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4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2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讲义 中图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1.通过图表、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的主要特点及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2.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记录、加工、管理和传播地理信息的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1.概念: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
2.种类: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GALILEO)以及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等。
3.应用(1)主要功能:定位、导航等。
(2)优点:测量的精度高,操作简便,而且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全天候操作。
(3)应用领域:森林普查与规划、海洋调查与监测、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等。
二、遥感及其应用1.遥感概念:即“遥远的感知”。
(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近距离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的特征和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影像(1)种类:主要包括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
(2)分辨率:遥感影像由像元组成,像元是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单元,简称图像分辨率。
一个像元表示的地面上的范围越小,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能力越强,分辨率就越高。
(3)影像判读3.遥感的应用(1)自然地理研究: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2)环境和灾害监测: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的环境和灾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预测将要出现的问题。
【新教材】4.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地理学中,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其主要的“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课标强调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地理环境研究的方法,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区域认知:通过判读不同地区的遥感影像等,了解其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影响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利用所学,并结合物理、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探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不同地区的遥感影像,在加上实地研究,培养学生在观测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重点: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调查的技能。
2、难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调查的技能,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多媒体自制教具、地貌景观模型【导入新课】探究:溢油污染影响模拟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溢油污染事故,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分析与评价海洋保护区遭受此事故的污染风险。
在渤海湾溢油污染模拟中,研究人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了石油在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60小时和72小时的时间内油污到达的地点和扩散线路,并推测出油污的影响范图。
思考:1.要获取溢油污染影响的模拟结果,需要了解哪些地理信息?2.如何监测石油污染的扩散情况?【板书】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启发提问】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包括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讲解】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记录、加工、管理和传播地理信息的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练习含解析1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过关]下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
据此,完成1~2题.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A.耕地分类和评价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C.商业分布和规划D.学校分布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图中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相关性不明显,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等应该与交通运输、人口数量有更密切的联系,故B、C、D项与图层(自然地理要素)相关性不密切,只有耕地分类和评价与图中图层联系密切.第2题,垃圾深埋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且会对某些地表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
深埋垃圾场选址应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厂、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场选址无关。
答案:1.A2。
D3.下图是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行驶过程中始终显示车头朝上,指向标箭头随行车方向转动。
导航仪能及时显示汽车位置,主要依靠的技术是()A.遥感B.计算机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解析:遥感是利用地物电磁波反射率的差异获取地物实时分布状况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数据查询和分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物进行定位.及时显示汽车位置主要依靠的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答案:C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读图,完成4~5题。
4.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A.遥感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5.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A.遥感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解析:第4题,人们在航空器或者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从高空“看”冰川变化,利用的是遥感。
第5题,预测冰川变化趋势,需要“想",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2020秋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影像 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彩
色
将图像上地物颜色转变为与实际地
影 像
假彩色 影像
物不一致的色彩,可以提高特定目 标物的可鉴定度。不同地物的色彩 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地物判读
3.遥感的应用。 (1)自然地理研究: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2)环境和灾害监测: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的环境和 灾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预测将要出现的 问题。
系统
GALILEO 欧盟
—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BDS
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 中国
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3.应用: (1)主要功能:定位、导航等。 (2)优点:测量的精度高,操作简便,而且仪器体积 小、便于携带,可以全天候操作。 (3)应用领域:森林普查与规划、海洋调查与监测、 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等。
(2)分辨率:遥感影像由像元组成,像元是遥感影像
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简称图像分辨率。一个像
元表示的地面上的范围越小,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力越强,分辨率就越高。
(3)影像判读: 影像
判读方法
根据物体的灰度差异判读,一般建筑 黑白影像
物颜色较浅,草地和森林颜色较深
真彩色 地物颜色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
(2)利用太阳定方向。 ①一年中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北半球):
要素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日出方位 正东 东北 正东 东南 日落方位 正西 西北 正西 西南
②正午太阳的方位: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总是 在正南方天空。此时面对太阳,左东右西,背后是北, 或阳光下影子的方向是北。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2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0.该实验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C )
A.遥感技术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11.模拟实验结果显示( D )
A.聚落1来水较快,水情较轻 B.聚落2来水最快,水情较轻
C.聚落3来水较快,水情较重 D.聚落4来水最快,水情较重
12.推测四个聚落中地势最为低平的是(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科考队员正在安装视宁度测量望远镜。
(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和 地理信息系统
;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
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遥感技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聚落1
B.聚落2
C.聚落3
D.聚落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第10题,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通过地理 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C正确;遥感技术只能获取瞬时信息,动态的变化要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A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关于地 球的数字模型,无法获取地面信息,B错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 位,D错误。故选C。 第11题,由表格数据可知,洪水淹没至300格的时间用时最少的是聚落4,说 明来水最快,最后聚落4成灾有1 093个网格,说明受灾面积最大,灾情最严 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12题,由表格数据可知,最终成灾的网格数量最多的是聚落4,说明其地势 最低平,受灾面积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2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点训练•突破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
发射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在轨数量突破50
颗。读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对中国在轨北斗导航卫星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属于天体 ②绕地球旋转 ③不属于天体 ④不属于太阳系
A.①② B.①④
【拓展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提供 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 情况,为制订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具体如下图所示:
【生活实践】 1.传感器的飞行高度与遥感技术特点之间的关系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 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 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则相反。 2.地理信息系统不等于地图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图一般是用比例尺、方 向、图例、注记以及等值线等来解释地理事物的有关内容。而地理信息 系统则是地图的延伸,它通过采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来表示地理事物的 有关内容。
【思维流程】 第1、2题,
对点训练•突破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
完成第1~2题。
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 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属于( C ) A.红外线 B.X射线 C.可见光 D.紫外线 2.根据图中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D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断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D.检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③影像判读:
影像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一册: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阶段综合实践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答案①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②罗盘仪③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④实习成果⑤全球定位系统⑥北斗导航卫星系统⑦定位和导航⑧彩色⑨模拟分析地理实践力——以热力环流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例1.地理实践力概述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1)能够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所处的环境特征(云层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
(2)能够在野外环境中,运用地理眼光选择生存营地(气候、地形、水源等),防避自然灾害,具有积极自信的环境适应、独立生活和自我认知能力。
(3)能够在野外环境中,通过观察、描述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推断环境的演变过程。
具有好奇、欣赏、解释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
(4)能够设计自然规律原理模拟演示实验方案,设计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模拟演示方案,并进一步借助实验室环境(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完成“观测、记录实验数据,推理、论证、解释问题”等科学探究过程。
具有科学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5)能够在身边生活及社会环境中,进行调查、访谈,关注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现象,并能够解释评价现实问题,为发展出谋划策。
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热力环流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城市风为例城市风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
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城市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水平1:地理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组成。
水平2:主要地理信息技术的组成。
水平3: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水平4:能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设计防灾、救灾方案。
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合思维: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自然灾害信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
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的□01三维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02导航定位系统。
2.世界范围内已有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等建成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其中中国□0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为全球第□04三个成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3.应用(1)林业调查:能够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效率。
广泛应用于测定森林面积、道路位置等。
(2)海洋观测:能够实现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海洋气象等方面的有效监测。
(3)气象观测:我国应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行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弥补原有气象站的不足。
1.判断正误。
(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测定森林火灾地区的位置。
(√)(2)引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建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观测站,是目前国际上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用于( )①调查植被种类②测定森林火灾地区位置③寻找森林失踪人员④估算林木含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 D解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测定森林面积、道路位置、森林火灾地区位置、界定边界线、估算林木含量等。
3.自驾游因对目的地不熟悉可能找不到确切位置,出现错过高速出口等现象。
此时怎样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解决这类问题?提示按预设线路行驶发生错误时后,启动汽车或手机导航系统,此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会根据所在位置,重新显示出一条新的到达目的地的线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的概念。
2.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应用。
(重难点)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1.概念: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面空间的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
2.主要功能:定位、导航。
3.应用领域:森林普查与规划、海洋调查与监测、气象与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等。
二、遥感及其应用1.概念:即“遥远的感知”(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近距离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的特征和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遥感影像(1)概念: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是遥感探测目标的信息载体,包括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
(2)分类: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
3.遥感的应用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的全过程。
3.解决的问题:位置分析、趋势研究、模式研究和模拟分析。
(1)地理信息技术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 )(2)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定位和导航。
( ) (3)遥感能发现突发性自然灾害。
( )(4)地震发生后,能准确找到地震位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
( )(5)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能存储和管理地理数据B.具有空间分析功能,没有动态预测功能C.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D.是地图绘制系统[提示](1)×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2)√(3)√(4)×地震发生后,能准确找到地震位置的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5)C [地理信息系统能为地图绘制提供支持,但其本身不是地图绘制系统。
]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下图为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星座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有哪些?[提示]定位、导航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提示]森林普查与规划、海洋调查与监测、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等。
[归纳总结]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部分应用领域和用途1.2017年2月11日台湾高雄发生5.6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BDS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BDS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 .③④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BDS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能够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和提供短文联络,故选择③④两项,而①项“提供灾区的影像”为遥感的主要应用;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需要GIS 的参与。
]昌超算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该卫星将专门为海南及南海区域提供遥感信息服务,可实现海洋生态监测、船舶监测、港口监测等,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环境、国土、交通等多个领域。
问题1 (综合思维)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提示]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的调查和监测,环境和灾害的监测等。
问题2 (综合思维)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哪些?[提示]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
[归纳总结] 遥感的应用2.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
读图,回答(1)~(3)题。
植物的反射波率(1)上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①红外线 ②X 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①判断水体污染②判断人口分布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B (2)D (3)B[第(1)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范围。
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率不同,由生长状况可推断粮食作物产量。
第(3)题,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较轻反射率也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使玉树遭受了严重雪灾,截至2月17日,玉树全州6市(县)28个乡镇72个村,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受灾群众达5.53万多,因灾死亡牲畜18 887头只(匹)。
政府为此积极应对,紧急调拨灾害补助资金,完成发放救灾粮480.3吨,各类物质9 680件,完成饲草调运22 918.31吨,各类抗灾救灾人员,积极参与到牲畜转场,铲雪除冰和饲料拉运中。
问题1 (综合思维)此次玉树雪灾救灾中,救灾指挥部准确获知雪灾的范围及受灾面积,所依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提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提示: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归纳总结]1.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3.下图示意使用GIS 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据此回答(1)~(2)题。
(1)该类自然灾害(X)是( ) A .台风 B .内涝 C .泥石流D .塌陷(2)近年来该类自然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B .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上升 C .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 D .城市与郊区的温差有所下降(1)B (2)D [第(1)题,结合关联图综合分析可知,X 灾害形成于城市,其形成与降水密切相关,也与地面汇流速度、排水相关,综合分析可知该灾害为城市内涝。
第(2)题,城市与郊区的温差下降会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减少内涝的发生频率。
]题组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2015年6月16日,全球星基高精度增强服务系统“中国精度”正式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中国北斗用户在无须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可以享受便捷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
据此回答l~2题。
1.我国北斗系统主要属于下面哪一类现代技术( )A.GPS B.RSC.GIS D.“3S”2.下列领域中可以应用北斗系统的是( )A.作物估产B.交通运输C.病虫害分析D.海底矿产分布1.A2.B[第1题,北斗系统属于导航卫星系统。
第2题,北斗系统可以用于交通等的定位情况,作物估产、病虫害分布状况等主要应用遥感技术。
]题组2 遥感及其应用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资源普查、灾害和环境监测等各领域。
据此完成3~4题。
3.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
上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
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 ( )A.①-第30天B.②-第75天C.③-第100天D.④-第130天4.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A.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3.A4.D[第3题,根据材料,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
读图可知,在①-第30天时,两类植物的反射率差异最明显。
第4题,遥感技术主要是拍摄反射率影像图,是遥远的感知,能够监测灾害发生,不能分析、处理、预测信息数据。
可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但是不能预测灾害发生。
]题组3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5.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遥感D.手工绘图A[地理信息系统是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可用其确定保护区的范围。
]教材P122探索1.溢油的时间、地点、风速风向及洋流流向等2.监测石油污染扩散主要应用遥感技术。
教材P130思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确定装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失踪车辆具体位置,在有效调度救灾车辆等方面发挥了定位、导航功能;遥感发挥了获取信息,监测预报自然灾害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等方面提供依据,发挥了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教材P131~132作业题1.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导航,获取滇金丝猴的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滇金丝猴活动规律进行分析,指导制定保护措施。
2.(1)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在地质及其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地质综合调查等方面;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和预报灾害方面,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
(2)对于火灾的位置,估计火灾的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控制和扑灭火灾方案的制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利用遥感及时获取信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地壳运动进行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