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清代台湾平埔族的汉化

合集下载

1清代台湾山地发展与族群关系-以「隘」为施雅轩

1清代台湾山地发展与族群关系-以「隘」为施雅轩

清代北臺灣山地發展與族群關係-以「隘」為例施雅軒一、序論清代臺灣族群依文化的歸屬,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即漢人與總稱南島民族的原住民。

原住民在漢人未來臺之前以廣佈於整個臺灣(圖一),可再略分高山族與平埔族,高山族者,有泰雅(Atayal)、賽夏(Saisiyat)、布農(Bunun)、曹(Tsou、鄒)、魯凱(Rukai)、排灣(Paiwan)、卑南(Puyuma)、阿美(Ami)、雅美(Yami、達悟族)共九族,而平埔族有,西拉雅(Siraya)、洪雅(Hoanya)、巴布薩(Babuza)、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道卡斯(Taokas)、凱達格蘭(Ketatangalan)、卡瓦蘭(Kavalan)等八族(李汝和主修,1972:10-22),前者除雅美族集中居住於臺灣的離島蘭嶼及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臺灣東部的平地外,其餘的則廣布於臺灣淺山和深山的大小河谷之中,而後者主要分佈於臺灣西部平原和臺地地區(施添福,1995:43)。

而在清代閩粵人口壓力與臺灣優越條件吸引下(黃富三,1980:196),大量向臺灣移植的漢族,至少可分為三個族群(閩南泉州、閩南漳州、粵東客家),由於原鄉具有顯著差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有的依賴海洋為生而擅長漁業和商業活動,有的植根於膏腴的平原而專精於傳統農業經營,有的則長期依靠山間谷地為生而具有開發山地資源的豐富經驗,如此這些漢人族群將傾向於尋找最能發揮其謀生技能的場所居住(施添福,1995:43-4),無論選取何種生活場所,首先要面對地就是原住民的問題。

透過各種方式的空間爭奪,如武力攻取、個別占墾等強力方式,或者利用各種文化(如婚姻、習俗)或商業(如買賣、賒售、租地)等方式,甚至是騙取、偷墾等不合法手段(黃富三,1980:198、200-1),這使得漢人於臺灣的拓墾歷程,肇始於荷蘭時期(1624~1661),僅集中於現今臺南沿海一帶,但是一連串的土地爭奪,漢人的生活領域逐漸向南、北、東蔓延,或由平原向丘陵延伸,甚至在清代乾隆年間已佈滿整個西臺灣平原丘陵(圖一),完全取代了平埔族裔的主要活動空間,然而在拓墾範圍的推移上,卻進入另一個階段,從此停滯在既有的範圍內,難以再向東順利推移,僅而藉由現有土地的更細緻化開墾,以達到農業需要的目的,其在自然環境的因素上,再往東的地形多丘陵與山地,不利傳統農業的平原式耕作,但如前所述,從中國而來的漢人仍有屬擅於開發山地資源者,不見得非傳統稻作農業不可,卻也向東推移緩慢,因此真正遏阻漢人向東遷移拓墾的力量,是高山原住民的阻擋,尤其是高山原住民以馘首(出草)的方式來解決所不斷入侵的漢人。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下对汉化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影响。

下面将介绍清朝汉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1. 政治和统治体制:清朝在统治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汉化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首先,清朝皇帝实行了汉制礼仪,重视孔子及其学说。

其次,清朝通过设置六部、府、县等行政组织,效法明朝政治体制,继续沿用传统的官僚体制和考试制度,从而保持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2. 社会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清朝注重汉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等方面。

清朝尊重汉族的传统文化,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鼓励汉族士人去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清朝还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制定了康熙字典,对汉语的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和农业:在科技方面,清朝推动了农业发展,采用汉族农业
技术和方法,改良农具、引进新的作物品种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清朝在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尊重汉族的传统技艺和工商业经验,使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4. 宗教信仰:清朝对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也进行了汉化的推动。

清朝皇帝尊奉孔子,并奉佛法和道教教义,鼓励汉族民众信仰佛教和道教,并对寺庙和道观进行维护和修缮。

同时,清朝还保持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统,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为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建设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清朝在统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汉化特点,注重继承和发展汉族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传统。

这一系列的汉化表现对于中国历史的传承和相互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

台湾平埔族

台湾平埔族

台灣平埔族什麼叫做「平埔族」?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平埔族的痕跡嗎?台灣原本是南島民族的天地,台灣原住民族被區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這種分類的名稱,是外來的漢語族叫出來的,大抵因地緣關係而分,居住平地者被稱為「平埔番」(但是被稱為「高山族」者,也並非全住於山區,如排灣、魯凱族部分人仍住在平地)。

在近世外來移入者(華寇、倭寇、中日漁民、荷蘭人、西班牙人、中國閩粵移民等)尚未進入台灣之前,台灣從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北端的基隆淡水起,沿著西部平地,一直到南端的恆春半島,這廣大的平原及台地上,散居著許多原住民族的聚落,被通稱為「平埔族」。

過去充滿種族優越感的漢語族人以「平埔番」稱之,又以其接受漢化,並向官府繳稅納糧,而稱之為「熟番」,相對於政教不及的高山族,則被稱為「生番」。

平埔族和高山族一樣,族系繁多,語言、習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屬南島民族(Austronesian),亦即印度尼西亞語族。

荷蘭時代荷人對全台曾做過人類學調查,全台有一百九十三個部落,四十五個族系。

民族學者將平埔族分為八族到十族,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

直到十九世紀初,各族的分布範圍還很清楚。

但是,由於中國閩粵漢語族移民不斷進入,平埔族在外力入侵、通婚,以及強勢文化的浸漬下,社會逐漸解組,語言消失,身分認同錯亂,再加上歷經外來政權(滿清、日本與中國國民黨政權)的思想「教育」,以至於今,平埔族已經不為社會大眾所認知。

雖然平埔族已經在社會大眾的認知中消失,但是平埔族的痕跡,其實在今天台灣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

平埔族發音的地名即使連「台灣」的名稱,也是來自平埔族的發音。

今天台灣有許多市鎮名稱,都是由平埔族社名而來:根據沈建德的調查研究,今天台灣島上許多市鎮,由平埔族社名漢化者至少一百一十個,西部有七十八個,而且是於一七六四年以前就漢化改名,去社留名,例如:麻豆社→麻豆,赤崁社→赤崁,萬丹社→萬丹。

略论明清两朝对台湾的开发与台湾土著的汉化

略论明清两朝对台湾的开发与台湾土著的汉化
纳 租 郑 氏 ” 如 此 . 湾 的农 业 生产 有 了 台 长 足 的 发 展 ,封 建 生 产关 系开 始 出 现 于
传 授 农 业 技 术 ,帮 助 他们 发展 生 产 等 措 施 。而 “ 抚 土 番 ” 成 为郑 氏 内政 的一 安 也 个 重要 方 面 ,对 土 著 居 民 给予 一 些 特 殊 的照 顾 。 例如 , 著 居 民 的儿 童 入 乡塾 读 土 书 , 以益 蜀 其 父 母 徭 役 . 族 居 民则 不 可 汉 能 享 有 这样 的待 遇 。 而 清 初 对 汉 人 移 民 台 湾 ,实 行 严 格 管 制 , 人 多 采取 偷 渡 形 式 。 汉 而其 中 以男 子 居 多 ,这 就使 得 人 口结 构 呈 现 男 多 女 少 , 性 以单 身 青 壮 年 为 主 的 情 形 . 加 男 再
上 在 台 同族 通婚 又甚 是 困难 ,最 终 只 能 与 土 著 女 子 成婚 。这 打破 了所 谓 的 华 夷 不 通 婚 的 习 俗 ,使汉 人 与 高 山族 更 进 一 步 的融 合 , 族 先 进 的 文 化 、 产 技 术 、 汉 生 生 活 习 俗 逐 步 走 进 土 著人 的生 活 。郑 氏 父 子 的 这 些 建设 使 番 族逐 渐 汉 化 ,渐 渐

赛 夏 人 、 农 人 、 欧人 、 布 未 向宛 人 , 阿美 斯
人 。 美人 和平 埔 人 , 些 人 种 在 入 台 时 耶 这 间上 有 早 迟 , 台路 线 有 远 近 。 均 属 于 人 然 南 亚 蒙 古 人 种 ,他 们 在 经 过 不 同 路 线 和 长期 迂 回的 迁 移后 , 终 汇 合 于 台湾 。 最 台 湾 土 著居 民筚 路 蓝 缕 在 与 中原 没 有 隶 属 关 系 的状 况 下 进行 着 艰 难 的 早 期 开发 。 据 学 者 陈 第 的 《 番 记 》 载 , 时 东 记 当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大陆汉人移民台湾岛定居开发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统一台湾后,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管辖,闽粤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移民入台垦殖热潮,台湾由烟瘴之地一跃而成为清代的米糖生产基地。

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必然会和分布在岛内各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交流与冲突。

移民一开始在台湾的锐意垦拓受到了土著居民的抵抗,汉番矛盾比较尖锐,后来在汉族移民的不断强力开垦下,原先居住于西部沿海平地的平埔族最先逐渐汉化,一部分“生番”逐渐汉化转变为熟番,另一部分则退守内山,仍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汉族移民与台湾少数民族的关系说明,清代边疆国土资源的开发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往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移民与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是祖国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海岛,自明代开始,大陆与台湾的往来已十分密切,此时文献称台湾为“东番”。

清代对台湾土著居民的称谓除沿用明代“东番”名称外,在官私文献中还有“番族”、“土番”的称谓。

对居住于平地并已逐渐汉化者的土著居民称为“熟番”、“化番”或“平埔番”,即平埔族,对居住于山区尚未汉化者的土著居民则称为“生番”、“野番”或“高山番”,即高山族。

生番与熟番只名称已成为清代官府对台湾土著居民共通使用的一种行政性用语。

对其划分问题,主要以归化为依据,雍正六年(1728)九月,台湾总兵王郡奏称:“台湾自我朝开辟以来,则有生、熟二番。

其向西一带山脚服役纳课者为熟番;而分散居山不入教化者为生番。

……各种生番,其每社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性虽嗜杀俱皆不识不知,而所怯者惟枪与炮耳。

”王郡奏折说明,清代对生番、熟番的界定颇为明显,生番是指不服从官府统治、不服役纳课者,而熟番则是指服役纳课、服从官府统治之人。

随着汉人移民与熟番的垦殖不断深入,生番与汉人及熟番的矛盾愈益激烈,生番杀害汉人的“番害”、“番乱”事件层出不穷,雍正年间最为频繁。

正因为生番不断杀害汉民,清朝改行生番隔离政策,对之采取的措施就是“惟枪与炮耳”的武力镇压。

清代台湾地权分配与客家产权——以屏东平原为例(1700—1900)

清代台湾地权分配与客家产权——以屏东平原为例(1700—1900)

内容摘要:提要臺灣於1683年由清朝接管之後,不到半個世紀,便由邊區轉成為東南沿海新興糧倉。

臺灣快速恢復生產秩序的原因之一,在於清初政府鼓勵「有力之家」拓墾草地,開闢水田,增加米糖生產。

許多寄居臺南府城紳商富戶運用官僚網絡關係,申請開墾執照,前往偏遠屏東平原佔墾大片草埔,形成大型墾戶。

這些墾戶招聘大量佃戶,包括粵籍客佃,從事闢土開田工程,並運用私人管事,代為管理佃戶,監督納租。

本文目的之一即在分析曾在屏東平原佔墾草地的所謂不在地業主,如何建立租佃關係,並協助維持早期社會經濟秩序。

其次,本文還討論了不在地業主控制下的大量佃戶,如何利用開墾永佃,積累初期資本,轉化變成田主階層。

本文將舉兩個客籍佃戶轉成田主的例證,說明客家產權的形成過程,並分析客家社會公共田業組織特別發達的現象。

提要關鍵詞:清代、臺灣租佃關係、客家產權、公共田業一、前言1920年代和1950年代耕地調查資料顯示臺灣的地權結構具有下列三種特徵。

其一,所有權分佈呈現高度不均結構,少數大型地主掌握多數耕地。

在1920年代,持有一甲1以下農戶約佔總農業戶數64%,惟其耕地僅佔總面積14.35%。

10甲以上地主約佔總戶數2.3%,持有耕地則達35.8%。

其二,家族房份共同持有的「共業」,佔地比例甚高。

依據1950年代土地所有權統計,「共業戶」在總戶數中約有49%,持有田地佔耕地總面積50.55%:佔總戶數48%的個人,所有地約佔44.59%,另有4.86%屬於團體公有地(例如,神明會等宗教組織)。

在共業戶當中,持業2甲以下者佔85%。

這些戶口田數,顯示臺灣耕地的業主約有一半屬於小規模「共業」,持有人分耕而不分田,田業集中在共同戶頭。

其三,農村租佃制度相當盛行。

在所有耕地中,約有45-48%比例,由佃戶耕種並與地主共分農作所得。

2 1950年代國民政府為求解決土地分配不均和租佃「剝削」制度,強制推動土地改革運動,其中規定所有出租的共業土地,一律徵收放領。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汉化表现
清朝的汉化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政策和社会影响。

在政策方面,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旨在巩固清朝统治并促进汉族与满族的融合。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包括“阿片禁运”和“慈禧太后闭关锁国”。

通过限制外国商品流入,清朝试
图保护国内产业,并推动汉族文化的复兴。

此外,清朝还颁布了多项法令,规定汉语为官方使用语言,并禁止满语在国家行政和教育机构中的使用。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汉族的社会地位,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力度,推动民族融合。

在社会影响方面,清朝的汉化政策确实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汉化政策为汉族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教育和官员职位,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其次,汉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汉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得到了重视。

这导致了大量新的汉文化著作的产生,如《四库全书》等。

此外,一些满族官员也开始采取汉化措施,学习汉族礼仪和中文,以提高他们在清朝官场中的地位。

然而,汉化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汉化政策是由统治者推行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而不是出于对汉族的真正尊重和关爱。

其次,满汉融合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因此,清朝汉化表现既带来了一定的进步和繁荣,但也存在潜在的问题和不平等的影响。

清代三芝一带汉人的拓垦

清代三芝一带汉人的拓垦

清代三芝一帶漢人的拓墾溫振華(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一、前言三芝北鄰石門,南界淡水,東處大屯火山地形的西側,放射狀的溪流由東南流向西北,陳厝溪、埔頭溪、八連溪、北勢溪以及部份的大屯溪,將三芝畫成溪流與山崙相間的景致。

三芝與石門、淡水相連,且地形類似,在漢人拓墾過程中,彼此關係至為密切,探討時也將有所述及。

本文從三芝一帶的帄埔族社別、漢人祖籍別、拓墾的時間、土地取得方式以及個別族姓的移墾例子,觀察拓墾的景況。

由於一些地契的發現,對於進一層的瞭解有極大的助益。

二、帄埔族社的分布帄埔族部落分布,包括社址與地權領域,是我們探討清代漢人移墾的重要基礎。

帄埔族在清代納餉成為「熟番」後,官方劃分其地權領域時當兼顧其傳統的生活範圍。

雍札13年(1735)圭柔社的賣地契提供我們三芝帄埔族社分布的重要訊息:立賣契人主柔社土官達貓勞眉、著加萬、加里溪、番眾龜劉、打里媽、其東罕、大頭萬等緣本社界內有荒地一所,士名大屯仔山腳,西至海,南至戶尾與施茂交界,此主小圭籠八達溪為界,四至界限明白。

(平山動,1934:95)這個契字告訴我們,至柔社北至八連溪,南至淡水施茂墾地。

如此,我們得知三芝八連溪以南有圭柔社的領域。

八連溪以南三芝境內,除有圭柔山社的領域外,根據有限的地契觀察,可能有小部份的範圍屬大屯社與外北投社所有。

關於大屯社,在清代台灣地圖中最早最精確的「皇輿全覽圖」中,清楚的標出「大屯社」,位在兩條大溪間的河口處,就現今地圖比對,南邊當為大屯溪,北邊當為八連溪。

再就地名觀察,「番社前」「番仔崙」一帶,當為大屯社社址與部份領域所在。

(溫振華,1998c:8)「番社前」就行政區屬淡水鎮,「番仔崙」則歸三芝鄉。

此外,光緒18年(1892)的一張賣地契,顯示三芝東南角山地一帶,可能有部份屬外北投社領域:立杜賣盡根山園埔地契字人黃闊嘴,有承父明買過陳國清山園埔地壹所,址在滬尾百六確庄大屯山頂桶仔樹林,坐落土名番仔坪,東至夏坤山山為界,西至楓樹湖崁為界,南至溪底為界,北至桶山頂分水為界,四至界址明白,年納北投社夏光興番口 租銀貳錢正,歷掌無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观 的 汉化
外 观 的标 准化 是 同化 的重要 标 志 。所 谓外 观 的标 准 化 是指 具 有 相 同 的生 产 方式 、 饰 、 食 、 衣 饮 语言 、 宅 、 仰等 经济 文化 特 征 住 信 ’ 。清代 台湾 平 埔 族 在 与汉 人 长 期 而 频 繁 的 交往 中 , 效 汉 仿 人 的经 济生产 方式 和衣 食住 行 习惯 , 观 上汉 化现 象显 著 。 外
平埔 族原本 的生产 方式 是 以渔猎 为 主 , 游耕 为 辅 。打猎 时男 子 集 体 出动 , 日“ 草 ” 捕获 的 名 出 ,
猎 物 以鹿为 主 。捕 鱼 的方法 较 多 , 在岸 上用 镖枪 、 或 弓箭 射 鱼 , 到溪 流 中 以鱼 笼 、 罩 网鱼 。农 业 或 竹 生产 多 以妇女 任事 , 采行 游耕 方式 , 时常弃 地他 迁 , 以维 持地 力 。耕 作 的方 法 极 其 粗放 , 随处 播 种 ,
族、 巴宰族 、 西拉 雅族 和 马卡道 族等 九个 族群 。清 朝 时期 , 平埔族 与 大陆移 民接触频 繁 , 深受 汉文化
的影 响 , 果导致 他们 在外 观 上逐 渐 与 汉人 别 无 二 致 , 为 “ 踪 的族 群 ” 结 成 失 。学 界通 常 称 这 种 现象
为平 埔 族 的“ 汉化 ” 。然而 , 近年 来 , 的 台湾学 者 开 始 反 思 , 为平 埔 族 的 消失 , 难 以“ 化 ” 有 认 很 汉 一
如上所述平埔族与汉人接触后所发生的变迁除了表现在因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得不作相应的调试或因仰慕汉文化而主动向化所导致的经济文化等外观上与汉人别无二致外还表现在他们意欲借助外观的相同而掩饰自身带有严重自卑感的番人身份希冀融人汉人族群之中
20 0 9年 第 4期 总第 8 8期
北 方 民族大 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授, 主要 从事 台湾原住 民研 究。
8 7
土 , 知使 用耕犁 , 不 收获 时 以手摘 取 , 用镰锤 。种植 的农 作物 以黍 、 、 不 薯 芋等 为主 , 不种水 稻。清代 他们 与汉人 接触后 ,亦 知 以稼 穑 为重 , 社 中旧管 埔 地 , “ 凡 皆芟 刈 草莱 , 垦辟 田园 。有 虑其 旱涝 者 ,
亦学汉人筑圳 , 内山开掘, 从 疏引溪流 , 以资灌溉。片隅寸土, 尽成膏腴”3 。据首任巡台御使黄 _( J
叔墩 观察 , 熙年 间南部西 拉雅族 的大 杰巅 、 康 大武垄 、 吧 晖等族 社 已“ 填筑 薄岸 为 水 田 , 噍 有 播插 稻 秧者 ……新港 、 目加 溜湾 、 豆 、 猴 , 麻 卓 耕种 犁 耙 诸器 , 如 汉人 ”4。 巴宰族 的岸 里社 在 与汉 人 长 均 _ J
JunlfB 洳n tn U i  ̄t o ra e gEh  ̄ nv i o e y
No 4 , 0 9 . 2 0
Ce . .n .8 8
再 谈 清 代 台湾 平 埔 族 的汉 化
周 典 恩
( 复旦大 学 社会 发展 与公 共政 策 学院 ,上 海 20 3 ) 04 3
摘 要: 清代 Biblioteka 台湾平埔族在 与汉人长期而频繁的交往 中,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 不仅在 外观上逐 渐与
词概括 , 因为平埔族与汉人接触后 , 两种文化相互濡染 , 产生一种合成 的新文化 。这种文化与汉文 化或 平埔 族文 化均 有所 不 同 。所 以 , 平埔族 的社会 变迁 应称 为 “ 化 ” 而不 是 “ 涵 , 汉化 ” 。但是 , 笔
者依 然 认为 , 清代 台湾 平埔 族 的消 失 用 “ 汉化 ” 表述 更 为科 学 和准 确 , 因为 他们 的变 迁 不 仅 外 在地 表 现于 社会 文化 方面 , 而且 内在 地体 现 于身份 认 同方 面 。
汉人别无二致 , 而且在 族群 意识上也 倾 向于认 同汉人。平埔族 的变迁 是 改变身份认 同的“ 汉化” 而非 , 单纯经济文化意义上 的“ 涵化” 台湾部分 学者所谓 的平埔族是“ 。 涵化” 而非“ 汉化” 仅仅 是 台独势 力的 ,

种 政 治 诉 求 而 已。
关键词 : 清代 ; 湾 ; 埔 族 ; 化 ; 化 台 平 汉 涵 中 图 分 类 号 :9 6 C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6 7 20 )4— 0 7— 5 17 6 2 (09 0 0 8 0
既不深耕 , 也不灌溉 , 谷物一旦下种就不再管顾 , 全靠 天收 。生产工具十分简陋 , 播种时用小锄掘
收 稿 日期 :0 9— 5—1 20 0 2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湾地 区 族群 问 题研 究 ” 0 C Z 0 ) 国 台 (8 M 0 4
作者简 介 : 周典 恩(9 4一) 男, 17 , 安徽肥 西人 , 复旦 大学社 会学流动站博士后研 究人 员, 安徽 大学社会 学 系副教
期 的并耕 共处 中 , 生私有 地权观 念 。 自雍正 初年起 , 里社 就 在土 目敦 仔 的领 导 下 , 产 岸 与通 事张 达
京 合作拓 垦荒埔 。敦 仔一方 面将土 地分 割成 小块 , 给汉人佃 户 垦耕 , 租 以收取 “ 大租 ” 另 一方 面 番 , 采用“ 割地 换水 ” 的方式 , 利用 汉人 的资本 与技 术 , 发水 利 , 开 借此 将旱 地 水 田化 , 岸 里社 民从原 为 始旱作农 业 向水 稻犁耕农 业转 型提供 必要条 件 J ’ ( 。平埔 族生 产方式 的汉化 由此可见 一斑 。 平埔 族 的传 统服饰 虽 因地 域和族 群 的不 同而各 有所异 , 但都 甚为粗 陋 , 本上是 以鹿皮 或 自己 基 纺织 的“ 戈纹 ” 制 。他 们平 时喜 欢跣 足 , 热时 就赤 身 裸 体 , 达 缝 天 即使 男 女 聚处 也不 相 避 。随着 他 们 渐次与 汉人接触 , 服饰也 相继 改变 。南部 的平埔族 因在 明朝末 年就开 始与汉人 交往 , 以在 清朝 所 初期 便 已在 衣饰方 面 出现 汉化现象 。例 如 , 熙末年 西拉 雅族 的“ 康 新港 、 垅 、 豆 、 萧 麻 目加 溜湾 诸 番 衣裤 , 半如汉 人 , 冬装 棉 ” 洪雅族 的“ 哕咽 、 罗 山亦 有仿 效 者 ” 。乾 隆 中叶 以后 , 部 下淡 水 , 哆 诸 J 南
平 埔族 是指 历史 上居 住在 台湾 西部 沿海 平野 、 盆地 、 山台地 以及宜 兰平 原等 地 的原住 民 。清 近 代 文献 中一 般称 他们 为 “ 番 ” “ 熟 或 平地 番 ” 。平埔族 并 非一 个单 一 民族 , 而是众 多 族社 的泛称 。学
界依据 语 言与风 俗 , 一般将 平 埔族 分为 噶玛 兰族 、 凯达 格 兰族 、 道卡 斯族 、 拍瀑 拉族 、 巴布萨族 、 洪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