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1500字大学生

近代史读书报告前言近代史无疑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它充满着各种动荡、变革和冲突。
这段历史不仅是让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给予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的深刻洞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选择阅读相关的书籍来深入研究。
一、书籍选取我选择读的书籍是《近代史读本》,这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撰写,内容广泛涵盖了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
该书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呈现了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二、读书笔记在阅读《近代史读本》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考。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出的几个关键点:1. 近代史的特点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标志之一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化。
此外,殖民主义的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崛起也是近代史的重要特点。
2. 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是近代史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蒸汽机、电力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也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在近代史中,欧洲国家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这些殖民地的建立不仅带来了资源和财富的掠夺,更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和冲突。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也为后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奠定了基础。
4.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在殖民主义的压迫下,各种民族独立运动相继兴起。
这些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自主和民族独立。
这些运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命运,也对殖民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5.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这两次大战导致了大规模的冲突和人员伤亡,也引发了全球国家体系的重新构建。
战争后的世界秩序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冷战的爆发成为近代史的重要特征。
三、思考与收获通过阅读《近代史读本》,我对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收获。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2.重要历史事件三、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2.历史事件分析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描绘了中国从1840 年到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著作,它详细记录了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结合这部著作,编写一篇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中国近代史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40 年到1911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1911 年到1945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第三个时期是从1945 年到1949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阶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
2.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阅读《中国近代史》,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艰辛,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历史事件分析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全民族抗战。
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近代史书籍读后感

近代史书籍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近代史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世界大战、工业革命、殖民主义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殖民主义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了解这些事件,我对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对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列宁、毛泽东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拿破仑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列宁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领袖。
通过了解这些人物,我对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我发现,历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情,还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我可以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规划。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我可以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规划。
希望我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摘要:
一、读书报告概述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正文:
一、读书报告概述
本次读书报告的主题为《中国近代史》,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变革。
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付出艰辛努力的历程,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落后走向进步。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感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长卷,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与抗争。
在这部历史长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雄人物的光辉,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勇气。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厚重和悲壮,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中国近代史》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书中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揭示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同时,书中还对晚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使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屈辱和挣扎,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梦想。
他们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但每一次挫折都激发了中国人民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如今,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近代史》读后感(5篇)

《近代史》读后感(5篇)第一篇:《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读后感导语:“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
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代史读后感假如我有一根魔杖读完这四本书,我想,如果我也有一根魔杖,那该有多么好!我要用我那神奇的魔杖,为人类造福!现在,我们的地球上战乱很多。
比如“中东战争”“911事件”等等。
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们沦为难民,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真是可怜。
这时,我的魔杖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轻轻一挥,和平的花朵就洒满了全球。
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乱了,多好!如今,地球上生态环境正在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那些灾害,不但毁了人们的房屋、田地,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这时,我一挥魔杖,随着一道金色光闪过,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变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美丽,多好!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我会用来造福于人类。
其实,我读完这四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书中由始至终呼唤和平、真情、勇敢和爱。
它不光是一本单纯的儿童小说,其中也包含了很深的哲理性,如神奇的厄里斯魔镜和冥想盆。
只要认真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哲理和感人至深之处。
近代史读后感只有纵观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中国近代史,才会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含意。
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大清帝国,带给中华民族东方雄狮的是:“东亚病夫”的耻辱、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割地赔款的无奈;“三民主义”赶走了一个大清帝国的皇帝,带给中华民族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将中国最终引向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
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
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
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
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
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近代史读后感

用历史点亮当下: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时期。
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近代史的书籍,对我产生了一些启示。
首先,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国家的现代化。
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探讨。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现代化建设,但是仍有许多国家没有完成。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作为支撑,否则就难以实现现代化。
同时,近代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
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通过工业化实现了国家的繁荣。
因此,我们也需要加强我们的工业基础建设,这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近代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和人才支撑。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才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现国家复兴的关键。
因此,我们也应该注重培育人才,加强文化建设。
总之,读近代史给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在当下,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加强现代化建设,加强我们的工业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注重培育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崛起和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
————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是一段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是一段中国逐步沦为资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摆脱封建走向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是一段中国人民悲惨的任人欺辱的屈辱历史;是一段各种思想流派如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封建农民思想等大交锋大冲撞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牢记得一段历史。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此后我国历经了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还有那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深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身上已背负的巨大压力。
学习近现代史就是让我们了解过去国情。
明白中国现在的社会来之不易!并对其中讲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感兴趣。
尤其是书中陈独秀所写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深有感触,还有他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4年夏,陈独秀第四次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时从事推翻袁世凯政权的革命活动。
他于1915年6月回国,把主要精力转向文化活动,同年9月即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历史学家一般即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出现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当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给中国知识分子当头一击,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涌现出大批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和官僚,从而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甲午战争是这种论调悄然落幕,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学为体”的正确性及实用性,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及道德规范作深刻的反思。
又由于政治上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
加上当时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于是,一场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运动开始了。
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而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又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文化上使得白话文能够被广大人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写于1920年4月,并在《新青年》上发表。
这是经过陈独秀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后才写的。
对新文化运动做了更具体的解释。
其中写道:“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
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很清楚,按他的逻辑:文化,包含科学;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旧文化加进“新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对科学的论述写的最多。
首先是将科学分为两类,用意在于充分肯定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说狭义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陈独秀在文章中还有对道德和新文学作了评价。
他不满意旧道德,因为孝弟的范围太狭了。
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应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而不是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他认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亲其亲、长其长”的世界中。
而现代道德理想应是需要把家庭的美德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中。
而那时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们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
“抛弃了慈爱的、可怜的老母”和“不主张把爱情缩小”这一想法,我非常同情和认同。
因为我们的当代也时常存在这样的事: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最根本的东西。
而对新文学的解释在当时更是先进且值得后人学习的。
“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
”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今后的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
当今文学正在不断“快餐化”,需要我们重新学学和理解陈独秀的想法了。
文中所提到的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误解及缺点,我想在我们的当代仍旧具有着借鉴的价值。
陈独秀还提到了应注意的三件事。
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中国人没有组织力,其实是缺乏公共心才对。
忌妒,私欲心,人类都差不多,西洋人不比中国人特别好些;但是因为他们有维持团体的公共心牵制,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在世界上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比如影响到军事上,停止战争。
比如影响到产业上,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
比如影响到政治上,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的羁绊。
陈独秀讨论了这时他心目中的新旧文化的关系。
他不能不肯定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不能为他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才是他真正关注的。
急切寻找“最近代思潮”的努力在继续,陈独秀从追求空泛的“科学的理想万能”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转折,正是在1920年4月出现的。
他本人此后也从思想领袖转为政治领袖。
当《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时,特别声明它“当为社会科学的杂志”,这是承继了陈独秀推崇社会科学的意思。
面对前人的努力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责任。
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过去国家衰落是我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最后被历史淘汰出局。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开拓创新,使中华崛起,民族幸福,富有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