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便是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化制度。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和感悟,从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和城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偏差三方面,简单对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标签: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价值取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这对于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现实生活中,影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原因有很多。
接下来,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配置相对不均衡。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尤其是大城市积聚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农村的教育资源却相对缺乏,很多农村学校的资源不仅无法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无法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需要。
首先,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共的教育,相关的资源理应由政府统一的配置。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采取两级管理的模式,城市教育的资金由城市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主要由乡镇负担。
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城市,由此农村学生的家长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这是不利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存在很多的差异。
城市学校的资金投入很多,往往以培养优质的人才为主;而在农村学校中,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往往难以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
随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趋势的增大,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城乡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就会一直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最后,国家过去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义务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城市的义务教育教育资源,政府部门通过统筹协调,还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需要。
然而,农村学校中由于资源的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往往维持低标准,停滞不前。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关乎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也关乎学生的教育权益。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思考和工作。
一、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包括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而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简陋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其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包括提高师资、改善学校设施和购置教学用品等。
2.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对口支援,通过技术援助、人才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对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支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持续投入和支持。
二、优化教育服务的公平分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还需要优化教育服务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工作:1.建立健全的城乡学生流动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顺利接受当地的义务教育,解决他们的就学难题。
2.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服务支持,包括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残障学生等,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公平教育服务。
3.建立统一的学生评价和升学制度,确保学生在城乡之间的学习和升学机会公平,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三、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工作: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和待遇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详细分析目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问题分析1.地域差距在我国,地域差距导致了义务教育水平的不平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不足、设施简陋等问题。
2.学校资源不均一些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中,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
这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大大影响了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的学习发展。
3.教育质量不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较低。
这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会。
4.学生流失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大量学生选择辍学或外出读书,进一步加剧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三、建议1.加大教育投入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
2.均衡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倾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4.完善流动学生管理机制针对流动学生问题,建立健全流动学生管理机制,保障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继续接受教育,避免因流动而辍学。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律规定必须接受的教育阶段,通常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
2.师资力量:指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教师的数量、学历、教育经历等。
3.教育质量: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
4.农村和边远地区:指相对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的地区。
如何看待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何看待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1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1.1办学条件的差距(1)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不惜重金大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校舍、教学设备、图书等)都难以保证,而且很多中小学校舍还存在危房。
(2)农村学校规模较小、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破旧;而城市学校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教学设备是现代化配置。
(3)图书拥有量、实验仪器等有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1.2师资力量的差距城乡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从师资质量看,城市优于农村,单说代课问题,代课教师主要也是集中在农村。
例如:很多民族农村地区缺乏双语教师,只能在当地找不具备教师资格,但却能进行双语教学的代课教师,所以导致师资呈现出学历层次低,队伍不定。
另外,在农村严重存在年轻教师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有的农村教师找人情托关系,一心往城里调,而城里的教师大都是有关系的,没有谁肯往农村学校去,造成城乡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这势必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1.3教育投入差距1.3.1教育投入政策上的嫌贫爱富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的投入与地方财力挂钩,各地相差悬殊。
农村学校本来就穷,教师培训要到城里去,但学校的生均经费反而少;城市学校相对富裕,政府给的生均经费反而多。
1.3.2企业资金投向倾斜很多企业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利益少,没有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教育,不仅扩大了城乡的教育距离,而且还衍生了一个更为复杂,影响也更加难以消除的教育产业化问题。
2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后果2.1广大农村学生无法进一步在学校深造虽然国家已在全国全面贯彻实施了九年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农村的学生也都基本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知识要求的提高,九年的义务教育已显得远远不够了。
但是现在的农村,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除非考上重点高中,否则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
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也愈发突出。
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是民生工程,教育投入越高,也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配置会更加公平。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用更多的经费来投入到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中。
政府应该落实“三分之一花在贫困地区”的投入方案,用于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改善。
二、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于硬件配置,比如校舍和教学设施等,而忽视了教育软实力的培养。
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在教育质量方面花更多心思,例如,通过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助,让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三、挖掘地方教育特色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教育特色,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教育资源得到更为优化和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应该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指导,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品德道德素养。
五、鼓励教育扶贫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可以通过教育扶贫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资助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隔。
总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部门的改革创新,更要注重从制度的层面上来推进。
加强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教育上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 , 快普及 高 中阶段 教育。 而 “ 加 ” 鉴
于义务教育在整个教 育体系 中具有基础性 地位 , 它的公
益性特征决定 了其必须选择均衡 发展战略 。在这个意义 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 是实现 教 育公平 的基 石 ” 。义 …
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说 , 当于亚 当 ・ 密所说 的是一项 相 斯
[ 关键 词 ] 乡; 城 义务教 育 ; 不均衡发展 [ 中图分类 号 ] 6 0 [ 献标识 码 ] [ G 2 文 A 文献 编 号 ]0 9—17 ( 0 0 0 0 1 0 10 1 3 2 1 ) 6— 0 5— 3
可能 是 那 些 最 多 地 遭 受 了不 正 义 侵 害 的 人 或 其 后 裔 ” 。而对穷人及普通公 民进行 教育投 资 , J 增加 他们 的人力 资本是 减少贫 困和不平 等 的有效 措施 。由于穷 人及大多数 普通 公 民没 有 金融 、 大宗 固定 资产 等 资产 性资本 , 拥有 的唯一资本就是 人力资本 ( 而且 那些 不健 康的人还被排 除 在外 ) 而 按舒 尔 茨 的观 点来看 , 对 , 相 于非人力资本 投 资 , 力 资本 投 资 的增 长会使 靠 劳 动 人 所挣 得 的收入 高 于 资产 收益 , 而且 更 为平 等 的人 力 投 资配置使人们 之 间 的收 入更 加均 等 , 因此 他认 为通 过 基本教育 、 培训 、 医疗 保健等 人力 资本投 资是 减少个 人 收入不平等 的基本 因素 。 二 、 乡义 务教 育不 均衡发展 的具 体表 现 城 在城乡义务 教育不 均衡 发展具 体表 现方 面的研 究 可谓汗牛充栋 。由于地区间经济极不平衡发展等因素仍
一
、
引 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要求优 先 发展教育 , 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而义务教育的均衡 发展 是 实现这一 目标最重要 的基础 。胡锦 涛主席 在“ 十七大 报 告” 中指 出: 教育 是 民族 振兴 的基 石 , “ 教育 公平是 社会
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浅析及对策7页

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但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内部之间的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而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相应的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
作为民生之本的教育事业,在1980年后期教育投资与教育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之后,教育不均衡问题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作为教育体系根基的义务教育,其不均衡性尤其引人注意。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发展在宏观性区域间的不均衡;第二,义务教育发展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第三,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第四,不同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一种公共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来提供。
从现实看,政府是通过制定一系列与义务教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实施义务教育产品提供的。
因此,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就与义务教育发展结果紧密相关。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相关。
一、教育政策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分析1、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过度依赖地方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义务教育投入不均衡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相对独立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尚未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在项目确定和补助数额计算上的科学依据不足,随意性较强,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比较单一,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事业的责任分担机制未能准确定位,分权体制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财政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而变大。
在上述体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起着关键性作用。
而从发展的现实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这对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产生了了很大的影响。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以期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提供一些参考。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较高,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学校拥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农村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
第三,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体现在学生发展机会上。
城市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比赛等,而农村学生则相对缺乏这些机会。
这导致城市学生更加自信、乐观、有创造力,而农村学生则相对自卑、缺乏自信。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归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质量也是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发展机会也是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机会,同时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一直是一个备受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上。
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仍然相对较少。
这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相对较弱,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还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相对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体制与政策CH INA AGRI C ULTURAL EDUC AT I ON[收稿日期]2010 07 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10XJ Y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与均衡政策比较研究 (20100348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20090460966);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 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 (XBS090164)[第一作者简介]谯欣怡,女,广西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谯欣怡,沈有禄(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
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国内学者对其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
回顾这些研究对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9-1173(2010)06-0015-03一、引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基础。
胡锦涛主席在 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同时, 十七大报告 也明确指出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而 鉴于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
在这个意义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 [1]。
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说,相当于亚当∀斯密所说的是一项 基本必需品 ,是现代社会公民的除生命权、基本食品及住所权之外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会引起城乡人力资本储备的差距,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在中国城乡间的这种不同的溢出效应,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另一种看不见又说不出的无形剥削。
这种城乡人力资本储备差距的不断增大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阻碍了城乡经济同步增长,影响了城乡教育水平的提升[2]。
如果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义务教育的资源及政策没有得到公正而有效地执行,就等于是在剥夺他们美好生活的前景。
而这种不平等又在现存的教育资源分配及教育制度下强化了其不利地位,正如诺齐克所说的, 那些现在处境最差者可能是那些最多地遭受了不正义侵害的人或其后裔 [3]。
而对穷人及普通公民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是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有效措施。
由于穷人及大多数普通公民没有金融、大宗固定资产等资产性资本,拥有的唯一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且那些不健康的人还被排除在外),而按舒尔茨的观点来看,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会使靠劳动所挣得的收入高于资产收益,而且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因此他认为通过基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是减少个人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4]。
二、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具体表现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由于地区间经济极不平衡发展等因素仍然存在,虽经过多年的努力,包括最近几年实施的 两免一补 政策等,城乡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如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578元,农村1230元,城乡差348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771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077元,相差8.94倍,全国农村最大差距达6580元,相差10.23倍,反映相对差距变化情况的变异系数,城镇高达0 891,农村更达1.103。
2006年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718元,农村1355元,城乡差363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1274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986元,相差15教育体制与政策CH INA AGR ICULTURAL EDUCAT ION9.40倍,全国农村最大差距达7917元,相差10.63倍,变异系数城镇高达0.984,农村更达1 196[5]。
袁连生和王善迈分别用 省际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 作研究,发现中国省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水平相对差异明显,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已超过0.5,属于严重不平等,研究强调了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的重要性[6]。
王蓉的研究发现义务教育经费差异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省内差异对整个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贡献为60%到63%,仅有1/3的原因是由省际之间总体经济发展实力的差距引起的[7]。
沈有禄对我国2003年-2006年间的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在省际及城乡间的配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差异描述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的配置上,省际间及城乡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呈现典型的 马太效应 [8]。
此外,井明在其博士论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中就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农村税费改革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阐述[9]。
三、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测度在测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袁振国提出要建立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基准值,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的比较,获得体现发展偏离程度的教育发展均衡系数[10]。
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相对性特征,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应当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11]。
杨东平教授及其学生周金燕构建了教育公平测度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义务教育均衡指数A、高中教育公平指数B、高等教育公平指数C、教育存量公平指数D)、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通过专家评估法构建了教育公平综合指标G,它是A、B、C、D的权重(分别为0.32、0.26、0 21、0.21)和[12]。
翟博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并就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尝试,从区域、城乡、学校、群体方面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进行考察,揭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特征和成因[13]。
王蓉的研究发现,1999年全国小学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泰尔指数为0.261,省内泰尔指数为0.174,省际泰尔指数为0 087,省内不平等的贡献率为66.75%[14]。
成刚的研究发现,西部某省2003年-200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泰尔指数为0.13,县内不平等所占比例为50%[15]。
四、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对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研究较多,从各地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角度,朱家存在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低水平的社会经济实力不能保证高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质量是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16]。
从教育经济区域的角度,沈百福发现各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极大,而教育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却相对较小,各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平衡[17]。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刘颂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规模巨大的农村利益集团缺乏向核心决策者表达其利益取向的强烈动机,其在决策层中的代理人比例很低,甚至近似为零,总体上缺乏聚集起来表达利益取向的能力和参政议政的渠道。
与农村利益集团相比,城市利益集团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城市利益集团与权力中心距离较近,与权力中心往来密切,个人所分享的集团利益比例较大,成员集体行动积极性高,游说政府制定倾向于保护城市利益集团的政策的成本较低,因此城市利益集团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 第一行动集团 的角色。
这种长期以来政治影响力的不同,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长期固化作用[18]。
从义务教育管理制度的角度,包金玲通过对全国地县教育局长的专题调查,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以县为主 管理体制,虽然旨在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由于新体制遭遇了税费改革,忽略了地区间的差异,加剧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19]。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崔瑛等认为在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分权化改革必然会加剧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势必引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20]。
从各种教育上游制度的角度,鲍传友认为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教师政策等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21]。
五、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对策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的研究,黄平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 政府应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确保各16教育体制与政策CH INA AGRI C ULTURAL EDUC AT I ON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相对平等 [22]。
朱家存认为,政府应遵循 差别原则 平等地在城乡间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权利平等[23]。
叶平,张传萍认为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24]。
王善迈、袁连生认为应解决我国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间财力资源与义务教育责任不对称的问题,提出要建立规范的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更大财政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5]。
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刘立峰对未来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了设想,并认为中央财政负担教师工资,省级政府负担公用经费,县市承担校舍建设、维修、危房改造的费用是目前合适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认为,要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把地方促发展和中央给补偿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 有质量的公平增长 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教育公平发展的作用,并实行相应的问责制度;建立全国通用的义务教育卡,取消义务教育学校借读费,完善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资助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27]。
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方面,山东省广饶县在实现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通过建立乡镇教育园区、中心城区教育园区等,其教育组团模式有效地节省了教师人力资源,实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