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2.会用图象表示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课前预习案】1.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纸带、、.2.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改变,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不变,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测出对应不同质量的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想一想: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样得到?【课堂探究案】【典型例题】一、实验方案的设计1.三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体会近似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装置如图421所示).(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改变小车的质量.(2)拉力的测量: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即F≈mg.(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根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1)研究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以力F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422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2)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423所示,因为am图象是曲线,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2相当困难.若a和m成反比,则a与1m必成正比.我们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为纵坐标,以1m为横坐标,作出a 1m图象,若a 1m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a与1m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图423二、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424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绳).图424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在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在小车上加放适量的砝码,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的质量m,记录下来.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并设计表格如下.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和小桶的质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6.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填入表格中.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F图象,从而得出aF的关系.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1M图象,从而得出aM的关系.349.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三、误差分析1.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约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小车的质量与砂桶和砂的总质量相差越大,这种误差越小.2.为减小长度测量时的偶然误差,可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好,实验中作出的aF 或a 1M 图象不过原点. 四、注意事项1.实验中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均匀,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3.改变砂的质量过程中,要始终保证砂桶(包括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4.作图时应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的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若遇到个别偏离较远的点可舍去.例1 用如图425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 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 与小车质量M 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 .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 .按图装好实验器材;C .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 .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 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 .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 值,重复上述实验;F .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 .作aM 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 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例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426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2)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Ⅰ、Ⅱ的质量均为200 g.图427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428甲所示.(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428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5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29中作出aF的关系图象.(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原因.【当堂检测】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__的图象.图4211(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 1M图线如图4211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m乙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丙.【课后训练】1.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2如图4212所示,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1、m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1、x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A.当m1=m2、F1=2F2时,x1=2x2B.当m1=m2、F1=2F2时,x2=2x1C.当F1=F2、m1=2m2时,x1=2x2D.当F1=F2、m1=2m2时,x2=2x13.如图4213是某些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6图4213A.甲和乙较好地把握了实验条件M远大于mB.丙和丁没有把握好实验条件M远大于mC.甲同学长木板的倾角太小,而乙同学长木板的倾角太大D.甲、乙、丙三同学中,丙较好地完成了平衡摩擦力的操作4.如图4214所示,是某次利用气垫导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安装完毕后的示意图,图中A为沙桶和沙,B为定滑轮,C为滑块及上面添加的砝码,D 为纸带,E为电火花计时器,F为蓄电池,电压为6 V,G是电键,请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图421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及质量的关系”实验.如图4215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电火花计时器,C为装有砝码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电源频率50 Hz .图4215(1)在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以小车________所受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摩擦力,当小车做________运动时,摩擦力恰好被平衡;之后可认为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 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2)图4216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的点为实际打下的点),根据图中的纸带和7相关数据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图4216(3)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上表数据,为直观反映F不变时a与M的关系,请在图4217所示方格坐标纸中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并作出图线.(如有需要,可利用上表中空格)图42176.如图4218甲所示,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4218(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作为__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分析此图线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8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7.某同学设计了用光电门传感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拉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4219(1)如图4219甲所示,在小车上固定宽度为L的挡光片,将两个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相距为d的轨道上,释放小车,传感器记录下小车经过光电门的时间Δt1、Δt2,可以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用题中的符号L、d、Δt1、Δt2表示).(2)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________法(填物理方法),应保持________不变,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大小,研究加速度a随拉力F变化的规律.(3)甲同学由于实验时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m的条件(m为钩码和盘的质量),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________.(4)乙、丙两名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乙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4220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__.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含答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3.能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重点难点】1.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2.初步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3.初步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4.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知识链接】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____________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还与物体____________有关.(2)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就____________;物体的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____________.(3)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____________下的加速度.2.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1)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____,并用秒表测量_____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_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____________来测量加速度.(2)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____________关系.3.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本探究实验中,我们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________,与质量成____________,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____________图象和____________图象,都应是过原点的直线.【问题探究】当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参量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这个力应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a -m 图象? 1.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本实验中:控制m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外力F 的关系;控制F 不变,研究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关系.2.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这个力应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故探究时应设法使你测出的力就是该物体的合力.采用案例中的设计方案时,近似认为砝码和托盘的重力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力,这就必须平衡掉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具体方法是: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到一个适当的角度,使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使得连有纸带的小车在上面轻轻一推恰能匀速下滑为止.(2)利用所测得的数据在a -F 坐标上描点并连线,所连的直线应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则,这样所描的直线可能不过原点,如图4-2-1所示.图4-2-1图(a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小,未完全平衡摩擦力所致;图(b )是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太大,平衡摩擦力过度所致.特别提醒:平衡摩擦力时要使小车拖着纸带,使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并且使打点计时器处于工作状态,通过打下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判断是否已经平衡了摩擦力.3.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描绘a -m1图象,而不是描绘a -m 图象? 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 越大,加速度越小.这可能是“a 与m 成反比”,但也可能是“a 与m 2成反比”,甚至可能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检验是否“a 与m 成反比”.实际上“a 与m 成反比”就是“a 与m 1成正比”,如果以m 1为横坐标,加速度a 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 -m1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a 是不是与质量m 成反比.当然,检查a -m 图象是不是双曲线,也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并不容易;而采用a -m 1图象,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就容易多了.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是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用到.4.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实验必须在满足小车和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如此,砝码和托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3)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典型例题】应用点一:数据处理例1:若测得某一物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 a /(m·s -2)1.98 4.06 5.95 8.12 F /N 1.002.003.004.00(1)根据表中数据,画出a -F 图象.(2)从图象可以判定:当m 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为_________.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 与F 增加的倍数大致相等,可先假设a 与F 成正比,则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同时因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可减小误差,增大实验的准确性.连线时应使直线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大致分布在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应视为错误数据,不予考虑.因此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答案:(1)如图4-2-2所示图4-2-2(2)成正比关系误区警示:采用描点法画图象时应该用直线把描出的点连起来,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于直线两侧,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且离直线较远的点,误差很大,就是错误数据,可直接舍去,绝对不能连成折线.例2:若测得某一物体受力F 一定时,a 与M 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 -m 图象. (2)由a -m1关系可知,当F 一定时,a 与M 成__________关系. 解析:要画a 与m 1的图象,需要先求出对应的m1,其数据分别为:0.50 kg -1、0.67 kg -1、0.80 kg -1、1.00 kg -1.然后描点、连线,得到的图象如图4-2-3所示,由图象可知a 与m1成正比,即a 与M 成反比.答案:(1)a -m1图象如图4-2-3所示图4-2-3(2)反比点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有的同学作出了a-M图象如图4-2-4所示,并由此图象得出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是不可以的,如果图线是直线,我们可以直接得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对应关系,但如果图线是曲线,我们就无法确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时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处理.图4-2-4应用点二:实验误差分析例3:用图4-2-5(a)所示的装置是研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研究的对象是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小车的质量为M,长木板是水平放置的.小车前端拴着细轻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砂桶.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的作用力F等于砂和桶的总重力mg.用改变砂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小车的作用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组F和a的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a-F图线.图4-2-5一学生作出图4-2-6(b)所示的图线,发现横轴上的截距OA较大,明显地超出了偶然误差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实验中没有进行下面的步骤,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达到一定的数值前,小车仍静止,表示木板的摩擦力较大不能忽略,同时也表明该同学做实验时,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答案:没有给实验装置平衡摩擦力点评:运用图象分析实验误差原因,是实验探究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课堂练习】1、某学生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 的资料如下表所示.F/N 0.20 0.30 0.40 0.50a/(m·s-2)0.10 0.21 0.29 0.4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4-2-6坐标系中作a-F图线.图4-2-6(2)图线在F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题中,如果此学生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的a-F图线如图4-2-7所示,则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4-2-73、.教材第76页问题【学后反思】。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目标:1.理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理解实验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3.经历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以及通过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系统误差(钩码所受的重力不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等)的操作办法。
4.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C)导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是由他所受的力....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又与其自身的质量.....有关。
我们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一定是由物体所受的力,以及自身的质量决定的。
于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就是自然而又十分必要的。
回顾上节内容并仔细阅读本节课文前部分内容及一些实例解释以下问题:1.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它受力的大小有关。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还是描述的物理量。
)2.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定性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竞赛用的汽车的质量不是很大,但却安装着强大的发动机)物理学不满足于这样的定性描述,我们还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具体(定量)关系。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下面让我们跟随伟人的思路共同探究:1加速度与它受的力关系、2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注意:当研究加速度与受力关系时,应保证物体质量不变;当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保证物体受力不变。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一: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B)①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②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为了更直观的判断加速度a与力F的数量关系,我们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描出点,如果这些点是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a F,否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1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体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感悟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体验通过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来获取物理知识的乐趣。
4.使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以提高。
【活动过程】活动一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物体的加速度可能和哪些物理量有关,如何探究加速度与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如何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实验的基本思路(2)实验数据的分析测得加速度后和力后,用为横坐标,为纵坐标,描绘图象,看看图象是否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若为直线则说明,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3.如何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1)实验的基本思路(2)实验数据的分析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 ,加速度a ,这可能是,用为横坐标,为纵坐标,描绘图象,看看图象是否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若为直线则说明,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活动二探究两种实验方案(课本P73)实验方案一:(1)分析如何比较小车的加速度(2)简述实验过程:实验方案二:(1)实验器材:(2)实验过程:思考: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平衡摩擦后小车所受的合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吗?例1.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1)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例2.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计算出各纸带的加速度后,将测得的加速度a和力F的有关数据记录在表1中.将测得的反映加速度a 和质量m的数据列在表2中.表1a/(m·s-2) 1.98 4.06 5.95 8.12F/N 1.00 2.00 3.00 4.00表2a/(m·s-2) 2.04 2.66 3.23 3.981m/kg-10.50 0.67 0.80 1.00根据表中所列数据,分别画出a-F图象和a-1m的图象.从图象可以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当F 一定时,a与m的关系为__ __ ____.(2)误差的分析例3. 某实验小组的几名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以及外力关系的实验中,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不同的实验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分析正确的是( )A.形成图甲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B.形成图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C.形成图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D.形成图丁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拓展延伸: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在研究加速度a与小车的质量M的关系时,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远大于m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巩固练习1. 如下图所示是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甲图为侧视图,乙图为俯视图,打开夹子,让两个质量分别M1和M2的小车,在相等拉力作用下同时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t秒后夹紧夹子,让小车都立即停下,则需要测定小车的位移s,利用公式得出两车的a1、a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导学案 (4)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定位·学习目标]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过程,能够依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学会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2.经历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过程,从图像中发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证据的能力。
3.经历实验操作和测量的过程,知道如何平衡摩擦力、减小系统误差等操作方法,体会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与人合作、学会分享的团队精神。
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索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1)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槽码的个数改变小车所受拉力。
测得不同拉力下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找出加速度与拉力的关系。
(2)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得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拉力下运动的加速度,找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小车、砝码、槽码、细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如图所示把实验器材安装好,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上(小车上先不系绳)。
3.阻力补偿: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垫木,反复移动垫木位置,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轻推小车,直到小车拖动纸带能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
4.细绳一端挂槽码,另一端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在小车碰到定滑轮前停住小车,关闭打点计时器电源,取下纸带,并标上号码,据此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5.保持小车(含砝码)的质量不变,改变所挂槽码的总质量,重复步骤4,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所挂槽码的总重力m1g、m2g、…,并填入表1中。
表16.保持槽码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4,多做几次实验,记录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1、M2、…,并填入表2中。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导学案 (11)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数据处理1.把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数据作a-F图像,通过拟合测量点,作出图像找出规律,分析a与F的关系。
2.把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填在表中。
分别以a 为纵坐标, m 和1m为横坐标,根据数据作a-m 图像和a-1m图像,分析a 与 m 的关系。
二、误差分析三、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不要挂槽码,但小车连着纸带;整个实验平衡了阻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槽码的个数还是改变小车中钩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阻力。
2.实验条件:实验中要使小车和钩码的总质量远大于槽码的质量。
只有如此,槽码的重力才可作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3.一先一后一按住: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4.作图像:作图时两坐标轴标度比例要适当,各量须采用国际单位,这样作图线时,坐标点间距不至于过密,误差会小些。
要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作图线,不在图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在图线两侧,离图线较远的点应舍去。
类型一实验原理与探究过程[例1]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重物;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电压为6 V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清小车的质量;E.保持重物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 m关系图像,并由图像确定a- m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该步骤应排在步实验之后。
(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应把改为。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应把改为。
高中物理新教材《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会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3.会用图像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会分析实验中的误差,能采取合理方法减小实验误差,了解实验创新的方法及原理。
1.实验原理□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2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因此也可以说,□3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这说明,□6加速度与□7力、□8质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2.实验思路(1)探究方法——□9控制变量法。
装置如图所示。
①保持□10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槽码的个数改变□11小车所受的拉力,探究加速度与拉力的定量关系。
②保持□12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13小车的质量,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2)要测量的物理量①小车和放在小车上的砝码的总质量M。
②小车受的拉力F(槽码的重力)。
③小车的□14加速度a 。
3.实验器材□15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16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槽码若干个、夹子、细绳、低压□17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18刻度尺。
课堂任务 探究过程·获取数据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参考图甲,本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提示:小车的质量、小车所受的作用力和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活动2: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即可。
回顾运动学的知识,你知道哪几种测量或比较小车加速度的方法?提示:如果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由a =2x t 2算出。
也可以在小车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
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测量不同情况下(即受力不同或质量不同时)小车加速度的比值,由于a =2x t 2,如果测出两个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 1、x 2,则a 1a 2=x 1x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导学案 (3)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实验方案,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会使用基本的力学实验器材获取加速度、力、质量等数据,并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能根据图像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领会近似思想以及化曲为直的转化思维,知道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会对实验误差做初步分析。
一、实验原理应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的加速度由纸带测出,小车的质量由天平测得,外力即为槽码的质量。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及小车质量的定量关系时,用到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槽码的个数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
(2)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
二、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槽码、夹子、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薄木板。
三、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槽码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按实验装置图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使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伸出桌面。
3.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薄木板,通过前后移动,来补偿阻力。
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跨过定滑轮,此时要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
5.将小车放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挂上槽码,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得到一条打好点的纸带(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打好点的纸带要标明条件m=?,m′=?)。
6.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槽码的个数,按上面步骤再做几次实验。
7.在每条纸带上都要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8.保持槽码质量不变,在小车上放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格内。
9.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拉力F,即槽码重力m′g,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
10.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1m,在坐标系中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习目标】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2.会用图象表示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课前预习案】1.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纸带、、.2.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改变,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不变,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测出对应不同质量的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想一想: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怎样得到?【课堂探究案】【典型例题】一、实验方案的设计1.三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体会近似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装置如图421所示).(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改变小车的质量.(2)拉力的测量: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即F≈mg.(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根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1)研究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以力F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422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2)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423所示,因为am图象是曲线,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a和m成反比,则a与1m必成正比.我们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为纵坐标,以1m为横坐标,作出a1m图象,若a1m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a与1m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图423二、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424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绳).图424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在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在小车上加放适量的砝码,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的质量m,记录下来.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并设计表格如下.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和小桶的质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6.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填入表格中.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F图象,从而得出aF的关系.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 1M图象,从而得出aM的关系.9.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三、误差分析1.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约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小车的质量与砂桶和砂的总质量相差越大,这种误差越小.2.为减小长度测量时的偶然误差,可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好,实验中作出的aF或a 1M图象不过原点.四、注意事项1.实验中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均匀,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3.改变砂的质量过程中,要始终保证砂桶(包括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4.作图时应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的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若遇到个别偏离较远的点可舍去.例1用如图425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例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426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等于”)小车的质量.(2)本实验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小车加速度的大小,能这样比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Ⅰ、Ⅱ的质量均为200 g.在第1次实验中小车Ⅰ从A点运动到B点的位移如图427所示,请将测量结果填到表中空格处.通过分析,可知表中第________次实验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舍弃.图427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428甲所示.(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428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29中作出aF的关系图象.(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原因.【当堂检测】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__的图象.图4211(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 1M图线如图4211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m乙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丙.【课后训练】1.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2如图4212所示,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1、m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1、x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A.当m1=m2、F1=2F2时,x1=2x2B.当m1=m2、F1=2F2时,x2=2x1C.当F1=F2、m1=2m2时,x1=2x2D.当F1=F2、m1=2m2时,x2=2x13.如图4213是某些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4213 A.甲和乙较好地把握了实验条件M远大于mB.丙和丁没有把握好实验条件M远大于mC.甲同学长木板的倾角太小,而乙同学长木板的倾角太大D.甲、乙、丙三同学中,丙较好地完成了平衡摩擦力的操作4.如图4214所示,是某次利用气垫导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安装完毕后的示意图,图中A为沙桶和沙,B为定滑轮,C为滑块及上面添加的砝码,D 为纸带,E为电火花计时器,F为蓄电池,电压为6 V,G是电键,请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图421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及质量的关系”实验.如图4215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电火花计时器,C为装有砝码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电源频率50 Hz.图4215(1)在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以小车________所受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摩擦力,当小车做________运动时,摩擦力恰好被平衡;之后可认为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 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2)图4216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的点为实际打下的点),根据图中的纸带和相关数据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图4216(3)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上表数据,为直观反映F不变时a与M的关系,请在图4217所示方格坐标纸中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并作出图线.(如有需要,可利用上表中空格)图42176.如图4218甲所示,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4218(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作为__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分析此图线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7.某同学设计了用光电门传感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拉力F及质量M 关系”的实验.图4219(1)如图4219甲所示,在小车上固定宽度为L的挡光片,将两个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相距为d的轨道上,释放小车,传感器记录下小车经过光电门的时间Δt1、Δt2,可以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用题中的符号L、d、Δt1、Δt2表示).(2)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________法(填物理方法),应保持________不变,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大小,研究加速度a随拉力F变化的规律.(3)甲同学由于实验时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m的条件(m为钩码和盘的质量),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________.(4)乙、丙两名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乙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4220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__.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