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科学《人的呼吸》

三年级上册科学《人的呼吸》

向澄清石灰水注入空气
向澄清石灰水吹入呼出的气体
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友情提醒:
1.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2.小组同学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3.及时完成实验记录单。 4.注意:不要将澄清石灰水吸进嘴里。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澄清石灰水没有浑浊
2.( 肺 )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重要器官。
你做对了吗?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16.人的呼吸
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呼吸
感受呼吸
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 气体相同吗?
吸气
吐气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少,而呼出的气体里含有大量 的二氧化碳。
吸气
吐气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澄清石灰水
比较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

入清洁作用的空气 有温湿度调节和清

洁作用。
肺在胸腔内,有左 肺
肺和右肺,是氧气 和二氧化碳交换的 场所。
鼻腔
鼻腔里有纤毛和粘液,对 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 加湿作用。
气管 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 与肺,有清除异物、调 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 功能。
认识“氧循环”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 外, 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 能生存, 就连河里和海里的 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 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 二氧化碳; 而植物吸收二氧 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 氧气也不会用完。
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
【第 15 课】建筑中的材料 1.建筑物是用砖瓦、水泥、木头等材料建造的。这些材料有些是天然材料,有些 是人工材料。人们利用天然材料造出方便、耐用、易塑性的人工材料,以制造各 种物品和建筑。 2.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工材料? 答:天然材料有:茅草、土、木材、石块等……
7.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左右对称、三角形结构的物体稳定性较好。
8.拓展与应用——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
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 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结构的特点是在午间上不使用钉 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第 17 课】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1.鲁班是鲁国人,他发明了锯子、墨斗、刨子等许多工具。 2.设计一种建筑,画设计图,准备材料,制作模型 高塔设计图:
高塔模型制作材料: 数块胡萝卜丁、数根牙签
高塔模型:
立空中而不倒塌是因为该建筑物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左右对称整体结构呈三角
形局部类似圆柱,所以能够稳稳地矗立而不倒塌。
4.使在纸筒上端和下端分别绑上重物,推一推,发现下端绑重物的更不容易被
推倒。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较好。 5.建筑物中有三棱柱、四棱柱、圆柱等各种形状的立柱,圆柱承受力大。 6. 平面和拱形两者之间,拱形承受压力更大。降低重心可以使物体稳定。
人工材料有:钢材、砖、水泥等…… 3.木屋、石桥、草屋、砖房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答:木屋是用木材建造的;石桥是用石头建造的;
草屋是用茅草建造的;砖房是用砖建造的。 4.建筑材料的发展史是什么? 答:1.在古代,人们主要利用草、土、木材、石头等天然材料来建造建筑。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五单元知识点1、手指放在鼻子前,深呼吸时会感觉有气流出入。

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2 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体的起伏。

结论: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3、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了人体的呼吸道。

4、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5、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

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6、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7、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8、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9、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

口腔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经常用口腔呼吸,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气进出出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

10、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

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1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05单元:热胀冷缩(单元测试)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05单元:热胀冷缩(单元测试)
7.把瘪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是利用了气体(______)的原理。
8.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摄氏度。
9.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________)的性质,受热(________),受冷(________)。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一、选择题
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度时,温度计放入水中正确的是( )。
A. B. C.
2.“零下8摄氏度”的正确写法是( )。
A.8℃B.—8℃C.0下8℃
3.夏天的自行车轮充气太足,会( )。
A.爆胎B.好看C.走得更快D..不好看
4.瓶装饮料不装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作失误B.为了好看C.为了防止热胀破裂
10.冬天的电线绷得很直,而夏天却弯曲了,正是由于_______而产生的。
11.写出对应的温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2.用金属作电线是因为它易传热的特性。(_____)
13.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齐平。(______)
14.石头不会热胀冷缩。(______)
A.变小B.变大C.不变
19.把气球套在瓶口上的作用是( )。
A.为了吹大气球B.为了美观C.借助气球发现瓶内空气体积的变化
20.这个实验说明了(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气体B.液体C.固体
21.我能列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有:______。
六、综合题
22.超市里的矿泉水、可口可乐、雪碧为什么都不会装得满满的?
四、简答题
15.列举水有哪些特点?(至少写4个)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单元 奇妙的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单元 奇妙的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五单元 奇妙的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观察下面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1: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橡皮筋来回做往 返运动发出声音
拉伸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弹拨皮筋能否发出声音?橡 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探索2: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声的物体。
一个物体(比如鼓面、钢尺、橡皮筋等) 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产生的原因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我们的发声器官
鼻腔 咽
气管 右主支气管
喉 左主支气管 左肺上叶
右肺
肺脏
左肺下叶
发声
不发声
水面激起大量水花 水面平静
停止 停止
振动 振动停止
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放在 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 面被敲击后在上下做往返运动。
按住钢尺在桌面上的部分, 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 能看到它在上下做往返运动。
1、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高度的水; 2、用未击打过的音叉和击打过的音叉 分别轻轻接触水面; 3、观察水面有什么不同。
观察到未击打过得音叉水面平静, 击打过的音叉水花四溅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1,知冷知热》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1,知冷知热》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热和冷是温度的不同表现。

•学生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源和冷源。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记录和分析数据。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热和冷是温度的不同表现。

•识别常见的热源和冷源。

•初步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资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气球、橡皮筋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展示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热?什么是冷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冷热现象。

2. 新课学习• 1.2.1 热和冷的认识•讲解热和冷是温度的不同表现,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差异。

• 1.2.2 热源和冷源的识别•展示常见的热源和冷源图片,让学生识别并分类。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热源和冷源在生活中的作用。

• 1.2.3 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演示实验: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热胀冷缩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物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3. 整理与小结•总结热和冷的概念、常见的热源和冷源以及热胀冷缩现象。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1知冷知热(课件)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1知冷知热(课件)
D 2.测量水温时,液泡所在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3.读取温度计数据,正确的是(B )。
A. B. C. D.
4.观察温度计,这时的温度是(C)℃。 A.10 B.11 C.9 D.5
5.观察温度计,这时的温度读作和写作是(B )。 A.读作:12摄氏度; 写作:12℃ B.读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零下12摄氏度;写作:-12℃ C.读作:28摄氏度; 写作:28℃ D. 读作:零下28摄氏度;写作:-28℃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 2.用手摸就可以判断物体的温度。( ×) 3.用温度计能测量出准确的温度。( √) 4.放在桌子上的一杯热水,水温会一直下降。( ×) 5.豆子发酵的 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差不多。 ( )√
让科学流行起来
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冷与热》
知冷知热
想一想
我原以为……
你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

单位是摄氏度(℃)。
液柱会上下移动。
想一想
读作:9摄氏度 写作:9℃
读作:2摄氏度 读作:零摄氏度
写作:2℃
写作:0℃
读作:零下12摄氏度 写作:-12℃
零上与零下的分界线在哪里?
液柱面指示的是温度。
想一想
1.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2.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 不能接 触到杯壁和杯底。 3.液柱停止上升后开始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 液柱面齐平。
液柱没有停住时不能读数。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
想一想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水银体温计
干湿气温计
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水银温 度计要及时告诉家长哦!
数字温度计 数字温度计使用更方便。

小小构造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

小小构造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

小小构造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知识梳理本文档为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小小建筑师》的知识梳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建筑物的分类- 我们生活的房屋是人类最基本的建筑物,被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类。

- 楼房是多层的建筑,层数较高,比如公寓楼、写字楼等。

- 平房是一层的建筑,层数较低,比如普通住宅、农舍等。

2. 建筑物的功能- 居住功能:房屋是供人们居住的场所,提供庇护和休息的地方。

- 工作功能:建筑物可以用作办公、生产等工作场所。

- 教育功能:学校、图书馆等建筑物是为人们提供教育资源的地方。

- 娱乐功能:电影院、剧院等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

3. 建筑物的结构- 基础:建筑物的底部支撑构造,用以分散和承受重量。

- 柱子:承受上部结构和重量的建筑支撑构件。

- 梁:将柱子连接起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和重量。

- 墙体:用以支撑和分隔空间的建筑结构,能够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4. 建筑物的材料- 木材:常用于建造房屋框架和结构。

- 水泥和混凝土:用于建造楼房和大型建筑的基础和结构。

- 钢铁:用于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5. 建筑物的安全- 防火措施:设置灭火器、火灾自动报警器等设备,学会正确使用应急出口。

- 防盗措施:安装门窗防盗设备,保护私人财产和人身安全。

6. 我们身边的建筑物- 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 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

- 超市:供人们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

- 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通过本文档,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物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对建筑物的兴趣和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砖红壤
风化淋溶作用 强烈,易溶性无 机养分大量流失, 铁、铝残留在土 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 粘重,肥力差, 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风化淋溶作用 略弱于砖红壤, 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 较粘重,肥力较 差,呈酸性。
黄壤
有机质来源丰富, 但分解快,流失多, 故土壤中腐殖质少, 土性较粘,因淋溶作 用较强,故钾、钠、 钙、镁积存少,而含 铁铝多,土呈均匀的 红色。因黄壤中的氧 化铁水化,土层呈黄 色。
黄棕壤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 富铝化作用的特 点, 又具有棕壤粘化作 用的特点。呈弱酸 性反应,自然肥力 比较高
暗棕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 它与棕壤比较,表 层有较丰富的有机 质,腐殖质的积累 量多,是比较肥沃 的森林土壤。
淋溶程度不很强 烈,有少量碳酸钙 淀积。土壤呈中性、 微碱性反应,矿物 质、有机质积累较 多,腐殖质层较厚, 肥力较高。
褐土
土壤的魅力
水源枯竭 土地龟裂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
黄土高原育林坑
山体滑坡 泥石流
让我们再看看其 他这些现象
大气污染
垃圾污染
乱砍乱伐
污水排放
谢谢观赏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土壤种类
土壤可以分为: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三类
土壤
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 保水性能一般速度快,保 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
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 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