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居(砂锅居)得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顺居(砂锅居)得起源
在北京知名的大饭庄中,真正以北京独特风味为特色的不多。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四面八方来京做官、经商和谋生的外籍人,把山东"鲁菜"、江浙"淮扬菜"、广东"粤菜"等带进京城,以各自的特色立足北京,形成了京城饭庄"外邦菜"繁盛的局面。
在京城"本邦菜"饭庄中,除清真"东来顺"羊肉馆,最知名的汉族饭庄就是"砂锅居"白肉馆了。
砂锅居饭庄位于繁华的西四南大街路东,它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砂锅居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
这也算京城饭庄中的一怪,故京都流传有歇后语"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
其实,砂锅居真正"过午不候"的原因,是它的"货"做不出来。
砂锅居卖的白肉,是头天晚上宰杀一头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放在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大铁锅中煮,经一夜煮火靠,次日晨正好熟透,八时营业,一上午就卖光了。
由于一天只能卖一头猪,故只能"过午不候"了。
这一罕见的经营方式,也起到了广告的作用。
人们为了品尝这一口儿,早早到砂锅居候着,生怕吃不上,有时还要预先订下。
一来二去,砂锅居的名气越来越响,生意兴隆,始终不衰。
砂锅居的来历和形成,与北京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
北京民间,旧时有"祭天还愿"的习惯。
人有三灾六难,或企盼升官发财、生儿生女,消灾免祸等愿望,就烧香磕头,对天"许愿"。
"许愿"不管灵验与否,全都要"还愿"。
到清朝满族人入主北京,把满族"祭祖安神"的一套形式搬了过来,把"祭天还愿"搞得很隆重。
"还愿"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杀牲"上祭,把整猪整羊宰杀后,煮熟"上供",然后,亲朋好友"吃供尖",大伙享用一顿。
当然,穷门小户不可能有如此排场。
只有豪门大户,才"供"得起整猪整羊。
"供品"不能自己享用,要请人分食,才能为主人祈福。
北京西城从西单到西四一带,清朝时是王公贵族的住地,定王府、礼王府、乃兹府等大宅门,全在缸瓦市附近。
缸瓦市也就设有"看街的"更夫。
附近王府豪宅,每次祭祀后所余"供品",就赏给看街的更夫们吃。
有时,更夫们吃不了,再转分给相熟的穷百姓和乞丐们吃。
缸瓦市原是卖缸、盆、瓦罐的一条街,清中叶渐渐萧条。
街上有不少存缸瓦的旧房子,更夫们就在空房子里架锅设灶,把祭祀给的"白肉"加工后自食,也邀穷朋友、穷街坊来共食。
久而久之,这些穷朋友、穷街坊,不好意思吃白食,就常带些油盐调料、柴米灯烛来帮衬。
后来,演变为逢来吃"白肉"者,就收一些钱,形成卖"白肉"的小馆。
这时,虽是馆子,但没有字号。
来此吃"白肉"者多是穷人、乞丐,便自嘲称为"砂锅居"。
因旧时乞丐多用砂锅乞讨,讨来吃食,用柴火一热即可食,所以称乞丐为"把砂锅的"。
这便是砂锅居名字的由来。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和,与砂锅居合并,改字号为和顺居。
砂锅居正式起字号为"和顺居"后,又租下周围几间旧房,重新翻盖了店堂,请人题写了匾额,营业环境大大改善,生意更加红火。
原和顺馆老板姓刘,他接手经营和顺居后,把他一个当厨师的亲戚请来主厨,在"烧燎白煮"的传统厨艺上,下了一番功夫,创造出了一些特色白肉菜,吸引来不少附近王公贵族、富贾名人,砂锅居名气渐渐大了。
白肉吃法因源于祭祀,故有不少禁忌和讲究。
烹制只用白汤煮,用火燎和油炸,而不能炒、烹,不能配加蔬菜,只能蘸细盐末等。
于是,制作祭神肉肴的厨师,便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手段里,丰富品种。
"烧"就是用油炸后再烹调。
"燎"原是满族人进关前,祭祀时所用的生烧火燎猪羊肉的做法。
将带皮的五花猪肉,上火生烤,将肉皮烤焦后,去掉外层烤糊的老皮,再切片用锅煮。
"白煮"就是把猪肉、内脏放在大锅内用旺火炖,再用微火火靠,使之汤味入肉,煮熟后再切片,蘸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卤、香油等调料而食。
"砂锅居"用"烧燎白煮"可制作出24、32、48、64等各种档次
的"烧碟",每种菜全有非常好听的名字。
砂锅居虽然字号叫和顺居,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砂锅居。
解放前,砂锅居的匾额有三块,左为"和顺居",右为"砂锅居",中间是"白肉馆",这也是很独特的。
砂锅居原有刘姓经营,后易主到厨师吴姓手中,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仍是吴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日伪之铁蹄下,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本和汉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请客。
此类恶人才不管你什么"过午不候"呢!他们经常是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经营习惯,实行了全天营业。
从此,砂锅居才不摘中午的幌子,增添了晚餐。
解放后,砂锅居得到很快发展,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和"什锦砂锅"等砂锅菜,受到顾客欢迎。
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
砂锅居从此也算真正名副其实了。
进入新时期,砂锅居恢复了三百年老字号传统,不仅扩大了门店,装修了厅堂,而且挖掘出一些百年特色菜,品种也扩大到白肉以外的各种炒菜。
如今砂锅居已是中外游客品尝京味特色菜的高档餐馆。
三百年仍在老地点缸瓦市经营,这在北京老字号中,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