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后后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后反思前言在以前我以为鼎湖山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直到我读了《鼎湖山听泉》一文后,才意识到鼎湖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让我对鼎湖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文章内容回顾《鼎湖山听泉》一文讲述了作者去鼎湖山旅游的经历。
文章通过描绘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展现了鼎湖山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不仅通过文字形容了鼎湖山的壮美景色,还追溯了鼎湖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文章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对鼎湖山的自然景观的描绘。
作者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使我仿佛置身于鼎湖山的山脉和溪流之间。
作者提到了鼎湖山的山峰云雾缭绕,林木葱茏,水流潺潺,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此外,作者还通过介绍鼎湖山的历史文化,展现了鼎湖山的深厚底蕴。
文章中提到了鼎湖山作为古时候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曾被皇帝视为重要的道教圣地。
这些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使我对鼎湖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了解到了鼎湖山的自然美景,还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反思与思考读完《鼎湖山听泉》一文后,我不禁反思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也逐渐淡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忽视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忽视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价值。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意识到了自然和文化的重要性。
在鼎湖山的例子中,它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种自然和文化的结合,使鼎湖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关系,发掘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传承文化,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阅读《鼎湖山听泉》一文也给我带来了旅游的启示。
文章中提到了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和悠久历史,这让我有了想要去鼎湖山旅游的冲动。
我认为,旅游不仅是为了享受身心放松的时刻,更是一次与大自然和人文历史亲密接触的机会。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鼎湖山听泉_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鼎湖山听泉_苏教版李伟忠老师设计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一课上得纯朴、实在、用心。
虽是公布竞赛,出现的却是常态的语文课堂。
学生思维活跃、乐趣浓烈,学得主动积极,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确是一节表达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平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知识、期待与摸索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品词学句,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进展。
在这过程中,李老师依照文本的特点,正确明白得和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第一突出了“读”:两次读课题,注意课题中“鼎”字的读音。
学习课文的每一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他都安排了“读”,有扫瞄、默读、自由读、快速读、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
要求不同、方法有别,读得充分,指导得法,努力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无与伦比的作用。
他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学生边读边摸索、感悟。
譬如,课文第二、四自然段差不多上描写“听泉”的,但“听泉的地点、方法是不一样的”,初读时,他要求学生边扫瞄边摸索“有什么不一样”;对一、三、五段,则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弄清各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在深入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的时候,他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读读这些句子”去“发觉”“感受”泉声的美,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泉声读给大伙儿听”;在学生感受“泉声”美的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文字,领会作者是如何样写出泉声的美的,从而认识排比句的特点,体悟语言的魅力。
李老师专门重视朗读训练,他不但把朗读融入整堂课的教学,而且着力把“读”与“听”与“评”紧密联系。
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读词语、读句子时,努力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用心”注意倾听别人的朗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并进行评判“提提建议”:“再注意些什么,就能够读得更好”。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听泉声、听同学建议和老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获得信息,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明白得。
小学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
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
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
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
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
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
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一、自我感受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
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
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
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
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鼎湖山听泉》(优秀3篇)

《鼎湖山听泉》(优秀3篇)《鼎湖山听泉》篇一一、我的思考: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可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下面我就以五年级《鼎湖山听泉》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探讨。
二、教学片断:(出示: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教师:读句子,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1:作者将钟声和泉声想象成美妙的音响。
学生2:我的耳畔仿佛响着厚重的钟声和欢快的泉声。
真好听。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丰富的联想。
我们能不能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展开想象,来丰富课文中的内容?(出示: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②还有一些泉水忽高忽底,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学生1:我从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里,想象到那仿佛是一首轻盈的《小夜曲》,我有好象躺在摇篮里,回到了婴儿时代。
(满堂欢笑)学生2:我仿佛听到那激昂的《黄河》,震耳欲聋,我的胸膛也一起震动起来,我想唱歌。
学生3:我仿佛听到我们吹奏竖笛的声音,我们吹的是那首《可爱的家》。
声音忽高忽底,像流水一样,悠扬的旋律在我们的嘴里流淌出来。
学生4: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仿佛眼前是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有着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在表演。
我置身在其中,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教师:我们将积累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使我们的想象也丰富起来。
课后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三、案例分析:我设计这一训练,使学生以学过的《鼎湖山听泉》及平时积累的词语为基础,按照提供的句式模仿、活用,创造性地组织、构造句子,而句子语言通顺流畅,想象合理丰富,说明在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题目】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正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鼎湖山听泉这一景点作为教学场所,旨在通过自然的环境和景观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以鼎湖山听泉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前,我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鼎湖山听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五感去感知和描写景物,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我注重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展示、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我通过图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在讨论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写景观、朗读课文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然而,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鼎湖山听泉是一个开放的景区,人流较多,有时会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前与景区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尽量选择了较为安静的地点进行教学。
其次,由于景区环境较为复杂,学生在观察和感受时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他们的专注度和深度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会更加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选择更加适合语文教学的场所,避免干扰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通用30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通用30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篇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
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一、自我感受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篇21、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这样问学生:“规模宏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你是怎样理解“规模宏大”这个词的?教学中,在学生说出“规模宏大”这个词时,我随口说出了“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由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亢奋,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更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应当教会学生。
于是,接下来我以同样的问法引导学生理解了描写庆云寺和景物的其他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联系前后内容相互解释词语,比如说到“二百多年”想到了“明代”等。
这样学生对整个一段的理解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这个一段的内容是我课前预设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
由于这一段是课文的次要内容,课前也并未曾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但由于“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出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才又生成了另一个水到渠成的环节——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抽题抽到《鼎湖山听泉》,真是觉得很有挑战性!文章比较长,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可以拓展运用的写作技巧也很多,怎样做到既呈现课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读写结合”的工具性,还要兼顾游记散文类学习的“吟哦讽诵”法,真是有点千头万绪理不出重点。
况且这是课赛,整堂课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才会出彩!“教学要有新思路,课文要想挖得深,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工作室一贯的教学理念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一遍一遍研读课文!在多次研读中,我也在思考“课要怎样上,既能让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又能把这些优美的语句的写法切身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在以后写景状物以及游记散文类的写作中有所提高。
其实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就是最佳的教学思路!最终我把教学中心和重难点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征、如何丰富生动地写景状物”上,我相信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提高的一个重难点。
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鼎湖山泉声优美”这个中心,从破题开始,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听泉声。
先从情感上接受、爱恋,再从写法上模仿、创作。
应该说前面教学环节中对于四次听泉的分析是细致到位的,而且我并没有走“移步换景”这条路,而是带领着学生依次找出泉声的特质、由泉声引发的联想和感悟。
这个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但是是必须要慢慢落实和积淀的。
每次泉声的不同——单独的泉声、应和钟声的泉声、夜间的众泉齐鸣声,都要让学生朗读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
这个部分,我先示范了朗读,再让学生互相读,在共同朗读和之后的讨论合作中学会归纳泉声的特征。
有了实质的体验,学生也才会爱上鼎湖山的泉、爱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朗读后更正了自己“随意遐想”给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间因为准备仓促,课件中第二次听泉的地方应为“山间”而非“过了寒翠桥”)本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经典诵读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鱼而会渔
——《鼎湖山听泉》教
学反思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
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之美)。
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自我感受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精读文本
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
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
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
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
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
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心中不觉有了“欲与原著试比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2,这泉声能让你联想到什么?3,此曲该如何表现,听到这旋律,你想到什么?开始的旋律是怎么样的,中间又怎么样,高潮之处怎样,又是如何结尾的?简单的引导之后,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放飞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起舞,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
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写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
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
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虽然自认为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但我明白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
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