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题目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答案14.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
B项2分,E项3分)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杜甫《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二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 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附答案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窗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屡次上疏陈说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代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飘流,日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类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其实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总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扼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BE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忿与忧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适得其反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窗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忿与忧伤。
(4分)【解析】14.【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能。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能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一个考点,几近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过错是意象的含意不对,手法不许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作风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歪曲诗意或只答表层含意,或成心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显明的过错,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过错。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作者坐在青翠的山峰中观看江楼。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13.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6分)
参考答案:
12. B 诗人在江楼坐落于青峰。
13. (1)不被重用,被迫寄情山水的无奈。
(2)追慕前贤,事业不顺的苦闷。
(3)功业无成的愤懑与伤感4.鄙视官僚,忧国忧民。
(答对一点2分)。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三、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四、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古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韵味。
本篇文章将提供秋兴八首其三的原文、注音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峨眉山(émáo shān)月半轮秋,影入平羌(píng qiāng)江水流。
夜发(yè fā)清溪(qīng xī)向三峡(sān xiá),思君(sī jūn)不见(bù jiàn)下渝州(xià yú zhōu)。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高高的峨眉山上映照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流动。
夜晚乘船出发,沿着清澈的溪流驶向三峡,思念着远方的你,却无法在渝州相见。
【总结】
秋兴八首其三通过描绘美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本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原文、注音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
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6分)答15.B【解析】“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16.(1)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1分),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1分),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1分)。
(2)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1分)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孤寂、冷清,定下全诗感情
基调。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的波浪连天涌起,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 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 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
翻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
澜壮阔,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 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 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 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 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用这个背景 烘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 (其三) 登 高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 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 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 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 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 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 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 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 五言、七言、古体、近体, 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 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 特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
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 我的故园之思。
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念故园,漂泊在外不得归的无奈和凄凉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 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 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丞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思乡、忧国忧民)
手法:情景交融
请说说这首诗歌的主旨?
通过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气的描写,烘托了
阴沉萧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的 悲凉和思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情境式的默写
1、本诗的主旨句的句子是: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以枫叶的凋零,秋气的萧索寄托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杜 甫 诗 三 首
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写作背景
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 ,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玉 其 露 一 凋 伤 枫 树 林 ,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来自“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鉴赏诗歌的方法
1、内容(写了什么) 2、情感(为什么写) 3、手法(怎么写)
——典型的题型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 (其一)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 孤独、忧伤之感。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等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这些景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如何表达他的情感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沉气氛笼罩 四野的诗句是: 4、表现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句子是: 5、表现了诗人对菊掉泪,飘零思乡的诗句是: 6、“刀尺声”和“捣衣声”使诗人泛起岁暮日晚,羁旅 无依的伤感的句子是: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阴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衰败,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
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 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