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讲义---《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诗三首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后期生活概况: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à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

杜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风格------“沉郁顿挫”。其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诗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但是这种强烈和李白截然不同,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杜诗小专题:

A杜诗的思想:儒家思想,忧国忧民贯穿一生;忠君。

“一饭未尝忘君”“少陵有句皆忧国”

B杜诗的意象特征:

①杜诗中常用自然界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病弱意象,阴郁凄凉、沉重悲怆。

《瘦马行》《病马》《病桔》《枯棕》《枯楠》

病老枯瘦,没有生气与魄力,给人衰败的感觉。

杜甫笔下的动物都有“病”和“饥”的特点: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

“山寒青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叫,江晚白鸥饥”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反映社会苦难的意象多。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君不见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②描写秋天的意象充满了萧瑟和衰飒。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③杜诗中意象组合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个句子中,显得凝重深沉。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密度大)

C杜诗的艺术成就:

①善于反映社会现实:三吏三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擅长各体诗。五古、七古、七律、五绝、七绝、乐府。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对偶)(散句)

③苍劲凝炼的语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剥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换“润”(苏轼)“嫩”(秦观)“老”(黄庭坚)“落”(佛印),都不及‘湿’精确。

走近作品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本课所选三首诗均作于夔州。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了四百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这些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