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凳湖(节选)教案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5篇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5篇《瓦尔登湖》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
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
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及作品: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
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
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
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
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
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
”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瓦尔登湖》所传达的自然观、生活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2)分析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景手法。
2、难点(1)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为学生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重要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作品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写景、抒情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瓦尔登湖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和文学成就。
(2)讲述《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和出版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4、精读文本(1)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描写瓦尔登湖景色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例如:“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 这段描写将湖比作大地的眼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湖的美丽和重要性,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边的树木比作睫毛,把群山和山崖比作眉毛,使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2)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方式和他所传达的生活理念。
2023最新-《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

《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瓦尔登湖》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瓦尔登湖》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亨利#8226;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
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
《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1、字音深邃(suì)葱(cōng)郁俯瞰(fǔ kàn)黛(dài )绿渲染(xuàn rǎn)调(tiáo)和模样(mú yàng)一泓(hóng )菖蒲(chāng pǔ)熠熠(yì yì)黄澄澄(dēng dēng)2、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实用模板)《瓦尔登湖》教学设计(通用5篇)

The golden age is always behind.(页眉可删)2021年《瓦尔登湖》教学设计(通用5篇)《瓦尔登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
(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重点突出: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
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1、布置课堂练习,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
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朗读作品展示。
2、音乐想起(瓦尔登湖音乐)学生开始阅读。
(同步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阅读中能够突出瓦尔登湖的文本句子。
3、学生概述《瓦尔登湖》的写景内容,并简要分析作者情感。
并提出要求关注并运用提示的文本中的句子。
4学生分段选择赏析瓦尔登湖片段的练习(从赏析中找出准确体现作者对瓦尔登湖情感的词语)5、概括瓦尔登湖在作者感情中的形象。
第二课时1、再次展开《瓦尔登湖》的阅读,并配以湖水和水上生命活动的媒体展示。
2、整体探讨作者__的创作感受和表达思想。
3、从作者表达的创作感受和思想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生讨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5、把自己形成的观点以及想法作为作业,书写并有序的表达和整理。
《瓦尔登湖》教案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引导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瓦尔登湖 》的教案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实 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 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等,通过案例分析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瓦尔登湖》教案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瓦尔登湖》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
理解《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意识和自然观。 02
了解《瓦尔登湖》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03
能力目标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01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否主动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02 理解能力
学生对《瓦尔登湖》主题和思想的把握程度,能 否理解作者梭罗的思想和情感。
03 阅读技能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归 纳总结等,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反思
0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梭罗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梭罗的生平和思想,激发 学生对《瓦尔登湖》一书的兴趣。
讲授新课
总结词:深入解析
详细描述:逐章讲解《瓦尔登湖》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梭罗在书中所表达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以及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巩固练习
总结词:思考讨论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 析《瓦尔登湖》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梭罗(学生回答)。
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曾经有两年多,他独自一人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木屋里。
散文集《瓦尔登湖》就是这两年生活的结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受到广泛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优美的散文就节选自散文集《瓦尔登湖》,由于文章较长,我们重点学习第二段。
三、整体把握。
师:读完了这个语段,大家对瓦尔登湖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生:湖面平静、光滑,湖水清澈。
四、具体赏析。
作者是怎样表现瓦尔登湖迷人的景色和醉人的风姿的?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看看其中有那些写景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二语段,同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结合写景技巧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并给予帮助)学生展示赏析的成果。
例1:“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
”赏析: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湖的远景、全景。
用比喻的手法,将倒影和实体融合在一起,湖水清澈晶莹,景物依稀朦胧不言而喻。
高一语文教案《瓦尔凳湖》

高一语文教案《瓦尔凳湖》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
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瓦尔凳湖》,希望
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瓦尔凳湖(节选)教案
1.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3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
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着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
《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瓦尔登湖》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环保主义者,代表作《瓦尔登湖》。
2. 文本内容:第一章-第五章,涉及瓦尔登湖的描述、建屋经历、孤独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梭罗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理想观。
2. 教学难点: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梭罗思想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梭罗的思想。
3. 案例分析:分析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第一章。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章,讨论梭罗的自然观。
3. 第三课时:阅读第三章,分析梭罗的人生观。
4. 第四课时:阅读第四章,探讨梭罗的理想观。
5. 第五课时:总结全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六、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第六章-第十章,涉及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读书、写作、旅行等方面的经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经历,以及他对读书、写作的见解。
2. 教学难点:理解梭罗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八、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中的社交环节,理解其对读书、写作的重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梭罗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梭罗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阅读第六章,讨论梭罗的社交观。
2. 第七课时:阅读第七章,分析梭罗的读书观。
3. 第八课时:阅读第八章,探讨梭罗的写作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凳湖(节选)教案..文本全解。
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1843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854年,出版《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
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
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环境等情况。
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呈现不同颜色,让人觉得奇妙无穷。
之后,又反复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纯净。
在这里,一切都是纯洁无瑕,自然本色,未经任何污染。
作者娓娓道来,使人觉得作者之心与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
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迁,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
纯净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在这纯净的世界中,倾听松风天籁,静观山光湖色,玄思妙想,从容悠然,人可以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
最后一个段落,作者感叹随着世事的更替,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这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但它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
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
2习题解说。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描写思考人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理想家园。
参考答案:文中所描写的湖水的颜色尽管有很多变化,但都不是湖水本身的变化。
视角的转移、天气的变化、湖水深浅不同,给人多种颜色变化的视觉感受,其实湖水本身是清澈五色的,以至于•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掉到湖中的斧头,“如果不把它吊上来,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直到斧头烂掉”。
“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邃,接着又随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坚持着自身的纯洁”,其实寄托着梭罗的人生理想。
“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春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人们已经遗忘了瓦尔登湖的存在,但它依然是那么清澈纯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
可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就是人们的精神归宿?梭罗住进瓦尔登湖边,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这应该也是要“坚持自身的纯洁”。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主旨是欣赏《瓦尔登湖》中的描写手法。
参考答案:例子: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
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见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作者没有直接抒情,但在这些描写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
因为只有在心中毫无杂念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时,才可能静观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几乎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形容词,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充满情趣。
作者之心与自然之物交融,正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篇的比较,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答案:《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第二部分回顾人们登黄山的历史,目的也是要说明社会发展了,古人不能去的,今天已不再是艰险。
作者要说明的是“文明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充满着自豪。
而《瓦尔登湖》的作者却是强调回归自然,他不是要存心抵制文明,而是要对人类的理想家园作深入的思考。
学生赞赏谁的态度,都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谓战胜自然,并不表明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离不开自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理解所谓回归自然的问题时,要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但人类的文明发展不应该以毁坏自己的家园为代价。
应该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3、相关资料。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
他常常只是一个人。
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
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年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
然后,到了1854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
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59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
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年仅44岁。
他留下了39卷,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并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
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
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即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
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
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
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
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
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
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1834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杂志寄诗写稿了。
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
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到1841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
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
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
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
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本来梭罗的家境比较困难,但还是给他上了大学,并念完了大学。
然后他家里的人认为他应该出去闯天下了。
可是他却宁可回家乡,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学教教书。
之后不久,只大他一岁的哥哥约翰也跑来了。
两人一起教书。
哥哥教英语扣数学,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
学生们很爱戴他们俩。
亨利还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称梭罗为“诗人和博物学家”,并非过誉。
他的生活知识是丰富,而且是渊博的。
当他孤独时,整个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侣。
据爱默生的弟弟回忆,梭罗的学生告诉过他:当梭罗讲课时,学生们静静地听着,静得连教室里掉下一根针也能听得清楚。
839年7月,一个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来到康城,并且访问了梭罗这一家子。
她到来的当天,亨利就写了一首诗。
五天后的日记中还有了这么一句:“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唯有爱之弥甚之一法耳。
”这大约就是为了艾伦的缘故写的。
不料约翰也一样爱上了她,这就使事情复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