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方法概述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为病原,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侵入水稻叶片,引起病害发生。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稻瘟病具有重要意义。
稻瘟病菌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孢子,即原生孢子和分生孢子,进行侵染。
原生孢子是在稻田水面上形成的,通过风、雨水等传播途径,落到水稻叶片上后,通过吸水和萌发,将其伸长成菌丝。
菌丝在叶片表面上形成菌垫,并分化出分生孢子,在湿润条件下,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等途径再次传播至其他植株上,从而实现侵染。
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吸附、附着、侵入、生长和复制。
病菌首先通过菌垫上的附着纤毛和分生孢子上的附着物质吸附在叶片表面,然后利用透激素和鞭毛等细胞附件附着在叶片表皮上。
病菌的附着能力和侵入能力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稻瘟病菌进一步通过菌丝在叶片表面上生长并侵入叶内。
病菌通过释放酶类、干扰素外米、水解酶等物质,对叶片上的角质层和细胞壁进行降解和破坏,从而侵入叶内。
一旦侵入叶内,病菌开始在叶内生长和复制,最终导致叶片出现病斑和受损。
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稻瘟病的重要手段。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育种选育抗病品种,例如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培育出具有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机会;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采用生物除草剂控制病菌的传播;合理管理水田,包括保证适宜的灌水量和排水量,减少病菌扩散的机会;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病害防治,例如采用杀菌剂对病菌进行控制。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实践中,综合防治技术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条件和病害发生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水稻稻瘟病的有效防治。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真菌病害,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包括侵染结构形成和病原菌的侵入。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萌发、侵入、扩展、蔓延和分化。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湿润环境下发芽形成萌发管。
然后,萌发管逐渐穿透稻叶表皮并侵入叶片内部。
一旦进入叶片,病原菌会分化出很多的侵染结构,这包括肉眼可见的病斑(即黑点)和显微镜下可见的侵染孔、菌丝和侵染指令器。
侵染结构在稻瘟病的病原凉白油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稻瘟病菌通过侵染结构的形成和侵入叶片内部使得菌丝可以快速扩展,然后蔓延到其他叶片并形成新的感染病斑。
在此过程中,病原菌还会释放一些毒素,如蛋白质分泌物(AVR蛋白)等,来抑制宿主植物的免疫系统。
稻瘟病菌的分泌物可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使得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细胞并形成病斑。
为了控制稻瘟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育种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施肥、灌溉和间套作物等,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喷洒药剂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三环唑、吡咯酮和吸收菌腈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由于药剂使用过量会导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因此合理使用药剂并遵循剂量和频次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防治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如拮抗菌和溶解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有关的基 因。0 2 世纪 8 年代兴起的遗传转 化技术 , 0 由于可
打破 生殖 隔离 定 向改 造 动植物 而 被 国 内外 育 种学 家广 泛关
注 。 国对水稻 的基 因工程 研究 起 步较 早 , 基 因育种 工作 我 转 始于 18 年 , 99 当时杨 虹 等 _ 原 生质 体融 合 技术 将 基 因 l 】 用
连 锁 , 利于导 入远 缘 优 良基因 。 有
2 抗稻 瘟病基 因工程 育种
抗 稻瘟 病基 因包 括水 稻 自身 的抗 病基 因和与 防卫 反应
最经 济有 效 的措 施 。 多年 来 , 水稻 育 种专 家及 病 理学 家 的 在
共 同努力 下 , 育成 了不少 抗病 品种 , 水稻 生 产 中发挥 了很 在 大 的作用 。 然而 , 大多 数抗 病 品种 的抗 性 效应 只 能维 持 2 3 ~
发展 和 应用 , 为稻 瘟 病持 久 抗性 的研 究 提供 了一 种非 常有 用 的工 具 。 内外 在 应 用这 一 技术 对 稻 瘟 病抗 性 育 种方 面 国
稻瘟 病 育 种上 取得 了一定 的成 绩 。 吉林 省 延 边朝 鲜 族 自治 州农科 所 与吉林 农业 大 学 合作 , 功地 将菰 的总 D A导入 成 N 水 稻 , 成抗 病 、 产 的水 稻 新 品种 通 3t 。 山大 学 生 育 高 2J 中 2 等
导入 水稻 品种 台梗 2 9 这些 年 来 , 国利 用基 因 工程 在抗 0。 我
年, 因此 如何 延长 品种 稻瘟 病 的抗 性 周 期 已成 为 各 水稻 生 产 国水稻 改 良项 目中的首 要 问题 。 2 世 纪 8 年 代 后期 自 0 O 以来 , 随着建 立在 以 D A多态 性 为基 础 的分 子标 记技术 的 N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范

则稻瘟病易流行 。一般 7 ~ 8月份水稻生育期 间如 降雨量及 雨 日多 , 雾、 露天气多 , 光照少 , 适合 稻瘟病流行 。粳稻抽穗 期 如气温 降到 2 0 %以下 , 并 持续一 周左右 , 往往 引起 穗颈 瘟流行 。例如 , 2 0 0 5年 、 2 0 1 0 年, 通化市的气候条件适 宜水 稻稻瘟病 的发生 、 扩展 、 蔓延 , 导致水稻稻瘟病大发生 , 部分 地块绝收 ,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3 、 肥水管理 。 偏施氮肥 , 造成植株猛长 , 叶色浓绿 , 组织
林液 中浸 3小时或 5 0 0倍液 的强氯精溶液 中浸 种 1 2小 时 后, 取 出用清水洗净再浸种 。通过种子后 , 基本上无 苗瘟发
生。
3 . 3 浸秧带药移栽 。药剂浸秧 和药剂喷秧带药移栽 , 是 目前预防稻瘟病 发生 流行 的重要措施 ,具有 良好效果 。用 2 5 %- -环唑 7 5 0倍或 7 5 %丰登 2 0 0 0倍液 中浸秧一分钟 , 捞 起来再堆闷半小时后移栽 。也可在移栽前 l 一 2天用 2 5 %三 环唑或 7 5 %丰登 喷秧 。 在水稻移 栽后 7 一l 0天 , 7 5 %三环唑 1 0 0 0倍喷秧 2次 , 通过带药移栽 能推迟发 病 2 O 一3 0天 , 减 轻发病 。 4 、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 目的在于既改善栽培 环境 , 控制病 菌的繁殖与侵染 , 又促使水 稻生长健壮 , 提高 抗病性 , 从 而获得高产 、 稳产。 5 、 药剂防治 。 根据当地稻瘟 病的发生 和防治预报 选择 具 有保护及 治疗作用较 强的新 型药剂进行 预防和 防治。 有
柔软 , 导致组织 细胞 壁变薄 , 叶片硅质化程度 降低 , 叶片可 溶性氮含量增多 , 抗病性减弱 。追施氮肥过 急、 过晚也易造 成抗病性减弱。施 用氮肥不均时 , 施肥过多 的地方 , 往往形 成发病 中心 ; 长期深水灌溉的稻 田、 冷浸 围或冷水灌溉的 山 田、 水 口等水温低 , 对水稻生长 不利 , 往往 先发病 , 发病重 。 此外 , 地势低洼 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 的土地 , 由于气温 、 水 温、 土温冷 凉 , 排水通气不好 , 也易发病。 三、 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田间实验计划书

水稻稻瘟病的田间实验计划书
1、育种目标的调研与制定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本次实验目的是让高感水稻品种武优―360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升级其抗性。
2、种质资源的调查
东农419,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以秋光为母本,(庄内32x东农363)为父本复交后代系谱法选择育成,原代号东农9103。
粳稻,生育日数130-132天,需活动积温2481℃。
株高88.5厘米,主茎叶12片,穗长15.8厘米,每穗粒数87.2粒,不实率6.8%。
千粒重25.9克。
颖色淡黄、无芒、穗尖无色,叶色淡绿,分孽性强。
抗稻瘟病性强,抗倒伏。
糙米率80.4%,精米率72.3%,整精米率67.4%,垩白米率2.0%,垩白度0.1%,碱消值7级,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16.6%,蛋白质含量8.12%。
米粒透明,腹白少,外观品质优良。
可以作为抗水稻稻瘟病的品种。
3、育种方法
本次计划选用回交育种,以武优360为受体亲本(父本),分别以东农419,川优727,新稻25为供体亲本(母本)。
由于大部分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为显性
基因,因此以﹑武优360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4次,再自交1次,淘汰感病品种,得到的后代再自交1次,最后选出纯合抗病的植株。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稻瘟菌是一种胞外菌,侵染水稻叶片、叶鞘和穗部,引起水稻植株变黄、凋落和减产,严重时甚至导致稻谷不完全结实。
稻瘟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侵染起始:稻瘟菌在侵染开始前先释放一种叫做侵染器(appressorium)的结构。
侵染器生长在水稻叶片或者叶鞘上,并且通过泡压力向下钻入细胞外被膜层。
2. 侵染路径:稻瘟菌通过侵染器穿过水稻细胞外被膜层,通过直接侵入植物细胞内部来引起感染。
在侵染器和植物细胞之间形成一个穿孔连接通道。
穿孔连接通道提供了菌丝侵入植物细胞的通道。
3. 细胞内侵染:稻瘟菌的侵染器通过穿孔连接通道进入植物细胞内部,侵染植物细胞。
菌丝在植物细胞内部扩散,形成大量的病斑,病斑内部生长出生殖器,产生新的孢子,并通过风或雨滴传播到其他的水稻植株上。
1. 种植抗病品种:通过育种研究,选育出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轮作制度:合理安排水稻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
由于连作容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轮作能够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施肥合理化: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避免肥料过量导致病害的发生。
4. 预防性喷药:利用化学农药对水稻进行预防性喷药,以防止稻瘟菌的侵染。
喷药时间应该掌握好,一般在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喷药。
5. 病害监测和防控:及时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避免病害扩散。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剪去病部、喷药等。
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率,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的品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治时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避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污染和危害。
由于稻瘟菌具有遗传变异的能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杂 交 育 种
杂交育种技术是抗 稻瘟病育种常规的手段 , 也仍然 是 目前抗病育种主要 的技术之一 。一般单基 因抗
性可 通 过 回交 的方式 育成 抗 病 品种 。将具 有 1个或 2个显 性抗 病 基 因的非 轮 回亲 本与 各 种农 艺 性状 好 的
轮回亲本杂交, 再将轮 回亲本与子代杂交 4 次 , ~5 这样既可 以导人抗病基 因又保持了轮 回亲本的优 良性 状 。但 是 , 多基 因抗性 就 很难 通 过简 单 的 回交育成 多 抗或 广谱 抗 性 的品 种 , 时应 采用 复 交 的方 法 才 能将 这 抗病基 因全部传给后代。先将一个或多个授体亲本的抗病基因引入一个共 同的品种, 然后从每一个抗病
维普资讯
2 ( ) 3 ~3 2 2 :1 3
Vo122. . No. 2
广
西
农
学
报
20 0 6年 4月
Ap i 2 0 r,06 l
J u  ̄ o a w i rc l r om fGu n x Ag iut e u
水 稻 抗 稻 瘟 病 育 种 方 法 概 述
whc cu e rsb e d n , ua in b e dn ,elb ed n dmoe ua re i . i i ld dco s re ig m tt r e i c l re ig a l lrb e dn h n o g n c g
Ke l s Rie Re i a c oRieB a t Bre ig ywo d c ssn et c l t s edn
的后 代 选择 抗病 的株 系 。其 次 , 水稻 抗瘟 性 遗传力 因品种 不 同而 有所 差异 , 因此在 进行 抗 病 育 种时 要 注 意
选用稻瘟病抗性传递力强的亲本 , 同时还要选择各种农艺性状适合本地特点的杂交亲本进行配组 , 才能较 容 易 获得各 种性 状 好 的后代 。
2 诱 变育种
维普资讯
3 2
广
西
农
学
报
20 0 6年
代 育种 技 术 。诱 发 突变 的物 理 因素 主要 指某 些 射线 , 了射线 、 如 X射 线 、 线 和 中子 流 等 ; 学诱 变 剂主 8射 化 要 指 某些 烷化 剂 , 碱基类 似 物 , 生 素等 化学 药 物 。这些 物理 、 抗 化学 因素能 引起 植 物的 分 子结 构 发生 变 化 , 细胞 内生 物化 学过 程发 生改 变 , 从而 导致 细 胞器 的结 构及 其 组成 发生 深刻 变化 , 括染 色 体 畸变 和 基 因 突 包
由子囊 菌 Manprh r e( br) ar无性 世代 为 P r uaigia C oeS c.引起 的稻 瘟 病 g aote i aHeetB r[ gs yi l a re( ok )ac] c r s 是广 泛发生 在世 界 各稻 区 的最重 要 水稻病 害之一 。在 我 国 南北 稻 区每 年 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发 生 , 流行 年 份 重病 地 区一般减 产 1 % ~2 % , 的达 4 % ~5 % , 0 0 重 0 0 局部 田块 甚 至颗 粒 无 收 。据 估计 , 17 ~ 19 在 95 9 0年 的 1 间 由稻瘟 病引 起 的全球 稻 谷损 失高 达 15 6年 .7亿 t年平 均 1 万 t 右… , 千 左 1。 实践证 明 , 防治 稻瘟 病最 经 济 有效 的措 施 是选 育 和 利 用抗 病 品种 。长期 以来 的抗稻 瘟 病 育 种研 究 主 要 是 利用筛 选 出 的抗源 对 已有 的 品种进 行 改 良或作 为 亲本 进 行 杂 交 配组 , 中选 育 抗 病新 品种 。但 由 于 从 稻瘟 病菌 生理 小种 复 杂 多变 , 而这 种 常规 的育 种方法 既 受到 水 稻 自身抗 性资 源 的限 制又 费 时费 力 , 因而所 培育 的抗 病 品种远 远不 能 满足 生 产需求 。近年 来 , 子 生 物学 及 基 因工 程 技术 的发 展 为水 稻 抗 稻 瘟 病 育 分 种开 辟 了新 的途径 。本 文 对水 稻抗 稻瘟 病 的育 种方 法进 行 了简 要综 述 。
颜 群 高 汉亮
( 西农 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 究所 南 宁 5 0 0 ) 广 3 0 7
摘要
关键词
本文综述 了抗稻 瘟病育种 的各种技术 , 主要 包括杂 交育种 、 变育种 、 诱 细胞 育种和 分子育种 。
水稻 抗稻 瘟病 育 种
S mm a y o e h d fBr e i c ss a tt c a t u r n M t o s o e d ng Ri e Re it n o Rie Bls
Ya n ,Ga n—l n h Ou o Ha ig a
( l t rtcinIsi t, u n Xi cd myo g cl rl c n e, n i 5 0 0 ) Pa oet ntue G a g ae f r ut a S i csNa nn nP o t A Ai u e g 3 0 7
Ab ta t I h sp p r h eh iu n b ed n ie r it tt c ls r n rd cd, sr cs n t i a e ,t e t nq e o re ig r e sa o r e batwee ito u e c s c s n i
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 、 化学 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 , 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 求 的单株 , 而培 育成新 的 品种或 种 质的育 种 方 法 。它 是 继 选 择 育 种 和 杂交 育 种 之 后发 展 起 来 的一 项 现 进
基金项 目: 广西农科 院发 展基金( 0 3 0 )广西科学基金“ 2 003 、 外引水稻抗稻瘟病 鉴定及 育种r 间材料创新” 目资助 。 I | 项 作者简介 : 群 , ,9 7年生 , 颜 女 17 广西隆安人 , 助研 , 主要从事稻瘟病研究 。