反应B.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碰撞次数C.某一反应的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个定值D.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18.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 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197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成SO32mol B.SO2和SO3共2molC.放出197kJ热量D.含氧原子共8mol19.对于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NO2+CO=NO+C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平衡体系中气体总的物质的量等于开始反应时体系中气体总的物质的量B.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压强始终保持不变C.达到平衡时NO2、CO、NO、CO2的物质的量均相等D.达到平衡时,N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NO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20.可逆反应:2NO2⇌2NO+O2在固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4分)(2015秋•洛阳校级期中)“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这里的“气”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1)工业上将炭与水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水煤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1.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2H2(g)+O2(g)═2CO2(g)△H=﹣572kJ/mol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若不考虑水煤气中其他成分,相同状况下要获得相等的热量,所需甲烷与水煤气的体积比约为,它们燃烧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以甲烷代替水煤气作民用燃气,其优点之一是.(2)某化工生产中用甲烷和水蒸气反应得到CO和H2为主的混合气,这种混合气可用于生产甲醇或合成氨,对甲烷而言,有如下两个主要反应:①CH4(g)+O2(g)═CO(g)+2H2(g)△H1=﹣36kJ/mol②CH4(g)+H2O(g)═CO(g)+3H2(g)△H2=+216kJ/mol由反应①②推出总反应热为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求进料气中空气(O2的体积分数为21%)与水蒸气的体积比为.22.(12分)(2015秋•洛阳校级期中)写出298K时,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3mo1NO2(g)与l mo1H2O(1)反应生成HNO3(aq)和NO(g),放热138kJ.(2)用CO(g)还原1 molFe2O3(s),放热24.8kJ.(3)1mo1HgO(s)分解为液态汞和氧气,吸热90.7kJ.23.对于反应3X(g)+Y(s)═Z(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则生成Z的速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升高温度:(2)等容冲入惰气:(3)增大容器容积:(4)等压冲入惰气:(5)加入Y:(6)压缩体积:.24.根据如图填空.(1)反应物是,生成物是.(2)在2min内A、B、C三者的反应速率值各是.(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60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都是确定且是唯一的B.当同一个化学反应以不同的过程完成时,反应的焓变是不同的C.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为相关化学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D.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经过哪些步骤从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焓值与物质的状态有关;B、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与终态有关;C、焓变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D、根据盖斯定律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焓一定,和变化过程无关.【解答】解:A、焓值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所以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都是确定且是唯一的,故A正确;B、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与终态有关,则当同一个化学反应以不同的过程完成时,反应的焓变是相同的,故B错误.C、焓变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和反应过程无关,故B正确;D、反应热与反应的始末状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是对化学变化与能量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运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2.已知1mol白磷(s)转化为1mol红磷(s),放出18.39kJ热量,又知:4P(白,s)+5O2(g)═2P2O5(s);△H1P(红,s)+5O2(g)═2P2O5(s);△2△H1△H2关系正确的是()A.△H1<△H2B.△H1=△H2 C.△H1>△H2D.无法确定【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分析】根据盖斯定律的实质应用判断,可以利用题干所给反应和热量变化,合并得到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量变化分析判断.【解答】解:①4P(白)+5O2═2P2O5 △H1;②4P(红)+5O2=2P2O5 △H2,①﹣②得到4P(白)=4P(红)△H=△H1﹣△H2,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18.39KJ的热量,所以△H1﹣△H2<0;△H1<△H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的热效应的计算应用,关键是盖斯定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3.科学家发现,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在25℃,105 Pa时,1mol石墨和1mol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的放热分别是△H=﹣393.5kJ/mol和△H=﹣283kJ/mol,下列说法或方程式正确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C(石墨,s)+CO2(g)═2CO(g),△H=+172.5 kJ/molB.1mol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放热504.0kJC.2C(石墨,s)+O2(g)═2CO(g),△H=﹣110.5kJ/molD.已知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则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放热【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根据石墨、一氧化碳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方程式叠加,构造出目标反应式;B、1mol石墨不完全燃烧,无法计算生成CO2和CO各自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具体反应热;C、根据石墨、一氧化碳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方程式叠加,构造出目标反应式;D、金刚石的燃烧热大于石墨的燃烧热,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能量高,根据能量守恒判断.【解答】解:A、1mol石墨和1mol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的放热分别是△H=﹣393.5kJ/mol和△H=﹣283kJ/mol,则热化学方程式为(1)C(s,石墨)+O2(g)═CO2(g)△H1=﹣393.5kJ/mol;一氧化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1/2O2(g)═CO2(g)△H2=﹣283.0kJ/mol;根据盖斯定律,(1)﹣(2)×2得C(s,石墨)+CO2(g)=2CO(g);△H=+172.5kJ•mol﹣11,故A正确;B、1mol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无法计算生成CO2和CO各自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具体反应热,故B错误;C、热化学方程式为(1)C(s,石墨)+O2(g)═CO2(g)△H1=﹣393.5kJ/mol;一氧化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1/2O2(g)═CO2(g)△H2=﹣283.0kJ/mol;根据盖斯定律,(1)﹣(2)得C(石墨)+1/2O2(g)=CO(g);△H=﹣110.5kJ•mol﹣1,即2C(石墨)+O2(g)=2CO(g);△H=﹣221kJ•mol﹣1,故C错误;D、金刚石的燃烧热大于石墨的燃烧热,根据能量守恒,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能量高,所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难度中等,关键在于根据已知反应构造目标反应式.注意:(1)当反应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H也应乘以或除以某数.(2)反应式进行加减运算时,△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 367.0 kJ•mol﹣1(燃烧热)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中和热)C.S(s)+O2(g)═SO2(g);△H=﹣296.8 kJ•mol﹣1(反应热)D.2NO2═O2+2NO;△H=+116.2 kJ•mol﹣1(反应热)【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燃烧热是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B、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C、固体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是放热反应;D、选项中物质聚集状态未标注,物质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解答】解:A、燃烧热应为:C2H5OH(l)+3O2(g)═2CO2(g)+3H2O(l);△H=﹣1367.0 kJ•mol ﹣1(燃烧热),故A错误;B、中和热应为: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中和热),故B错误;C、S(s)+O2(g)═SO2(g);△H=﹣296.8 kJ•mol﹣1(反应热),反应放热,符合熔融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故C正确;D、物质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为标注物质聚集状态,不符合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热、中和热、反应热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题目较简单.5.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可由此进行判断.A、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为0;B、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没有停止;C、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且保持不变;D、开始时逆反应速率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解答】解:A、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为0,所以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故A正确;B、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没有停止,所以反应速率不为零,故B错误;C、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且保持不变,故C正确;D、开始时逆反应速率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最后保持恒定,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速率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且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6.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B、有的放热反应也是需要加热的;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回答;D、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回答.【解答】解:A、因为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后者放出热量多,故A错误;B、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才能发生,但是它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C、将含0.5molH2SO4的稀硫酸即H+是1mol,与含1molNaOH即OH﹣是1mol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故C正确;D、1mol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7.3 kJ/mol,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热化学方程式的狮蝎、含义以及中和热的概念等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7.下列燃烧反应的反应热是燃烧热的是()A.H2(g)+O2(g)═H2O(g)△H1B.C(s)+O2(g)═CO(g)△H2C.S(s)+O2(g)═SO2(g)△H3D.H2S(g)+O2(g)═S(s)+H2O(l)△H4【考点】燃烧热.【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分析,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能量.【解答】解:A.生成气态水不是最稳定状态,应为液态水,故A错误;B.应生成CO2,不是燃烧热,故B错误;C.符合燃烧热的定义,故C正确;D.不是生成的稳定的氧化物,应生成SO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热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生成稳定的氧化物的特征.8.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1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 kJ•mol﹣1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乙烷的燃烧热就是1mol乙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中和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注意只生成水;B.燃烧热是指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反应热与方程式的计量数成正比放出反写时,反应热的符号相反;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有些放热反应必须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D.燃烧热是指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应生成液态水.【解答】解:A.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中和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HCl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1,生成沉淀也要放热,则H2SO4和Ba(OH)2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57.3kJ,则△H<2×(﹣57.3)kJ•mol﹣1,故A错误;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g)+O2(g)=2CO2(g)的△H=2×(﹣283.0)kJ•mol﹣1,所以2CO2(g)=2CO(g)+O2(g)的△H=2×(+283.0)kJ•mol﹣1,故B正确;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有些放热反应必须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如铝热反应,故C错误;D.燃烧热是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应生成液态水,则1 mol乙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不是乙烷的燃烧热,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焓变与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等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基本概念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9.已知4NH3+5O2═4NO+6H2O,同一反应速率若分别用v(NH3)、v(O2)、v(H2O)、v(NO)(mol•L ﹣1•min﹣1)来表示,则正确关系是()A.v(NH3)=v(O2)B.v(O2)=v(H2O)C.v(NH3)=v(H2O)D.v(O2)=v(NO)【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解答.【解答】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A.v(NH3):v(O2)=4:5,故v(NH3)=v(O2),故A错误;B.v(O2):v(H2O)=5:6,故v(O2)=v(H2O),故B错误;C.v(NH3):v(H2O)=4:6,故v(NH3)=v(H2O),故C错误;D.v(O2):v(NO)=5:4,故v(O2)=v(NO),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关系,比较基础,注意根据速率定义式理解速率规律.10.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X (g)+2Y(g) 2Z(g)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A.X的浓度的减少B.Y物质的量的减少C.Z的浓度的增加D.X物质的量的减少【考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的综合应用.【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观察图象,纵坐标为反应速率,横坐标为时间,二者之积为浓度,Y和Z的反应速率相等,则阴影部分不可能为X的浓度减少.【解答】解:S abdo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减少的浓度,而S bod则表示Y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增大的浓度,所以,S aob=S abdo﹣S bod,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净”减少的浓度,而Y的反应速率与Z的反应速率相等,则阴影部分可表示Y的浓度的减小或Z的浓度的增加.故选C.【点评】本试题为化学平衡知识的考查,较难题.过去历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涉及化学平衡的图象问题是高考的一大热点,但从未涉及到图象中的区域面积与化学平衡相联系,分析该试题时,我们事先应该知道各个面积所表达的意义.11.某温度下,反应2N2O5⇌4NO2+O2开始进行时,c(N2O5)=0.040 8mol/L.经1min后,c(N2O5)=0.030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A.v(N2O5)=1.8×10﹣4 mol/(L•s)B.v(N2O5)=1.08×10﹣2 mol/(L•s)C.v(NO2)=1.8×104 mol/(L•s) D.v(O2)=1.8×104 mol/(L•s)【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根据v=、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计算.【解答】解:v(N2O5)==1.8×10﹣4mol•L﹣1•s﹣1,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v(N2O5):v(NO2)=1:2,故v(NO2)=2v(N2O5)=2×1.8×10﹣4mol=3.6×10﹣4mol•L﹣1•s﹣1;v(N2O5):v(O2)=2:1,故v(O2)=0.5v(N2O5)=0.5×1.8×10﹣4mol=9×10﹣5mol•L﹣1•s﹣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为解答的关键,难度不大.1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 ﹣1、0.3mol•L﹣1、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3 mol•L﹣1B.Y2为0.4 mol•L﹣1C.X2为0.2 mol•L﹣1D.Z为0.4 mol•L﹣1【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分析.【解答】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X2(g)+Y2(g)⇌2Z(g),开始(mol/L):0.1 0.3 0.2变化(mol/L):0.1 0.1 0.2平衡(mol/L):0 0.2 0.4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2、Y2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X2(g)+Y2(g)⇌2Z(g),开始(mol/L):0.1 0.3 0.2变化(mol/L):0.1 0.1 0.2平衡(mol/L):0.2 0.4 0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2)<0.2,0.2<c(Y2)<0.4,0<c(Z)<0.4,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难度不大,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假设法解答,假设法是解化学习题的常用方法.13.把0.6mol X气体和0.4mol Y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5min末生成0.2mol 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1,则n的值为()A.4 B.3 C.2 D.1【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根据v=计算v(W),再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解答】解:5min末生成0.2mol W,则v(W)==0.02mol•(L•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0.02mol•(L•min)﹣1:0.03mol•(L•min)﹣1=2:n,解得n=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故选,比较基础,注意根据速率定义式理解速率规律.14.在温度不变、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36mol•L﹣1,所需反应时间应()A.等于10 s B.等于12 s C.大于12 s D.小于12 s【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反应所需时间增多,依此解答.【解答】解: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1﹣0.06=0.04mol•L﹣1,反应物的浓度由0.06mol•L﹣1降到0.036mol•L﹣,即反应物的浓度变化为0.06﹣0.036=0.024mol•L﹣1,若反应速率不变,则所需时间为=12s,但随着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所需时间大于12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难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度不大.15.100mL 6mol/L H2SO4与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A.碳酸钠固体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钾溶液D.硫酸铵固体【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过量的锌粉反应,硫酸完全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减小氢离子浓度但不改变其物质的量,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减少生成氢气的量,故A错误;B.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减少生成氢气的量,故B错误;C.加硫酸钾溶液,不反应,由于体积变大,减小氢离子浓度但不改变其物质的量,反应速率减小,生成氢气的量不变,故C正确;D.加入硫酸铵固体,水解呈酸性,生成氢气的量增多,且反应速率增大,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信息中Zn过量及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可解答,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16.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表达正确的是()A.v(O2)=0.01 mol•(L•s)﹣1B.v(NO)=0.008 mol•(L•s)﹣1C.v(H2O)=0.003 mol•(L•s)﹣1D.v(NH3)=0.003 mol•(L•s)﹣1【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根据v=计算v(NO),在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用其它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解答】解: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所以用NO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NO)==0.002mol/(L•s).A、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O2)=v(NO)=×0.002mol/(L•s)=0.0025mol/(L•s),故A错误;B、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所以用NO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NO)==0.002mol/(L•s),故B错误;C、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O)=1.5v(NO)=1.5×0.002mol/(L•s)=0.003mol/(L•s),故C正确;D、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NH3)=v(NO)=0.002mol/(L•s),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难度不大,注意反应速率计算常用两种方法定义法与化学计量数法,根据情况选择使用.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活化分子碰撞即发生化学反应B.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碰撞次数C.某一反应的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个定值D.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活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B.升高温度,使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故B错误;C.改变温度、加入催化剂,可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C错误;D.活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18.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 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197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成SO32mol B.SO2和SO3共2molC.放出197kJ热量D.含氧原子共8mol【考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在化学反应中各元素的原子遵循原子守恒.C、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反应能量小于反应焓变.D、在化学反应中各元素的原子遵循原子守恒.【解答】解:A、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将2mol 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SO2和 O2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三氧化硫,故A错误.。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模拟试卷班级姓名成绩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假如人类是“六指"杨孝文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
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
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
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之所以采用10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10根手指有关。
阿拉伯数字的英文“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
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12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10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
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
字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同样,1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
毕竟12要比10更为复杂.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先知后行重在知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3.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
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
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
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A.发展中断B.显著变动C.相对静止D.非连续运动6.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8.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
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10.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
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11.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3.“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诗句表明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A.人的精神活动B.人的理性行为C.人的日常生活D.人的存在方式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A.认识的重要来源B.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的目的D.检验认识的标准16观察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8.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
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20.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21.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下面漫画揭示的哲理是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23.下面漫画(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24.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
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5.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漫画体现的哲理与下列哪一选项体现的哲理一致()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26.2012年6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的精确控制下,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先期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行了手控交会对接。
材料表明()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③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地促进作用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2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4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2011年11月30日央行宣布近三年来首次“降准”之后,央行连续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分析人士指出,从刚刚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看,无论是外贸、投资、税收以及信贷增速,均出现增速放缓现象,同时国内外需求低迷,有必要通过政策预调微调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央行的决策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28.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A.有预见性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承认规律的客观性29.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围绕“三农”的改革不断深化。
先是应对“三农”问题,接着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致力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0.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南方谈话”成功动员了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牢笼。
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舞台上由最初的反角,逐渐演变为正面配角,再到正面平行主角,最后成为真正的主角,最生动不过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说明()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④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握事物性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1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32.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北京正式运行,这个系统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证券交易场所,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的公开转让、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
该系统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一起构成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政府()①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②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举措④完善资本市场体系的举措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3.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