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看病最容易犯的8个错误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儿科是围绕着婴幼儿和儿童的医学专科,儿童的身体弱小而脆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
以下是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一、感染风险:1. 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感染,特别是医院等人群密集地方,感染风险更高。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求常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医务人员和家长要佩戴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染;定期消毒室内环境和器械等。
2. 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接种不完全或没有接种,容易受到新的传染病威胁。
防范措施:推进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及时补种疫苗;加强及时患病儿童的隔离和治疗;加强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提高免疫接种的意识。
二、意外伤害风险:1. 婴幼儿和儿童对周围环境认知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坠床、烫伤等。
防范措施:儿科病房床栏高度要适中,以防止坠床;床铺、玩具等要杜绝有夹捏、尖锐的物品;室内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家长要时刻关注婴幼儿和儿童的行动,杜绝危险行为。
2. 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误伤患儿,特别是一些实施器械操作的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器械使用技巧;在使用器械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操作正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
三、药物安全风险:1.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给药剂量计算错误。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对儿童给药的特点有深入了解,正确估算药物剂量;家长要提供儿童的详细信息,确保剂量计算准确。
2. 药物的分类和存放不当,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和错误使用。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正确分类和储存药物,防止不同药物之间的交叉污染;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存放安全。
儿童问诊遇到的问题

儿童问诊遇到的问题儿童问诊是医生诊断和治疗儿童健康问题的关键步骤。
然而,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问题在儿童问诊中,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基本健康状况,包括身体状况、患病历史、疫苗接种情况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儿童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以便更好地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
2.呼吸道问题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呼吸困难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喉咙和肺部,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呼吸道问题。
3.胃肠道问题儿童胃肠道问题也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腹部和肛门区域,以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4.感染症状儿童感染症状是另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感染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淋巴结和皮肤等部位,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
5.过敏反应儿童过敏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过敏史,如对食物、花粉、宠物等过敏。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其他健康问题。
6.生长发育问题儿童生长发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生长发育情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生长发育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7.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8.运动能力问题儿童运动能力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运动能力是否与同龄儿童相当,是否存在运动障碍或肌肉无力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骨骼和关节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运动能力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婴幼儿就医准备工作

婴幼儿就医准备工作宝宝生病了,带他去医院看病的那一刻,简直就像是要去打仗一样,心里紧张得不行。
尤其是第一次带孩子去看病的爸妈,简直是手忙脚乱,恨不得全身每一寸都能变成工具,帮助自己应对这场“挑战”。
有些宝妈宝爸会想着,哎,反正有医生在,没啥大问题,可是没准备好,孩子在医院的哭闹,自己的焦虑,结果就容易把本来小事儿的看病搞成大事儿。
首先呢,出门前你得先弄清楚宝宝有没有发烧啊,呕吐啊,或者是拉肚子这些症状。
有些爸妈对着娃就犯愁,明明是烧得脸红扑扑的,可偏偏不愿意给孩子量体温,心里想:“应该不严重吧,没那么夸张。
”于是,孩子在家里肚子痛,眼泪汪汪的,也就硬撑着。
你要记住,孩子的身体不像大人那样能忍耐,发烧了就赶紧看,越早越好!别一味的忍着,越拖越难受,医生看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有点不好意思了。
然后,你要知道,带娃去医院,别指望你能像电视里那样,穿得干净利索,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得完美无缺。
哎呀,那些时间都用来哄孩子别哭了,没啥时间再去想着啥时髦的穿着。
带娃去医院,你就得准备“超大号”的包,里面什么都得有:奶瓶、尿布、湿巾、换洗衣服,还有孩子喜欢的玩具,别看这些小细节不重要,关键时刻能让宝宝平静下来,至少能少点抱怨。
还有一个小窍门哦,给孩子带上一些小零食,咱知道去医院肯定排队等半天,这时候如果娃能吃点东西安抚一下,自己也能松口气。
嗯,关于去医院之前的心理准备也特别重要。
有些爸妈不光要准备好宝宝的东西,自己心里得先稳住,千万别慌乱。
记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冷静才是最重要的。
带娃去医院就像是打怪一样,心态好,宝宝也能感受到你没有那么紧张,反而会安静下来。
你越是乱了套,娃就越是跟着乱,哭声一响,整个医院都跟着“嗡嗡嗡”了。
还得提前想好,等到医生说什么的时候,你别傻站着等人家来给你指点。
提前想好几个问题,到时候一下子丢给医生,让他给你解决。
反正你不问,医生也不会主动说,这可不是亲戚家的“大姨妈”,没人会提前告诉你。
儿科的口诀

儿科的口诀儿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在日常的儿科工作中,医生们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来帮助他们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常用的儿科口诀。
1. "发热不怕,怕发热不退":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不一定代表有严重疾病。
因此,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儿童发热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
2. "疹子一出,病情好":儿童某些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常伴有皮疹的出现。
当儿童出现疹子时,多数情况下是疾病进入恢复期,病情好转的表现。
但也有一些疾病如水痘、荨麻疹等,皮疹的出现并不代表病情好转,仍需密切关注。
3. "结膜炎,别忘了寄生虫":儿童结膜炎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然而,有时也要考虑到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感染引起的结膜炎。
因此,在治疗儿童结膜炎时,除了使用抗生素外,有时也需要进行寄生虫检查和治疗。
4. "腹泻三天,要重视":儿童腹泻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通常,腹泻在3天内会自行好转。
然而,如果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高热、脱水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加重。
5. "咳嗽喘息,要排除气道异物":儿童咳嗽喘息是常见的症状,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然而,有时咳嗽喘息也可能是由于气道异物阻塞引起的。
因此,当儿童出现咳嗽喘息时,应及时排除气道异物的可能性。
6. "发热咳嗽,别忘了心脏":儿童发热咳嗽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感冒或咽炎引起。
然而,有时也要考虑到心脏疾病引起的发热咳嗽,如风湿性心脏病。
因此,在诊治儿童发热咳嗽时,也要注意排除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7. "红屁股,别忘了换尿布":儿童尿布皮炎是常见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尿布长时间接触皮肤引起的。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第一类通病:不能看到宝宝受苦很多家长都是独一代,或者是家里就一两个兄弟姐妹,这些父母自己就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养育孩子时,就更不允许他们受一点苦。
崔大夫举了个极端例子,有个家长带着肺炎的孩子看病,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治疗,原因有几个,要么是医院不能让大人陪住院,大人不放心;要么就是护士打针第一针没打进,孩子大哭而气愤出走;最后找到一家小诊所,不看行医资质,就让小孩接受穴位治疗,结果失去了这个孩子。
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家长,在医院里抱着生病的宝宝横冲直撞,孩子在怀里哭着,大人慌了神,乱了手脚,一看看到宝宝扎手指出血就心疼得不行。
假若孩子一哭闹,护士一针没打好就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这些家长看不得孩子遭这样的“罪”、不能看到孩子哭。
试想想,家长的不冷静就有助于孩子的恢复治疗吗?短时间的轻微的创伤治疗能换回病情的好转,这些必要的医疗处理方式,就不能忍一下吗?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却如此不冷静呢?(相关阅读:崔玉涛建议家长“两不”走:不能比不要急)第二类通病:自己想招数崔玉涛讲起了一个门诊故事,家长是留洋博士,带着孩子来找他看病,一直在诉说宝宝几天都在腹泻,等崔大夫查看宝宝便便情况时才发现,宝宝的肛门处塞了一团纸,what?这是怎么回事!家长连连解释道,一天拉好几次稀便便,容易让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或溃烂,那样孩子太难受。
我想了想,不如拿卫生纸做个塞子堵住肛门,这样就能控制自如,防止稀便便随时拉出来磨损皮肤了,让孩子少受点罪呗。
这位家长还是留洋博士,对于这种自创的招数,小编和崔大夫一样,哭笑不得,说他不懂吧,他懂肛门皮肤容易被大便浸烂,他还懂如何自制“软活塞”控制肛门的收缩,但是,这样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呢?以后孩子有其他疾病,会不会想出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狠招呢?要注意,孩子不是玩具,父母也不是“巫医”,面对孩子生病,家长们不要过于“标新立异”,遵循医学上的规律才更科学。
宝宝咳嗽家长慌 切记做了这些错误止咳法(专业文档)

宝宝咳嗽家长慌切记做了这些错误止咳法(专业文档)宝宝咳嗽让很多的家长非常的烦恼,在给宝宝治疗咳嗽上,很多的父母都用错了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宝宝咳嗽要注意哪些误区?宝宝咳嗽要注意哪些误区1、急于止咳咳嗽是幼儿的常见疾病,而且在宝宝身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看到宝宝咳得喘不过气,父母怎么能不心疼呢?因此急忙适用止咳的药物,想在短时间内让宝宝不咳嗽。
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殊不知,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祛痰。
服用祛痰药物的同时给宝宝多补充一些水分,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宝宝排痰。
2、乱用民间食疗方式坊间口口相传的治疗咳嗽的食疗方子最常见的就是冰糖炖雪梨。
父母都会想,这样的食材只要买的不是劣质产品,肯定对宝宝无害的,而且甜甜的,宝宝应该不会反感。
殊不知,宝宝咳嗽分为很多种类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样的,在没判断清楚宝宝咳嗽是属于哪一种,是不能用冰糖炖雪梨做治疗的,有时还会出现反效果的。
3、拖延宝宝咳嗽的时间父母都会第一时间依靠自身累积的方法治疗宝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宝宝总是轻微咳嗽,不发烧也不流鼻涕,父母就会以为这不严重,或算已经治疗好了。
但如果宝宝咳嗽超过四个星期,一定要上医院找医生诊断治疗,千万不能拖延。
4、切忌超之过急,频繁转换医生和药物咳嗽一般要3到15天才能好,已经到医院看病开药的父母不要一发现宝宝又咳嗽就急忙换药换医生。
一旦更换,等于又给宝宝增加负担,宝宝身体又得重新适应新的药物。
5、宝宝咳嗽使用成人止咳药这是肯定错误的。
宝宝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宝宝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
导致宝宝咳嗽的几种原因环境不适引起的咳嗽。
有冷气冷风,室温过低。
会引起宝宝的咳嗽。
此时要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及时调节适合宝宝的室内温度,室温为25℃左右为宜。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医学生,特别是准备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同学,对于儿科的必考知识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掌握意义。
儿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需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儿科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备考。
一、新生儿期1.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能迅速呼吸,导致氧缺乏和生命危险。
学习者需要了解窒息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包括人工正压呼吸、气管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2.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不良而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
学习者需要了解黄疸的原因、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治疗黄疸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
3.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包括脓毒症、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各种感染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 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脑损伤是指新生儿由于缺氧、颅内出血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
学习者需要了解脑损伤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婴幼儿期1. 婴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发热惊厥、喷射性呕吐等。
2. 婴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生长迟缓、发育迟缓、早产儿的管理等。
3. 婴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方法、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4. 婴幼儿行为心理: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正常行为心理发展,以及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幼儿期1. 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感冒、手足口病、水痘、腹泻等。
2. 幼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肥胖、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
3. 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饮食结构建议、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
1. 感染风险: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感染。
应对措施包括正确洗手、消毒,做好隔离措施,加强儿童免疫力培养。
2. 跌倒伤害风险:儿童运动能力强,易发生跌倒伤害。
应对措施包括保持环境安全,如铺设防滑垫、锁好家具,避免儿童单独活动时发生意外。
3. 药物错误使用风险:儿科患者对药物剂量和用法要求精确,容易发生错误使用。
应对措施包括儿科专用药物计算器、药物标签清晰明确,提醒家属和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药品信息。
4. 高危患儿监测风险:高危患儿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要求较高,容易漏诊或误诊。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对高危患儿的定期评估和监测,提醒医护人员关注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5. 婴幼儿窒息风险:婴幼儿特别是0-1岁的婴儿容易发生窒息。
应对措施包括提醒家属注意避免婴儿摆放在堵塞呼吸道的位置,教育家属正确喂食和护理婴儿。
6. 儿童心理状况风险:儿科患者容易焦虑、害怕医院环境,对治疗过程抵触。
应对措施包括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使用有趣的游戏和故事与儿童互动,缓解儿童焦虑情绪。
7. 家庭压力风险:儿科护理可能涉及到家庭疾病、经济困难等方面的压力。
应对措施包括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引导家庭积极面对问题,提供相关社会资源帮助。
以上是常见的儿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应加强风险评估,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宝宝看病最容易犯的8个错误
在临床上,对于宝宝发热,专家不称之为病,因为发热只是一种症状。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疾病也有很多,不光是呼吸道疾病,身体里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人体都可能发热。
不是所有的发热都要做退烧处理。
但宝宝发热时,大多数妈妈还是无法淡定,所以掌握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帮助宝宝度过生病期是必要的,而不是仅凭老经验,否则一旦陷入退热误区,容易造成反效果!
1.捂汗退热
老百姓有个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
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原因分析: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很容易发生紊乱,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
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就是把宝宝错误包裹引起的严重疾病。
2.一发热就吃退热药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
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原因分析: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包括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
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
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用酒精(或白酒)退热
酒精擦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退热方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酒精擦浴降温对宝宝的副作用较大,甚至有至死的可能。
原因分析:婴幼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擦浴时若酒精浓度过高、擦浴时间过长或擦洗面积较广时,酒精会经皮肤大量吸收入人体血液中,造成酒精中毒症状(俗称醉酒),引起宝宝精神兴奋,烦躁不安。
酒精还能造成血管急剧收缩,宝宝出现立毛反应、寒颤不适,体温反跳时又感觉发热难耐。
酒精还是一种过敏原,酒精擦浴对某些宝宝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4.死守38.5℃才吃退热药
一般建议在宝宝超过38.5℃时吃退热药,该界限适合大多数宝宝。
但在临床上,常对有高热惊厥的宝宝建议放低该尺度。
原因分析: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宝宝应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会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引起惊厥。
所以,医生常建议这类宝宝在发热初期同时口服抗惊厥药和退热药,以避免抽搐发作。
5.用冰袋降温
冰袋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手段,无需特别材料,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
由于冰袋与皮肤贴合较紧密,使用时一定要用小毛巾包好,特别要注意定时更换部位,以免冻伤。
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
原因分析: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6.带着高热宝宝候诊
国人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
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原因分析: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然后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
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7.用抗生素退热
有的妈妈一见宝宝发热就以为是嗓子发炎了,马上给宝宝口服消炎药,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原因分析:常见感冒有80%是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是无效的。
长期滥用抗生素,将损害宝宝的免疫功能,在没有感染指征的情况下,请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
8.泡澡降温
泡澡是当今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
但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
原因分析: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
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又会加重感冒。
科学退热法
儿科专家一致认为,温水擦浴法是婴幼儿最安全的物理降温法。
研究表明,宝宝发热时,用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发散。
温水擦浴还能提高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使体温下降。
温水擦浴操作简单易行,无需特殊材料,宝宝易于接受,且无副作用。
医生提醒:在物理降温无效时,请带宝宝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