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实验课教案

高中地理实验课教案

高中地理实验课教案一、引言地理实验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培养作用。

通过地理实验课,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因此,设计一份富有创意和探索性的地理实验课教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二、实验背景地理实验课教案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确保实验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紧密。

同时,也要考虑实验目的的设置,以确保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地理实验课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并将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地理知识。

四、实验设备实验设备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列清楚的一项内容。

根据实验的性质和要求,列出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并注明其数量和用途。

五、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详细说明的一部分。

步骤的详细性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起着指导作用,因此,需要以清晰简明的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六、实验过程实验过程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展示的一部分。

通过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并学会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详细记录的一部分。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八、实验讨论实验讨论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实验证据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九、实验拓展实验拓展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提供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十、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地理实验课教案中需要强调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总结,学生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和归纳,总结实验目的、结果和经验教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

野外实践活动方案引言概述:野外实践活动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野外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标与背景1.1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 背景:- 选择适宜的野外实践地点,如山区、湖泊或森林等;- 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持续周期;- 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3 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力。

二、活动准备2.1 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主题,如生态保护、野外生存技巧等。

2.2 确定活动地点和时间:- 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适宜的野外实践地点;- 确定活动的时间,考虑天气和季节的因素。

2.3 筹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 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准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如帐篷、炊具、地图等;- 确保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活动实施3.1 介绍活动目标和规则:-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标和规则,明确学生的任务和责任。

3.2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分工;-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和帮助。

3.3 实践操作和观察:- 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进行实践操作,如搭建帐篷、采集样品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活动总结4.1 学生经验分享:- 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互相学习和借鉴。

4.2 总结活动成果:- 整理和总结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形成报告或展示。

4.3 反思和改进:- 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活动做出改进。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一、背景介绍地理学作为一门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地理实验教学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因此,制定一套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操作仪器、采集数据、整理资料和绘制图表的技能;3. 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度;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球和地理坐标系的认识与实践- 学生通过观察星空和测量太阳高度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运动,进而建立地理坐标系的概念。

2. 大气环流和气候实验- 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和气象数据,观察和分析大气环流的形式,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文循环和地表水实验-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水文仪器的使用,研究水文循环的过程和地表水的变化规律。

4.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实验- 学生通过地质样本的观察和实验模拟,理解地壳构造的形成原因和板块运动的机理。

5. 山地风景和地形演变实验- 学生进行山地地貌的测绘和地形演变的模拟实验,探究山地风景的形成和地形的发展过程。

6. 农业与农耕实验- 学生选取农田实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农业与农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7. 工业区规划与环境保护实验-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模拟规划,思考如何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平衡。

8. 都市化与城市规划实验- 学生选取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研究都市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9. 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实验- 学生利用人口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思考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

10. 旅游与区域发展实验- 学生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模拟规划,研究旅游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和地理环境的保护。

四、实验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教学设计1:4.2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1:4.2地貌的观察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材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观察地貌的顺序:选择观察点、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观察地貌的内容:高度;坡度;坡向;区域地貌形态-起伏状况、破碎程度;交通、基建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解答下列三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套方法论。

看什么:有什么?在哪里?如何看?由远及近:通视(等高线);或由近及远。

如何说?(1)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气候、植被、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母岩类型、岩层产状、层理(沉积环境)。

(2)分布特征:垂直方向(缓陡、叠现、嵌合、高差);水平方向(平面分布,集中、疏落)。

(3)景观特征:颜色或色彩(主体色彩、变幻);地貌特征(中高山?侵蚀?);个体特征(形态、坡度、高差、表面……);造型(及组合)。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知道所观察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

(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貌的环境特征。

(三)地理实践力学会撰写观察报告。

学会读取等高线地形图的信息。

(四)人地协调观在野外观察或室内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悟自然之美,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重点地貌观察的内容。

教学难点地貌观察的顺序。

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将学生带入地理学习情境。

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6正文与图4.21,找出地貌观察的顺序。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过渡)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

还有哪些观察信息需要我们掌握呢?探究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7全部,找出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课标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课标内容解读植被是一个地区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如森林、灌从、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陆地自然植被主要是指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以森林最为重要。

这些主要植被还可细分,如森林还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植被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和演化的,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当植被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都发生变化。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不同,他们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水分的影响,例如,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一般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

二是不同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不同。

例如,森林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抗御风沙、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护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作用;草原也有防止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预设1.结合区域图或植被类型图,了解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区域认知)2.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3.结合具体案例,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保护植被,改善环境。

(人地协调观)四、教学重难点1.结合实例,掌握主要森林、草原和荒漠的类型及特征。

2.结合实例,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五、学习过程1.请在课前用15分钟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完成教材助读和预习自测。

Ⅰ教材助读①主要植被定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分类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主要植被⑴森林:一般分布于和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来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4.11常见的地貌类型 第一课时 河流地貌 1黄劲松河流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4.11常见的地貌类型 第一课时 河流地貌 1黄劲松河流地貌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必修地理1: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该课标明确表示,方法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那么有条件的课堂应该带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授课,没有条件的课堂应该多使用视频图像资料,增加直观认识。

行为动词是“识别”,要求学生能够分辨出来各种地貌,对象是“3~4种地貌”,那么应该选取常见的地貌类型;另一半行为动词是“描述”,要求学生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绘,对象是“景观的主要特点”,要选取该地貌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河流地貌的分布图及景观图等资料,识别河流地貌的
一般特点,了解我国河流地貌的分布位置。

2、通过分析襄阳古城城墙问题,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这是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地貌知识,之前对内外力作用、对各种地貌都是没有基础的。

所以本节知识以基础为主,介绍地貌的特征、
分布,再略微解释一下成因和演化,最后落脚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

四、教学内容
重点:河流地貌的特点及识别
难点:河流地貌的成因,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微专题三:探秘云贵高原》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微专题三:探秘云贵高原》教学设计

《探秘云贵高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

综合思维:能够结合气候、岩石等因素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影响 人地协调:能够分析说明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一)学习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2. 简单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能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三)课时安排微专题三:探秘云贵高原 1课时本单元创设了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活动,随古代先贤,观察山川地貌,感悟丰富人生。

并据此大背景,设计了三个专题:①让学生随苏东坡“贬官”之路,观察“庐山真面目”,及海南地貌,感受豁达人生; ②让学生与徐霞客一起“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探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及长江流域的流水地貌,感受快意人生;③让学生跟随岑参大漠行军,了解沙漠地貌,感受豪迈人生。

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一、课标和素养解读二、学习目标和要求三、情境任务设计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专题二:以“重走霞客路”游学活动创设大背景,以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及对长江流域地貌的贡献探究这两种地貌类型。

微专题三:徐霞客进入云贵高原,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记录,由此引出喀斯特地貌的课程。

微专题四:徐霞客对虎跳峡附近实地考察,纠正了长江的源头,且足迹遍布张江流域,由此引出对长江流域流水地貌的学习专题二:“重走霞客路”游学活动微专题三:探秘云贵高原微专题四:探究长江流域本节为专题二下的微专题:探秘云贵高原,学习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

而考察活动的时间
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

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

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
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

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

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

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四、总结
地理科学从传统的定性学科逐渐走向现代的半定量与定量学科,都十分重视野外考察工作,把野外考察视作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而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学生都被禁锢在室内,多是从教师的描述中来感知自然世界的。

虽然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现象,但是对学习行为的研究表明,身体力行的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收获最大的。

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研究身边环境的科学,我希望学生能走出教室,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指去感觉,用大脑去思考,去体会身边真实的世界,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自然、社会中的一员,那么他也许就会希望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这也许就达到了公民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